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You Are Not A Gadget

一句話總結:

《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這本書將幫助你更了解網路如何貶低你的個性,透過解釋數位世界的歷史、令人擔憂的發展路徑,以及我們作為一個社會可能做出的改變來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介紹:

傑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是一位傑出的科技專家和哲學家。他是虛擬實境技術的先驅,也是《時代》雜誌評選的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拉尼爾在他的著作《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中,深入探討了網路世界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如何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重點啟發:

1. 科技的神化讓我們忽視了它的局限性

我們常常把科技和電腦視為無所不能的存在,甚至認為它們比人類還要聰明。然而,事實上電腦需要我們的輸入才能運作,沒有人類的參與,它們只是一堆廢鐵。我們應該停止將科技神化,重新關注最重要的事物——我們自己的大腦,強化我們的個性和創造力。

2. 網路世界中的匿名問題導致了許多負面行為

在網路世界中,我們經常看到各種爭論和攻擊行為。匿名性讓人們可以在網上為所欲為,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這種行為已經深深烙印在網路世界的運作方式中。然而,一些網站已經開始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例如:透過聲望系統來激勵人們保持良好行為,同時仍然保持匿名性。

3. 我們有機會塑造網路世界,促進智慧和個性的發展

網際網路的歷史其實並不長,這意味著我們有機會將它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例如:保護人們的智慧財產權,確保內容創作者得到公平的報酬和認可。我們也可以探索一些創新的想法,例如:作者提出的「songle」和基於資料使用量的小額稅收等。只要我們善加利用,網路世界的未來一片光明。

個人評價:

《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網路世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作者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例如:科技神化的問題、匿名性導致的負面行為等。同時,他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解決方案和想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機會去塑造網路世界的未來,讓它成為一個更加智慧、更加尊重個性的空間。

特別推薦《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想要更好地理解科技如何改變世界的人,例如:老年人、那些希望找到更好方式獲得工作報酬的博主,例如:部落客,及任何想要了解網路如何影響藝術家作品的人。

Ed的話:

《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這本書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創建」(Create)概念有著緊密的聯繫。作者提出的一些想法,例如:保護智慧財產權、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公平報酬等,都與如何在網路世界中「創建」高品質、有價值的內容有關。這提醒我們,在數位時代,「創建」不僅僅是簡單地生產內容,更需要建立一個尊重創作、保護權益的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釋放創意,創造出更多優質的作品,推動社會的進步。

《相信自己很棒》You Are A Badass

一句話總結:

《相信自己很棒》這本書幫助你認識自己,找出人生目標,然後鼓起勇氣不去擔心達成目標的方法,拋開他人的意見,專注於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作者介紹:

珍.辛塞羅(Jen Sincero)曾經在唱片公司工作、組建搖滾樂團,但都以失敗告終。之後,她成為一名女同性戀者,但同樣失敗了。這些經歷讓她寫下了兩本書。最終,她開始指導人們改善性生活,進而改善整體生活。《相信自己很棒》是她多年來幫助人們改變人生的精華結晶,其中充滿了有趣的故事和寶貴的人生課題。

重點啟發:

1.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作家,你必須從與朋友相處的舒適圈中走出來,珍惜現在用於寫作的時間。認真對待夢想,意味著要投入數天、數月、數年的時間和精力。你可能會失去一些朋友,參加較少的歡樂時光和足球比賽。你可能會被嘲笑、被取笑。但如果你樂於花時間追逐別人不敢追逐的夢想,這些都不重要。要真正追逐夢想,你必須讓內心的壞蛋掌控自己的人生。

2. 找出目標,但不要糾結於達成目標的方法

大多數人在追逐成為作家的夢想時,會陷入這樣的陷阱:制定詳細的計劃、閱讀書籍、參加寫作課程、尋求他人的認可,但實際寫作的時間卻很少。你應該設法避免這種陷阱。珍建議找出自己想要什麼,但不要過度糾結於如何達成目標。隨著投入寫作練習的時間越來越多,你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積極強化自己的態度,從而促使自己寫得更多。這才是真正讓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步的關鍵,而不是計劃、爭論或制定策略。

3. 創造支持夢想的環境

如果你的環境、習慣、朋友甚至家人,都無法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和鼓勵,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這些改變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只要能夠讓追逐夢想成為生活的中心。例如:如果每天早上花30分鐘玩泡泡龍遊戲是你享受的事情,但這會佔用寫作時間,也許你可以削減最後10分鐘的遊戲時間,用於錄製語音備忘錄,之後再進行轉錄。同樣地,如果你每個月見一次的老朋友,大部分時間都在嘲笑你的寫作嘗試,也許你可以節省下這一個小時,把時間用在寫作上。

個人評價:

我能理解為什麼《相信自己很棒》會如此暢銷。這本書90%的內容是激勵人心的,10%的內容是一些策略和行動呼籲。讀完後,你會感到熱血沸騰、躍躍欲試。珍用這樣一種美妙的方式,幫助他人獲得成功,這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

特別推薦《相信自己很棒》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還在拖延夢想、總是制定宏偉計劃卻從未付諸行動的人,以及任何意識到需要做出艱難決定、營造支持夢想環境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概念。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我們要審視內外在環境,找出優勢和劣勢,然後制定相應的策略。例如:善用碎片時間練習寫作,去除生活中不必要的干擾,都是一種策略。此外,堅持寫作本身就是實現夢想最好的策略。正如書中所說,與其糾結於如何成為作家,不如專注於寫作本身。相信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恆,終會水到渠成,夢想成真。

《喚醒富思維》You Are A Badass At Making Money

一句話總結:

《喚醒富思維》這本書將幫助你停止找藉口,克服與金錢的不良關係,成為一台賺錢機器!

作者介紹:

珍・辛塞羅(Jen Sincero)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演講家和成功教練。她的著作《相信自己很棒》(You Are a Badass)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而這本《喚醒富思維》則是她在財富心態方面的力作。珍以幽默風趣的寫作風格聞名,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例子來闡述深奧的概念。

重點啟發:

1.金錢不是萬惡之源

我們社會普遍存在一種迷思,認為金錢會讓人變得貪婪自私。但仔細想想,金錢其實創造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它讓我們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上。金錢就像互聯網或汽車一樣,雖然有人選擇將其用於邪惡的目的,但金錢本身並非罪惡。擁有足夠的財富,反而能讓我們更自在地做自己,讓我們身邊的小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2.跟金錢做朋友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總是在背後說你壞話,你還會跟他做朋友嗎?當你抱怨金錢時,金錢對你的感受就像面對那個可怕的朋友一樣。試著多說一些正面、讚美的話,你會發現金錢彷彿有魔力般開始向你靠攏。就像你突然想起一個朋友,他剛好就打電話給你一樣神奇!

3.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

喜劇演員金凱瑞(Jim Carrey)有個著名的故事:他出身貧寒,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大明星。有一天,他給自己開了一張1000萬美元的支票,並註明三年後的日期。大約三年後,金凱瑞得知自己在電影《阿呆與阿瓜》中的片酬正好是1000萬美元!這個故事完美詮釋了設定明確財務目標的力量。問問自己,你需要多少錢才能實現夢想?訂出具體的金額,並每天專注在這個數字上,你會驚訝地發現,機會開始像磁鐵一樣被你吸引!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自己與金錢的關係是多麽地不健康。我總是抱怨錢不夠用,卻不願意正視問題的核心 — 那就是我根本沒有明確的財務目標!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吸引財富的第一步,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正如作者所說:「你的想法和言語會創造你的現實。」現在我開始學著跟金錢做朋友,我相信只要我堅持正面的信念,並採取具體的行動,賺錢對我來說指日可待!

特別推薦《喚醒富思維》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在財務上苦苦掙扎、無法突破現狀的人。無論你們是夫妻,還是中年人,這本書都能為你帶來希望和啟發。如果你曾經害怕金錢,認為它是「萬惡之源」,那麽你更需要閱讀這本書,它會顛覆你對金錢的刻板印象,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財富的關係。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充分意識到,擁有正確的財富心態是多麽地重要。作為一個企業家或個人,如果你想要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那麽學會自動化(Automate)你的收入來源將是一個關鍵。正如書中所說,當你設定了明確的財務目標,宇宙就會聚焦在幫助你實現目標上。試想,如果你能建立一套自動化的賺錢系統,讓源源不絕的財富流向你,那將是一件多麽神奇的事情!無論你是想要擴大業務規模,還是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這本書都能為你指引方向。讓我們一起向珍・辛塞羅學習,成為真正的賺錢高手吧!

《喚醒你心中的大師》Mastery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顛覆了我們對天分的迷思,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具體可行的步驟,在自己選擇的領域達到精通的境界。作者透過分析歷史上一些最著名的大師,如愛因斯坦、達爾文和達文西等人的成長歷程,來闡述通往精通之路的關鍵要素。

作者介紹:

作者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可以說是暢銷書製造機,從1998年到2009年間,他陸續出版了四本紐約時報暢銷書,包括《權力的48條法則》、《誘惑的藝術》、《戰爭的33條策略》以及與饒舌歌手50 Cent合著的《第50條法則》。2012年出版的《喚醒你心中的大師》則是他的第五本暢銷書,書中不僅闡述了他自己精通寫作技藝的方法,也總結了所有大師們的成長歷程所具有的共通性。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最重要的啟發:

1. 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的使命感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可能都曾經歷過幾次稀有的時刻,感受到內心有個聲音在呼喚著我們:「你應該成為一名畫家!」「我覺得我可以寫一本小說。」這種感覺就像是某件事情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你在其中茁壯成長,甚至可以變得偉大。格林說,我們終於必須開始信任這種感覺。雖然找到真正的使命感並不容易,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深入探索和大量的嘗試,但當你回顧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夢想時,也許你早已經擁有了那個讓你茅塞頓開的時刻。

2. 當學徒,專注學習,而非賺錢

一旦你決定了要精通的領域、學科或技能,快速進步的最佳方式就是當學徒。不要只盯著賺錢,而是要專注於學習。現在薪水高的工作,可能提供的支持和教育較少,從長遠來看,學習的回報將是金錢的十倍以上。你最好接受一份薪水較低的工作,但可能有很棒的導師指導,這將引領你在這個領域更快地脫穎而出,遠勝於自己摸索、走彎路所浪費的時間。

3. 突破框架,挑戰權威,開創自己的風格

當你結束學徒生涯,開始獨立發展時,你必須立即拋開所學的一切。這並不是說要全盤否定,而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像孩童一樣,挑戰你所知道的一切,質疑你的導師教給你的規則,以及那些常規的做事方式。思考哪些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哪些可以打破、改變或拋棄。當你完成學徒期,你將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只有讓它綻放光芒,你才能真正創新,締造出真正大師級的成就。所以,學無止境。

個人評價:

這本書用許多生動的故事和例子,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讀起來令人鼓舞和振奮。作者提出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的使命感,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書中闡述的成長之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但同時也強調要追隨內心的熱情,兩者並不矛盾。總的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

特別推薦《喚醒你心中的大師》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正在選擇職業道路的年輕人、即將完成訓練的學徒、以及任何總是懷疑自己直覺的人。

Ed的話:

我認為《喚醒你心中的大師》一書所闡述的成長歷程,跟SCALE的概念密切相關。所謂SCALE,即Strategy(策略)、Create(創造)、Automate(自動化)、Leverage(槓桿)、Enhance(增強)。在追尋精通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制定明確的策略,創造出獨特的風格和方法,並盡可能利用自動化和槓桿來提升效率和影響力,同時不斷精進、增強自己的能力。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通往精通的藍圖,啟發我們突破框架,挑戰權威,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無論是對於企業經營,還是個人成長,這些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一年,我只說YES》Year of Yes

一句話總結:

著名電視劇製作人珊達‧萊姆斯透過一年內對所有事情說「Yes」的經歷,從內向的工作狂蛻變成社交名流,終於學會面對恐懼、愛自己。

作者介紹:

珊達‧萊姆斯(Shonda Rhimes)是《實習醫生》、《謀殺入門課》等熱門美劇的幕後推手。身為一位內向的工作狂,她的公眾形象主要來自於為少數族裔發聲的堅定立場,尤其是透過電視劇將女性和黑人擺在聚光燈下的主角位置。然而,內心深處的她並不快樂。2013年感恩節晚餐時,一句刺耳卻真實的評論喚醒了她:「妳從來不答應任何事。」從那一刻起,珊達決定接下來的一年對任何事情都說「Yes」,而這一年的心路歷程就記錄在這本書中。

重點啟發:

1. 朋友給的「當頭棒喝」是一種愛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跨越某條界線,這沒關係,因為如果你有幾個真心的朋友,他們會推你一把——即使這意味著會惹你生氣。最好的做法是期待這種事發生,當它真的發生時別對朋友發火。靜觀其變,然後感謝朋友把你推向了你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2. 想找到人生的焦點和方向,就勇於嘗試

我是一個專注力和果斷放棄的擁護者,但為了知道該專注什麼、該放棄什麼,你必須先去嘗試許多事情。如果你正處於摸索人生方向的階段,不妨給自己設定一段時間,對任何到來的機會都說「Yes」。別問太多問題,別抱怨,別猶豫,就直接說「好」,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3. 學會愛自己,從接受讚美開始

珊達以前總是對別人的讚美反應很謙虛,把讚美輕描淡寫帶過。現在她意識到,偶爾「沐浴在陽光下」是可以的。當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艾倫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上稱讚珊達時,她的助理還特地做了一件T恤送她,上面寫著「比爾·柯林頓愛我做的任何事」。雖然平常很害羞,但珊達決定好好接受這份讚美,驕傲地穿了一整天。如果讚美讓你開心,完全可以坦然接受,小小慶祝一下。當然你不該成為愛炫耀的人,一直沾沾自喜,但接受讚美是強大自我的重要一環,它告訴你,有時候你是最重要的,如果別人都愛你了,你也該愛自己。

個人評價:

《這一年,我只說YES》的核心理念——透過對事情說「Yes」來認識自己,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書中有些論點比較淺顯,但畢竟這是一本自傳,作者的親身經歷賦予了這些道理更多份量。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激勵讀者走出舒適圈,擁抱各種可能性。只有透過不斷嘗試,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和熱情所在。

特別推薦《這一年,我只說YES》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幾類人:總是窩在宿舍埋首書堆的大學生、凡事都為別人著想卻忽視自己的媽媽們、還有所有對人生感到迷茫的人。這本書會鼓舞你勇敢說「Yes」,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Ed的話:

《這一年,我只說YES》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創建(Create)」概念。珊達透過向生活說「Yes」,勇於嘗試新事物,從而創造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自己人生的「創作者」?與其安於現狀,不如多給自己一些機會,說不定就能開創嶄新的局面。這需要勇氣,但我相信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生活就會以驚喜回饋你。就像珊達的故事啟發了我們一樣,或許未來你的故事也能成為他人的指引之光。

《寫下來,讓它發生》Write It Down, Make It Happen

一句話總結:

《寫下來,讓它發生》是一本簡單易懂的指南,透過寫作的方式,教你如何聚焦、面對恐懼、保持動力,進而實現你的目標。

作者介紹:

作者亨麗埃特·克勞澤(Henriette Klauser) 是一位研究員,她在《寫下來,讓它發生》這本書中,解釋了如何運用寫作技巧來達成人生目標。克勞澤博士不僅談到了初始階段寫下願望的重要性,還探討了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其他可以幫助你在過程中前進的寫作技巧。

重點啟發:

1.啟動你的網狀活化系統(RAS)

我們的腦幹中有一個複雜的神經元網絡,稱為網狀活化系統(RAS)。當你手寫下目標時,就是在啟動 RAS,告訴它:「專注在這些事情上!」之後,你的大腦會根據這些目標來過濾訊息,幫助你朝目標前進。

2.透過快速寫作解決問題

有時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並不明顯。這時可以用克勞澤所謂的「快速寫作」來發現並解決問題。只要花幾分鐘思考問題,然後開始寫下你的想法,不要停頓、不要編輯、不要擔心寫的內容是否合理。當你寫完所有負面的部分後,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探索潛在的解決方案。

3.從小事做起,累積成就感

與其一開始就挑戰一個大目標,不如先從小事做起。每一個小勝利都會為你帶來心理上的能量提升,你可以利用這股能量來應對更大的挑戰!目標甚至不需要彼此相關,只要按照難度順序排列即可。

個人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和範例,而不會迷失在理論中。作者以簡單易懂的方式,闡述了寫作如何幫助我們實現目標。我特別喜歡從小事做起、累積成就感的概念,因為這讓我覺得目標更有可能達成。此外,加入慈善元素的建議也很有啟發性,它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提高自己的責任感。

特別推薦《寫下來,讓它發生》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立下新年新希望卻常常無法堅持到底的大學生、總是對朋友抱怨的郊區媽媽、以及每次在大目標進行到一半就放棄的人。只要你想找一本關於設定目標的實用指南,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Ed的話:

這本書所傳達的概念與「自動化」(Automate)息息相關。當你把目標寫下來,啟動了網狀活化系統後,你的大腦就會自動根據這些目標來過濾訊息,引導你做出相應的行動。這就像是在你的思維中建立了一個自動化系統,讓你能更輕鬆、更自然地朝目標前進。

此外,透過寫作來發現和解決問題,也可以視為一種將潛意識中的想法「自動化」為具體方案的過程。總的來說,寫作能幫助我們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清晰的行動指南,進而實現自動化、一步步達成目標。這樣的觀點,為這本充滿智慧的書增添了另一層思考的面向。

《大規模創新》Masters of Scal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教導企業家如何從頭開始創建一家成功的公司,並透過詳細介紹正確的商業實踐、如何抓住機會以及培養鼓勵創新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文化來擴大規模。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投資人。他投資了許多知名的科技公司,如Facebook、Airbnb和Zynga等。霍夫曼還主持了一個廣受歡迎的播客節目「大規模創新」,邀請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洞見。

重點啟發:

1. 學會區分「懶惰的拒絕」和「真正的拒絕」

當你向潛在投資者推銷你的創業點子時,得到拒絕是常有的事。但並非所有的拒絕都是一樣的。有些投資者會直接說不,甚至不願多聽你一句話;有些則會仔細評估你的想法,然後再婉拒。前者可能只是想避開一場無聊的推銷,後者則可能真的對你的想法有所保留。關鍵是要學會區分這兩種拒絕,並從中汲取教訓,用來改進你的創業點子。

2. 掌握擴張節奏,把握最佳時機

將公司擴大規模可能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關鍵在於掌握節奏。市場上已經有你所需的所有信息,你只需要去尋找。透過客戶推薦或大型促銷活動可以加速擴張,但更重要的是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爆炸性增長。此外,聆聽客戶的需求,在最佳時機推出解決方案,而不是苦等產品臻於完美,也是成功擴張的關鍵。

3. 偉大的領導者善於應變和適應

創業之路充滿了變數和風險,優秀的領導者深知這一點。他們時刻準備應對意外,即便是公司的核心業務也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變化。以Airbnb為例,疫情期間他們無法像從前一樣接待旅客,於是迅速轉向推廣遠程工作場所、虛擬旅遊和線上體驗課程等新業務。偉大的領導者明白,當障礙出現時,就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隨機應變和適應力是成功領導者必備的兩大特質。

個人評價:

《大規模創新》是一本我讀過最有洞見的創業書籍之一。作者用大量真實案例闡述了創業和擴張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尤其是在面對挫折、抓住機遇和培養企業文化方面的真知灼見,令我獲益良多。此外,作者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點也讓我深有感觸。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合創業者,對任何有志於在商業領域有所成就的人都大有裨益。

特別推薦《大規模創新》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三類人:一是想深入了解擴張流程的領導者,二是想創建成功公司的新創企業創始人,三是想深入探究特定商業和擴張實踐的項目經理。

Ed的話:

我認為本書的核心理念與「策略制定」(Strategize)和「自動化」(Automate)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作者反覆強調,創業需要一個縝密的商業計畫和可行的擴張策略。同時,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建立自動化的流程和系統也至關重要。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在擬定戰略和開發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客戶的需求和市場動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與時俱進。總的來說,《大規模創新》為創業者和企業領導人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思維框架和實踐指南,值得一讀再讀、常思常新。

《福爾摩斯思考術》Mastermind : How To Think Like Sherlock Holme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透過最知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在破解謎團時展現的強大思維能力,揭示了他的心理技巧、演繹遊戲,並教導讀者如何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瑪麗亞・康妮可夫(Maria Konnikova)是一位才華洋溢的作家和心理學家。她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頒發的最佳科學書籍獎,也是《紐約客》雜誌的特約撰稿人。康妮可夫博士的研究領域涵蓋認知神經科學、決策心理學等,對人類思維和行為有深入的見解。

讓我來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三大重要啟發:

1. 培養福爾摩斯式的思維,必須要保持專注

人類的大腦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思維模式。我們傾向於使用反射性系統,採用第一個浮現的答案。但如果想要充分發揮思考潛能,就必須學會使用主動的認知能力,時時保持正念(mindfulness)——活在當下,積極覺察周遭環境和內在感受。雖然這需要投入精力和專注力,但唯有如此,才能理性思考、質疑假設、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2. 打造心智圖書館,建立資訊檢索系統

要訓練大腦記住重要訊息,並以友善的方式建構內容,你可以主動決定如何儲存資訊,並將其移動、組合成特定主題的區塊。就像福爾摩斯在「心靈閣樓」中儲存破案所需的關鍵資訊。為了保留這些資料,你必須激勵自己銘記於心,將其與既有的知識連結,或賦予其具體形象。

3. 擺脫偏見,做出客觀判斷

我們的決策過程會受到人生經驗、累積的資訊、人際互動等因素影響,會產生某些改變我們判斷的偏見。為了擺脫這些偏見並達到最大程度的客觀性,我們必須先承認它們的存在。例如「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使我們傾向於根據記憶中的資訊量做出判斷;對他人的第一印象或聽聞的評價也會左右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唯有掌握所有相關資訊,並時時質疑自己、覺察判斷中的偏頗思維模式,才能做出客觀決定。

個人評價: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它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揭示了人類思維的特質和盲點。書中提到的洞察力訓練方法切實可行,讀來讓人很有啟發。透過這本書,我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客觀分析問題,做出明智的決策。

特別推薦《福爾摩斯思考術》給以下幾類讀者:

– 對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的故事著迷的讀者

– 喜歡閱讀心理學和思維技巧相關書籍的讀者

– 覺得自己的判斷力受到偏見影響,想要學習擺脫它們的讀者

Ed的話:

最後,讓我用Ed的觀點為這篇書評做個結尾。我認為本書所傳達的洞見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環環相扣。正如福爾摩斯善用演繹推理破解謎團,企業領導者也需要運用敏銳的洞察力和邏輯思維,客觀分析內外在環境,擬定最佳的行動方案。這需要我們跳脫慣性思維和偏見的桎梏,以開放和求知的心態,廣納多元觀點,方能做出明智的決策。或許,在推動組織變革、引領企業成長的路上,我們都需要藉鑒福爾摩斯的智慧,培養偵探般的敏銳直覺和清晰思路。

《毛主義》Maoism

一句話總結:

《毛主義》深入探討了20世紀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意識形態,以及他如何成功地將他的教義轉變為一種廣為接受的現象,即使在今天仍以不同的形式和面貌持續存在。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Julia Lovell是一位研究中國歷史和政治的專家。他透過扎實的歷史研究和深入分析,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全面且客觀的毛澤東主義歷史畫像。作者不僅探討了毛澤東的個人生平和思想淵源,也深入剖析了毛澤東主義的興起、發展和影響。

重點啟發:

1. 心理操縱是毛澤東主義得以傳播的關鍵

毛澤東透過巧妙的心理操縱,讓自己成為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他針對農民和婦女等弱勢群體示好,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同時,他又公開處決反對者,展現強硬手段。這種表裡不一的策略,成功地為他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

2. 毛澤東主義試圖透過多種管道向全世界傳播

在與蘇聯交惡後,毛澤東試圖將毛澤東主義推向國際。他下令印刷了數億本《毛主席語錄》,企圖藉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也支持印尼共產黨奪權,雖然最終失敗,卻導致了大量平民傷亡。此外,他還邀請了111位非洲領導人到中國,推廣自己的治國模式。

3. 毛澤東主義即使在毛澤東去世後仍有影響力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毛澤東主義對人類是有害的,但在毛去世後,仍有不少人信奉這種意識形態。一些官員和民眾依然崇拜毛澤東,新領導人鄧小平也被冠以「偉大領袖」的稱號。在印度,儘管政府努力鎮壓,毛派勢力依然活躍。這顯示了毛澤東主義的影響之深遠。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對毛澤東主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作者以客觀中立的筆觸,呈現了毛澤東用各種手段獲取權力的過程,包括心理操縱、暴力鎮壓、公開處決等。這讓我深刻意識到,一個看似為民請命的領袖,背後可能隱藏了令人不寒而慄的真相。同時,這本書也揭示了意識形態的力量之大,即便是危害人類的思想,也能在特定的土壤中紮根、傳播。

特別推薦《毛主義》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對中國歷史和政治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一位熱衷於研究中國歷史的人,還是一位想拓展政治知識的從政者,亦或是一位渴望了解亞洲政治制度的歷史系學生,這本書都能讓你獲益良多。作者扎實的研究功底和清晰的論述,必能幫助你深入理解這段歷史,並從中汲取教訓。

Ed的話:

從《毛主義》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意識形態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深遠影響。作為企業經營者或個人,我們雖然不必涉足政治,但仍可以從中學到一些啟發。例如,在制定企業發展策略(Strategize)時,我們要謹慎評估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避免盲目追隨某種「主義」或「思潮」。在創建(Create)產品或服務時,我們要以客戶為中心,而非為了迎合某種意識形態。在利用科技實現自動化(Automate)時,我們要注重效率和創新,但也要兼顧人性和倫理。總之,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還是個人成長中,我們都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增強(Enhance)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把握先機,做出明智的選擇。

《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一句話總結:

本書揭露了上流階層如何操控與扭曲新聞,讓大眾相信最有利於他們的事物。

作者介紹: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是語言學家、哲學家、認知科學家,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及社會批評家。喬姆斯基的著作等身,對語言學、心智哲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他與愛德華・赫曼(Edward S. Herman)合著的《製造共識》一書,深入剖析了大眾媒體如何受到權貴階層操縱,進而影響民眾的思想。

重點啟發:

1. 權貴階層主宰媒體方向

主流媒體看似批評權貴,但實際上往往是另一個更有權勢的集團在幕後操盤。當批評來自上流社會以外的人時,新聞媒體往往選擇無視或壓制。媒體報導的政治與財務誘因,都是以利益權貴為依歸。許多權貴是大企業主,他們提供了媒體大量的素材,媒體高度仰賴這些公司,因此權貴們牢牢控制了媒體的報導內容。

2. 廣告主導媒體生態

媒體要生存,就得支付高額的記者與出版設備費用,再加上業界的競爭激烈,若沒有雄厚的資金奧援,很容易就會淘汰。因此,廣告商在報導與出版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若要獲得廣告贊助,就得讓廣告商稱心如意,這導致新聞台的報導內容往往有所偏頗。而這些廣告商又由誰控制?答案就是那些富豪權貴們。

3. 「專家」淪為權貴的傀儡

在新聞或其他媒體中,我們常看到「專家表示…」之類的說法。我過去常引用他們的言論,但現在我對所謂「專家」的言論準確性存疑。大多數專家預測事物的能力與普羅大眾無異,而且他們還是由富豪權貴們付錢聘請的。這些看似權威、客觀的全球現象報告,只是權貴集團用來傳播他們觀點的工具,所謂的事實與資訊,不過是主導階層用來操縱輿論的手段。

個人評價:

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所認知的客觀新聞報導,背後竟有這麼多權力鬥爭與利益糾葛。作者以犀利的筆鋒和大量的實例,揭露了媒體如何受到權貴操控的骯髒內幕。讀完這本書,我再也無法用單純的眼光看待媒體報導了。我意識到,要時時保持警惕與批判的態度,才能不被媒體牽著鼻子走,淪為權貴的提線木偶。

特別推薦《製造共識》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大眾媒體的消費者。無論你是想了解自己的僱主是否公正的記者;還是你是擔心自己的新聞來源是否可靠的長者;或是任何接觸大眾媒體的人。這本書都能幫助你培養批判性思考,看穿媒體背後的權力運作,不被權貴集團牽著鼻子走。

Ed的話:

《製造共識》一書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息息相關。權貴集團透過媒體來製造輿論,操縱民意,正是一種高明的策略布局。他們深諳輿論導向的重要性,透過媒體這個強大的工具,巧妙地引導大眾的思想,鞏固自身的利益。對企業經營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輿論的力量不容小覷,善加利用媒體工具,對企業的發展大有助益。同時,這本書也提醒我們,在制定策略時,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不能盲從主流輿論,才能做出最有利於企業的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