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一句話總結:

《精準預測》揭示了為什麼許多預測最終會失準,以及統計學家、政治家和氣象學家如何在大量數據中迷失方向,而找出重要訊號其實主要是謹慎、勤奮,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性。

作者介紹:

奈特.席佛(Nate Silver)是一位備受推崇的統計學家和作家。他在 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成功預測了 49 個州的投票結果,並在 2012 年更是全部命中 50 個州。自從公開身分並做出這些預測後,他和他的部落格 FiveThirtyEight 的人氣大爆發。最終,這個部落格被 ESPN 收購(棒球是奈特另一個喜歡分析的領域),奈特也成為總編輯。

重點啟發:

1.別把自己看得太準!

大多數經濟學家試圖預測得太精確,並且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他們常會說類似「我們預計明年 GDP 將成長 2.9%」這樣的話。但實際上,他們分析的結果應該是「明年 GDP 成長率有 90% 的可能性會落在 2.1% 到 3.7% 之間」。與其挑選中間值做出精確預測,經濟學家應該坦承他們能做的就是給出一個區間。而且,那個區間的準確性往往被高估了。

2.別忘了發揮人性!

所有好的預測都需要人類的判斷力。隨著網路時代來臨,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大量資訊。光是經濟指標就有超過 400 萬個在持續追蹤中。在這麼龐大的數據下,依靠自己的推理能力進行批判性思考和篩選變得更加重要。當相關因素太多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巧合,依賴它們注定會適得其反。不論我們使用多少科技來駕馭大量數據,關鍵始終是要有一個人坐在桌前,以懷疑的眼光審視分析結果,並做出判斷。

3.用貝氏定理讓預測更上層樓!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預測變得更好,可以運用貝氏定理這個很酷的工具。它歸結為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在假設某個事實為真的情況下,你可以用它來預測某件事發生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如果乳房 X 光檢查結果呈陽性,得乳癌的可能性有多高?你可能知道大約 10% 的陽性結果其實是「偽陽性」。這可能讓你以為即使檢查結果是陽性,得癌症的機率「只有」90%。但實際上遠低於此,因為你還需要考慮整體有多少人會得癌症。

個人評價:

奈特.席佛在《精準預測》中,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預測會失敗,以及我們可以運用哪些工具和原則來對未來做出更好的判斷。這本書是《紐約時報》的即時暢銷書,而奈特本人更以他的預測能力聞名。統計學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主題,但卻極其重要。這是對抗那些阻礙我們做出好決定的認知偏誤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強烈推薦大家看看奈特的作品和《精準預測》!

特別推薦《精準預測》給誰:

– 對幻想足球 (fantasy football) 很有興趣的少年

– 希望能提前知道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政治活躍份子

– 常常穿錯當天天氣的衣服的人

Ed 的話:

《精準預測》這本書所傳達的概念,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 息息相關。身為領導者,我們必須在汪洋的數據中,找出真正重要的訊號,並謹慎地解讀它們,據以制定正確的決策和行動方針。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人性,避免過度依賴數字而忽略了更深層的洞見。透過運用本書介紹的貝氏定理等工具,我們可以讓預測和決策更加精準,進而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和競爭優勢。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所有經營者細細品味的好書,相信你一定能從中獲得啟發!

《淺薄》The Shallows

一句話總結:

《淺薄》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網際網路對人類大腦的影響,雖然並非全然正面,但我們透過數位設備不斷接觸線上環境,削弱了我們專注和保持專注的能力,同時在神經和解剖方面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作者介紹: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的作品聚焦於科技、商業和文化的交匯點。他曾獲得普立茲獎提名,也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約編輯。卡爾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淺薄》和《玻璃籠子》等書籍,這些作品都深入探討了科技對人類認知和社會的影響。

重點啟發:

網路削弱了我們專注的能力

隨著我們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網際網路,我們的大腦正在學習如何淺層地處理資訊,更容易分心,總體上無法在更深層次上運作。由於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它很容易落入這些捷徑。我們的大腦變得沉迷於虛擬世界中重複和互動的特性。畢竟,每一個刺激都只是一個點擊之遙,我們為什麼不去獲取它們呢?本質上,持續暴露在網際網路中及其對大腦的負面影響,會讓我們渴望越來越多的刺激,增加處理電子郵件、通知、新聞等資訊的需求。

網路讓我們處理大量資訊,導致倦怠

每當我們上網時,網際網路都會呈現一個迎合我們需求和慾望的空間,讓我們一次就被吸引數分鐘甚至數小時。這個空間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它呢?如果你感到有些不對勁,總是感到疲憊,這可能就是原因。研究表明,我們在一週內接觸到的資訊量,比我們祖先一生中要處理的還要多。想像一下,處理這些資訊需要多少認知能力。然而,我們並沒有被設計來消耗如此多的資訊,因此我們會感到倦怠和疲憊。

遠離網路,多到大自然中放鬆

一個充斥著資訊並不斷暴露在新的困擾來源中的大腦,只能帶你走到這一步。一個不堪重負的大腦很可能會一直感到疲倦。解決方法是什麼?回歸你的根源,或是花更多時間親近大自然。讓自己沉浸在自然世界中,花一些時間遠離網路,這將治癒你的倦怠。雖然你並不總是在線上,但觸發因素總是存在,你的大腦總是對它們保持警惕。每當有通知或新訊息彈出時,你就準備好消費那個新的刺激。但你在等待新的刺激,這個過程不斷重複。換句話說,你的大腦總是處於活躍狀態,從未真正休息和擺脫這種狀態。因此,科學表明,將身體從困擾的來源中移開,在大自然中活動,將改善你的情緒、記憶力和幸福感。

個人評價:

《淺薄》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它揭示了網際網路對我們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雖然我們在網路上生活,但我們的大腦正在改變其神經結構,而這種改變並非良性的,它讓我們感到壓力、焦慮、疲憊,並且失去專注和保留資訊的能力。這本書強調了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的有毒環境,並探討了擺脫虛擬鉤子的補救措施和方法。作者提出的觀點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反思自己與科技的關係,也激勵我尋找平衡的方法。

特別推薦《淺薄》給誰: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沉迷於手機的年輕人,他們正在尋找擺脫社群媒體成癮的方法;也推薦給那些3憂心忡忡的家長,他們想要掌控孩子在網路上花費的時間;最後,推薦給那些對網際網路對人腦影響感興趣的心理學家或神經科學家。

Ed的話:

從SCALE的角度來看,《淺薄》這本書與「增強」(Enhance)這一概念最為相關。作者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自己管理網路使用的能力,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在數位時代,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認知能力,避免過度依賴科技而損害大腦健康。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與網路的關係,採取必要的措施來增強自己的心智能力,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取得平衡。無論是對個人成長還是企業經營而言,擁有一個健康、專注、高效的大腦都是至關重要的。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一句話總結:

作者以其獨特的洞察力,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介紹:

克里斯汀森(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是全球創新領域的權威,他的著作《創新者的兩難》更是被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視為唯一有價值的商業書籍。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克里斯汀森分享了他對於平衡專業生活與其他生活領域的見解,強調投入時間在家庭、人際關係等方面,長遠來看對職涯發展和幸福感有重大的正面影響。

從本書中獲得的三個重要啟發:

1. 將時間投資在最親近的人身上

克里斯汀森指出,與最親近的人(最好的朋友和家人)的關係,是我們幸福感的最大來源。因此,我們應該總是把需要的時間奉獻給他們,儘管這些好處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但我們仍需要信任這個過程,持續投入時間經營這些重要的人際關係。

2.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作者提出一種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就是將人際關係視為一項「工作」,並時常問自己:「我最親近的人最需要我做什麼?」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待彼此的關係,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對方並滿足他們的需求,進而增進感情。

3. 保持個人的誠信

克里斯汀森強調,我們不能忽視的一種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而保護這種關係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保持誠信。只要我們的良心是清楚的,對自己做出的決定和行動感到問心無愧,就是使這些決定和行動成功的關鍵。作者建議我們要學會識別「邊際思考」,並且不要參與其中,以免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喪失誠信。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克里斯汀森以其獨到的見解,提醒我們在追求事業成就的同時,也要懂得經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並且時時以誠信自律。這本書的主張「少工作,多陪家人」,雖然在現今社會鮮少聽到,卻是一個值得我們省思的觀點。

特別推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給誰: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苦苦掙扎、尋求平衡的現代人。透過閱讀,相信大家都能獲得啟發,學會如何更有策略地投資時間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上,創造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分享自己的一點感想。克里斯汀森的觀點讓我聯想到「Leverage(充分利用)」這個概念,也就是懂得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關鍵的事情上,藉此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與其把時間都花在工作或瑣碎的人際互動上,不如多陪伴家人,並專注經營少數幾個真正重要的友誼。這樣的作法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長遠來看,透過親友的支持和建議,更能協助我們在事業上做出更好的決策,邁向成功。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How We Learn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揭示了我們大腦記憶和學習的運作方式,教導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學習,讓記憶更加深刻,同時還能提升創造力及直覺判斷的能力。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班尼迪克·凱瑞(Benedict Carey)是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他在2015年出版了這本關於學習和記憶科學的書。作者透過深入研究腦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發現,提煉出一些實用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幫助讀者瞭解大腦的運作機制,掌握高效學習的竅門。

重點啟發:

1. 記憶的形成方式大不相同

我們的記憶是透過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連結而形成的。當我們在記住某些事物時,神經元之間會形成一座橋樑,稱為「突觸」。當我們日後再次回想起這個記憶,相關的突觸就會變得更加粗壯,讓我們更容易喚起這段記憶。

然而,不同的記憶會儲存在大腦的不同區域。例如,當我們有意識地去記住新鄰居的名字,這種新記憶會儲存在海馬體中。而一些很久以前的、無意間形成的記憶,像是小時候第一次和祖父母去迪士尼樂園的經歷,則是儲存在大腦皮質中。這些古老的記憶通常特別清晰鮮明,因為它們的不同面向分別儲存在感官、視覺等不同區域,突觸的數量較多、分布較廣。

2. 利用間隔效應鞏固長期記憶

在社交場合初次見面時,我們總會不斷在心中默念對方的名字,深怕轉眼就忘了。但這其實並沒什麼幫助,反而會讓大腦感到厭煩。真正能夠加深記憶的,是過些日子後再次聽到別人叫這個名字。這就是所謂的「間隔效應」。

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如果讓動物在通過迷宮的訓練之間有一些間隔時間,兩週後牠們對迷宮的記憶會比連續訓練時更好。這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啟示呢?就是要把學習分成多個時段,而不是長時間的填鴨式惡補。比方說,與其在考試前一天臨時抱佛腳,不如提前幾天就開始,每天學習兩個小時,效果會好很多。

3. 利用蔡加尼克效應提升記憶力和創造力

書中提到適度的中斷有助於記憶,這說的就是「蔡加尼克效應」。它指的是當我們開始一項任務時,大腦會開啟一個循環,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大腦就會一直提醒我們,直到完成為止。

研究發現,如果參與者在執行任務時被打斷,日後他們對這些任務的記憶會特別深刻。暫時擱下學習不僅有助於記憶,還能激發創造力。這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有著超乎想像的資訊處理能力。當我們休息一下時,大腦會在背景中繼續思考問題。所以,如果你為了一道數學難題埋頭苦幹了四個小時,這時不如先放一放。第二天早上洗澡時,靈光乍現的時刻很可能就會到來,這就是蔡加尼克效應在發揮作用。

個人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作者用生動有趣的筆觸闡述了學習和記憶的科學原理,提煉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學習技巧。書中的觀點新穎獨到,顛覆了不少傳統觀念,讓我獲益良多。原來高效學習不是死記硬背、長時間苦讀,而是要掌握大腦的規律,利用間隔效應、蔡加尼克效應等心理學現象,事半功倍。我自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書中的建議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了。

特別推薦《大腦如何精準學習》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學生黨,無論是高中生、大學生還是研究生,相信大家都能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此外,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好奇心旺盛的讀者,特別是那些對心理學、腦科學感興趣的人。即便你已經走出校園多年,書中的洞見也能幫你找回學習的樂趣,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精進。

Ed的話:

我認為這本書和個人成長中的S-策略制定環環相扣。高效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個人發展策略。書中介紹的間隔效應、蔡加尼克效應等原理,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學習這件事。與其盲目地投入大量時間苦讀,不如換個思路,利用這些心理學技巧,事半功倍。

當然,這些策略也同樣適用於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方說,我們在制定計畫時,可以先列個提綱,然後適當地留白。這樣不僅能幫我們理清思路,也能激發更多創意的火花。總之,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一些學習技巧,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它啟發我們要跳出慣性思維的桎梏,用發散性思考來看待個人成長這個命題。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How We Got To Now

一句話總結: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探索了創新的歷史、創新之間的聯繫、創造變革環境的條件,以及創新的來源。

作者介紹:

史蒂芬.強森(Steven Johnson)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撰寫了10本關於創新、認知科學,甚至是電子遊戲等主題的書籍。他還主持了與本書同名的電視節目「我們如何走到現在」,探索了創新的歷史、不同創新之間的聯繫,以及我們創造更多創新的條件。

重點啟發:

1. 創新可以創造更多變革的環境,而不僅僅是自身的變化

鏡子的發明,讓人們開始反思和內省,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不可或缺的一環。鏡子本身並沒有直接導致文藝復興,但卻創造了適合這種變革發生的環境。

2. 一項創新可以成為另一項意想不到的創新的跳板,甚至改變法律

電燈泡的發明不僅照亮了夜晚,還成為閃光攝影等創新的基礎。而閃光攝影則被用來記錄紐約五點區的惡劣生活條件,最終推動了相關法律的改變,改善了那裡的狀況。

3. 並非所有創新都是必然的,有些創新高度依賴於創造者本人

艾達.洛芙蕾斯(Ada Lovelace)在1840年代就寫出了第一個計算機算法,這並非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她將數學和詩意相結合的獨特視角造就的結果。這種創新與愛迪生的電燈泡不同,更多地依賴於創造者個人的背景和視角。

個人評價: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用大量生動的例子,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創新的複雜過程。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將看似不相關的創新串聯起來,讓我對創新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了許多偉大發明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啟發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思考創新和變革。

特別推薦《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給以下幾類讀者:

1. 對科技和發明感興趣的讀者,特別是希望了解這些發明背後故事的人。

2. 從事創新和創意相關工作的人士,本書可以幫助拓寬思路,啟發新的靈感。

3. 對歷史和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書中許多鮮活的細節和案例,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Ed的話:

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創新的本質在於創造(Create)。企業需要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和文化,讓員工能夠自由地探索和嘗試新的可能性。同時,對創新成果進行策略性規劃(Strategize)也很重要,將創新與企業的整體發展目標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的價值。此外,企業還應該充分利用(Leverage)現有的資源和技術,尋求與其他領域的跨界合作,激發出更多的創新火花。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卡内基説話之道》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教導我們無數的人際交往原則,讓我們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妥善經營人際關係、贏得他人的支持,以及在不強求的情況下幫助他人改變行為。

作者介紹: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所著的勵志經典,首次出版於 1936 年,至今已風行世界 80 餘年,銷量超過 1500 萬冊。卡內基是一位著名的人際關係專家,他創立了卡內基訓練學院,專門教授人們如何提升自己、改善人際關係。這本書塑造了我們今日所認知的行為心理學,讀起來就像一本指南,告訴你如何讓他人喜歡你、為你做事,甚至在你的影響下改變他們的行為,但這一切都不是建立在操縱和欺騙的基礎上,而是基於一個核心理念:你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他人的行為。

重點啟發:

1. 微笑,打開人際互動的金鑰

想要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微笑。就像我們看到嬰兒的笑容會感動落淚,或看到狗兒在我們面前搖尾巴會感到一陣內心的悸動,我們很難不對著微笑的人產生好感。試想,當你第一次見到一個人並與他握手時,如果看到的第一個表情就是微笑,你一定會喜歡上他!微笑不僅能讓別人喜歡你,也能直接讓自己受益。有意識地微笑可以「不小心」產生正面情緒,就像正面情緒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微笑一樣。

2. 聆聽,讓自己成為有趣的人

每個人最喜歡的話題是什麼?不是天氣,而是他們自己!我們都喜歡那些能夠花幾個小時聽我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生活的人。人們總認為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就必須分享許多精彩的故事,不斷談論自己的成就,但這大錯特錯。其實你甚至不需要說話就能變得有趣,因為人性本來就是自我中心的,我們最大的興趣就是自己。所以,如果遇到一個和我們有共同興趣的人,那真是再令人興奮不過了!給予他人全部的注意力,不打斷他們,表現出真誠的興趣,問一些後續問題,不要只顧著談論自己,最重要的是,認真聆聽。

3. 步步為「贏」,說服他人的不二法門

卡內基提出了三個步驟來幫助你說服他人,這三個步驟的前提都是,對方並不知道你正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我們最強烈捍衛的莫過於自己的觀點,所以一旦發現有人試圖說服我們,就注定是徒勞無功。除非你已經搞砸了,否則不妨試試以下三個步驟:第一,要友善。微笑、傾聽、有禮貌、有耐心,這是任何成功說服的基礎,也應該是任何對話的基礎。第二,表明你們有共同的目標。對方必須相信你們有共同的利益和願景,所以要強調你們真正共享的利益。他們必須知道你真的站在他們那一邊,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結果(這也是你應有的真誠想法)。第三,問他們許多可以回答「是」的小問題。一旦確定你們站在同一陣線,就可以開始陳述你的論點,但要盡可能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讓對方能夠回答「是」。這樣當你提出最後的論點時,更有可能得到「是」的回覆。這種方法背後的理念稱為蘇格拉底方法,每得到一個「是」,最後得到「是」的機率就提高了。這是因為人類有一致性偏誤,我們希望自己的行為保持一致,所以不太可能打破一連串的「是」。

個人評價: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書中的建議都簡單易行卻又影響深遠。這本書傳達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成為你希望看到的世界的改變」。與其他行為心理學著作相比,本書使用的科學語言較少,但仍不失為一本值得推薦的佳作,充滿智慧且引人入勝。我從中學到,原來影響他人的最佳方式,是從改變自己做起;而要讓自己變得更有魅力,關鍵在於真誠地關注他人、用心聆聽。這些道理聽來或許平凡無奇,但日復一日的實踐,必能帶來不凡的人生轉變。

特別推薦《卡内基説話之道》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希望提升人際關係、贏得他人支持的人。無論你是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約會老是聊不下去的年輕女孩、或是工作需要銷售產品的業務員,這本書都能為你的人生帶來正向改變。

Ed 的話:

《卡内基説話之道》所傳達的人際交往智慧,不僅適用於個人成長,對於企業經營也有莫大啟發。尤其在講求創新(Create)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樣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唯有真正站在顧客或員工的角度設想,以同理心去傾聽他們的需求,才能創造出最貼近人心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也是領導者制定策略(Strategize)時不可或缺的要素。惟有透過設身處地的理解,領導者才能擬定出最符合團隊利益的行動方針,並以魅力感召團隊成員奮勇向前。

《如何決勝商場》How To Win At The Sport Of Busines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深地啟發了我,讓我重新思考了做生意的心態和態度,學習如何從一無所有到億萬身家,擁抱成功商人(或女性)的習慣。

作者介紹:

馬克・庫班(Mark Cuban)可說是傳奇人物,他在 1999 年以 57 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的第二家公司 broadcast.com 賣給了 Yahoo!。他早已預見了網路泡沫化即將來臨,因此決定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可能與網路無關。為了避免財富在泡沫化中損失,他將財富多元化投資。後來,他以擁有達拉斯獨行俠隊和擔任《鯊魚坦克》節目評審而聞名。

以下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三個重要啟發:

1. 先解決問題,熱情可以日後再追尋

馬克・庫班在軟體銷售、安裝和修理電腦的最後一份工作被解僱後,於 1983 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MicroSolutions,從事同樣的業務。

馬克沒有固守自己的熱情,而是以開放的眼光看世界,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直到 1990 年將這家公司賣掉(賣了 600 萬美元,扣除稅款後,馬克的銀行帳戶進帳 200 萬美元),他才重新關注體育,並發現可以在那裡解決一個問題:現場直播籃球比賽。

當他在九年後賣掉那家公司時,他買下了一支 NBA 球隊,現在也把它當作一門生意來經營。

重點是:不要太早癡迷於把熱情變成薪水。馬克本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試圖成為一名 NBA 球員或教練,但可能一事無成。相反,他問:”世界,你現在需要什麼?”然後去解決它。

2. 學會接受緩慢、有機的成長

如果你想擁有自己的企業、掌控大局,並且偏好金錢而非債務,那麼你也應該記住這句話。風險投資者有時被稱為禿鷹投資者是有原因的——當你把部分業務賣給他們時,他們就掌控了業務,也就掌控了你。

他們不僅可以告訴你該做什麼,更糟糕的是,如果你不能給不出好的成果,你甚至可能被趕出自己的公司(咳咳,史蒂夫・賈伯斯)。有機成長需要時間。這不像憑藉幾筆投資就能從估值 0 美元到 100 萬美元那樣花俏,但從長遠來看是值得的。要學會接受這種緩慢、有機的成長,因為它更加穩定和有利可圖。你也不必向任何人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人能告訴你該如何經營自己的企業。

3. 只雇用和你一樣有幹勁的人

馬克與朋友斯科特一起創辦了 MicroSolutions。Broadcast.com 是他與另一位朋友托德・瓦格納共同創辦的。

你雇用的前幾個人將決定你公司的成敗。

因此,你最好雇用那些和你一樣有幹勁、願意付出努力推動公司前進的人,而不是那些只想領薪水、做一般工作就回家的人。

這與第二點非常契合,因為如果你限制自己只雇用真正有幹勁的人,你就會自然而然地緩慢成長,讓所有員工都能培養出你的企業賴以生存和蓬勃發展所需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方式。

個人評價:

我認為《如何決勝商場》這本書最大的啟發,就是馬克・庫班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如何將熱情付諸實踐。作為一名億萬富翁,他用幾十頁的篇幅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絕對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

特別推薦《如何決勝商場》給誰: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剛畢業想揮霍薪水尋歡作樂的年輕人、使用風投資金創業的中年人、以及想和朋友一起創業的人。這本書雖然篇幅不長,卻值得細細品味。

Ed有話説:

馬克・庫班的商業智慧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創建(Create)」概念。創建獨特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正是他成功的關鍵。他沒有盲目追隨潮流,而是敏銳地觀察到問題所在,然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種創新精神值得所有企業家學習。

希望這篇書評能引起你對《如何決勝商場》的興趣。這本書雖然不能照單全收,但馬克・庫班獨到的見解絕對能為你的事業帶來啟發。就從這本書開始,學習如何在商場中贏得勝利吧!

《如何更有效地思考》How To Think More Effectively

一句話總結:

《如何更有效地思考》是一本探索思考機制和認知過程的書,透過採用關鍵的實踐方法,讓我們能從周遭的世界中獲得更好的洞察力。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理查・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他是密西根大學的特聘教授,曾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榮譽。尼斯貝特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社會認知、決策制定和文化差異等,他的著作《思考的藝術》更是暢銷書,廣受讀者好評。

重點啟發:

1. 設定目標是思考的起點

要更有效地思考,設定目標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如果你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現在就是時候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了。在你的時間安排中,務必要留出15-20%的時間來進行思考和策略規劃。這個過程中,要勇於走出舒適圈,反覆問自己,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助於達成最終目標,還是只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唯有不斷地自我審視,才能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2. 接納情緒,化阻力為助力

承認自己的感受,並對情緒保持開放的態度,是情緒智慧的表現。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應該誠實面對,而不是逃避或壓抑。就連嫉妒這種負面情緒,也可以是一種提示,告訴我們生命中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將嫉妒視為敵人,不如好好分析這種感受背後的原因,說不定能從中發現改變的契機,為人生帶來正向的轉機。

3. 打破思維框架,接納不同觀點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正如本書所言,過於堅持己見可能會阻礙我們的思考能力,讓我們無法客觀分析問題,也難以接受不同的觀點。因此,適時地質疑自己的想法,以開放的心胸接納他人的觀點,反而能幫助我們突破思維的侷限。唯有不斷地為大腦提供新的養分,我們的認知能力才能不斷精進,邁向更高的境界。

個人評價:

閱讀這本書後,我深刻體會到思考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藝術。從設定目標到接納情緒,再到打破成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練習。作者提供的觀點和方法非常實用,讓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學以致用。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實踐,一定能夠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生產生正面的影響。

特別推薦《如何更有效地思考》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

1. 對認知心理學感興趣的大學生,特別是主修心理學的學生,這本書能夠提供專業且前沿的知識。

2. 正值而立之年卻對人生感到迷惘的青年,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決定。

3. 任何渴望精進思考能力的人,這本書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助你在思考的殿堂中更上一層樓。

Ed的話: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策略思維(Strategize)的能力。正如書中所言,設定目標是一切的起點。唯有制定清晰的策略,才能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此外,本書還教導我們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Leverage),將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避免在瑣碎的事務中迷失自我。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唯有不斷精進自我,提升思考的高度,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脫穎而出,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How To Think Like A Roman Emperor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結合了斯多葛學派著名人物─羅馬皇帝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的故事,以及現代心理學的智慧,教我們如何培養情緒韌性,發展內在力量,克服人生最艱難的挑戰。

作者介紹:

《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一書的作者唐納德·羅伯森(Donald J. Robertson)是一位英國心理治療師、認知行為治療專家,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專精於斯多葛主義哲學,並將其應用於現代心理治療中。羅伯森曾撰寫多本暢銷書,探討如何將斯多葛主義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幫助人們培養心理韌性,過上更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三大重點啟發:

1. 與自然和諧共處,活出有德之人生

斯多葛學派認為,我們來自大自然,最終也會回歸自然。因此,順應自然規律而活,接受生命的本質,便是有德之人生的要義。與其質疑生命,不如全然地活在當下。這並非消極地認命,而是以務實、知足的心態面對人生。唯有接納生命的本質,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

2. 日日精進,勤修四大美德

斯多葛哲學主張人生有四大美德:智慧、正直、勇氣、節制。要精通這四大美德並在其間取得平衡,需要終其一生地不斷修練。透過日復一日地實踐,讓四大美德內化為生活的指引,才能活出有意義、幸福的人生。幸福來自於有德之生活,而有德之生活則是在生命的跌宕起伏中,始終堅守四大美德的平衡。

3. 超然物外,泰然面對生死

斯多葛學派主張,人不應為無法掌控之事煩惱。面對生命中的逆境時,與其反覆糾結於無法改變之事,不如泰然處之,專注於自己能夠掌握的事物上。就連生死這種無法逃避的命運,馬可·奧理略也能坦然以對。他深知沒有人能躲過死亡,因此選擇專注於活在當下,過著簡樸卻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無法改變生死,卻能主宰自己的情緒反應。學習換位思考,審視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掌控內心。

個人評價:

讀完《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書中闡述的斯托葛智慧,提供了一種務實、清晰的生命哲學,教我們如何在紛擾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透過馬可·奧理略的生平故事,我深刻體會到,即便是身為一國之君,依然要時時修身養性,以德服人。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本養心之作,值得人人細細品味。

特別推薦《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給誰: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正在面臨人生轉折、迷惘徬徨的人。無論你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是已屆中年的職場老手,這本書都能給你智慧的啟發,幫助你以平和、堅韌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若你對哲學、歷史有興趣,這本書更是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Ed的話:

《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一書所闡述的斯多葛智慧,不僅是古老歷史的回顧,更是現代人生活的指南。書中所提及的自我修練之道,正與企業經營中的SCALE法則不謀而合。

斯多葛學派主張要活在當下(Leverage),善用自己所掌控的資源;企業經營者也需要充分利用手邊的資源,創造最大效益。此外,斯多葛智慧強調要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變化(Enhance);企業要永續發展,同樣需要因應環境變遷,不斷求新求變。

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企業經營,《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這本書都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與深刻的啟發。唯有立足當下,放眼未來,以智慧與德性為基石,方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屹立不搖,創造不凡。

《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The Seven Spiritual Laws Of Success

一句話總結:

《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巧妙地將東方宗教的靈性平靜與西方對內在及外在成功的追求融合在一起,為你指出七個具體的方法,讓兩者都能自然而然地來到你身邊。

作者介紹: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是在西方世界中最知名的東方醫學和生活方式倡導者之一。他已經寫了超過80本書,其中許多都成為暢銷書。時至今日,《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仍然是他最受歡迎的著作,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長踞一年之久。

重點啟發:

1. 拋下防備,接受生命的安排

生命中讓你感到困難的人事物,其實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與其試圖改變外在環境,不如接受現況,並從中學習成長的課題。這就是作者所謂的「無防備」,放下為自己辯解的需求,你就能更快向前邁進。

2. 以強烈的正面意念實現願望

積極正面的思考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你的行為,讓你進入了正確的心態。與其將精力花在抱怨上,不如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感恩當下所擁有的,並以正能量吸引更美好的未來。

3. 讓生命的目的自然呈現

與其拼命尋找人生的目的,不如問問自己現在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當你每天充滿熱情地醒來,源源不絕的能量湧現,你就知道你找到了使命所在。目的感不是刻意追尋而來,而是在付出的過程中自然浮現。

個人評價:

這本書雖然道理聽起來簡單,卻不那麼容易徹底領會。我想這是因為它融合了東西方看似對立的觀點。但正是這種融合,讓這些法則顯得如此強大。如果你渴望成就大事,卻又覺得急躁有時反而適得其反,那麼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特別推薦《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給誰:

對室友感到不滿的大學生、總是抱怨乘客的公車司機以及任何為尚未找到人生目標而感到沮喪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所提到的觀念,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制定策略時,我們必須客觀審視內外在環境,接受現實情況,同時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挑戰。而在尋求企業使命和願景時,我們也應該先從服務客戶、創造價值的角度出發,目標自然就會水到渠成。總之,這本書所傳達的智慧,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都能派上用場,提供我們不同的思考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