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允許自己不快樂》The Upside Of Your Dark Side

一句話總結:

《允許自己不快樂》這本書深入探討了我們內心最黑暗的情緒,如焦慮或憤怒,並向你展示了隨之而來的真正益處,以及它們背後的性格特質,如自戀或精神病態。

作者介紹:

陶德.卡珊登(Todd B. Kashdan)和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Robert Biswas-Diener)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領域的專家。陶德是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幸福、韌性和社交關係等主題。羅伯特則是俄勒岡州波特蘭州立大學的研究員,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積極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幸福感等。兩位作者都著有多本暢銷書,在積極心理學領域頗有建樹。

重點啟發:

1. 幸福感有時反而會干擾你的表現

快樂的人往往不太在意細節,這使得他們的說服力較差,也更容易犯錯。一項研究發現,心情「不愉快」的人提出的論點,比心情愉快的人更有說服力,多達 25%。同樣地,快樂的人更容易憶起錯誤的事實或從未學過的東西,因為他們專注於大局,而忽略了細節的重要性。因此,一個快樂的人可能是更好的經理,負責制定公司策略;但一個不那麼樂觀的人反而更適合擔任品質管理主管,因為細節至關重要。

2. 內疚有益,羞恥無用

內疚有兩大好處:一、它是種糟糕的感受,所以我們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它,因而犯罪率降低。二、如果我們感到內疚,就會竭盡全力彌補錯誤。研究顯示,越容易感到內疚的人,越不可能做出酒駕或偷竊等不良行為。同樣地,感到強烈內疚的囚犯,一旦獲釋,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也較低。相反地,羞恥毫無用處。因為與內疚不同,羞恥不會讓你想要承擔責任,反而會讓你想要掩蓋錯誤。

3. 保持專注,代價不小

我們保持專注的能力是有限的。大腦有意識地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但無意識處理資訊的能力卻非常龐大。想想看,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有多複雜:你在使用雙手、感官,成千上萬個小動作融合在一起,只為了讓你能夠閱讀這篇摘要。試想一下,如果你必須有意識地處理和指揮所有這些動作,是不是很讓人大開眼界?因此,保持專注會大大減緩你的速度。你必須一步一腳印地完成任務,因為你忙於處理所有的後設資訊。雖然對某些任務來說保持專注很好,但冥想並非萬靈丹。適度地放空頭腦有兩大優點:一、更能相信直覺做出更好的決定。二、給創意騰出空間。一項研究顯示,心理學家在評估病歷時,如果同時分心玩填字遊戲,比專心思考診斷結果,做出的評估要準確 5 倍。他們的潛意識處理了資訊,讓他們產生正確的直覺。

個人評價:

這本書洞見滿滿,幫助我平衡了對積極心理學的看法。雖然我還是寧願保持快樂,專注於非銷售導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不是不快樂卻超有說服力,但這本書教會我,我們不必時時刻刻追求幸福。我常常用內疚感來養成好習慣。例如:我昨天起床晚了,感覺很糟,但現在我知道這是一種合理的反應,證實了我的做法是對的。我不是冥想的超級粉絲,至少不喜歡死板的冥想方式,所以我也很喜歡書中對冥想提出的一些反駁觀點。從《允許自己不快樂》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推薦這本書及其在 Blinkist 上的摘要!

特別推薦《允許自己不快樂》給誰:

成功的新創公司 CEO,她/他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活得太快、以憤怒爆發出名的律師以及任何定期冥想的人。

Ed 的話:

這本書啟發我們善用內在的陰影面,如: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其實可以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助益。就像企業經營,也要懂得 SCALE:制定策略(Strategize)、創新(Create)、自動化(Automate)、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持續精進(Enhance)。負面情緒就像是企業潛在的資產,只要我們學會善加利用,反而能為我們的人生增添助力。就像焦慮感可以提醒我們要未雨綢繆,憤怒則能激勵我們奮發向上。關鍵在於我們要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負面情緒,才能化阻力為助力,讓人生更臻完美。

《輕鬆駕馭壓力》The Upside Of Stress

一句話總結:

《輕鬆駕馭壓力》這本書幫助我們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不再極力避免焦慮,而是將壓力視為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藉此以更好的方式來應對壓力,甚至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作者介紹:

凱利·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演說家。她的著作《輕鬆駕馭意志力》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因此當我看到她在2015年5月出版了另一本新書《輕鬆駕馭壓力》時,我立刻就想一探究竟。這本書主張,只要我們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壓力,壓力其實對我們是有益的。書中還提供了許多科學實證的可行技巧和策略,教導我們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應對壓力。麥高尼格在2013年的TED演講,談論這個主題時,已經有將近1000萬的觀看次數,可見她的觀點確實引起廣大迴響。

重點啟發:

1.壓力只有在你相信它有害時,才會危害健康

一項研究發現,高度壓力會增加人們43%的早逝風險,乍聽之下令人憂心。但仔細一看,這個結論只適用於那些「認為壓力會影響自己健康」且壓力程度很高的人。相反地,那些壓力程度同樣很高,但態度是壓力對健康無負面影響的參與者,反而是最不可能早逝的一群人。這背後的奧妙在於我們的大腦。就像我們可以選擇成長型或固定型心態一樣,相信壓力是生命中自然且有幫助的一部分,遠比個人偏好或任何學到的事實都要來得強大許多。這種信念會讓你想出好方法來應對壓力、在需要時尋求幫助,並將充滿壓力的事件視為挑戰,而非極力避免。更棒的是,你可以學習並採用這種心態!

2.「快樂與壓力共存」的壓力悖論

壓力悖論的核心概念是:幸福的人生總是伴隨著壓力,換句話說,一個完全沒有壓力的人生不可能是快樂的。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大約40%的美國人每天都在與壓力奮鬥。相比之下,非洲的某些國家,如茅利塔尼亞,每日壓力水平要低得多,只有5%。然而,美國人的平均收入、預期壽命和生活水平都比非洲國家高出許多,後者經常飽受犯罪、暴力、饑餓、腐敗和內戰之苦。2013年由意志力研究先驅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往往認為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件,同時也是最令人感到有壓力的。最成功的人通常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並全心投入,他們從工作中獲得的意義感,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於工作的壓力。同樣地,生孩子通常被認為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但沒人會說那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記住幸福和壓力如陰陽般共生,你就能改善對兩者的態度。

3.將壓力轉化為提升表現的能量

在進行簡報前,你認為「我很冷靜」和「我很興奮」,哪一種自我暗示效果較好?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但事實上是後者。哈佛大學教授艾莉森·布魯克斯(Alison Brooks)讓兩組學生分別嘗試這兩種自我暗示,簡報結束後詢問觀眾哪一組表現得更好。結果是,試圖讓自己感到興奮的那一組,被認為更有自信、更稱職、更優雅。這是因為他們不只是試圖平息焦慮,而是將壓力轉化為能量,讓簡報變得有趣。因此,下一次當你感到有壓力時,試著將負面的自我對話轉變成鼓舞人心的話語,並嘗試利用這股能量來推動事情發展。

個人評價:

身為一個經常為了小事就感到緊張,總是想要加快腳步的人,《輕鬆駕馭壓力》這本書不僅是很好的讀物,對我而言更是必要的。我原本就知道壓力有兩種:負面的困擾(distress)和正面的興奮(eustress),但我沒有想到可以將前者轉化為後者。我認為書中的第一個重點啟發最發人深省,再次展現了心靈對身體的強大影響力。我會試著改善自己面對壓力的態度,將能夠從事大量工作視為一件好事,因為這些工作對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特別推薦《輕鬆駕馭壓力》給誰:

– 擔心自己第一次在全班面前進行簡報的表現的高中生

– 儘管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擔心自己可能會精疲力竭的高管

– 任何每天早上都在急忙趕往工作的人

Ed的話:

在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方面,我認為這本書最能與S – 制定策略(Strategize)這個概念產生連結。壓力往往來自於不確定性,但如果我們能夠將壓力視為推動成長的動力,並制定明確的策略和計畫來應對,那麼壓力就能轉化為積極的力量。透過審慎的策略規劃,我們可以更從容地面對各種挑戰,將壓力轉化為成就目標的助力。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壓力在生活中的角色,學會以更正面、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看待和利用壓力。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一句話總結:

《不理性的力量》揭示了我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充滿非理性行為的諸多方面,並闡述了如何善加利用這些非理性行為,反而能為我們帶來好處。

作者介紹:

丹.艾瑞利(Dan Ariely)是一位善於嗅出人類心理偏差的專家,他不僅能發掘我們思維中的各種謬誤,還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幫助我們理解。他的許多研究都圍繞著如何戰勝或利用我們的非理性行為,而《不理性的力量》這本書也不例外。

重點啟發:

1. 創造者偏差:你總是高估自己的作品

我們往往對自己親手創造的事物賦予過高的價值,尤其是與他人的作品相比時,更是如此。單純因為你在某件事上投入了心力,你就認為它很有價值,而且通常遠高於其他人的評價。

2. 清單和照片不足以讓網路交友成功

網路交友平台上,人們有90%的時間都花在瀏覽個人檔案和傳訊息,只有區區10%的時間是真正見面約會。但勾選興趣、星座、年收入和照片,並非我們評估對象的方式。愛情是世上最不理性的事,你永遠無法不見面,就感受到她咯咯笑時露出的酒窩,或他坐在你床上為你唱歌時脊椎發麻的感覺。

3. 避免眼前的情緒化宣洩,遠離日後的壞習慣

我們開車時常常破口大罵嗎?有個現象叫做「自我牧養」,意指我們會參考過去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來決定現在該如何行動。久而久之,短期的情緒化宣洩,可能對長遠的習慣養成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因此,警惕自己的情緒爆發,將有助於我們避免養成許多壞習慣。

個人評價:

我認為《不理性的力量》是一本饒富趣味又發人深省的好書。作者以幽默詼諧的筆觸,揭示了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同時,他也指出,非理性並非全然不好,只要善加利用,反而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意外的助益。這本書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更啟發了我正向思考的能力。

特別推薦《不理性的力量》給誰:

1. 正在經營網路社群或電商的創業家:瞭解創造者偏差,有助於你客觀評估自己的產品價值,訂出合理售價。

2. 苦於網路交友老是無疾而終的單身男女:少花時間在篩選對象上,多投資在實際約會,才是脫單的不二法門。

3. 正在為改掉壞習慣而苦惱的人:留心自己的情緒宣洩,避免重蹈覆轍,養成好習慣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難。

Ed的話:

我認為本書與SCALE中的Automate概念最為相關。許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總是不自覺地重複過去的行為模式,卻從未審視這些模式是否真的有效。《不理性的力量》提醒我們,與其讓非理性宰制我們的人生,不如主動將其自動化、系統化,化阻力為助力。就像書中所說,短期的情緒宣洩,可能會讓我們陷入長期的壞習慣。但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將情緒轉化為行動,設法將眼前的挫折變成成長的動力,久而久之,良性的習慣迴圈就會不知不覺地形成。這對於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智慧。

《覺醒的你》The Untethered Soul

Version 1.0.0

一句話總結:

《覺醒的你》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從自我中解脫,駕馭內在能量,超越自我,順著生命之流,而不是阻擋或對抗它。

作者介紹:

麥克‧辛格(Michael A. Singer)是一位靈性導師,他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詮釋靈性,讓每個人都能理解和實踐。2012 年,著名主持人歐普拉專訪了辛格,可見他的思想對歐普拉產生了重大影響。辛格的同名著作《覺醒的你》,闡述了如何透過讓生命之流自由流動,不加阻擋,來達到幸福與接納的境界。

重點啟發:

1. 你有兩個版本的自己,而個人自我只是其中之一

我們的思想並不能定義我們的本質。它們只是我們意識感知的輸出結果。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能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辛格認為,有一個純粹的意識之流,那就是「自我」;而我們根據內在聲音對這股意識之流的感知,以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模式,形成了「個人自我」的身分認同。一旦明白兩者的區別,你將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

2. 內在能量是真實存在的,讓它自由流動越多,你就會過得越好

我們都曾經歷過無法解釋的能量湧現。有人稱之為脈輪、氣或神聖能量,無論你如何命名它,這種無形的內在能量都是真實存在的,絕不能低估它的力量。它能賦予我們力量,但如果我們阻擋它,也會把我們拖垮。因此,學會讓負面思想流過,不要讓它們阻礙內在能量的流動,這一點至關重要。

3. 死亡賦予生命意義,經常反思死亡吧

人類是唯一預先知道自己終有一死的生物。死亡是我們最大的恐懼之一,但也正是它賦予了生命意義。認識到生命有限,是讓你專注於生命中真正重要事物的最佳方式之一。無論你想在生命中做什麼,如果它值得在臨終前完成,那麼現在就去做絕對是值得的。不要等待,生命只有一次。

個人評價:

起初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真正理解《覺醒的你》的概念,但一旦領悟,你會發現這是觀察世界的一種全新而強大的視角。我完全認同歐普拉的看法,這本書值得大力推薦!透過閱讀此書,我學會了如何與內在的聲音保持距離,讓生命能量自由流動。這種觀點讓我對生活有了更開闊、更從容的態度。

特別推薦《覺醒的你》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總是認為自己是個悲傷孤獨的人的年輕朋友,給容易吃醋多疑的中年夫妻,以及曾經感受過無法解釋的內在能量爆發的所有人。

Ed的話:

辛格提出的概念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都息息相關。超越自我、順應生命之流的觀點,對於制定策略(Strategize)、創新(Create)、提高效率(Automate)、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不斷精進(Enhance)等方面都有啟發。尤其是在制定人生策略時,不要被自我設限,要放眼生命的長遠意義,這一點非常寶貴。《覺醒的你》提供了一個跳脫慣性思維的嶄新視角,讓我們以更寬廣、更從容的心態看待生活,活出內心的自由與喜悅。

《宇宙就是你的靠山》The Universe Has Your Back

一句話總結:

《宇宙就是你的靠山》探索了在自我發現的旅程中,靈性提升、冥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服務自己的箴言來生活,這將通過全新的想法和內在信念塑造你的現實。

作者介紹:

嘉柏麗.柏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是一位靈性導師和暢銷書作家。她的著作《宇宙就是你的靠山》強調靈性成熟的重要性,並詳細說明如何實現並在生活中保持靈性成長。伯恩斯坦女士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其著作激勵了無數人追尋內心平靜與生命目標。

重點啟發:

1.冥想和祈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良方

我們往往已經擁有幸福和有意義生活所需的一切,但仍感覺缺少些什麼。我們感到焦慮、壓力和恐懼,與內在深層失去連結。要改變這種狀態,我們必須接受有一個更高的力量在指引我們的生命,並願意認識到個人缺點及其負面影響。透過慈悲、同理心和愛去與他人建立聯繫,將幫助我們培養內在力量,克服憤怒或嫉妒等負面情緒。冥想或獨處祈禱能讓我們重新發現並連結內在真我,消除長久以來癱瘓你身心的恐懼和焦慮。

2.向宇宙祈求之前,先淨化你的心靈

當你準備好過夢想中的生活時,宇宙也已為你做好準備。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開口祈求你想要的一切。為了讓心靈進入正確的狀態,你需要開始冥想。然而,祈求上天賜予的禮物只有少數正確方式。你的請求必須擺脫假設、恐懼、偏見和負面情緒。每天練習12分鐘的Kirtan Kriya冥想,能幫助你達到專注的存在狀態,為成功做好準備。當你準備好後,懷著真摯的情感,清晰而大聲地說出你的祈禱,相信你言語的力量。

3.靈性修煉的關鍵是放手,讓一切順其自然

你不能讓自己陷入焦慮或沮喪的循環之中。要學會接受現狀,停止對未來的擔憂。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袖手旁觀,而是當事情沒有按照你的意願發展時,不要像平常那樣緊張。斯多葛學派的智慧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只要你無法控制局面的結果,就沒有理由為此感到壓力。專注於你有能力改變的事情,其餘的交給宇宙來處理。那些看似總是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的人,彷彿有一層常人無法穿透的保護層。他們之所以能在生活中保持如此冷靜,是因為他們相信宇宙為他們運作。

個人評價:

在一個不斷追求物質享受的世界裡,人們開始尋找更多的東西。他們渴望能夠欣賞自己的生活,擁有一個目標。《宇宙就是你的靠山》提供了培養靈性成熟所需的工具和指引。如果你也覺得生命不僅僅是日復一日的循環,想探索生命本身的更高意義以及你在這個星球上的目的,我強烈推薦這本書。

特別推薦《宇宙就是你的靠山》給誰:

我會推薦這本書的讀書摘要給那些剛發現自己對靈性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感到倦怠,想探索更高人生目標的中年人或正經歷個人危機,需要一些建議來重新找到生活意義的人士。

Ed的話:

這本書所探討的靈性提升和自我發現,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不謀而合。透過冥想與祈禱連結內在,擺脫負面情緒,培養慈悲與愛的品質,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目標,這些都是制定良好策略不可或缺的要素。唯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在商業和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決策,引領自己和企業邁向成功。靈性的提升帶來視角的改變,讓我們能以更開闊的心胸面對挑戰,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和堅韌。這本書所傳達的智慧,值得所有渴望在事業和人生中有所突破的人細細品味。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The Uninhabitable Earth

一句話總結: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這本書警醒世人,若我們再不改變對待地球的態度,終有一天人類賴以為生的家園將會變得不再適合居住。

作者介紹:

大衛.華勒斯—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是一位美國記者和作家,他的作品常見於《紐約客》、《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氣候緊急時代來了》是他的第一本書,出版後引起廣泛討論,被譽為是繼《寂靜的春天》之後最重要的環保著作之一。

重點啟發:

1.巴黎協定的目標過於樂觀

儘管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巴黎氣候峰會上達成協議,承諾要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 2°C 以內,但即便所有國家都履行承諾,我們仍將無可避免地超過這個臨界點。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 2018 年發布的報告,即使各國政府採取積極行動,全球氣溫仍可能上升 3.2°C 以上,屆時世界各地的冰川將在我們有生之年開始崩塌,數百座城市面臨被淹沒的命運。

2.海平面上升將淹沒主要城市

氣候變遷最為人所知的後果之一,就是兩極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如果我們無法遏制碳排放,未來一個世紀海平面可能上升 1.2 到 2.4 公尺,孟加拉國這個擁有 1.64 億人口的國家將被完全淹沒,其他知名地標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矽谷等也難逃厄運。放眼 2100 年,若碳排放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海平面將在未來幾個世紀內上升 6 公尺之多,屆時全球的港口、發電廠、軍事基地、農田和主要城市都將消失無蹤,亞洲將遭受最嚴重的破壞。

3.古老疾病復甦引發全球衛生危機

數百萬年前的古老細菌目前仍被困在北極冰層中,一旦冰層融化,人類可能因缺乏免疫力而被這些疾病感染。此外,鼠疫、天花等我們熟悉的疾病也可能捲土重來。隨著全球變暖,更多國家將成為瘧疾等疾病和蚊蟲滋生的溫床。醫學界多年的努力成果可能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付諸流水。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非常震撼和不安。作者用翔實的數據和生動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因忽視氣候變遷所可能面臨的種種浩劫。每個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從現在開始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愛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家園。我們不能再抱持著事不關己的僥倖心態,因為眼前的美好生活可能轉眼間就灰飛煙滅。

特別推薦《氣候緊急時代來了》給誰:

– 從事環保相關工作的人士,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新觀點。

– 對未來感到憂心的年輕人,書中的警示能激勵大家採取行動、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 所有關心人類命運的讀者,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好書。

Ed 的話: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氣候緊急時代來了》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發。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企業應積極投入研發環保創新技術(Create),建立有利於環境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並善用自動化系統(Automate)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

此外,企業也應制定長遠的永續發展策略(Strategize),將環保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和日常營運中。唯有從個人做起、從企業做起,凝聚起守護地球的力量,我們才能創造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未來。

《不酗酒的意外之樂》The Unexpected Joy of Being Sober

一句話總結:

《不酗酒的意外之樂》這本書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了酒精的許多缺點以及戒酒的好處,將幫助你過上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

作者介紹:

凱瑟琳·格雷(Catherine Gray)是一位作家和記者,曾為《泰晤士報》和《衛報》等知名報紙撰稿。她在戒酒後,開始撰寫有關酒精和戒酒的文章,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共鳴。《不酗酒的意外之樂》是她的第一本書,詳細描述了她的戒酒歷程,以及酒精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重點啟發:

1.酒精,比你想像的更加有害

酒精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也是一級致癌物,與石棉和香煙一樣會致癌,即使是「適度飲酒」也不安全。酒精會導致神經毒素進入體內,增加患癌風險。即使是每天飲用 1.5 個酒精單位,也會帶來風險。所謂紅酒有益健康的說法也不盡然,因為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含量其實很低,遠不及黑巧克力等食物。

2.戒酒,需要鍛鍊意志力

戒酒就像鍛鍊肌肉一樣,一開始可能會感到虛弱無力,但只要持之以恆,終會變得堅強有力。面對充斥著酒精的社交場合,可以嘗試去一些不提供酒精飲料的新地方,例如:清晨的舞會或無酒精酒吧。要提前告訴別人自己不會飲酒,如果有人強迫你喝酒,那只能說明他們對自己的飲酒行為感到不安,或者他們根本就是個混蛋,不值得你浪費時間。

3.戒酒,讓你更聰明、更享受性愛

長期飲酒會重新連接大腦迴路,讓你變得依賴酒精來獲得多巴胺釋放,解決問題。但醒酒後,問題依舊存在,於是惡性循環。酗酒者的大腦活動明顯低於不飲酒者,但戒酒可以扭轉這一過程。約會和性愛在清醒的狀態下也會更加美妙,因為你的感官不會被酒精麻痺,可以更投入其中,表現得更加出色。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從未飲酒的人,這本書讓我更加堅定了保持清醒的決心。每一個關於酒精的故事都讓我對酒精敬而遠之。凱瑟琳·格雷用她的親身經歷和翔實的數據,揭示了酒精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同時也點明了戒酒的種種益處,令人心生嚮往。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能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酒精的關係。

特別推薦《不酗酒的意外之樂》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有酗酒父親的中年人,他們自己也開始出現飲酒問題;還有那些厭倦了每個週末都宿醉的大學生以及任何想知道生活的樂趣是否不止於小酌幾杯來麻痺自己的人。

Ed 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酒精的關係,並制定出一套遠離酒精、追求健康生活的策略。通過閱讀此書,個人可以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明智的選擇,避免酒精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利用(Leverage)自己的潛力,實現自我增強(Enhance)。對於企業來說,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工作環境,遠離酒精的危害,也是提高員工效率和創造力的一個重要舉措。總之,這本書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激發我們作出改變,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橡皮擦計畫》The Undoing Project

一句話總結:

《橡皮擦計畫》這本書透過描述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在心理學領域的廣泛研究,揭示了他們對人類行為和決策偏差方面一些最具影響力和突破性的發現,讓我們對自己的思維模式有了全新的認識。

作者介紹:

《橡皮擦計畫》的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詳細介紹了兩位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生平事蹟。他們在耶路撒冷共事時,發現他們的研究成果對經濟學、醫學、法律、政治和其他人類探索領域都有重大意義。他們致力於探索人們如何做出決策,而不僅僅是描述決策過程。他們開始研究人們為何會在判斷時出錯,以及如何幫助人們避免這些錯誤。

重點啟發:

1.人類思維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符合邏輯

我們大部分的決定都是基於過去的經驗、世界觀和其他因素。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從未真正做出客觀決定,而是在先前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建構。直到 1950 年代,主流觀點認為人是理性的,會做出理性決定。但康納曼和特沃斯基首次提出「認知偏差」一詞後,人們才開始關注個人經驗法則如何影響決策過程。

2.成功夥伴關係的關鍵在於共同目標和相互激勵

阿莫斯和康納曼是奠定現代心理學基礎的大師,他們的研究影響了經濟學、金融、運動、行為心理學等諸多領域。讓他們達到巔峰的不僅是共同的目標,更是希望看到彼此成功的動力。事實上,當論文完成時,他們擲硬幣決定誰的名字先出現在作者欄,阿莫斯贏了,但他把第一順位讓給了康納曼。這表明他們的夥伴關係超越了工作本身。在寫作過程中,他們共用一台打字機,真正齊心協力地完成每一個部分。

3.兩位心理學家發現的偏見永遠改變了許多行業

康納曼和阿莫斯共同研究啟發法和偏見如何影響人類思維的決策過程,他們的發現出於多方面原因改變了世界。廣告、經濟、金融等行業從中學到如何更有效地鎖定目標;心理學家學會如何有效識別和治療病患;任何了解這些偏見的人都能改善與他人的互動,更加認識自己的偏見。他們研究中發現的一些最普遍偏見包括:確認偏誤、近期偏誤、錨定偏誤、認知失調等。

個人評價:

《橡皮擦計畫》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讓我認識到自己在做決定和下結論時並非總是完全客觀的,而是會被個人偏見所影響。這其實是人類在社交場合中周旋的關鍵能力。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偏見所在,這樣才能更加慎重地選擇如何與他人互動,並對周遭世界做出決定。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詳實記載了行為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更提供了許多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人生智慧。

特別推薦《橡皮擦計畫》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左右對心理學和人類行為感興趣的讀者、想深入瞭解消費者行為的專業人士,或享受課外閱讀的講師。

Ed 的話:

《橡皮擦計畫》一書中對認知偏差的探討,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策略制定」(Strategize) 的重要性。管理者在制定決策時,必須審慎評估自身及團隊可能存在的偏見,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判斷。唯有不斷精進對人性的洞察力,並將之應用於商業策略,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佔得先機。此外,康納曼和特沃斯基的合作故事也啟發我們,擁有共同目標和相互扶持的夥伴關係,是邁向成功的關鍵要素。

《無敵銷售團隊》The Ultimate Sales Machine

一句話總結:

《無敵銷售團隊》是查特.荷姆斯留給全世界銷售人員的寶貴遺產,書中提供了12個關鍵策略,只要持續專注執行,銷售業績至少可以翻倍!

作者介紹:

查特.荷姆斯(Chet Holmes) 是一位傑出的銷售專家。他曾經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 旗下的九個部門將銷售額提升一倍之多。在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後,查特回顧了自己運用了哪些原則和策略來達成目標。接著,他將這些心得整理成65個訓練產品,並撰寫成這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但很遺憾的是,查特在與白血病奮戰多年後,於55歲英年早逝。他的女兒在年僅24歲時接手了公司,並且出色地面對各種挑戰。

重點啟發:

1. 定期為銷售團隊提供訓練

就像伐木工人每週花一個小時磨利鋸子,比每天多砍幾個小時來得有效率;銷售訓練也是如此。與其一年才辦一次訓練,不如每週固定安排基礎課程,六個月後再切換到進階主題。如此一來,銷售人員不僅有充足的機會精進銷售技巧,也能感受到公司的重視。

2. 不只賣產品,要賣整間店

優秀的銷售不僅是把手上的商品賣給客戶,而是要把整個品牌故事、自己的熱忱、以及店裡的所有東西都一併推銷出去。透過教育型行銷(education-based marketing)建立與客戶的連結,讓對方不只對單一產品,而是對整體品牌故事產生共鳴,這樣就能吸引到更多潛在客戶。

3. 鎖定大公司的決策者

把心力放在關鍵的20%,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其他無關緊要的80%。與其大量發送廣告信函給方圓五里的所有公司,不如精挑細選出最需要你產品的十家大公司,投入大量時間精心設計提案。直接與控管預算的決策者建立關係,說服他們採購產品的效益、節省的時間和金錢。專注在少數有影響力的客戶身上,遠比四處游說每個路人來得有效率。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用於銷售團隊,對於個人創業者也能帶來許多啟發。查特提到,空手道的精髓不在於學習4000招,而是把12招練習4000遍。這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無論是工作或是生活,把焦點放在關鍵的幾件事情上,持續精進,必能在該領域嶄露頭角。書中也提到,專注就是無數個說「不」的過程。學會對大多數的事情說不,把時間和資源集中在最重要的幾件事上,才能事半功倍。

特別推薦《無敵銷售團隊》給誰:

1. 想要提振團隊士氣的銷售主管

2. 正在摸索經營之道的個人創業者

3. 曾在簡報時讓觀眾昏昏欲睡的人

Ed的話:

我認為這本書的精髓在於「專注」,這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不謀而合。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審慎評估市場環境,找出最有利可圖的客群,投入最多資源。而在執行面上,則要善用「自動化」(Automate)和「充分利用」(Leverage)的概念,將例行性工作系統化,把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透過定期訓練,可以不斷「增強」(Enhance)團隊的戰力。總而言之,這本書所傳達的不僅是銷售技巧而已,更是一套邁向成功的通用法則。只要聚焦在最重要的幾件事情上,持之以恆,我們在人生的各個領域都能創造非凡的成就!

《我們堅持的真理》The Truths We Hold

一句話總結:

《我們堅持的真理》是美國民權運動者、加州參議員和副總統賀錦麗的自傳,詳細描述了她早年為人民在司法系統中奮鬥的歲月,以及近年來她為幫助那些受到美國政府效率低下影響的人們所做的努力。

作者介紹:

賀錦麗(Kamala Harris)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同時也是第一位非裔和印度裔的副總統。她是牙買加父親和印度母親的女兒,畢生致力於為政府的平等和改革而奮鬥。在這本由她親自撰寫的《我們堅持的真理》中,我們探索了賀錦麗從奧克蘭的童年到擔任地區檢察官,最終成為加州參議員的生平。

重點啟發:

1. 早期司法系統的磨練,奠定了賀錦麗職業生涯的基礎

賀錦麗在霍華德大學求學時意識到自己想成為一名律師,她欽佩那些參與民權運動的人,希望能像他們一樣為世界帶來持久的改變。在畢業後,她立志成為一名檢察官,雖然家人擔心法律常被用來對付少數族裔,但她有信心能利用自己的職位為平等而戰。實習期間,她深入了解了法院的運作,這段經歷幫助她決定了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律師。擔任奧克蘭副地區檢察官期間,她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責任,因為檢察官直接決定了人們的命運。她曾經處理過許多具有挑戰性的案件,包括兒童性侵案。

2. 擔任加州地區檢察官,為日後成為參議員鋪平了道路

2003年,賀錦麗成為舊金山地區檢察官,利用這個職位解決大規模監禁等不公現象。美國的監禁人數高於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毒品戰爭」而入獄的輕罪犯。賀錦麗開創了「重返正軌」計畫,幫助非暴力的初犯者有其他選擇,而不是直接進入刑事司法系統。兩年後,該計畫的參與者中只有10%再次犯罪,而其他城市類似罪行的再犯率高達50%。該計畫的成本也遠低於監禁一名囚犯一年的花費。2015年,加州民主黨參議員芭芭拉.波克塞(Barbara Boxer)宣布將在任職24年後退休,賀錦麗決定參加即將到來的選舉,競選她的參議員席位。憑藉作為進步地區檢察官的聲望,她最終在2016年贏得了選舉。

3. 賀錦麗的工作幫助改善了受移民和醫療標準影響的人們

賀錦麗了解,許多移民到美國的人來自中美洲一些暴力頻傳的地方,離開家園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當國會出台政策,要求在兩週內決定尋求庇護者的命運,而大多數人甚至沒有律師,賀錦麗深感擔憂。她知道,沒有法律代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輸掉案件。賀錦麗親自打電話給律師事務所,要求他們為這些案件提供免費服務。2017年,當川普(Donald Trump)的行政命令威脅到35萬移民的權利時,賀錦麗是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最令人震驚的政策之一是決定在邊境拆散兒童和父母。她領導了一場成功的運動,揭露了兒童在拘留營中遭受的可怕條件。作為參議員,她還幫助改革了醫療保健。賀錦麗最震驚的是富人和窮人在獲得醫療保健方面的差距,這意味著生活在貧困中的人預期壽命會縮短。她認為,我們應該開始將醫療保健視為一項權利,而不是基於你能支付多少,而是基於你需要什麼。她繼續倡導改革美國的醫療保健。

個人評價:

在讀到《我們堅持的真理》之前,除了從其他人或新聞中聽到的內容外,我對賀錦麗並不了解。但在了解了她的生平後,她似乎是那種只想幫助他人的人。儘管外界對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這是我可以支持的。賀錦麗的故事讓我看到,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並用行動去改變世界。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特別推薦《我們堅持的真理》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對歷史感興趣的年輕人、喜歡了解政治人物的讀者以及任何好奇想更多了解美國首位女性副總統的人。

Ed的話:

從賀錦麗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重要性。她在成長和求學過程中,就制定了成為律師、投身公共服務的人生策略,並在日後的從政生涯中始終堅持這一方向。同時,她也善於利用手中的資源,充分利用(Leverage)地區檢察官這一職位去推動改革,幫助弱勢群體。作為民選官員,賀錦麗還著眼於創新(Create),開創「重返正軌」這樣的新計畫,既幫助了犯錯的人,也節省了政府開支。這些都是值得從政者和企業家借鑑的地方。此外,賀錦麗對平等、正義的堅持,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也啟示我們要關注社會責任,在追求發展的同時,要創造共享價值,回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