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The Joy Of Movement

Version 1.0.0

一句話總結: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這本書透過科學角度,告訴你為什麼運動對身心健康有益,也說明人體天生就喜歡運動。這本書正是你需要的動力泉源,讓你更樂於經常運動。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凱利・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是一位健康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她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多年,研究領域涵蓋壓力管理、意志力、正念冥想等議題。麥高尼格博士的TED演講「壓力也是你的朋友」點閱率超過2千萬次,她的著作《輕鬆駕馭意志力》、《使丹佛大學的自我改變課》等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重點啟發:

運動帶來的喜悅感,可抵禦憂鬱、焦慮

我們都聽過「跑者的愉悅感」,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早在1885年就有蘇格蘭哲學家亞歷山大・貝恩提出類似的概念。他將這種愉悅的狀態比喻為一種精神體驗。運動時大腦會釋放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它可以減輕疼痛、改善情緒,還會刺激多巴胺等正向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這些物質的作用就像是大麻帶來的效果,但運動不會上癮,反而能預防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科學研究也證實,運動後人會更願意與他人合作、更慷慨大方。

運動與藥物帶來的快感相似,卻沒有負面影響

運動會上癮,其實是因為它會啟動大腦的獎賞機制,這一點與古柯鹼、海洛因等毒品的作用機制類似。1960年代,研究人員在尋找長期運動的受試者時,遇到很大困難,因為這些人實在太熱愛運動了,捨不得為了實驗而停止鍛鍊。即使成功說服他們參與,許多人還是偷偷運動。運動成癮的人如果戒斷,也會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但運動成癮跟藥物成癮的時間不一樣,需要長達6週、每週4次的運動習慣,人們才會真正愛上運動,養成運動習慣。

聽音樂讓你在運動時達到巔峰表現

我自己在晨跑時發現,當我最愛的歌曲響起,我的配速會比其他時候都快。原來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聽讓你感到振奮的音樂,確實能讓你在運動時表現更好。衣索比亞長跑選手海爾・格布瑞拉西曾經說服比賽主辦單位播放他最喜歡的勵志歌曲,結果他在那場比賽中跑出驚人的成績,可以說是靠「禁藥」贏得冠軍。科學研究發現,聽音樂運動時人會消耗較少的氧氣。舉例來說,有高血壓問題的人在聽他們最愛的歌曲時,在心血管壓力測試中可以多撐51秒。專家建議運動時聽歌詞包含「努力」、「前進」、「奔跑」等字眼,節奏最好在每分鐘120到140拍的歌曲。

個人評價:

我深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因為我最近正好覺得運動有點提不起勁。《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出現在此時此刻,對我來說簡直是完美的。這本充滿驚喜的好書,點燃了我立刻起身運動的熱情!我喜歡書中引用的所有科學研究,它們說服力十足地證明運動的重要性。現在我渾身躍躍欲試,等不及要去運動一番!

特別推薦《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給誰:

推薦給覺得沒人真的喜歡運動、大家都只是不得不做的年輕人;

推薦給整天在辦公室坐著、想要一些靈感來激勵自己多動一動的上班族;

推薦給任何想要一堆科學理由來開始多運動的人!

Ed的話: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這本書讓我聯想到SCALE法則中的E,也就是「增強」(Enhance)。運動能增強我們的身心健康,讓生活品質更好。當你覺得自己缺乏活力、工作或生活不如意時,不妨試試運動。它會讓你的意志力更堅定,面對挑戰時更有勇氣,人際關係也會更融洽。運動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值得我們把它當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閱讀這本書時,我有一種「原來運動這麼棒,我怎麼現在才知道」的感覺。我相信你讀了也會有同感,還等什麼,趕快去運動吧!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The Joy of Missing Out

一句話總結: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探討了我們對生產力的迷思,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有效率的時間管理,過上更優質的生活!

作者介紹:

譚雅.道爾頓(Tanya Dalton) 是一位知名的生產力專家和演說家。她創立了 Intentional CEO 這個品牌,致力於幫助企業家和忙碌的職場女性過上更有意義、更平衡的生活。譚雅的文章和建議常見於《福布斯》、《快公司》等知名媒體。

重點啟發:

優先順序決定一切

生活從來就不是完美平衡的,我們無法把時間和精力平均分配到生活的每個面向。就像是同時拋接三顆球,任何時候總有兩顆球在你手上,一顆在空中。因此,學會區分生活中的優先順序,把最寶貴的資源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不要追求數量,專注在品質;從最重要到次要的任務開始做起;也要記得偶爾喘口氣,享受生活的小確幸。

養成健康習慣事半功倍

光是學會排優先順序還不夠,還要養成正確的習慣。根據自己的目標,將健康的選擇自動化,例如每天早餐都吃水果、早起練瑜伽等。雖然剛開始可能不容易,但從長遠來看,健康的習慣必有其價值。大腦需要66天來適應一個新習慣,所以給自己時間,遇到想放棄時要堅持下去。另外,不要讓大腦超載,以免它耗盡能量、運作不良,幫不了你做出好決定。透過良好習慣,讓決策過程自動化,減輕大腦負擔。

暫時按下人生的暫停鍵

高效率的祕訣之一,就是適時的休息。如果太專注工作而沒有留白的空間,反而容易精疲力竭、工作品質下滑。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每天都要找時間放鬆、紓壓。在這段時間裡,特別重要的是不要想工作或需要解決的問題。把這段時間當作做自己喜歡的事,讓大腦有機會充電。最重要的是,不要為了休息而感到罪惡!這是必需品,不是奢侈品。養成工作時適時充電的習慣,你會發現投入較少時間,生產力反而提高了。當你決定休息時,務必完全遠離手機和筆電。環顧四周,在生活中的小事裡找到快樂。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刻體認到生產力的真諦不在於時時刻刻保持忙碌,而是學會聰明地工作、適時休息、全心投入最重要的事。透過書中建議的種種方法,例如排列優先順序、養成健康習慣、適度留白等,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時間使用,並逐步調整生活節奏。雖然培養新習慣需要一段時日,但我已經感受到生活變得更從容、更有意義。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定能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有所精進。

特別推薦《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忙碌一整天卻看不到成效的上班族、無法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的企業家、或是想精進時間管理技巧的職場新鮮人。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人人都可以馬上嘗試,並在長期堅持下看到驚人的成果。

Ed 的話:

這本書所傳達的觀念與 SCALE 法則中的「自動化」(Automate) 不謀而合。透過將健康的選擇養成習慣,我們可以減少做決定所耗費的心力,讓生活更有效率。此外,適時的休息與留白,正是「充分利用」(Leverage) 的關鍵。唯有讓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我們才能以最佳表現來面對生活與工作上的種種挑戰。《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提醒我們,生產力的追求絕非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完,而是為了過上更美好、更有意義的人生。或許,有時選擇「不做」,反而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堅不可摧的公司:以卓越商業模式重塑組織》The Invincible Company 

一句話總結:

《堅不可摧的公司》這本書探討了成功公司的秘訣,證明專注於強化核心業務價值和營運,同時並行投入研發,是比不斷創新和尋求新市場更好的策略。

作者介紹:

《堅不可摧的公司》一書的作者是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Alexander Osterwalder),他是一位知名的企業顧問和作家。奧斯特瓦德以開發「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聞名,這是一種用於分析和設計商業模式的工具。他的著作廣受歡迎,為全球許多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洞見和指導。

重點啟發:

雙管齊下,打造長青企業

成功的公司需要兼顧兩大核心業務組合:「探索型組合」和「利用型組合」。探索型組合專注於創新、研發新想法,以及其他有關風險層級的未來效益。利用型組合則針對強化核心營運層面。這兩種組合對於任何希望跟上消費者變化和需求,同時維持市場強勢地位的公司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探索型專案,風險與機會並存

探索型專案對公司的未來成長策略而言至關重要。雖然無法保證為公司創造價值,但卻是任何企業長期生存所必需的。明智的管理者會體認其特性,並設法將重點放在降低不確定性上。透過設計迴圈和測試迴圈這兩個階段,可以降低風險、提高此類專案的接受度。

運用商業模式畫布,改善傳統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畫布是一種視覺化工具,可幫助企業改善其商業模式、削減成本、提高效率,或對組織有更全面的了解。此畫布從三個主要面向進行分析:前端、後端,以及成本和收益考量。透過這個架構,組織能更清楚洞察自身業務,看到可以改進的領域。

個人評價:

我認為《堅不可摧的公司》是一本相當精采且內容豐富的好書。作者從各個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書中不僅提到要兼顧核心業務和創新研發,也詳細說明了如何重塑組織以跟上趨勢,以及如何改善商業模式等重要議題。身為企業的決策者或老闆,閱讀此書絕對是必要的。

特別推薦《堅不可摧的公司》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種人:

1. 剛接手新專案的專案經理,想學習如何為新專案訂定明確方向。

2. 想擴大業務規模又要維持營收穩定的高管。

3. 想與時俱進卻不知從何著手改造企業的公司老闆。

Ed的話:

《堅不可摧的公司》一書與「策略制定」的概念最為相關。作者強調公司要同時兼顧核心業務和創新研發,這正是一種平衡風險與報酬的策略制定。透過探索型和利用型這兩大業務組合,企業可以強化根基,為未來做好準備。此外,運用商業模式畫布檢視自身業務,也有助於擬定更完善的策略。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值得企業領導者參考,以打造一個基業長青的無敵公司。

《有趣的靈魂要讓老闆看到:如何從小職員快速進階》The Introvert’s Complete Career Guide

一句話總結:

《有趣的靈魂要讓老闆看到》是一本為內向者量身打造的職場指南,教導內向者如何在職場上建立自信,從面試到職場人際關係都能游刃有餘。

作者介紹:

簡·芬克爾(Jane Finkle)是一位資深的職涯顧問,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致力於幫助人們發揮他們的職場潛力。她提供實用且充滿支持的建議,教導內向者如何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從建立人脈、面試技巧,到如何在工作中茁壯成長,她都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重點啟發:

讓履歷成為你的最佳助手

身為內向者,我們往往不善於自我推銷,但一份出色的履歷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個弱點。透過「範圍-貢獻-結果」法則,清楚地闡述你的成就,讓招聘者一目了然。即使內心感到不自在,也要勇敢地展現自己的才華,這是獲得面試機會的不二法門。

從容應對面試,技巧是關鍵

面對面試,內向的我們難免會感到緊張。但只要事先做好準備,運用一些小技巧,就能輕鬆化解焦慮。例如:在面試前做一次自我評估,列出幾個正面的形容詞,並熟記在心。面試時,運用SMART法則,清晰地闡述你的優勢。另外,不妨試試「勝利者」姿勢,在面試前找個隱蔽處,雙手高舉成V字型,維持兩分鐘,這樣有助於建立自信。

發揮你的觀察力和同理心

作為內向者,我們天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同理心,這是我們在職場上的獨特優勢。善用這些特質,主動瞭解主管的工作職責,尋找機會提供協助。此外,多觀察公司運作,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並勇於提出建議,定能讓你在職場上大放異彩。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內向者,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書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克服內向的弱點,在職場上展現自信。雖然書中對內向者的某些假設有待商榷,但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職場指南。我相信每個內向者都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在職場上如魚得水。

特別推薦《有趣的靈魂要讓老闆看到》給誰:

– 滿腹才華卻在會議上欲言又止的工程師

– 為求職面試提心吊膽的應屆畢業生

– 所有害羞內向卻渴望在職場上大展拳腳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與「充分利用(Leverage)」的概念不謀而合。作為內向者,我們要善用自身獨特的優勢,如敏銳的觀察力和同理心,在職場上創造價值。透過觀察,我們能發現公司運作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讓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此外,我們還要懂得借力使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尋求協助和支持。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並善用外部資源,內向者才能在職場上揚帆起航,乘風破浪。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一句話總結:

《夢的解析》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開創性著作,透過科學分析每個人夢境背後隱藏的深層含義,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作者介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的理論深刻影響了現代心理學和文化。《夢的解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提出了革命性的觀點,認為夢境反映了人們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慾望和衝突。

重點啟發:

夢境是內心的映射

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夢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願望,即使這些願望可能被掩蓋了。透過分析夢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慾望。這個觀點開啟了一扇通往潛意識的大門,讓我們有機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夢的素材來自生活

我們的夢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近發生的事件、兒時的記憶,甚至身體的感受,都可能成為夢境的素材。瞭解夢的來源,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夢境的意義,找到夢境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夢的邏輯有獨特的運作方式

夢境常常顯得離奇、不合邏輯,但這正是大腦以獨特方式組織夢境的結果。透過壓縮、置換和連貫性等機制,大腦將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認識夢的邏輯,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解讀夢境背後的象徵意義,洞察潛意識的訊息。

個人評價:

《夢的解析》是一本深具啟發性的經典著作。弗洛伊德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大膽的想像力,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內心世界的大門。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對夢境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瞭解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弗洛伊德的某些觀點可能存在爭議,但他對夢境的分析方法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特別推薦《夢的解析》給誰:

那些渴望探索內心世界、尋找自我的人。無論你是對心理學感興趣,還是單純想更瞭解自己的夢,這本書都能提供獨特的視角和啟發。

Ed的話: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夢的解析》提供了寶貴的策略思維啟發(Strategize)。瞭解員工和顧客的潛意識需求,有助於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策略。同時,這本書也啟發我們要善於利用資源(Leverage),將生活中的點滴經驗轉化為創意的源泉。弗洛伊德以創新的視角解析夢境,正是創造力(Create)的典範。總的來說,《夢的解析》不僅幫助個人成長,對於企業經營也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一句話總結:

《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投資聖經傳授了價值投資的精髓,教你如何透過忽略短期市場波動,選擇內在價值高的公司,穩健獲利。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班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可說是 20 世紀最傑出的投資家之一,他白手起家,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華爾街開啟了輝煌的投資生涯。1949 年,格雷厄姆將其投資原則彙整成書,出版了這本《聰明的投資者》。他的得意門生——股神巴菲特更盛讚此書是有史以來最棒的投資書籍。

重點啟發:

智慧投資的三大原則

智慧投資可歸納出三大原則:1. 長期分析公司的發展和經營理念、2. 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3. 絕不追求驚人報酬,專注在穩健獲利。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資守則一,永遠不要虧損;守則二,永遠記住守則一。」這正是智慧投資的精隨。沒人能預測下一個臉書,但人人可以做好風險控管,避免血本無歸。

別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

格雷厄姆以「市場先生」比喻整個股票市場。想像市場先生每天來敲你家門,報了一堆股票價格,你該怎麼辦?格雷厄姆建議:無視他吧!因為市場先生並不聰明,喜怒無常,價格忽高忽低,難以捉摸。iPhone 發表前股價飆升,結果新機不如預期又暴跌,就是最好的例證。身為智慧投資人,你該依循自己的分析,別盲從市場起舞。

堅守投資公式,穩健致富

最後,為了降低投資情緒的影響,格雷厄姆主張要嚴格遵守「公式投資」。這個方法又稱「定期定額」,每月或每季固定投入特定金額,不論股價高低,長期投資你篩選的標的。這個方法需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礙,但卻能讓你在股災前,避免一次重押而血本無歸。

個人評價:

格雷厄姆所倡導的價值投資法,強調紮實的功夫與風險控管,雖然保守,卻是穩健致富的不二法門。透過這本書,我學到投資並非賭博,而是尋找市場與內在價值的落差,耐心等待價值實現的過程。投資不必亦步亦趨,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反而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詭譎多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特別推薦《聰明的投資者》給誰:

我特別推薦此書給那些想要累積財富,卻不想天天盯盤的人。尤其適合沒有太多時間研究股市,卻願意花心力篩選標的的中長線投資人。此書也適合曾在股海中嘗到敗仗苦頭,想要找到可長可久投資方法的人。如果你崇拜股神巴菲特,更應該回頭研讀這本啟蒙巴菲特的經典著作。

Ed的話:

價值投資的精神,其實跟企業經營有許多相通之處。企業要能永續發展,就必須深入分析市場與自身的競爭優勢,擬定長期策略(Strategize)。智慧投資講求的獨立思考,企業更要能創新求變(Create),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屹立不搖。此外,企業可以透過自動化(Automate)與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提升經營效率,就像投資人透過定期定額降低風險一樣。總之,無論投資或創業,都要能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Enhance),在風雨中穩健前行。

《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The Innovators 

一句話總結:

《創新者們》帶你穿越數位革命的歷史長河,揭示了這場革命實為數十年來眾多創意人才齊心協力的結晶,讓我們從笨重龐大的機器,邁向口袋中快速且全球連結的設備。

作者介紹: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是位世界級的傳記作家,曾撰寫過賈伯斯、富蘭克林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精彩傳記。2014年,他決定挑戰一個稍微不同的主題,追溯數位革命的歷史脈絡,從最初的源頭開始,將他觀察到的線索一一拾起,編織成這本精彩的著作。

重點啟發

程式設計的先驅竟是一位女性詩人

第一位程式設計師是位女性,而且她的程式源自數學和詩歌的結合。19世紀初,拜倫勛爵的女兒愛達·洛芙蕾斯熱衷鑽研數學和藝術。她參加了英國博學家查爾斯·巴比奇的科技沙龍,巴比奇的差分機啟發了她。洛芙蕾斯後來擴展了巴比奇的分析機構想,這台機器能夠處理不同問題,甚至自主切換要解決的問題。在翻譯巴比奇的手稿時,洛芙蕾斯加入了自己的註解,內容是原稿的兩倍還多,價值更高,並描述了第一個電腦程式。基本上,她在1843年就描述了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電腦 – 一種多功能的通用機器。

嬉皮與駭客讓電腦走入尋常百姓家

個人電腦的誕生要歸功於一群嬉皮和駭客。軟體早期,蘋果和微軟之間展開激烈競爭,但他們都借鑑了施樂公司的技術。不僅如此,硬體也是集體努力的成果。個人電腦的起源可追溯到自製電腦俱樂部,60年代拆解設備來理解其運作的嬉皮,到了70年代成了試圖打造設備的駭客。1975年起,該俱樂部每兩週聚會一次,科技迷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就是在這裡初次接觸到Altair 8800 – 第一台業餘愛好者可以使用的電腦。俱樂部內對此熱烈討論,當這台電腦登上《大眾電子》雜誌封面後訂單量暴增,賈伯斯和沃茲也意識到蘋果公司的機會來了。

網際網路由學界、軍方、企業界齊心打造

在任何過程中,總有些人扮演著關鍵的連結角色,對最終結果負有重大責任,范尼瓦·布希就是其中之一。身兼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院長、軍事科學首席顧問、雷神公司創辦人等多重身份的他,將網路背後三大關鍵勢力連結在一起。在他的呼籲下,政府成立了匯集各界專家進行基礎研究的國家科學基金會。李克萊德在這裡分享了他對去中心化網路和即時人機通訊的願景,泰勒將其形成一個大學合作研究網,羅伯茨協助建造。1969年,在他們的構想融合下,軍事和學術網路ARPANET誕生。1973年,隨著網際網路協定的開發,ARPANET開始對更多設施開放。如你所見,網際網路的基礎是由許多人共同奠定的。

個人評價:

我認為《創新者們》傳達的最重要理念是,如果你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考和作品,那它們都不會有任何意義。無論是獨自追尋或團隊合作,總有一刻你要向世界宣告:「嘿,我做了這個,你們覺得如何?」除非你這麼做,否則稱不上是個創新者。這個道理放諸科技創新、藝術、教育、商業、政治、社會科學或任何其他領域都適用。沃特‧艾薩克森的文筆出色,我十分推薦他的作品。

特別推薦《創新者們》給誰:

那些想要進入創新公司工作的電機工程師;拒絕讓同事接觸公司最重要工作的研發團隊領導以及任何對二進位邏輯著迷的人。

Ed的話:

創新需要分享和協作,這個理念與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息息相關。對企業而言,創新是競爭力的關鍵,需要跨部門協作,集思廣益。對個人而言,唯有勇於分享,才能不斷精進,實現自我提升。從自動化(Automate)的角度來看,開放協作有助於提高創新效率。透過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可以避免重複勞動,加速創新進程。總之,《創新者們》這本書啟發我們,唯有敞開心胸擁抱協作,才能成就偉大的創新。讓我們一起向這些偉大的創新先驅致敬,並效法他們無私分享的精神!

《創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一句話總結:

《創新者的窘境》是一本揭示顛覆式創新力量的商業經典,闡述了為什麼市場領導者在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時常常註定失敗,以及現有企業如何才能長久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作者介紹: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以研究創新和顛覆式技術聞名。他在1997年出版了《創新者的窘境》一書,顛覆了企業領袖談論技術進步的方式。這本書也深深影響了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成為他為數不多會推薦的商業書籍之一。

重點啟發:

維持式創新 vs. 顛覆式創新

克萊頓將技術分為兩種:維持式技術和顛覆式技術。維持式技術專注於透過增強功能或提升容量來改善現有技術的性能。而顛覆式技術則以全新的方式解決問題,或是服務全新的客群,進而改變整個產業的版圖,甚至催生出嶄新產業。

企業文化與能力的三大要素

一家公司能否適應顛覆式創新,取決於其資源、流程和價值觀這三大要素是否與目標市場相匹配。資源指的是任何可以買賣、僱用或解僱的事物;流程泛指正式和非正式的行動及溝通模式;價值觀則是管理者和員工做出所有組織決策時所依據的標準。問題在於,市場冠軍公司通常資源豐富,但流程和價值觀往往根深蒂固,難以適應顛覆式創新所針對的新興利基市場。

解決兩難的良方

面對顛覆式創新所帶來的兩難,克萊頓建議市場領導者應該接受自身流程和價值觀的侷限性。幾乎不可能在同一個組織中同時發展維持式和顛覆式技術。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成立或收購一家具備合適價值觀和流程的子公司,為其提供必要的資源,然後放手讓它去做。用豐沛的資源來彌補在其他兩個要素上的不足,搶先一步打造出市場尚未察覺卻已然需要的事物。

個人評價:

讀完《創新者的窘境》,我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這本書精闢地剖析了許多企業巨頭敗於顛覆式創新的根本原因,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作者以大量案例佐證其觀點,論述清晰有力。儘管此書出版至今已有20多年,但其洞見歷久彌新,至今仍是創新領域的必讀經典。

特別推薦《創新者的窘境》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

1. 創業者和新創團隊:本書有助於你找出顛覆式創新的契機,避免重蹈那些企業巨頭的覆轍。

2. 大企業的決策者:本書能讓你及早察覺顛覆式創新的威脅,採取正確的應對策略,延續公司的市場統治地位。

3. 任何對創新和科技趨勢感興趣的人:本書以平實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科技革新背後的運作邏輯,幫助你洞悉產業變局的底層邏輯。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創新者的窘境》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思路。面對顛覆式創新的威脅,企業不能故步自封,而應未雨綢繆,超前部署。通過成立或收購子公司,在獨立的環境中孕育顛覆式技術,才能搶佔先機,引領顛覆浪潮。這需要高層有前瞻的戰略眼光和魄力,敢於打破成規,另闢蹊徑。同時,資源的靈活調配和充分授權也不可或缺。惟有解放思想、因勢利導,企業方能在變革大潮中持續領先。

《動物的內心生活》The Inner Life of Animals

一句話總結:

《動物的內心生活》這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探索動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了解動物也有情感、智慧和痛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藉此喚起我們對動物的同理心。

作者介紹: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是一位德國知名的森林管理員和暢銷書作家。他多年來在森林中工作,對大自然和動物有著深刻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著作《樹的韌性》曾登上德國亞馬遜自然類書籍排行榜第一名,另一本著作《動物的內心生活》更進一步探討動物的情感和智慧,引發廣大讀者的共鳴。

重點啟發:

打破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正視牠們的存在價值

我們習慣將動物分類,認為有些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有些動物是食物來源,有些動物是害蟲或是無用之物。但其實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價值,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書中提到,豬其實是非常聰明而且愛乾淨的動物,只是人們受限於固有印象,忽略了牠們的真實面貌。當我們拋開成見,以開放的心胸去認識不同物種,就能發現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人與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動物也有豐富的情感

許多人認為動物的行為完全出於本能和荷爾蒙的驅使,沒有情感可言。但書中舉例指出,松鼠媽媽為了保護幼崽,會不顧一切地將牠們拖到安全的地方,直到筋疲力盡才罷休,展現了母愛的偉大。人類在危急時刻也會依循本能做出反應,因此動物的行為模式與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此外,動物也和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設身處地為動物著想,給牠們應有的關懷

身為動物的朋友,我們應該努力去了解牠們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牠們身上。有些人為了滿足虛榮心,給寵物染髮或者穿上不舒服的衣服,但這對動物而言可能是一種折磨。我們要記得動物和人一樣會感到痛苦和恐懼,應該盡可能減少對牠們的傷害,多給牠們關懷和愛護。當我們設身處地為動物著想,就能和牠們建立更深厚的情誼。

個人評價:

《動物的內心生活》是一本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的好書。作者用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生動的案例,帶領讀者重新審視人與動物的關係。書中不只揭示了動物的驚人之處,更喚起了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讀完這本書,我對周遭的動物有了更多的觀察和思考,也更懂得換位思考,站在牠們的立場設想。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增進了我的知識,也開拓了我的視野和胸襟。

特別推薦《動物的內心生活》給誰:

– 想擺脫過度消費、親近大自然的上班族

– 有意停止吃肉、願意為動物著想的青年

– 想更了解毛小孩內心世界的寵物飼主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動物的內心生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唯有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以更宏觀、更富同理心的視角看待事物,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規劃。在企業經營中,如果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出發,而忽略了其他利害關係人(如客戶、員工、社區等)的感受,就很難贏得支持和認同。反之,若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必能凝聚共識,創造多贏局面。這本書雖然談的是動物,但其中的智慧與企業領導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值得所有經營者參考。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一句話總結:

《比賽,從心開始》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運動、工作和生活中達到巔峰表現所需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培養這種狀態的書。

作者介紹:

提摩西.高威(W. Timothy Gallwey)是一位傑出的網球教練和暢銷書作者。他在1974年出版了《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意外地成為了超級暢銷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單人運動,更是一個巔峰表現狀態的模板。連比爾·蓋茲都承認多次閱讀這本書,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重點啟發:

內在自我的角力決定外在技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和自我2。自我1是我們有意識的思維,負責思考、決策和自言自語。自我2是我們的潛意識,在我們處於心流狀態、放鬆和順其自然時才能接觸到。這兩個自我常常處於內在衝突之中,而這場內在角力的結果往往決定了我們的外在表現。當自我2掌控時,我們往往能發揮出最佳水準。反之,自我1的過度干預常常適得其反。

平靜自我1,信任自我2,讓表現自然流淌

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在比賽或競爭開始前就預測誰會贏,因為內在遊戲太過強大,足以決定我們的行為。我們需要的是完全相反的心理狀態,高威稱之為「超然物外」。要化解內在衝突,關鍵是要平靜自我1,信任自我2。這主要意味著不要評判自己,而是觀察發生的一切,然後相信自我2會盡最大努力。當你評判和責罵自己時,只會讓自我1更加強大和突出,這是適得其反的。

內在遊戲無處不在,不限於網球或運動

小時候,我們都很擅長玩內在遊戲。我們不會將一切智力化,而只是觀察,然後自己嘗試。這叫做內隱學習,也就是在不一定能描述每一步的情況下記住一項技能。作為成年人,我們必須重新學會專注於這種學習方式。一旦掌握,我們就擁有了一個可以在生活各個領域變得更好的工具。冠軍球員很少把對手視為敵人,而只是將其視為遊戲中的障礙。要應對這些障礙,球員必須先贏得與自己的內在比賽。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球員往往更少評判、更多享受,也不會試圖控制一切。這種心態在其他領域同樣有幫助,比如商業談判、約會、藝術創作等等。

個人評價:

我從Blinkist上讀完《比賽,從心開始》的摘要後,立即買了一本。這本書只有160頁,但我真的很想讓這個理念深入人心。我所有最出色的工作都發生在我不考慮自己在做什麼、沒有擔憂的時候。高威用來描述這種狀態的比喻非常引起我的共鳴。這本書長銷不衰是有原因的,我強烈推薦大家從中學習。

特別推薦《比賽,從心開始》給誰:

– 有機會成為職業選手的網球球員

– 在試鏡時無法發揮才華的掙扎女演員

– 任何忘記了「超然物外」感覺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的理念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策略制定」(Strategize)方面。制定策略時,我們常常過於糾結於細節和操控一切,而忘記順其自然、享受過程。如果能夠平靜自我1,信任自我2,反而能在輕鬆愉悅中制定出更優質的策略。《比賽,從心開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啟發我們在各個領域培養巔峰表現的心理狀態。無論是運動、工作還是生活,玩轉內在遊戲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