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一句話總結:

《Drive》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人類歷史上的動機演變,揭示了我們如何從單純為了生存而努力,轉變為如今仍在實踐的胡蘿蔔加大棒策略——以及為什麼這種策略已經過時了。

作者介紹:

Daniel Pink是一位學習法律出身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雇員。他曾擔任過艾爾·戈爾(Al Gore)的演講稿撰寫人。在《Drive》這本書中,Pink帶領我們一同回顧人類動機的歷史演變。他指出,我們已經從早期主要受內在動機驅動(為了生存),轉變為不斷追逐老闆和雇主高高懸掛在我們頭上的胡蘿蔔,同時努力避開大棒的威脅。

重點啟發:

1. 外在獎勵的陷阱

在工業時代初期,外在獎勵是激勵員工的不二法門。當時賺錢的機會無限,只要多賺一點錢,就能享受新興的便利設施,例如電視、收音機或預煮晚餐。然而,隨著我們逐漸從工業時代過渡到資訊時代,單靠快速交貨的獎金已經無法激勵員工了——大多數人根本不在乎。相反地,外在獎勵和懲罰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員工敷衍了事,甚至不擇手段達到目標。

2. 內在動機的重要性

Pink強調,要在需要創意思考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內在動機。就像小時候一樣,單純因為對某件事充滿熱情、樂在其中,或是出於好奇心而去做。然而,隨著世界一再教導我們依賴外在動機,我們逐漸失去了內在動機。難怪有70%的美國人討厭自己的工作,或是感到不滿足。

3. 重新點燃追求卓越的渴望

Pink提出了「動機3.0」的概念。他認為,如果我們被賦予一項能夠挑戰技能、但又不會讓人不知所措或感到無聊的任務,並且能夠自主地去完成,我們就會樂於全力以赴。這種狀態被稱為「心流」(flow),雖然無法永遠維持,但在工作中能夠定期進入心流狀態是很重要的。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動機。我發現,每當我全神貫注於一項有興趣且具挑戰性的任務時,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相反地,如果只是為了獎金或績效評比而努力,反而常常感到煩悶乏味。這讓我意識到,找到一份能夠激發內在動機、讓自己樂於投入並不斷精進的工作,遠比追逐外在獎勵來得重要。

特別推薦《Drive》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開始對公司福利,如配車、更好的保險和年終獎金失去興趣的29歲年輕上班族;那些因為開始販售自己的畫作,而逐漸失去創作樂趣的42歲上班族媽媽;以及所有努力在周末擠出時間做些有趣事情,卻總是感到力不從心的人。

Ed的話:

《Drive》一書中的洞見,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增強」(Enhance)概念不謀而合。透過創造一個能夠激發員工內在動機的工作環境,給予他們自主權、目標感和精進技能的自由,企業便能提升員工的投入度和工作表現。對個人而言,找到並投入一份能夠帶來心流體驗的工作,自然能夠促進自我成長,提升生活品質。或許,我們該放下追逐外在獎勵的執念,回歸初心,讓內在動機引領我們邁向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