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天生如此》Born For Thi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的主旨是教你如何找到你天生註定要做的工作,而這可能包含了你人生中許多不同形式的工作。作者提到了副業的力量、正確的風險評估、創造自己的工作,以及追求所有你熱愛的事情。

作者介紹:

克里斯‧吉勒博是一位知名的旅行家、企業家和暢銷書作家。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在35歲以前造訪了全世界193個國家,同時他也創立了「世界統治高峰會」(World Domination Summit)這個年度盛會。克里斯的寫作風格非常有趣且引人入勝,讀起來總是讓人有種參加盛大派對的感覺。

重點啟發:

1.創造「如果⋯就⋯」的應變計畫

為了面對風險,讓自己感到更有自信,我們可以創造一系列「如果⋯就⋯」的應變計畫。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第一步是寄出50封社群媒體管理服務的提案給潛在客戶,你可以擬定一個計畫:「如果五天內沒收到回覆,我就寄一封包含優惠券的跟進信件給他們。」你甚至可以繼續玩這個遊戲,準備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跟進信件。這會讓你在前進的過程中感到非常安心且有自信,即使事情沒有立刻成功,你也總是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2.用「100人計畫」快速開展副業

克里斯建議我們列出自己擅長的所有技能(不只是在大學裡學到的)、討厭做的事情,以及留意其他人向你尋求幫助的事物,這些都是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的訣竅。當你決定要開展什麼樣的事業後,可以用「100人計畫」來快速開展副業。舉例來說,如果你決定要提供客製化的飲食計畫來幫助人們增肌,因為朋友總是向你尋求健身建議,那麼你可以從通訊錄、社交媒體和其他潛在客戶出沒的地方蒐集100個人的名單。然後只要寄一封簡短的訊息給名單上的每個人,提供15分鐘免費的Skype諮詢,這將大幅提升你的行銷技巧、讓你知道如何提供最有幫助的服務、開始建立客戶群,甚至可能得到你的第一批付費客戶!

3.接受人生有不同的季節

人生不是一條筆直的線,我們要學會接受人生中不同的季節。如果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當初只選擇一個志向,他可能現在還在為品客洋芋片研發新口味。還好吉恩沒有這麼做,他不想只當「品客洋芋片先生」,他拒絕了。他喜歡寫作,所以在過去60年裡,他每天寫一頁,出版了50多本獲獎和暢銷的小說,主題涵蓋非常廣泛。正如克里斯所說,我們從來沒有簽過合約同意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所以不要表現得像是簽了這樣的合約。生命是有季節性的,你的職涯也可以反映出這一點。也許你夏天種馬鈴薯(搞不好是要做品客洋芋片),冬天錄爵士樂,人生有足夠的時間讓你投入所有熱情,只是沒有足夠時間同時做所有的事。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作者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在尋找天職的過程中更有方向和動力。我特別喜歡克里斯鼓勵我們嘗試副業的概念,因為這讓我們有機會一邊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天賦,一邊累積實戰經驗。我也很認同人生應該是多采多姿的,我們不需要侷限自己只做一件事情,而是可以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追尋不同的夢想。

特別推薦《天生如此》給誰:

我特別推薦《天生如此》給那些對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滿足,渴望找到真正熱愛事業的人。無論你是應屆畢業生、想轉職的中年人、或是想重新出發的退休族,這本書都能給你很多啟發。

Ed有話説:

如果要把這本書和企業經營做個連結,我覺得克里斯的觀點和E(增強,Enhance)這個概念最有關聯。他鼓勵我們要多方探索和嘗試,累積各種技能和經驗,藉此增強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個更全面發展的人。當我們不斷精進和成長,就更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也能發揮所長的工作,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在企業內任職,都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力。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是一本幫助我們探索人生無限可能的好書,值得大家一讀!

《以母之名》Born A Crim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這是一本關於在逆境中茁壯成長、尋找自我認同,以及母愛偉大力量的書。

作者介紹:

Trevor Noah是美國知名脫口秀《每日秀》(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他以幽默、犀利的言談,對時事提出獨到見解而聞名。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出生,父親是白人,母親是黑人,在當時的法律下,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項「罪行」。在這樣動盪、艱困的環境下長大,Trevor的故事充滿了勵志和感人的元素。

重點啟發:

1.母愛的偉大力量

在種族隔離的南非,Trevor的母親不畏艱險地保護他,即使面對再多的困難,也never gave up。她教導Trevor多種語言,花僅有的積蓄買書給他讀,只為了他能夠擁有更好的未來。Trevor的母親展現了母愛的偉大力量,她無私的付出感動了我。

2.在逆境中尋找機會

種族隔離結束後,南非陷入另一波動盪,部落之間的衝突不斷。但Trevor憑藉他的語言天賦和幽默感,在不同族群間遊走,化解了許多危機。他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環境,而是主動地在逆境中尋找轉機。這讓我深刻體認到,即使身處再艱困的處境,只要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3.認識自我、擁抱多元

作為一個「有色人種」,Trevor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曾經迷惘。但他最終學會擁抱自己的多元背景,並善用這項優勢,跨越不同族群,成為校園的零食小販、租借CD的老闆,甚至是炙手可熱的DJ。他的故事讓我明白,接納自己的獨特性,並欣賞多元文化,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個人評價:

Trevor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反思和收穫。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包容、欣賞彼此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優勢,找到並善用它,就能開創無限可能。

特別推薦《以母之名》給誰:

我特別想推薦《以母之名》這本書給正在尋找人生方向、渴望突破逆境的年輕人。無論你的出身背景如何,只要懷抱希望、勇於改變,就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跨越的。正如Trevor所言:「雖然我的出生被視為一項罪行,但我的人生不該被它所定義。」

Ed有話説:

Trevor善用語言天賦化解危機、跨越族群的經歷,正好呼應了SCALE中的L – 充分利用(Leverage)這個概念。他善用自身的優勢,在逆境中尋找轉機,化劣勢為優勢。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好的啟發 – 當外在環境充滿挑戰時,更要懂得審時度勢、充分利用手邊的資源,創造出不同的可能性。這樣的智慧和勇氣,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無聊的力量》Bored and Brilliant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探討了一個有趣的概念:無所事事、發呆和放空,竟然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功能、激發創意,並增進整體的原創思考能力,同時還能幫助我們舒緩壓力。

作者介紹:

作者 Manoush Zomorodi 是一位知名的科技記者和播客主持人,她在這本書中分享了自己對於「無聊」這個議題的深入研究和獨特見解。Zomorodi 甚至發起了一個為期一週的公開挑戰,鼓勵人們嘗試「無所事事」,並觀察大腦的反應。許多人響應了她的號召,這個挑戰也成為了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為我們今日如何改善自身的認知功能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重點啟發:

1.無聊激活想像力,培養大腦的創造力

我們常將無聊與懶惰畫上等號,但根據心理學和神經學的研究,無聊其實有助於激發創意。就連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和《哈比人歷險記》作者 J·R·R·托爾金,都是在百無聊賴之中迸發出他們的天才靈感。當我們的大腦無所事事、放空時,就能得到休息、重置並開始天馬行空,絕妙的點子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油然而生。這不僅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更能增進我們的認知功能。

2.學習實踐正向、建設性的白日夢

然而,並非所有的發呆都能帶來靈感或舒緩壓力。我們的思緒漫遊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意力控制不佳、內疚沮喪型,以及正向建設型。顯然,最後一種才是我們應該cultivate的發呆方式。正向、建設性的白日夢讓我們思考人生的定位、未來的目標、想要創造的事物,或是其他正面、有建設性的想法。這種預設模式對我們的大腦和情緒都有益處。

3.戒除手機成癮,擁抱無聊,挖掘內在的天才

作者強調要全然地接受無聊,讓大腦真正地「什麼都不做」,直到它開始正向、建設性的遐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杜絕生活中的干擾。Zomorodi 帶領讀者一起挑戰戒除社群媒體、不再時時刻刻把手機握在手上,甚至刪除手機上最容易上癮的 App。透過積極地觀察自己如何在網路上花費時間、設立「移動時不使用手機」的新規則、停止隨意拍照打卡等方式,我們終能擺脫數位干擾的桎梏,擁抱無聊,挖掘內在的天才。

個人評價:

我個人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在這個快節奏、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總是急於填滿每分每秒,深怕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但事實上,適度的無聊和放空,反而能為我們的大腦提供喘息的空間,激發出更多元、更有創意的思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與其不斷地追求「高效」,不如學會擁抱無聊,讓自己的思緒自由馳騁。

特別推薦《無聊的力量》給誰:

特別想把《無聊的力量》推薦給那些渴望減少手機使用時間、專注發展事業的 Z 世代年輕人,以及感到瀕臨倦怠、想要學習放鬆又能同時激盪出創意的中年族群。這本書將帶領你挑戰自我,跳脫舒適圈,用全新的視角看待「無聊」這件事。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無聊的力量》也提供了不少啟發。在制定策略(Strategize)時,適度的發呆和放空,能幫助我們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從更宏觀、更有創意的角度審視問題,提出更具開創性的解決方案。營造一個鼓勵員工適度「無聊」的企業文化,將有助於激發團隊的創造力,為公司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

總而言之,《無聊的力量》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它顛覆了我們對「無聊」的刻板印象,揭示了發呆和放空在提升認知功能、激發創意方面的神奇力量。作者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結合生動有趣的敘事和切身的挑戰,為讀者提供了一套擺脫數位干擾、擁抱無聊的實用指南。無論你是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激發創意,還是單純想要放慢生活節奏、緩解壓力,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運動心理學:提升工作效率的祕訣》Boost!

一句話總結:

《運動心理學:提升工作效率的祕訣》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運用世界頂尖運動員奪金的備戰及表現技巧,來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麥可·巴爾-伊利(Michael Bar-Eli)是一位資深的奧運教練,他長期研究運動心理學,並將其運用在訓練頂尖運動員上。他的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讓他能夠將運動員成功的祕訣轉化為一般人在工作上可以運用的實用技巧。

重點啟發:

1. 明確的目標設定,事半功倍

當我們為自己設定明確具體的目標時,就能大幅提高達成目標的可能性。模糊的「盡力而為」並無法提供具體的衡量標準,而明確的短期目標則能幫助我們逐步朝向長期目標邁進,讓我們能夠追蹤自己的進展,並確保如期完成目標。就像麥可在以色列軍隊接受訓練時,一開始總是跑在隊伍最後方,但當他設定了要跟上前面跑者的具體目標後,最後成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3000公尺長跑。

2. 創新思維,打破慣性

創新並非商業專利,在運動領域中也有其一席之地,而運動史上的創新案例也能啟發我們在其他領域的創新思維。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美國跳高選手迪克·福斯伯里(Dick Fosbury)以非傳統的「福斯伯里跳法」(Fosbury Flop)奪得金牌,顛覆了以往跳高選手向前翻越橫桿的傳統方式。從他的經驗中我們學到,要勇於嘗試反直覺的解決方案:發現問題、尋找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透過反覆練習精進創新點子、與世界分享你的創新成果。

3. 透過想像力,事半功倍

生動的想像力是優秀運動員和頂尖工作者的關鍵技能。研究顯示,每次在腦中想像自己練習,都能獲得與實際練習近乎相同的進步效果。關鍵在於想像力要夠豐富,越是細緻地在腦中模擬練習的感官體驗,效果就越好。因此,除了設定明確目標,還要靜下心來,在腦中細細描繪達成目標的每個細節:感受、穿著、聲音、氣味等,在腦中以即時的方式模擬整個過程,但務必聚焦在達標的每個步驟,而非只是想像最後的成果。

個人評價:

我非常喜歡《運動心理學:提升工作效率的祕訣》這本書,作為一個熱愛探討表現力提升的人,這本書完全符合我的胃口!我常聽人說運動和工作表現的相通之處,但這本書精簡扼要地將兩者的共通法則整合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麥可·巴爾-伊利以奧運教練的身份,將運動員奪金背後的心理技巧娓娓道來,並巧妙地轉化為各行各業都能運用的工作智慧,是一本饒富洞見又實用的好書。

特別推薦《運動心理學:提升工作效率的祕訣》給誰:

– 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的主管

– 面臨工作效率不彰的困擾的上班族

– 任何想要了解心理學如何影響各種表現的人

Ed有話説:

提升工作效率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而S.C.A.L.E.法則提供了實用的思考框架:訂定策略(Strategize)、創新思維(Create)、善用自動化(Automate)、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不斷精進(Enhance)。《運動心理學:提升工作效率的祕訣》一書不僅提供了設定目標、創新思維、想像力等實用技巧,更啟發我們從運動員的身上學習策略思考。無論是運動員的備戰,或是企業的經營,都需要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而運動員善用科學訓練,在賽場上超越自我的精神,正是企業善用自動化科技、充分利用資源以不斷創新突破的最佳寫照。這本書啟發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工作,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之作。

《大膽創新》Bold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指數型科技如何將改變世界和創造財富的力量民主化,讓每個人都能掌握;同時也解釋了未來企業家將從哪些趨勢中獲益最多,如何利用這些趨勢,以及哪些挑戰真正足以影響我們所有人。

作者介紹:

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文‧科特勒可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他們不僅是《富比士》雜誌的專欄作家,更是多家科技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透過他們的洞察和經驗,這本書獲得了大量的好評,被認為是目前最棒的商業書籍之一。

重點啟發:

1.改變世界的力量就在你手中

沒錯,就是現在!有了互聯網和隨處可得的科技,你完全有能力去創造一些可能改變世界的事物。就算是窩在沙發上,你也能輕鬆辦到!如果你需要資金,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隨時都能幫上忙。隨著科技變得數位化,其潛在的成長空間幾乎是無限的,這讓改變世界的力量變得平民化。

2.高影響力的企業將依賴指數型科技

人工智慧(AI)和感測器技術是作者認為未來將產生巨大影響並帶來數十億美元潛在利潤的兩大領域。試想有一天你能與手機進行真正的對話,它不僅能理解你語氣中的細微差別並加入情感因素來回應,甚至還能說笑話!而感測器技術的應用更是不可限量,從追蹤你一個月的飲水量、讓你的植物在需要澆水時發推特給你、到監測你的步數、心跳、壓力和睡眠品質,都難不倒它。這些技術之所以將是最成功的,是因為它們能以指數方式擴張,例如製造成本每年減半,讓它們能迅速普及到全體民眾手中。

3.運用「臭鼬工廠」方法快速建立你的企業

「臭鼬工廠」最初是指一群在二戰時負責開發可對抗德國先進飛機技術的美國工程師小組。他們僅用了143天就造出了美國第一架噴射式戰鬥機!他們運用的方法讓他們能超高效率地工作,這個方法的三大特點是:一、有一個明確的單一目標;二、完全不受官僚體制拖累;三、團隊能在與世隔絕且專注的環境中工作,杜絕一切干擾。如果你有個劃時代的點子,不妨也為自己營造這樣一個「臭鼬工廠」環境。只需幾周或幾個月,你就能知道這個創意是否經得起指數型科技真實世界的考驗,而不是浪費幾年時間空想卻毫無進展。

個人評價: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提出的觀點和洞見。它讓我意識到,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藉由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來改變世界,創造億萬財富。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和感測器技術等指數型科技領域,藏有無限商機等待有遠見的人去發掘和實現。

特別推薦《大膽創新》給誰:

我特別想把《大膽創新》推薦給那些剛高中畢業、有想法、又有機會在上大學前先實驗性地建立自己「臭鼬工廠」的年輕人,以及喜歡科幻、尤其是鋼鐵人電影的科技迷們。當然,每一個智慧型手機的擁有者都值得一讀!

Ed有話説:

作者彼得‧戴曼迪斯的話:「大膽一點去想像、創造和實現吧!運用指數型科技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人類向前邁進的英雄。」這句話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重要性。唯有超前部署、放眼未來,企業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搶得先機。讓我們一起勇敢追逐夢想,一同見證科技創造的奇蹟吧!

《科學健身》Body By Science

一句話總結:

《科學健身》這本書以實用且創新的方式,揭開了健身和打造健康、強壯身材背後的奧秘,推翻了自運動產業興起以來,一直被健身愛好者奉為圭臬的常見訓練迷思。

作者介紹:

《科學健身》一書的作者是道格·麥格夫(Doug McGuff),他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博士,同時也是健身領域的權威。麥格夫博士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經驗,他致力於研究如何透過科學的方法,幫助人們達成健身目標,打造理想的體態。這本書集結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和臨床經驗,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健身方案,顛覆了傳統的健身觀念。

重點啟發:

1. 高強度訓練,事半功倍

傳統觀念認為,長時間、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有助於促進心血管健康。但事實上,這種運動方式可能帶來膝蓋無力、脊椎退化、心律不整等負面影響。相較之下,高強度的阻力訓練更能有效刺激肌肉組織,啟動新陳代謝,增強耐力,打造健康強壯的體魄。而且,你不必花費無止盡的時間鍛鍊,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2. 五式健身法,簡單卻有效

很多人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總是把健身計畫搞得很複雜。但其實,在飲食和訓練上,簡單才是王道。你只需要五個阻力訓練動作和幾台器械,就能達成健身目標。這就是「五式健身法」,包括:引體向下、腿部推蹬、坐姿划船、胸部推舉和頭頂推舉。只要正確執行這些動作,就能鍛鍊到所有主要的肌肉群。記住,要以穩定的節奏進行,直到達到「正性失敗」,也就是無法再完成一次動作為止。隨著身體適應,要持續提高訓練難度,並交替鍛鍊不同部位,才能維持來之不易的肌肉。

3. 增肌減脂,事半功倍

想要減重,光靠有氧運動是遠遠不夠的。一磅脂肪含有3500卡路里,但一小時慢跑只能消耗約200卡路里。相較之下,高強度、高能量的訓練更為有效。隨著肌肉量增加,身體在靜止和運動時,都需要更多能量來維持肌肉。平均來說,每增加一磅肌肉,身體每天就會額外燃燒100卡路里。因此,與其執著於無止盡的有氧運動,不如專注增加肌肉量,自然而然就能達到減脂的效果。

個人評價:

《科學健身》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健身指南。作者根據科學實證,提出了顛覆傳統的健身方法,讓我們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達成健身目標。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健身的看法,讓我意識到,盲目追隨主流的健身迷思是多麼不明智。我學會了如何用更簡單、更科學的方式鍛鍊身體,而不是花大把時間做無效的訓練。這本書值得每一個想要改善體態和健康的人閱讀。

特別推薦《科學健身》給誰:

我特別推薦《科學健身》給那些重視數據和事實,而非道聽塗說的健身愛好者。如果你想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打造肌肉發達、線條分明的身材,這本書絕對能為你指點迷津。此外,對於想要為客戶設計更有效訓練計畫的私人教練,以及剛立下健身新目標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必讀的參考書籍。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科學健身》這本書其實跟「策略制定」(Strategize)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書中所說,盲目追隨主流,而不根據自身條件和目標來制定策略,往往事倍功半。反之,如果能依據數據和實證,找出最有效的方法,並持之以恆地執行,就能事半功倍,達成預期目標。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適用於健身,也適用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唯有不斷求證、創新、優化,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實現自我超越。

《藍圖》Blueprint

一句話總結:

《藍圖》這本書透過揭示人類與生俱來的社會傾向,讓我們對人性的善良重拾希望,這些傾向幫助我們透過合作來生存和繁榮。

作者介紹:

尼古拉斯‧A‧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教授是一位創新的社會科學實驗室的領導者。他在《藍圖:良好社會的進化起源》這本書中,探索了人類天性的奧秘。

重點啟發:

1. 愛情與專一是我們社會藍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愛情與專一對我們物種的延續至關重要,原因不止一個。從科學角度來看,愛情可以定義為伴侶之間超越性慾望的深層情感連結。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伴侶之間相愛的想法似乎是一個意外。這背後的想法是,原本只對後代的感情,後來發展成對伴侶的愛。這有助於確保家庭在懷孕和撫養孩子的整個過程中保持團結,從而確保生存。專一制也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儘管這種進步在人類歷史上只是最近才出現的。它對社會有利,因為它允許每個男人都有一個配偶。其他制度,如一夫多妻制,是有風險的,因為它們會讓一些男人孤單。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太關心未來,更有可能參與盜竊、暴力和強姦。

2. 友誼幫助我們度過難關

友誼在幾乎所有社會中都很常見,大多數人都以信任、互助和感情的角度來看待友誼。我們也經常看到個人在朋友面前表現出脆弱的一面。然而,世界上有些地方對這部分人類藍圖的看法略有不同。例如,美國人認為這種關係是社交和交換個人信息的方式。而在沙特阿拉伯等地方,牽手等身體接觸則是友誼的象徵。回到進化論,我們發展這種關係是完全合理的。我們的祖先必須在疾病、受傷、缺乏食物或惡劣天氣等威脅中奮鬥求生存。聚集在一個群體中,他們知道可以信任他人提供幫助而不期望得到回報,這符合他們的最佳利益。換句話說,如果你有好朋友,你的生存機會就會增加,今天也是如此。

3. 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讓我們在地球上繁榮昌盛

我們人類已經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無論是在寒冷的北極還是乾旱的內陸,到處都有人類的蹤跡。我們是如何變得如此擅長生存的?這要歸功於我們進化而來的發展文化的能力。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就是人們相互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影響著行為。通過自然選擇,我們擁有發展社會的基因。例如,我們的壽命足夠長,有足夠的機會將信息傳遞給下一代。我們對彼此的順從和模仿的需求是另一種有助於我們延續重要生存機制的發展。即使是觀念本身也經歷了一種自然選擇。我們只傳遞那些讓我們最健康和快樂的最佳解決方案。像基因突變和適者生存一樣,較弱的習慣會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更有用的習慣。

個人評價:

《藍圖》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書!我通常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人類行為,但這本書揭示了我們行為的重要社會學層面。在世界紛擾動盪之際,我們有像這樣的書來提醒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是想要向善的,這真是太好了。

特別推薦《藍圖》給誰:

我會推薦這本書的讀書摘要給正在上大學社會學課程的年輕人、喜歡發現有關心理學有趣新事實的人,以及任何想在周圍的混亂中為人類帶來一些希望的人。

Ed有話説:

《藍圖》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創建」(Create)的概念。企業文化的塑造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人類社會透過代代相傳有利生存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而得以延續,企業也需要建立一種積極正面、凝聚向心力的文化,讓員工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他們的潛力,共同為企業的發展而努力。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就像一張藍圖,指引著企業健康成長的方向。因此,企業高層應該重視文化建設,通過行為示範、制度設計等方式,塑造鼓勵創新、重視合作、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圍,使之成為企業基業長青的根本。

《Blue Ocean Shift》

一句話總結:

《Blue Ocean Shift》引領你跳脫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創造全新的藍海版圖,讓你的事業更上層樓!

作者介紹:

《Blue Ocean Shift》是由知名管理學大師陳威仁(W. Chan Kim)和芮妮‧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共同撰寫。兩位作者曾合著暢銷書《Blue Ocean Strategy》,提出劃時代的藍海策略理論。陳威仁和莫伯尼教授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職,他們的研究成果備受全球企業界推崇,更獲得無數殊榮。

重點啟發:

1. 跳脫紅海,開創藍海新局

想要避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關鍵在於創造全新的市場。作者提出三種開創藍海的策略:顛覆式創新、非顛覆式創造、以及重新定義既有問題。透過取代舊有產品、解決全新問題、或從不同角度看待現有困境,企業就能跳脫紅海,開創屬於自己的藍海版圖。

2. 發掘顧客痛點,挖掘藍海商機

優秀的企業總是能解決顧客的問題。然而,如何發掘顧客隱藏的痛點,進而挖掘藍海商機呢?作者提出「買家效用地圖」的概念,從購買、交付、使用、補充、維護到處置等六個階段,逐一檢視顧客的痛點。透過提問「是什麼讓顧客難以提高生產力?」、「是什麼降低了使用樂趣?」等,企業可以發掘顧客隱藏的困擾,進而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開創藍海市場。

3. 顛覆行業假設,發現藍海良機

找出顧客使用產品的痛點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採取行動。作者提出「四項行動架構」,鼓勵企業思考:哪些行業慣例可以剔除?哪些因素可以降低?哪些標準需要提高?是否能創造前所未有的新價值?citizenM 酒店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他們剔除了禮賓服務,縮小房間面積,同時大幅提升床鋪品質,並引入「大使」角色解決客人問題。這些舉措顛覆了行業假設,為 citizenM 開創了嶄新的藍海市場。

個人評價:

我認為《Blue Ocean Shift》提供了非常實用且易於操作的行銷建議。大多數企業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沒有做好本書所教導的市場調查和準備工作。作者以清晰明瞭的框架和豐富生動的案例,為讀者指引通往成功藍海的航道。如果你想要提升行銷戰力,這本書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選擇!

特別推薦《Blue Ocean Shift》給誰:

– 渴望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CEO

– 正著手開發新產品的創業家

– 以及所有懷抱創業夢想的人

Ed有話説:

《Blue Ocean Shift》一書與 SCALE 法則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和創建(Create)兩大概念不謀而合。企業若能跳脫思維慣性,以嶄新的視角審視市場,定能發掘藍海良機,創造獨特的價值主張。透過自動化(Automate)和充分利用(Leverage)現有資源,再搭配不斷精進(Enhance)的創新能力,任何企業都能乘風破浪,揚帆駛向屬於自己的藍海版圖。期許所有讀者都能從本書獲得啟發,在個人事業和企業經營上更上層樓!

《區塊鏈革命》Blockchain Revolution

一句話總結:

《區塊鏈革命》揭示了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如何透過改善我們存儲金錢和做生意的方式,使其更加公平、透明、平等,並免於腐敗,進而改變我們的金融世界。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是唐·泰普斯科特和亞歷克斯·泰普斯科特父子檔。唐·泰普斯科特是知名作家、講師和顧問,他的作品聚焦在科技革新如何影響商業和社會。他的兒子亞歷克斯·泰普斯科特是區塊鏈研究院的聯合創辦人,致力於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重點啟發:

1.牢不可破的信任堡壘

在區塊鏈上,每筆交易都被記錄在一個「區塊」中,而每個新區塊都與前一個區塊相連,形成一條鎖鏈。這種結構讓區塊鏈幾乎不可能被竄改,因為所有資料必須完美契合。就像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牆,守護著我們的信任。

2.顛覆傳統金融的革命之火

與目前緩慢、昂貴且不平等的銀行系統相比,區塊鏈讓一切變得更快、更便宜、更平等。比特幣交易只需10分鐘,就能直接從一個帳戶轉到另一個帳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區塊鏈還能幫助22億沒有銀行帳戶的窮人,讓金錢流通更暢通無阻。

3.透明與隱私的完美平衡

區塊鏈還能讓使用者自由選擇透明或隱私的程度。政府組織可以選擇公開交易,接受大眾監督;個人則能透過智慧合約,決定哪些數據要分享、哪些要保密,兼顧便利與安全。這就像是一把靈活的鑰匙,讓我們掌握自己的數位身分。

個人評價:

《區塊鏈革命》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它展示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巨大潛力。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了區塊鏈的運作原理,並提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論點,說明區塊鏈如何能夠改善我們的金融系統。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區塊鏈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發了我對未來金融世界的無限想像。我相信,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為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金融體系。

特別推薦《區塊鏈革命》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對新興技術感興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對金融科技和數字貨幣好奇的讀者。如果你是一個對傳統銀行系統感到不滿的人,或者是一個想要了解未來金融趨勢的人,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此外,對於那些關注隱私和數據安全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無論你是區塊鏈技術的愛好者,還是對未來金融世界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區塊鏈革命》都將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Ed有話説:

區塊鏈革命與企業經營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不謀而合。區塊鏈透過智慧合約,將交易流程自動化,大幅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這對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多。 想像一下,如果供應鏈管理、金流控管等繁瑣流程都能交給區塊鏈處理,企業就能把更多心力放在核心業務上,加速成長與創新。區塊鏈革命的浪潮已經來臨,企業必須趁早擁抱這項顛覆性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開創嶄新局面。

《閃電式擴張》Blitzscali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主要在闡述一些現今最具價值公司所採用的策略,讓他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龐大的市場份額、瘋狂的快速成長、可觀的利潤,並一躍成為業界巨擘。

作者介紹:

《閃電式擴張》作者Reid Hoffman是聯合創辦LinkedIn的億萬富翁、天使投資人,同時也曾擔任PayPal的營運長。Reid參與過許多商業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和成功案例,現在他想要分享自己所學到的一切,關於如何擴大公司規模並且快速達成目標。

重點啟發:

1.什麼是「閃電式擴張」?

「閃電式擴張」指的不僅僅是快速成長而已,更關鍵的是在快速成長的同時,還能維持公司營運的永續性。就像德文中的「Blitz」是「閃電」的意思,暗示了公司擴張的速度之快;而「Scaling」則包含了兩個面向:一是在擴張過程中保持公司各部門的合理比例,二是達到大規模的營運,服務數以千計的客戶或數以百萬計的用戶。

2.想要「閃電式擴張」,就得擁有這四個成長要素!

根據Reid的看法,現在有四個成長要素,如果能巧妙結合,就可以實現「閃電式擴張」。每家公司這四個要素的組合比例不盡相同,但如果想要成功,就應該努力將這四個要素發揮到極致。這四個要素分別是:

1. 網路效應:最好的網路會隨著每位新成員的加入,而對所有參與者變得更有用處。就像傳真機,只有當你想要傳真的對象也有傳真機時,傳真機才是有用的。

2. 市場規模:新創公司需要選定並主導某個利基市場,才能跨越鴻溝、進入主流消費者市場。但如果你的目標市場總額不夠大,例如不在網路上,很快就會碰到成長的限制。

3. 通路:你為產品選擇的傳播通路,必須符合擴張的速度。你可以選擇現有的通路網絡,就像Amazon選擇美國郵政一樣;或是仰賴口碑相傳的有機式病毒傳播;或是像PayPal那樣用10美元的註冊獎金,來激勵用戶口耳相傳。

4. 高毛利:每售出一件商品能賺多少錢,當然是愈多愈好。銷售是擴張過程中最難的部分之一,所以每筆交易完成後能剩下愈多錢,就能再投資愈多資金。

3.阻礙「閃電式擴張」的兩大成長限制因素

正如有利於「閃電式擴張」的因素,也有可能阻礙潛在成長、讓你寸步難行的限制因素。Reid認為,最大的兩個限制因素是「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以及「營運的可擴展性」。

由於很難完全猜中用戶到底想要什麼,產品上市後很可能需要調整。許多知名新創公司在最終找到制勝的產品之前,都已經轉向好幾次了。 PayPal 改變了四次核心策略、Instagram 從本地社交 App 轉型為純圖片分享、Medium 則從廣告收入轉為內容訂閱收費。這些轉變並非壞事,而是必要之舉,但創辦人必須願意去做。

第二個因素「營運的可擴展性」,主要取決於提供更多人使用產品時,需要多少基礎設施、員工和資源。對科技公司而言,這通常不像實體商品製造商面臨的問題那麼嚴重。如果找不到足夠的供應商、工人或原料,很快就會讓企業陷入困境。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閃電式擴張》對創業的觀點很新穎,而且不同於一般多半浮誇、不切實際的創業建議,反倒給人專業、中肯的感覺。Reid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從中學習。如果你也很著迷近年來那些商業奇蹟的成功案例,我強烈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特別推薦《閃電式擴張》給誰:

– 整天都在空想自己創業的藍圖的大一新鮮人

– 覺得是時候開始創業的中年人

– 任何熱愛研究新創公司的人

Ed有話説:

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閃電式擴張」確實是許多新創公司致勝的關鍵。這種策略不僅講求速度,更重視永續經營,就像德文「Blitz」一字所暗示的,擴張之迅速有如閃電,但又如同「Scaling」一詞所指的,擴張過程中仍需維持各部門的均衡發展,以達到最大規模的營運。

我認為這種擴張策略可以對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帶來許多啟發。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創建」(Create)這個概念。創業維艱,產品很可能需要一再調整才能契合市場需求。許多知名公司的成功,都是在多次的轉向中,才找到最終制勝的利基市場和產品定位。這告訴我們創業家在追求「閃電式擴張」的同時,務必保持靈活應變的心態,並勇於「創建」新的嘗試。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而出,達到「閃電式擴張」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