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簡答宇宙大哉問》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一些宇宙中最大的謎團,霍金教授探索了支配宇宙運行的定律以及人類的未來。

作者介紹:

史蒂芬·霍金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儘管他在21歲時就被診斷出罹患漸凍人症,但他仍然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並以他獨特的幽默感和樂觀態度鼓舞了無數人。

重點啟發:

1.外星生命存在與否仍是未知數

宇宙浩瀚無垠,地球只是其中一粒微塵。考慮到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2000億顆恆星,其中約有20%的恆星擁有類地行星,很有可能存在著智慧生命。然而,高度智慧生命可能非常稀少,因為它們可能早在我們發現火之前就已經在宇宙中崛起並殖民了他們所在的區域。

2.人類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以維持地球生存

地球目前面臨著許多威脅,包括我們可以控制的和無法控制的。氣候變化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威脅,全球碳排放的現狀是不可持續的。海洋溫度上升將導致兩極冰蓋融化,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最終可能導致地球變得不再適合生存。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共同應對這一挑戰。

3.我們需要謹慎對待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有潛力改善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任其超越人類智慧,後果將不堪設想。根據摩爾定律,電腦的運算速度和容量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人工智慧可能在本世紀內超越人類智慧。我們必須確保機器永遠為人類服務,而不是相反。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的好書。霍金教授以其一貫的智慧和洞察力,探討了時間旅行、太空殖民、黑洞等多個我們常常質疑的話題,對人類的未來做出了預測。書中還有埃迪·雷德梅恩(飾演霍金的演員)寫的精彩前言。

特別推薦《簡答宇宙大哉問》給誰:

我特別推薦《簡答宇宙大哉問》給那些對宇宙和人生意義充滿好奇的人。無論你是軟體工程師、天文學教授,還是普通的尋常百姓,這本書都能帶給你啟發和思考。

Ed有話説:

這本書讓我們學會用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人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我們並非毫無意義。正如霍金所說:「記住仰望星空,而不是腳下的土地。」讓我們一起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還是個人成長方面,我們都要學會制定長遠的戰略(Strategize),勇於創新(Create),善用科技(Automate),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不斷提升自我(Enhance)。用智慧和遠見引領我們前行,讓人類文明在宇宙長河中熠熠生輝。

《呼吸的科學與藝術》Breath

一句話總結:

這本由詹姆斯・內斯特所著的《呼吸的科學與藝術》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呼吸的奧秘,讓我重新認識到呼吸的重要性。

作者介紹:

作者詹姆斯・內斯特是一位科普作家,曾任《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記者。他的寫作風格生動有趣,總能將艱深的科學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呼吸的科學與藝術》是他的最新力作,一經上市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獲得廣大讀者的好評。

重點啟發:

1.鼻子呼吸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多用鼻子呼吸,而不是用嘴巴。鼻子呼吸可以過濾、加熱和潤濕我們吸入的空氣,還能釋放出調節心跳和降低血壓的化學物質。相反地,過度的口呼吸會改變我們的面部結構,甚至導致牙齒畸形和頭型改變。

2.慢呼吸的好處多多

放慢呼吸的速度,甚至只需要淺淺地吸氣和呼氣,就能為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科學研究發現,每次吸氣5.5秒,呼氣5.5秒是最佳的呼吸節奏。這樣的呼吸方式可以維持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讓氧氣更有效地運送到全身各處。不用擔心慢呼吸會供氧不足,因為我們的肺部其實非常有效率,不需要每次都充滿到最大容量。

3.東方文化早已掌握呼吸的智慧

呼吸的重要性在東方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西方社會卻常常忽視呼吸的力量。在印度和中國的古老傳統中,「氣」或「普拉納」被視為宇宙間流動的能量,集中在所有生命體周圍。要維持身體健康,就要透過傳統的修煉方法(如瑜伽和針灸)來平衡體內的能量。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呼吸來吸收這股能量。反觀現代西方醫學,雖然在許多方面不斷進步,卻很少重視呼吸的力量,實在令人惋惜。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呼吸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的觀點很多都讓我耳目一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在呼吸上的差異,更是值得我們深思。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閱讀的好書,不僅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呼吸習慣,更能從中學到許多保健養生的小竅門。

特別推薦《呼吸的科學與藝術》給誰:

特別推薦《呼吸的科學與藝術》給那些想要改善健康,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人。這本書告訴我們,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作者所說:「呼吸,看似簡單,卻蘊藏著改變人生的力量。」

Ed有話説: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SCALE中的「Enhance」(增強)概念。作者提到,東方文化透過呼吸修煉來增強體內的能量流動,這與現代企業致力於增強員工的身心健康不謀而合。企業可以借鑒這些古老智慧,鼓勵員工養成良好的呼吸習慣,提升工作效率和創造力。畢竟,一個身心健康的團隊,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用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呼吸與健康、生活與工作的關係,從而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思考和啟發。

《與蘇格拉底的早餐》Breakfast with Socrates

一句話總結:

《與蘇格拉底的早餐》透過將偉大哲學家的核心思想與日常生活連結,帶領讀者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平凡的一天,體會哲學的智慧與實用性。

作者介紹:

羅伯特・羅蘭・史密斯(Robert Rowland Smith)是一位英國哲學家和作家。他曾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在倫敦經濟學院任教。除了教學和研究外,史密斯還致力於將哲學知識普及化,讓更多人能夠從中受益。《蘇格拉底的早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廣受讀者好評。

重點啟發:

1. 哲學不只是終日沉思冥想,更是幫助我們做出明智決定的工具

哲學並非只是探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或「上帝是否存在?」等高深莫測的問題,它同樣能夠幫助我們回答「我該不該買這盒特價的麥片?」、「走路上班會不會更好?」等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哲學的本質是「愛智慧」,透過批判性思考,我們能夠更客觀、理性地看待世界,做出更好的決定。

2. 每天早晨,我們的內心都在上演一場自我對話的戲碼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提出,人的心中存在著本我和超我兩股對立的力量。本我追求舒適、安逸,渴望不受干擾;超我則代表著社會期望,要求我們遵從規範。每天早晨,這兩股力量在我們心中交戰,誰佔上風,就決定了一天的開始。當你克服本我的慵懶,準時起床,不慌不忙地吃早餐,提前10分鐘到達辦公室,超我就贏了一仗,而這通常意味著美好的一天。

3. 問問自己「我願意再活一次同樣的人生嗎?」,你就能發現自己有多快樂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思考:「如果要我再活一次,我能否忍受同樣的人生?」他提出「兩個世界」的學說,認為除了真實的世界,我們還在腦中構建了一個幻想的世界,藉此逃避現實的無聊與苦悶。然而,對更好的伴侶、工作、金錢的幻想,恰恰是軟弱的表現。只有拋開幻想,擁抱真我,我們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過上讓自己甘願再活一次的人生。所以,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再活一次同樣的人生,你就能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

個人評價:

《與蘇格拉底的早餐》是我讀過最實用、最易懂的哲學入門書。作者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將深奧的哲學理論與日常生活巧妙結合,讓哲學變得觸手可及。即使你從未接觸過哲學,這本書也能帶給你全新的視角和啟發;如果你已經是哲學愛好者,相信你也能從中找到不一樣的思考角度。我認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學佳作,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特別推薦《與蘇格拉底的早餐》給誰: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對哲學興趣濃厚卻不知從何入門的年輕人,以及那些認為哲學離生活太遠、缺乏實用性的成年人。《與蘇格拉底的早餐》能讓你重新認識哲學,發現它的魅力所在。此外,對於每天早晨都在與鬧鐘、時間賽跑的上班族來說,這本書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讓你以平和從容的心態開啟新的一天。

Ed有話説:

《與蘇格拉底的早餐》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正如哲學能幫助個人做出明智決定,清晰的戰略規劃也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企業需要客觀分析內外部環境,理性思考未來方向,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此外,書中提到要擺脫幻想、直面現實,這一點對於企業家和管理者來說尤為重要。唯有坦誠面對問題,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之道,引領企業走向成功。總之,哲學與商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在思維方式和決策智慧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進入荒野的勇氣》Braving the Wilderness

一句話總結:

《進入荒野的勇氣》提供了一個四步驟的過程,透過真實、勇氣、信任和脆弱,找到真正的歸屬感,因為歸屬感更多的是學會獨立,而不是努力融入群體。

作者介紹:

布蘭妮·布朗(Brené Brown)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她透過分享自己數十年來追尋歸屬感卻徒勞無功的故事,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在尋找歸屬感的路上常見的陷阱。對她而言,歸屬感主要是關於學會歸屬於自己。

重點啟發:

1. 停止努力融入,做回真實的自己

一旦你不再拼命努力融入群體,你會發現允許自己做自己變得更容易。我們都曾在生命的早期經歷過這樣那樣的拒絕,問題在於如果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試圖彌補這些早期的創傷,最終你會因為努力融入卻失敗而討厭自己。這時候,是時候停下來了。勇敢做自己,歸屬感就是感覺對自己的膚色感到舒服。

2. 勇氣源自信任自己和他人

面對這個世界需要勇氣,而這份勇氣有一部分來自於建立信任。信任他人、獲得他人的信任,最重要的是信任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有七個特質:可靠、承認錯誤、尊重界限、保守秘密、正直決策、停止評判和慷慨大方。透過在日常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踐行這些特質,最終會在你周圍形成一張信任的網絡,建立前所未有的自信。

3. 化憤怒為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你感到憤怒時,承認它的存在,但不要讓它將你變成另一個人。善用憤怒,做出積極的改變,把它變成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而不是苦毒。就像在巴黎恐怖襲擊中失去妻子的安托萬,他沒有被悲傷和憤怒吞噬,而是寫了一封信《你不會奪走我的仇恨》,表達了對恐怖分子的憐憫,並宣告他和兒子的生活會繼續向前,用幸福反抗恐怖主義的一切。

個人評價:

布蘭妮的書從來都不是直來直往、照著幾個步驟就能做到的。它們是關於改變的過程,透過故事來啟發人心。這些故事真誠、赤裸,你必須從中挑選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但它們總能讓你感覺自己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進入荒野的勇氣》也不例外。

特別推薦《進入荒野的勇氣》給以下人士:

特別將這本書推薦給那些正在努力學習社交遊戲規則的高中生,以及那些害怕嘗試新事物的中年母親。這本書能幫助讀者意識到自己的憤怒情緒可能正在傷害自己和周遭的人,並引導他們面對挑戰,尋求成長和理解。

Ed有話説:

我認為《進入荒野的勇氣》中的概念與SCALE中的E(增強,Enhance)最為相關。無論是對個人成長還是企業經營而言,勇敢做自己、建立信任、化憤怒為力量,都是在增強我們面對未知、面對荒野的能力。透過增強內在的力量,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歸屬感,並成就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與其拼命融入,不如勇敢做自己;與其被憤怒吞噬,不如化憤怒為力量。相信這樣的智慧能為許多人的人生帶來啟發。

《勇敢》Brave

一句話總結:

《勇敢》這本書透過教導你如何變得更勇敢,幫助你擁有夢寐以求的人際關係、事業和人生,勇敢追尋內心真正渴望的一切。

作者介紹:

瑪姬.沃瑞爾(Margie Warrell)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勵志演說家、暢銷書作家和領導力教練。她的著作《勇敢》(Brave: 50 Everyday Acts of Courage to Thrive in Work, Love and Life)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建立勇氣,活出精彩人生。瑪姬曾在全球各地演講,啟發無數聽眾勇敢追夢。

重點啟發:

1.勇於面對恐懼,方能茁壯成長

想要提升自我、改善人生,就要學會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即使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勇敢行為,也能在生命中激盪出重大的漣漪效應。當你發現恐懼束縛了自己的行動時,不妨嘗試把它寫下來,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增強勇氣的肌肉,終有一天你將有勇氣挑戰更大的恐懼。

2.用手邊的資訊做出決定,勇敢前行

人生充滿了選擇和決定,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每條路通往何方。面對岔路時,最好的做法是權衡利弊,憑藉當下所掌握的資訊做出最佳抉擇。通常最好的決定就是鼓起勇氣做出任何決定,並相信隨著前進的步伐,你自然會找到最佳的前進方向。

3.勇於尋求幫助,才是真正的強者

許多人把尋求幫助視為懦弱的表現,但事實上,真正勇敢堅強的人才敢於在需要支援時向他人敞開心扉。每個人都只是凡人,承認自己無法獨力面對一切,才是真正的勇者。當他人向我們尋求幫助時,我們也應該將之視為他們力量的證明,而非弱點。

個人評價:

閱讀《勇敢》一書,我深受啟發,對勇氣有了嶄新的認識。過去我也喜歡挑戰讓自己感到害怕的事物,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勇氣的多個面向,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要實踐。當今世界亟需和平,我認為通往和平之路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愈來愈多人能勇敢挺身而出,捍衛正義。

特別推薦《勇敢》給誰:

我想將這本書推薦給剛被診斷出癌症、渴望勇敢面對的老年病患;正考慮轉換跑道卻害怕改變的職場新鮮人;以及任何需要一點鼓勵,才能走出舒適圈、勇敢追尋更美好人生的人。

Ed有話說:

這本書所傳達的勇氣概念,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環環相扣。領導者需要勇於規劃未來的發展藍圖,即使前方佈滿迷霧,仍要擁有勇氣做出關鍵抉擇。此外,領導者也要有勇氣尋求他人協助,才能將企業推向更高峰。展現勇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也唯有勇敢,才能開創不凡。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一句話總結:

《美麗新世界》勾勒出一個以資本主義和科學效率打造的完美未來社會,每個人看似都很快樂、順從、知足,但這只是表象。

作者介紹:

阿道斯・赫胥黎在 1932 年出版的反烏托邦經典《美麗新世界》。身為一位著名的英國作家和哲學家,赫胥黎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令人不寒而慄卻又發人深省的未來世界。

重點啟發:

1.沒有奮鬥就沒有意義

在《美麗新世界》中,一切都是那麼完美而簡單。人們被設計成不同等級,從聰明的 Alphas 到「半痴呆」的 Epsilons,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被睡眠制約,愛好簡單的歡愉,如服用「娛樂藥」和縱情聲色。結果,所有人都變得隨和、順從,沉浸在藥物和性愛的快感中。然而,當一切唾手可得,生命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和意義。就像書中兩位主角 Bernard 和 Helmholtz 所體認到的,人類需要追尋更高尚、更有創意的生活,而不是停滯在虛幻的滿足感中。

2.渴望融入卻註定不同

Bernard 和 Helmholtz 的共通點是他們都無法完全融入這個同質性極高的社會。Bernard 因為身材矮小而常被嘲笑,Helmholtz 則因為太聰明而覺得自己的寫作工作索然無味。他們試圖透過服藥或參加集體性愛來獲得認同,卻徒勞無功。即使在最同質的團體中,人與人之間仍有差異。書中幾乎每個主要角色都以某種方式與眾不同,而這正是他們最大的痛苦來源。其實我們無須勉強自己去迎合他人,因為人的獨特性正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3.真正的快樂需要承受痛苦

Bernard 帶著印地安保留區出生的「野蠻人」John 回到倫敦,起初 John 對這美麗新世界充滿好奇和憧憬,但很快就陷入失望和憤怒。他渴望像莎士比亞筆下的英雄般經歷真實的情感和掙扎,而不是做個麻木的快樂機器。即使是世界總監 Mustapha Mond 也坦言,政府選擇犧牲藝術、科學和宗教,換取表面的穩定與快樂。Helmholtz 甘願被放逐到福克蘭群島,因為他相信惡劣的天氣更能激發他的寫作靈感。而 John 最後選擇在孤燈塔過著簡樸而痛苦的生活,也勝過虛假的歡愉。由此可見,真正的快樂往往是奮鬥的副產品或犧牲的獎賞,而非隨手可得的廉價商品。

個人評價:

《美麗新世界》雖然情節不如《一九八四》那麼緊湊,人物塑造也不夠鮮明,但它提出的議題更加錯綜複雜,值得我們深思。作者藉由干預生物、麻痺人性、奴化思想等手段,闡述了一個看似完美卻又令人不安的反烏托邦社會。如果你偶爾會質疑我們這個光鮮亮麗、充滿 IG 網美的世界,不妨一讀這本發人深省的經典名著。

特別推薦《美麗新世界》給誰:

我特別推薦《美麗新世界》給那些過度依賴手機、多年來安於現狀的上班族、以及對消費主義文化感到不以為然的人。這本書能帶給你全新的視角,反思我們生活的真諦何在。

Ed有話説:

我想用「SCALE」的概念做個總結。《美麗新世界》中的人物雖然生活在一個看似完美的社會,卻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創新的能力(Strategize & Create)。他們的情感和慾望被化約成程式化的娛樂和消費(Automate),而真正能提升生命意義的事物,如藝術、科學和宗教,卻被犧牲掉了(Leverage)。或許,我們應該學會在「美麗新世界」式的誘惑前保持警覺,不讓自己被简单的歡愉所奴役,而是努力創造一個能激發人性光輝的美好世界(Enhance)。

《Brandwashed》

一句話總結:

《Brandwashed》這本書揭露了行銷人員如何利用心理學工具,操縱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誤以為非買不可,藉此幫助讀者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定。

作者介紹:

Martin Lindstrom是一位知名的行銷專家和暢銷書作家。他曾為許多世界知名品牌提供行銷諮詢服務,對於品牌行銷和消費者心理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著作《Brandwashed》深入剖析了企業如何利用消費者心理來操縱我們的購買行為。

重點啟發:

1.恐懼讓你失去理性

企業懂得利用我們的恐懼來促使我們購買並不真正需要的商品。他們會誇大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讓我們感到不安,進而促使我們買單。就像一個保全公司的廣告,描繪了一位母親在廚房煮飯時,沒注意到有個可疑的男子在窺視她的孩子。廣告的恐怖程度足以讓人跑去購買公司的保全設備,儘管犯罪率其實正在下降!

2.我們比想像中的更容易上癮

成癮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企業深諳成癮的過程,並加以利用來促使你消費。購物能帶來多巴胺的釋放,讓人感到愉悅,但也會讓人不斷渴求更多,陷入難以脫離的消費循環。食品公司也懂得利用這一點,在食品中添加大量不健康的脂肪和糖分。記住,企業懂得利用我們身體容易上癮的特性來對付我們!

3.假性的從眾壓力無所不在

我們都喜歡跟隨大眾的腳步,這是人的天性。看看周遭,你可能擁有一些自認非擁有不可的產品,但其實只是在不知不覺中屈服於企業利用你的心理而產生的假性從眾壓力。像是亞馬遜的評論,其實有高達25%是假的!暢銷排行榜也未必代表專家的真正評價,而是由出價最高的人所決定。

個人評價:

我讀過不少教導如何利用心理技巧來促進銷售的書,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特別,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審視行銷人員如何利用我們的心理弱點。認清行銷如何利用我們的大腦來促使我們做出非理性消費,對於省錢和提升幸福感都很重要!

特別推薦《Brandwashed》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有購物成癮問題又擔心存款日漸減少的57歲人士、正在修習行銷課程的22歲學生、以及任何想要做出更明智購買決定的人。

Ed有話説:

這本書所揭示的心理技巧,其實也能運用在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上。像是「創建」吸引人的品牌故事,「自動化」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充分利用」從眾心理等等。但歸根究底,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我們審視資訊和做決定的能力。唯有透過不斷自我增強,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保有清晰的判斷力,不隨波逐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和企業的明智抉擇。

《樂觀病:給正面思考中毒的人的快樂解藥》The Antidote

一句話總結:

《樂觀病:給正面思考中毒的人的快樂解藥》這本書將揭露積極正向思考的自助建議有什麼問題,並告訴你應該如何做才能感到更快樂、活得更快樂。

作者介紹: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是一位資深記者,多年來一直撰寫有關幸福和自我提升的文章。他運用歷史、商業、哲學、心理學等各領域的證據以及專家訪談,提出了反對正向思考的觀點。即使你其實很喜歡正面思考,這本書也能讓你相信,它的效果遠不如承諾的那麼好。

重要啟發:

追求幸福,有時適得其反

過度關注幸福和直接追求幸福,實際上會適得其反。當你花太多心力去掃描自己的心理狀態,試圖根除負面想法時,反而會放大那些負面想法!許多實證研究支持這一觀點,例如:「不要想粉紅色大象」效應,被要求試著不要為某個虛構的不快樂事件感到難過的受試者,最後感覺比沒有收到任何指示的對照組更糟。積極避免經歷悲傷的人,悲傷似乎會持續更久。

設想最壞情況,反而更有韌性

設想最壞的情況,實際上會讓你變得更堅強,而不是更沮喪。我們現代的積極思考文化經常敦促人們進行「正面想像」,想像事情會順利進行,這應該會讓我們感到快樂、有動力、勇敢。不幸的是,正面想像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實驗表明,僅僅想像一下成就,在心理上就已經太過滿足,導致人們在現實中實現目標之前就鬆懈了。相反,設想最壞情況可以平衡我們對「快樂適應」的傾向,有助於防止我們變得貪婪和自滿。

設定目標,可能帶來幸福,也可能導致痛苦

為什麼有經驗的登山者還是會在珠峰死亡?為什麼有經驗的高管還是會為公司設定大膽的目標,最終把公司搞垮?柏克曼認為,積極思考,也就是想像你想要什麼樣的目標導向型成功,弊大於利。目標只是試圖控制未來的一種特殊嘗試,而人類總是忘記,我們控制未來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當你設定一個目標時,就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中,這讓風險變得太高。基於身份認同的目標會導致人們冒瘋狂的風險,即使事情變得不合意甚至完全不可能,也要去追求。面對不確定性,追逐目標的人會加倍下注,即使他們應該改變方向。

個人評價:

《樂觀病》成功地為普遍存在的觀念潑了一盆冷水,即刻意的積極思考通常會帶來更多幸福感。至少,積極思考顯然不像它的擁護者承諾的那樣有效,問題不在你,而在他們!事實證明,各種形式的消極思考,為承受生活的起起伏伏提供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更強大的心理基礎,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教訓。

特別推薦《樂觀病》給誰:

我會推薦給那些從來不願意或無法積極思考,但還是過得很好的老古板、推薦給那些被積極思維的人生導師和網路迷因所吸引的人,讓他們瞭解自己將面對的是什麼和推薦給所有年齡段希望為孩子樹立真正韌性榜樣的父母,而不是將他們推向盲目樂觀。

Ed的話:

這本書所提倡的「最壞打算」的思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 SCALE 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它鼓勵我們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來審視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對未來多方案規劃,而不是把希望全部寄託在美好的想像上。同時,書中也提到要以「即興的靈活性」來對待目標,這體現了 SCALE 中「創建」(Create)和「自動化」(Automate)的理念 —— 不要被既定目標綁死,要善於根據形勢變化來調整策略,讓生活中的美好能夠源源不斷地「自動化」生成。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們指出了一條不同尋常但行之有效的幸福之路。

《和平的解剖》The Anatomy Of Peace

一句話總結:

《和平的解剖》這本書透過解釋我們慣用衝突解決分歧的低效模式,並提供具體的建議,教導我們如何用理解來解決問題,幫助您讓生活和世界變得更加平靜。

作者介紹:

《和平的解剖:化解衝突的核心》是由Arbinger Institute著。Arbinger Institute是一個致力於改善組織和個人關係的顧問公司,他們運用獨特的洞察力和方法,幫助人們解決衝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重點啟發:

辨識內心的和平或戰爭狀態

我們可以選擇以和平或戰爭的心態看待他人。戰爭的心態會將人物化,視對方為低人一等;和平的心態則擁抱我們與生俱來的同情心,視他人為平等的人。即使在戰爭時期,我們也能選擇和平之心,如同薩拉丁在收復耶路撒冷後,禁止傷害無辜百姓,給予基督徒安全通行的權利。

營造環境,邀請他人改變

與其試圖強迫他人改變,不如先設法理解對方。在面對他人的問題行為時,批評指責往往適得其反。我們應該傾聽對方,設身處地為他著想,即便面對嚴重的毒癮或酗酒問題,強迫改變也無濟於事,關鍵在於以同理心去發掘對方的需求。

警惕自欺欺人的言行

我們常常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辯解,將自己歸類到「高人一等」、「受害者」或「我應得的」等思維框架中。這些框架使我們忽視他人的觀點,助長衝突。戰勝這種傾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試想如果你是顧客,你會想去一間店員粗魯無禮的商店消費嗎?

個人評價:

《和平的解剖》傳達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在當今衝突加劇的時代,我們都需要閱讀這本書。雖然有些道理令人難以接受,但付諸實踐將使你的世界充滿和平。作者提出的觀點發人深省,讓我反思自己在面對衝突時的態度。我領悟到,以理解和同理心待人,才能創造和諧。

特別推薦《和平的解剖》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那些認為反對黨派都是壞人的政治人物、無法停止在網路上爭吵的年輕人以及所有渴望世界和平的人們。

Ed的話:

《和平的解剖》一書所傳達的理念,與企業經營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不謀而合。自動化的本質在於將重複性高、效率低下的任務交由機器或系統處理,從而提升生產力。同理,在人際互動中,如果我們總是用同樣的衝突模式應對分歧,只會陷入無休止的爭執,浪費時間精力。這本書教導我們跳脫慣性思維,以理解和同理心取代批評指責,化解衝突,提升人際互動的效率。企業若能運用這一理念,打造和諧的組織文化,必能事半功倍。

《另我效應:用你的祕密人格,達到最高成就》The Alter Ego Effect

一句話總結:

《另我效應:用你的祕密人格,達到最高成就》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方法,教你如何建構和運用內心的小英雄「另一個自己」,藉由借鑑一些關鍵榜樣的特質或甚至在需要時模仿他們,來實現你渴望的目標,打造成功的人生。

作者介紹:

陶德‧赫曼(Todd Herman)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高效能教練,他曾協助無數運動員、企業家和領導者提升表現,實現目標。在《另我效應》這本書中,他分享了多年來輔導有成就人士的經驗與心得,提出了一個實用的心理策略:打造「另一個自己」,藉此喚醒內在潛能,克服恐懼和弱點,達成夢想。

重點啟發:

找出生活中的不滿,萃取出你的「另一個自己」

生活中總難免遇到不舒服、痛苦、不安的感受和種種挑戰。這時候,不妨求助內心的「另一個自己」!仔細檢視你的生活,找出讓你感到不滿意的地方,然後透過「停止、開始、繼續、少做、多做」這五個改變的類別,思考你該做出哪些改變。比方說:你熱愛跳舞,但下班後常因疲憊而怠惰,那麼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想多跳舞。」很好!你內心的「另一個自己」最愛跳舞,不會讓任何事情阻擋他的熱情。下次你想喚醒內在的舞者之魂,就用這個心理策略吧!

將負面情緒化身為「另一個自己」,困難時刻與它保持距離

就像你可以在「另一個自己」身上喚醒沉睡的才能,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抑制自我毀滅的行為和負面情緒。把這些特質歸咎於另一個人物,並把它當成一個與你不同的人來對待。你很了解這個人,但那不是真正的你,你想要擺脫這個人。舉例來說,或許你有表現焦慮的問題。那麼,試著將害羞、口才不好、缺乏魅力等恐懼,與你心中的一個新人物連結。給他一個名字,把他當成你的敵人,然後將他的形象弱化、縮小,變得容易打敗。接著,改變你談論和對待自己的方式。如果你一直認為某些負面特質或弱點是你的一部分,它們就會始終如一。不如試著訂立高標準,設定能激勵你變得更好、改善弱點的目標。尋找你的「為什麼」,問問自己如何達成目標。這個過程會點燃你的情感,推動你調整心態,以符合你設定的目的。不過,你必須先審視內心,找出你真正想完成的事。然後再著手實現願望。而這正是你堅強、有抱負的「另一個自己」大顯身手的時候,因為他已經準備好面對任何挑戰,達成任何目標。

讓「另一個自己」的特質與你的目標一致,需要時就借助這位超級分身的力量

我們已經討論了「另一個自己」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幫助你提升表現。現在,我們來談談更實際的做法:如何依據你的目標和宗旨,創造並定義你的「另一個自己」,如何賦予它生命。此時此刻,你的「為什麼」和目標應該已經明確了,是時候決定你的「另一個自己」需要具備什麼特質,才能實現那些目標。決心、進一步發展技能、更加持之以恆等等,都是打造「另一個自己」性格時值得考慮的良好面向。你可以選擇模仿一個虛構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如果你曾聽過有人說自己體內有個「小碧昂絲」,現在你應該更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了。重點是要在情感上與你的「另一個自己」產生共鳴,把他變成你在提不起勁、感到失望、焦慮或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時的救命稻草。最後,別把事情搞得太複雜,好好發展、增強你內心的超級英雄吧!比方說:養成習慣,每當戴上閱讀眼鏡,就啟動聰明好學的那個自己,學東西快又輕鬆。那就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戴著那副眼鏡的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好好運用它。

個人評價:

《另我效應》教導我們如何藉由與自己內心的「另一個自己」合作,採取不同的心態,激勵自己。作者提供了實用的秘訣,告訴我們如何克服障礙,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頂尖高手。透過這個心理策略,我們能夠喚醒內在隱藏的才能,或是我們害怕展現、提不起勁去施展的某些技能。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幫助我們運用想像力,激發潛能。透過與「另一個自己」對話,我們彷彿真的具備了嶄新的特質,有了面對挑戰的勇氣。我從作者的分享中獲得了不少啟發,對於如何實際操作「另一個自己」這個策略也有了深入的認識。

特別推薦《另我效應》給誰: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企業家,幫助他們提升工作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畢業生,讓他們增強自信和表現,在職涯上更上一層樓;還有中年人,若他們在人際溝通上有困難,希望透過改變心態,讓自己變得更外向、善於社交,修復人際關係。

Ed的話:

我認為「另一個自己」的概念與個人成長中的「創建」(Create)和「增強」(Enhance)這兩個面向息息相關。透過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我們賦予自己新的身分,提醒自己要為實現目標而努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增強了原本的自我,喚醒了潛藏的能力。就像作者所言,我們時常覺得自己缺乏做某件事所需的特質,但其實這些特質就在我們體內的小英雄身上。經由「另一個自己」的策略,我們得以補足這些特質,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我覺得這種做法饒富創意,值得大家學習運用。或許,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超級英雄,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