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諦聽與愛語:一行禪師談正念溝通的藝術》The Art Of Communicating

一句話總結:

《諦聽與愛語:一行禪師談正念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透過運用正念的力量,教導我們如何傾聽、尊重他人、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深化人際關係,提升人際互動和溝通技巧。

作者介紹:

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是越南佛教禪宗大師、和平運動家、詩人和學者。他致力於教導他人正念思考的藝術,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一行禪師在這本書中,幫助讀者了解何謂良好的溝通,以及應該避免的溝通方式。他教導我們,要與他人良好溝通,首先需要學會與自己溝通。

重點啟發:

言語的力量:你的每一句話,不是滋養他人,就是毒害他人

我們學到,言語可分為兩種:滋養和毒害。就像食物一樣,有些溝通可以滋養我們的身心,而另一些溝通則可能是有毒的。滋養性的言語試圖理解對方,並保持積極正面;而毒害性的言語則是負面的,會讓人感到憤怒或沮喪。透過正念,我們可以客觀審視自己的想法,避免說出毒害性的話語。同時,正念也能幫助我們免於他人毒害性言語的影響,讓我們意識到他們的言行其實是內心痛苦的表現,進而對他們產生同理心。

與自己對話:想要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先學會與自己溝通

我們每天花大量時間與他人交談,但卻很少花時間與自己溝通。定期與自己溝通對正念至關重要,也是以健康方式與他人溝通的基礎。透過傾聽自己的身心,專注於當下的呼吸,我們可以完全投入當下,而非沉溺於過去或未來。當我們理解自己時,才能真正理解他人。通過正念,我們可以察覺內心的痛苦根源,進而對他人的痛苦產生同理心,用滋養性的言語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愛語滋養:以誠實和同理心對待他人,你的愛語會滋養他人

一行禪師提到一句越南諺語:「說愛語不費什麼成本。」如果我們明智地選擇言辭,就能讓他人感到快樂。愛語的第一條法則就是要誠實。雖然有時誠實可能令人痛苦,但若能以溫和的方式表達,從長遠來看,這將比說謊更健康、更舒服,也能建立必要的信任感。我們還需要理解,對不同的人說愛語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每個人感知和應對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因此要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與之溝通。

個人評價:

《諦聽與愛語》提供了一個亟需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如何與他人相處,並且具有改善任何關係的力量。一行禪師以其獨特的方式,將正念這個非凡的工具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繫起來。透過本書,我學到了言語的力量、自我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愛語滋養他人。這些寶貴的智慧將使我在人際互動中受益良多,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和溝通者。

特別推薦《諦聽與愛語》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渴望變得更外向、卻難以與他人建立聯繫的人;那些不太了解自己的成年子女、希望與他們更親近的中年人;以及任何想要提高溝通技巧的人。

Ed的話:

《諦聽與愛語》中的許多概念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特別是在「E – 增強(Enhance)」方面。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增強團隊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並改善客戶關係。通過學習如何傾聽自己和他人,我們可以建立更牢固的人際關係,營造一個充滿同理心和支持的工作環境。此外,正念溝通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不斷自我提升。總的來說,掌握溝通的藝術不僅能夠增強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還能為個人和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

一句話總結: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深入探討了人類決策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什麼因素會影響我們如何做選擇,以及那些選擇的後果如何影響我們,同時也提供了如何適應這些情況以在未來做出更好決定的建議。

作者介紹:

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是哥倫比亞商學院的教授,也是選擇科學領域的世界頂尖研究者之一。她曾進行了一項著名的果醬研究,在一家雜貨店讓購物者可以品嚐6種或24種不同口味的果醬,結果發現當選擇較少時,購買量是原來的6倍之多。這項研究揭示了「選擇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的存在。

重點啟發:

找出自己需要多少選擇至關重要

每個人需要多少選擇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文化背景就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歐美文化注重個人自由,所以人們往往更喜歡自己做主;而東方文化則更重視集體,讓別人幫忙做決定會感到更自在。所以,找出自己需要多少選擇的自由度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有選擇總比沒有好,就算只是感覺有選擇也有幫助

研究發現,在工作中擁有更多自主權的人,即使工作壓力更大,健康狀況也比下屬要好。原來關鍵不在薪水多寡,而在於能否自己做主。選擇帶來的掌控感如此重要,即使只是「感覺」自己有選擇,都能提升幸福感。

有時讓別人幫你選反而更好,只要資訊透明

有時生命中會面臨非常艱難的抉擇,例如:是否繼續維持重病孩童的生命。研究發現,如果是醫生提議停止治療,父母會比較不覺得有罪惡感。不過,前提是必須讓父母知道孩子的存活機率等重要資訊,缺乏透明溝通,反而會讓他們更難接受。

個人評價:

這本書翻轉了我對「選擇」的許多想法。我一直以為選擇越多越好,現在才發現「選擇悖論」的存在。每個人需要的選擇量不盡相同,找出自己的最佳平衡點很重要。而且,有選擇的「感覺」有時比真的去選更重要。最特別的是,在某些情況下,「不選」反而是更好的選擇。這些發現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決策方式。

特別推薦《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給:

– 總是讓選擇難倒的人:書中許多洞見有助你找出選擇障礙的成因,學會如何跳脫框架,避免選擇過載或選擇不足的困境。

– 身兼決策者的經理人:身為主管經常要幫下屬做決定,這本書能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該放手讓員工自主,什麼時候則應該幫他們解決難題。

– 想要精進決策能力的所有人:選擇是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的課題,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選擇策略與技巧,值得人人學習!

Ed的話: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中的許多洞見都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SCALE架構不謀而合,特別是「策略制訂」(Strategize)的部分。每個決策者都必須審慎評估情勢,判斷什麼時候該下放決策權,什麼時候則該自己拍板定案。唯有採取最適當的決策方式,才能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及時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本書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值得每一位想要精進領導能力的人細細品味。

《請求的力量》The Art of Asking

一句話總結:

《請求的力量》這本書教導我們勇於接受他人的幫助,不要總是想獨自完成所有事情,透過誠實、慷慨以及不害怕提出請求,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緊密聯繫的朋友和支持者家族。

作者介紹:

阿曼達.帕爾默(Amanda Palmer)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她的身分包括歌手、作曲家、作家,以及音樂二人組合「The Dresden Dolls」的其中一員。在開始音樂生涯之前,她曾經在波士頓街頭扮演「活雕像」,化著白色的妝、穿著婚紗和黑色假髮,一動也不動地站上好幾個小時。阿曼達的生活和創作都跳脫傳統框架,而這本書則是在談她求助的掙扎歷程。一開始,阿曼達的事業因為不願意求助而受阻,但當她開始接受粉絲、家人和朋友給予的支持後,一切都改變了。

重點啟發:

接受他人的幫助,不僅對你有益,也可能幫助了施予者

譬如:作者的長期朋友兼鄰居 Anthony,多年來給了她許多道德支持。作者後來意識到,讓 Anthony 幫助她,其實也是在幫助 Anthony本人。由於童年受虐的經歷,Anthony 不喜歡談論自己的問題,但藉由幫別人談心,他得以處理內心的創傷。表面上看似不平等的關係,骨子裡卻是雙贏。所以當我們不想接受幫助時,不妨反問自己:「這對對方會有什麼幫助?」

提出請求是雙向的,要有被拒絕的心理準備

阿曼達熱衷於和人建立連結,在扮演「八呎新娘」的行為藝術時,她會準備小禮物送給觀眾,最後選定了花朵。但並非所有人都想要花,有些人會拒收。阿曼達因此了解到,送禮和求助都是需要雙方合作的。送禮這個舉動本身就是一種請求,你是在請對方接受你的禮物,但只有在給予對方拒絕的選擇時,那才是一份真正的禮物。我們必須讓所有的請求都是無條件的,「不」永遠都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坦然提出請求。

專注於交朋友,而非拉客戶,久而久之就能建立龐大的支援網絡

阿曼達在 2000 年和樂團夥伴 Brian Viglione 開始巡迴演出時,便決定用電子郵件作為主要的聯繫管道。當時用電郵建立通訊錄的概念還很新穎,阿曼達可說是線上行銷的先驅。但和大多數的行銷人不同,她並沒有將通訊錄策略化,而是把它當成「一次傳訊給許多筆友」的方式,無所不談。她建立的不只是粉絲群,更像是一個大家庭。阿曼達會問大家是否能借住他們的沙發、公佈新演出行程、為其他音樂人的表演尋找贊助者,也會分享私人故事。唯一不會做的,就是「賣了」她的朋友。簽下唱片公司後,經紀人想要她把聯繫方式做效率化,但她拒絕交出通訊錄,深知對方只會拿去濫發垃圾郵件,將一切商業化。把心力放在廣交線上朋友,在你需要幫助之前,就能築起一張龐大的支援網絡。

個人評價:

《請求的力量》是一本寫給藝術家和創作者的書,但又帶有一點商業書的味道,非常特別!阿曼達沒有用那種討人厭的大師口吻告訴你該怎麼做、走什麼步驟才能成功,而是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讓讀者從中學習。無論你是不是藝術工作者,只要覺得向人求助很彆扭,即使明知自己需要幫助,還是不想開口,我都推薦你讀這本書。

特別推薦《請求的力量》給誰:

– 靠著端盤子餬口,等待下一個表演機會的演員

– 對於接受丈夫的資助來開創畫家生涯感到不自在的家庭主婦

– 正在經營線上事業的所有人

Ed的話:

《請求的力量》這本書的概念和企業經營中的「充分利用(Leverage)」不謀而合。阿曼達透過經營電子報,串連了廣大的支持者網絡,把原本零散的資源和人脈做了有效的整合,為事業創造了更多可能。這正是企業善用外部資源、尋求跨界合作、發揮綜效的最佳寫照。此外,阿曼達堅持「交朋友」的初衷,拒絕向商業利益低頭的精神,也值得所有企業借鏡。唯有把顧客當成朋友,以誠相待,才能贏得長久的信任和支持,為品牌注入溫度與生命力。《請求的力量》啟發我們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求助」這件事,對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都能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向。

《活力藝術》The Art of Aliveness

一句話總結:

《活力藝術》這本書透過14個啟發性的想法,讓你的生活和創意實踐相互滋養,在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實用練習中,帶給你靈感,活出豐富、和諧統整的人生。

作者介紹:

芙羅拉‧鮑利(Flora Bowley)19歲時在大學修習第一堂繪畫課,教授走進教室開宗明義地說:「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千幅糟糕的畫,那就讓我們開始吧!」這句話為她的藝術生涯揭開序幕。25年後的今天,芙羅拉的確已創作了超過一千幅畫作。在這過程中,繪畫對她而言不僅是嗜好或工作,更成為陪伴她生命中喜怒哀樂的摯友,也是促成許多精采故事的推手。

重點啟發:

在舒適與冒險間取得平衡

生活和藝術都在舒適和冒險之間不斷擺盪,而你的「籃子」就是維持平衡的關鍵。籃子裡裝滿你累積的工具、技巧和知識,隨時可以拿出來運用,但創作時務必把籃子放在身後。我們往往容易回到熟悉的老路,但如果只依賴現有的知識、習慣、工具和決策,就永遠學不到新東西,也創造不出新事物。生活中也有「生活籃」,有時同樣需要擱置一旁。「與其安於現狀,不如突破盲點,活得精采。」

給生活和創作適度框架

傳奇舞者兼作家崔拉‧薩普(Twyla Tharp)認為:「跳出框框思考前,你得先有個框框。」芙羅拉對此深表認同。身為自由奔放的靈魂,芙羅拉發現過多的自由並不會帶來完美的自我表達,反而會導致「創意決策疲勞」。她曾在靜坐營連續打坐10小時,深知適度的限制其實別具解放意義。她稱之為「河岸」,「任何東西都可以是河岸,只要能限縮選擇、引導專注。」適時設立「河岸」,選定幾個條件約束自己,反而能幫助你放鬆心情、聚焦目標。

擁抱生命的多重層次

多年前,芙羅拉的母親被診斷出晚期癌症,在7週後辭世。這段悲劇成為她畫作和生活中的多重層次。憤怒、悲傷、恐懼都躍然紙上,也讓那段時期的作品份外動人。芙羅拉認為:儀式能將「悲傷化為慈悲,恐懼化為洞見,憤怒化為正義的希望」,繪畫就是一種儀式,划船渡湖、寫日記、參加非洲的哀悼儀式也是。透過儀式,我們能在過去、現在、未來間自在穿梭,「人生的每個階段和故事,都是為下一章鋪陳舞台。」

個人評價:

《活力藝術》是一本融合創意、靈性、哲學、專業和反思的書,提供了獨特而全面性的生活祕訣。芙羅拉始終以鼓勵、平等的口吻娓娓道來,無論你是不是藝術家,都值得一試她的點子。透過閱讀,我深刻體會到內在的平靜和喜悅是創意的泉源。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畫,每個當下都在創作。放下框架、擁抱變化、活在當下,就能活出最真實、精采的自己。

特別推薦《活力藝術》給以下讀者:

– 正在大學掙扎求學的年輕作家

– 正經歷離婚低潮的創業家

– 任何感到創作停滯不前的人

Ed的話:

《活力藝術》所倡導的生活態度,與企業經營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不謀而合。自動化強調建立系統和流程,讓事情自動運行,同時創造空間專注在真正重要的決策。正如芙羅拉所言,適度的框架和限制能幫助我們聚焦目標、放鬆心情,避免在選擇的汪洋中迷失,浪費寶貴的決策能量。無論是藝術創作或職場工作,設立「自動化的河岸」,在每個階段選定幾個簡單規則,能大幅提升投入和產出的品質。但同時別忘記保持彈性,依需求調整框架。就像河流蜿蜒,河岸也隨之變化。在舒適和冒險間取得平衡,擁抱生命的驚喜,活出精采而飽滿的人生。

《道歉的衝動》The Apology Impulse

一句話總結:

《道歉的衝動》這本書將幫助你和你的企業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變得更加真誠,透過分析企業過度道歉的現象、動機、錯誤做法,以及正確的道歉方式。

作者介紹:

卡莉·庫珀(Cary Cooper) 和西恩·奧梅拉(Sean O’Meara)是兩位研究企業文化和溝通方式的專家,他們觀察到近年來企業越來越頻繁地道歉,卻反而造成「道歉」一詞的貶值,因此決定合著這本書,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並提出改善之道。

重點啟發:

過度道歉,將削弱歉意的意義

在社群媒體時代,企業面對客戶的任何微小抱怨,都急於道歉以控制負面輿情。然而,動輒道歉反而讓人質疑企業的誠意。就像:一個總是犯錯卻只會說抱歉的朋友,你聽到他第無數次道歉時,還會把他的歉意當真嗎?企業應該學會適可而止,把道歉保留給真正有必要的時刻。

道歉,要有具體的改正行動

真誠的道歉,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更要付諸行動加以彌補。否則,再多的道歉都只是空話。就像: Facebook 執行長祖克柏,多年來為了用戶隱私問題一再道歉,卻遲遲不見改善,他的歉意也就顯得毫無說服力。相較之下,JetBlue 航空在大規模航班延誤後,執行長親自道歉,還提出了詳盡的賠償方案,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有時候,不道歉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在社群媒體上,總是有一小撮憤怒的鍵盤俠,動輒對企業惡言相向。面對這種情況,保持冷靜、不做回應,往往比匆忙道歉更加明智。就像混濁的水,靜置一陣子自然就會恢復清澈。企業應該仔細分析犯錯的原因,只在真正有責任的時候道歉,而不是對每個憤怒的聲音都俯首稱臆。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反思了自己過去在企業危機公關時的處理方式。我意識到,道歉固然重要,但過度道歉只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真誠的道歉,應該是出於內心的歉疚,而非公關的手段;應該以具體行動彌補過錯,而非止於口頭的致歉。這本書不僅為企業提供了道歉的指引,也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省思人際溝通的機會。

特別推薦《道歉的衝動》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企業的公關人員、客戶服務人員以及領導者,當企業不可避免地犯下錯誤時,如何真誠而得體地向利益相關者致歉,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這本書提供了深刻的洞見和可行的建議,值得所有企業人士參考。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在推動變革時,不可或缺的「溝通」這個環節。領導者提出變革的藍圖固然重要(Strategize),但若缺乏與利益相關者的有效溝通,再好的藍圖也難以落實。誠懇的溝通,有助於消弭疑慮、化解反對聲浪,讓變革更順利地實現(Leverage)。而誠懇溝通的第一步,正是本書所提到的真誠道歉。唯有勇於承認錯誤、為過去的失誤致歉,才能贏得利益相關者的諒解與支持,為變革掃除障礙。由此可見,道歉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更是領導力的展現。

《焦慮的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一句話總結:

《焦慮的世代》一書揭示了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直升機父母如何導致年輕人心理健康的下降,並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的孩子和我們自己成為成熟、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作者介紹:

《焦慮的世代》一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他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道德心理學教授,也是暢銷書《象與騎象人》的作者。海特教授以其在道德和政治心理學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他的著作常常引發廣泛討論和思考。

重點啟發:

四大危害:

智慧型手機時代下的孩子正面臨著四大危害:社交剝奪、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和成癮,這些危害正在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四大改革:

為了應對這些危害,我們需要進行四大改革:高中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16歲前不使用社群媒體、學校禁止使用手機、給予孩子更多無人監管的玩耍和獨立時間,這些改革可以幫助孩子們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大修養: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可以通過六種心靈修養來提升心理健康:分享神聖、身體力行、靜心沉思、超越自我、少批判多寬恕、在大自然中找到敬畏,這些修養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個人評價:

《焦慮的世代》是一本值得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閱讀的好書,作者用翔實的數據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揭示了當前年輕一代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危機,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本書不僅讓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希望和啟發,讓我看到了改變的可能。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創造一個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來。

特別推薦《焦慮的世代》給誰:

我特別推薦《焦慮的世代》這本書給所有的家長、教師和關心下一代成長的人。無論你是剛剛步入父母角色的新手爸媽,還是已經教書多年的資深老師;無論你是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不安,還是對孩子過度依賴手機感到無可奈何,這本書都能給你啟發和幫助。讓我們一起用愛和智慧,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Ed的話:

《焦慮的世代》一書中提到的六大心靈修養,與「SCALE」模型中的「E-增強」理念不謀而合。通過分享神聖、身體力行、靜心沉思、超越自我、少批判多寬恕、在大自然中找到敬畏等修養,我們可以增強自己的心理韌性和幸福感,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挑戰。對於企業經營者和個人成長來說,這些心靈修養也是不可或缺的。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智成熟度,我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保持定力,做出正確的決策,引領團隊和組織不斷前行。讓我們從《焦慮的世代》中汲取智慧,用愛和勇氣擁抱未來,共創美好人生!

《天生就該動》Built to Move

一句話總結:

書中提供了 10 個簡單的測試和練習,能夠立即改善我們的行動力、健康、呼吸、飲食和睡眠,進而全面提升自由和生活品質。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作者介紹:

作者凱利・史塔瑞特和茱麗葉・史塔瑞特夫婦,是美國第一批跨界健身房的創辦人。他們的 YouTube 頻道「The Ready State」,已經幫助許多普通人改善行動力長達 15 年之久。這對夫婦在 2000 年智利世界泛舟錦標賽初次見面時,茱麗葉就曾經救了凱利一命,可見兩人的機緣很不尋常。

重點啟發:

1.回歸兒時的自然動作

我們的身體天生就是要能夠在崎嶇不平的地面上,不靠背部支撐就能盤腿而坐。盤腿而坐可以維持髖關節的自然活動範圍。作者建議我們每天練習盤腿而坐,並嘗試在不借助手或膝蓋的情況下站起來,藉此評估自己目前的盤腿能力。

2.多走路,你不會後悔

走路是最簡單、最容易取得的運動方式之一。早期人類每天可能要走 12,000 到 17,000 步,而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每天保持 8,000 到 10,000 步已經是很不錯的數字了。而且,每天走 8,000 步,燃燒的卡路里是每週跑步三次的兩倍!多走路不僅能幫助我們保持基本的健康,還能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思考,激發更多好點子。

3.蹲著,向亞洲人學習

蹲著是亞洲文化中很常見的姿勢,人們會蹲著抽菸、吃飯、等待。研究甚至發現,經常蹲著和髖關節炎發生率降低 90% 有關。兒童花很多時間蹲著,但成年人往往完全喪失了這種能力。作者建議我們每天練習蹲下,雙腳至少與髖同寬,慢慢地將臀部降低到離地面幾英寸處,並保持平衡呼吸五次。只要堅持練習,我們就能重新掌握蹲姿,多一種方式來照顧自己的健康。

個人評價: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提供了許多簡單實用的建議,讓我們能夠立即改善健康和生活品質。每個人只要從這本書中挑選一個小撇步,相信都能為自己的健康帶來正面的改變。

特別推薦《天生就該動》給誰:

1. 雖然年紀輕輕卻已經感到身體出乎意料的不靈活的年輕上班族。

2. 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好好運用身體的退休人士。

3. 心裡明白自己已經坐太久了的所有人。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用 SCALE 法則中的 A – 自動化(Automate)這個概念,來為本書的心得做個結尾。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要把一些健康的小習慣變成「自動化」的日常例行公事,例如每天走路、蹲馬步、盤腿而坐等等。唯有把這些習慣內化成自動化的行為模式,我們才能真正達到身心自由,活出更優質的人生!

《Built to Last》

總結一句話:

《Built to Last》透過研究18家卓越的百年企業,探索它們賴以成功的原則和理念,以及如何持續茁壯。

作者介紹:

本書是 James C. Collins(通稱 Jim Collins)和 Jerry Porras 歷時六年研究的成果,於1994年出版,長期以來被視為現代經典,已被翻譯成25種以上的語言。Collins 和 Porras 針對當時全球頂尖企業的數百位執行長進行調查,然後選出18家「願景型企業」進行深入分析、調查和與非願景型同業進行比較,以找出這些企業數十年(有些甚至超過一個世紀)得以持續成功的關鍵因素。

重點啟發:

1. 創意永無止盡

真正偉大且具願景的公司之所以能源源不絕地提出絕佳創意,關鍵在於他們產生的創意數量驚人。就像 Sony 創辦人 Akio Morita 和 Masaru Ibuka 在創立公司後,立刻召開會議集思廣益討論業務構想,包括甜味豆泥和迷你高爾夫設備等。美國運通一開始是郵件業務,摩托羅拉則做電池消除器,蘋果電腦雖然很成功,但最終創造出史上最賺錢的產品卻是手機。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專注在持續提出創意的過程,而非僅僅依賴一個絕妙點子或傑出領導人。保持躁動不安和堅持不懈,遠比只有千載難逢的創意更加重要。

2. 核心意識形態

核心意識形態包含兩個要素:更高的目的和一套核心價值。例如,沃爾瑪的核心意識形態是以最低價格和最好的客戶服務,為民眾提供零售商品。蘋果的宗旨是「不同凡想」,他們存在的目的是顛覆、改變、改善,不論是電腦、音樂還是手機產業。蘋果的價值觀之一是「友善和美麗的設計」。請注意,這些理念不會阻礙公司進步,蘋果從未停止實驗,否則他們永遠不會從電腦跨足到音樂播放器。然而,做些不同的事情,讓所有產品都美觀動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原則。你的核心意識形態必須貫穿所有產品、員工和時代,其內容為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確實存在。如果沒有崇高的目標和堅定的原則,就永遠無法創造出足以吸引其他優秀人才協助你共築願景的宏偉藍圖。

3. 唯才是用

由於核心意識形態容不得一絲折衷,具願景的公司只會錄用志同道合、最優秀的員工。核心意識形態無關乎認同程度的高低,只有「是」或「否」,因此新進員工要嘛茁壯成長,要嘛很快離職。舉例來說,在華特迪士尼身邊如果被聽到說四字經(love 除外),一律開除,毫無例外。蘋果公司也一樣,不是真正理解為何字型細節如此重要,就是完全無法體會。這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公司就像個大家庭,幾乎像個小圈圈。唯有確信員工恪守核心意識形態,公司才能放心地給予他們空間去實驗和激盪出企業賴以為生的各種創意。

個人評價:

我完全沒想到《Built to Last》會如此暢銷,成為不朽經典。這本書投注了難以想像的心力,從書中舉出的無數案例可見一斑,我認為這點在 Blinkist 的摘要中也充分展現。第一個重點啟發,對我而言簡直是場思維革命。我一直以為創業雖不必有個絕妙點子,起碼也要先有個構想。想像跟兩個好朋友一起開公司,再集思廣益,這觀點讓創業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我知道創業就像跳進冰冷的水池,但現在聽起來倒是挺有趣的。此外,我從來沒看過有人把核心意識形態闡述得如此清晰明白,這份摘要讓我一下就理解了,感覺自己現在也能提出自己的核心意識形態。順帶一提,Jim Collins 後來的著作《Good to Great》和《Great by Choice》同樣引人入勝!

特別推薦《Built to Last》給誰:

手握一個商業點子卻不敢付諸行動、深怕失敗而不告訴任何人的青少年;躍躍欲試想創業的中年人;以及經常質疑雇主價值觀的人。

Ed的話:

我認為本書的精髓與「策略制定」(Strategize)這個概念最為相關。具願景的企業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他們擁有明確的核心意識形態,作為制定所有策略的基礎。核心意識形態包含了企業的崇高目標和價值觀,是企業的精神指引針,引領企業持續茁壯,而非只專注於單一創意或領導人。許多人常誤以為創業成功的關鍵在於點子或執行力,但從《Built to Last》可知,擁有明確策略方向和信念,才是最重要的致勝關鍵。如果把這個道理應用在個人成長,或許我們更應該花時間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並據此擬定人生藍圖,而非只是盲目追逐世俗定義的成功。

《獲利時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一句話總結:

《獲利時代》是創業者的必讀寶典,書中詳細闡述了如何開創一家成功的公司。

作者介紹:

作者 Alexander Osterwalder 是一位備受推崇的企業顧問和創新專家。他曾協助無數家公司制定商業模式,對創業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本書集結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與實戰經驗,是創業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

重點啟發:

1. 客戶是企業的心臟

企業存在的意義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瞭解你的目標市場,洞悉客戶需求,是創業成功的關鍵。你可以選擇服務大眾市場,滿足廣大客戶群的共同需求;也可以鎖定特定的利基市場,為小眾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無論如何,以客為尊是企業永恆不變的宗旨。

2. 收入是企業的血液

企業就像一個生命體,收入就像血液,滋養著企業的每個部位。你可以透過一次性交易、訂閱制、按使用量計費等不同模式,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選擇合適的定價策略,才能讓企業健康成長,基業長青。

3. 資源是企業的養分

企業需要各種資源來維持運作,就像人體需要食物和水分一樣。實體資源如原料設備、人力資源如員工團隊、智慧資源如專利版權,都是企業賴以生存的要素。善用資源,強化核心競爭力,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突圍而出。

個人評價:

我認為《獲利時代》是一本內容豐富、案例生動的創業指南。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將抽象的商業概念具體化,非常容易理解和應用。這本書啟發了我對創業的許多新想法,讓我更有信心去規劃自己的事業藍圖。不過,書中某些部分略顯冗長,若能再精簡些就更完美了。

特別推薦《獲利時代》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無論你是正在構思點子,還是已經在創業路上,這本書都能為你指點迷津,少走彎路。即使是企業高管,重溫這些基本功也大有裨益,有助於優化公司的商業模式。

Ed的話:

《獲利時代》一書與SCALE理論的Strategize環節最為相關。制定優秀的商業模式,正是企業戰略規劃的核心。創業者需要審慎思考每個環節,如目標客戶、價值主張、獲客渠道、收入模式等,才能打造出精準而有創意的商業策略。這本書提供了系統化的思考框架,幫助創業者理清頭緒,避免盲目躁進。無論是初創公司還是成熟企業,時常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對保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商業冒險》Business Adventure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透過分享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各大公司及其領導人所經歷的有趣故事,教會我們如何經營公司、投資股市、轉換工作,以及許多其他寶貴的一課。

作者介紹:

約翰‧布魯克斯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商業作家,曾任《紐約客》雜誌的特約撰稿人長達30多年。他以其獨到的洞察力和生動的筆觸,記錄了20世紀美國商業史上的重大事件。布魯克斯的作品廣受好評,就連股神巴菲特都曾將這本《商業冒險》作為禮物送給比爾‧蓋茲,而蓋茲也將之視為他最喜歡的書之一。

重點啟發:

1.股市無常,如1962年的閃崩事件

1962年5月28日至31日的股災閃崩及迅速復甦,展現了股市是如何不可預測和非理性的。若你在這期間恰好昏迷不醒,可能完全不會發現你的投資有任何變化。但你卻錯過了股市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大事件之一。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投資人的行為常常是非理性且情緒驅使的,我們無法指望股市總是如我們所預期的那般運作。

2.絕對不要重蹈Ford Edsel的覆轍

Ford Edsel堪稱是如何搞砸一款新產品的教科書。這款車不但外型詭異,在性能和品質方面也問題多多,讓Ford血本無歸。從中我們學到,開發新產品時務必要掌握市場脈動、以客戶需求為依歸,並確保產品品質過硬,千萬別像Ford那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弄巧成拙。

3.掌握商業機密也有轉職自由

1962年,唐納德‧沃爾根默斯原任職於B.F.古德里奇公司,負責太空衣工程部門。當他決定跳槽到競爭對手國際樂泰公司,前東家卻控告他可能洩漏商業機密。法官最終裁定,儘管沃爾根默斯掌握商業機密,但若他從未違反保密協議,僅僅是轉職並不構成犯罪。這宣告了員工享有轉職自由的權利,不會因為掌握機密而被預設有罪。

個人評價:

讀完此書,我深刻體認到商業世界瞬息萬變,而那些精彩的故事背後,總藏著值得我們學習的智慧。無論是股市投資、產品開發、跳槽轉職,我們都要時時保持敏銳的嗅覺,順應潮流而動。我特別喜歡書中對1962年股災的描述,讓我們看到群眾心理的力量有多麼驚人。此外,Ford Edsel的失敗案例也給了我很大啟發,提醒自己在推出新產品時,千萬不可本末倒置,要以客戶價值為依歸。

特別推薦《商業冒險》給誰:

1. 創業家和企業經理人:書中的故事能讓你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轍。

2. 投資人:透過了解股災、泡沫化等歷史事件,你能更全面地認識股市的非理性本質。

3. 打算跳槽轉職的上班族:沃爾根默斯的案例能讓你更有勇氣追求理想,無懼前東家的威脅。

4. 任何對商業史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彷彿是一部有聲有色的紀錄片,帶你重溫20世紀商業史的精彩片段。

Ed的話:

對我而言,這本書提醒我經營事業時,要善用SCALE法則,也就是:

– 制定清晰的策略(Strategize)

– 創造獨特的價值(Create)

– 善用科技自動化流程(Automate)

– 有效運用資源(Leverage)

– 不斷精進突破(Enhance)

只有透過縝密的策略規劃、創新的價值創造、科技賦能的自動化、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持續的改良優化,企業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商業叢林中傲然屹立。這也是我在閱讀此書後,對個人事業發展的一點新體悟。

總之,約翰‧布魯克斯用他獨到的筆觸,帶領讀者踏上了一段引人入勝的商業冒險之旅。對於任何想在商場上闖出一片天的人而言,這絕對是一本必讀經典。你準備好展開這趟刺激的冒險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