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破解基因碼的人》The Code Breaker

一句話總結:

《破解基因碼的人》詳細描述了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傳奇般的人生歷程,她不僅踏上了一段驚險刺激的科研之旅,更成功發明了一項革命性的基因編輯工具,這將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健康和後代子孫的未來。

作者介紹: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是一位知名傳記作家,他的作品涵蓋了從科學到政治等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包括:愛因斯坦、史蒂夫·賈伯斯和列奧納多·達文西等。在這本書中,他以生動詳實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了珍妮佛·道納和艾曼紐·夏彭蒂耶在基因編輯領域的開創性發現,以及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努力和所面臨的重重挑戰。

重點啟發:

基因剪刀有望成為攻克癌症的利器

珍妮佛和艾曼紐發現了一種名為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它猶如一把精準的基因剪刀,能夠精確剪切和修復DNA序列。這項技術的潛力是巨大的,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病毒的運作機制,更有望成為攻克癌症等頑疾的利器。想像一下,未來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基因編輯,精準剔除致癌基因,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療癌症,這簡直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一樣令人振奮!

基因編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儘管CRISPR技術在治療疾病方面大有可為,但它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棘手的倫理問題。一旦這項技術被濫用,後果將不堪設想。有人甚至已經在考慮利用基因編輯來「訂製」嬰兒,按照父母的喜好賦予孩子超能力,或是用來進行惡意報復。這無疑將人類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因此,在大力發展基因編輯技術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倫理規範和監管機制,確保這把利刃不會傷及無辜。

基因編輯或將重塑人類的未來

隨著生物駭客技術的興起,一些不法分子已經開始利用基因編輯進行非法活動,比如:製造生物武器、散播病毒等。令人擔憂的是,這類活動的門檻其實並不高,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和工具,就可以在家中進行簡單的基因編輯實驗。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在享受基因編輯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提高警惕,未雨綢繆,以防這項技術反過來危及人類自身的安全。

個人評價:

作為一名科技愛好者,我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僅生動地講述了珍妮佛和艾曼紐的科研歷程,更引發了我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深入思考。一方面,我為這項技術所蘊藏的無限可能而感到無比興奮;另一方面,我也意識到了其中潛藏的種種風險和挑戰。這本書可以說是一盤豐盛的科學大餐,讓人在享用的同時,也不禁對人類的未來產生了更多的憂慮和思索。

特別推薦《破解基因碼的人》給誰:

我想這本書最適合那些對科學和技術充滿好奇的讀者,尤其是那些關注生物科技前沿動態的科研工作者、醫療從業者和科技愛好者。同時,這本書也非常值得所有關心人類未來的讀者一讀,它將帶你一窺基因編輯技術的驚人潛力,以及人類在運用這項技術時所面臨的重重挑戰。

Ed的話: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與SCALE模型不謀而合。它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制定更加精準的發展策略(Strategize),還能催生出一系列創新的產品和服務(Create)。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基因檢測和治療有望實現自動化(Automate),從而造福更多的患者。此外,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Leverage)基因大數據,為藥物研發和精準醫療提供有力支撐。當然,要真正將這項技術的潛力釋放到極致,還需要在倫理、法律等方面進行全面完善和增強(Enhance)。總的來說,基因編輯技術為人類健康和企業發展開闢了一片廣闊的新藍海,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和把握。

《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

一句話總結:

《跨越鴻溝》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銷藍圖,教導高科技新創公司如何讓他們的產品獲得初始的市場關注,進而跨越早期使用者和務實主義者之間的鴻溝,最終佔領大部分的市場。

作者介紹:

Geoffrey A. Moore 是一位著名的高科技行銷策略專家,他在 1991 年出版了《跨越鴻溝》這本書,為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銷策略。儘管這本書出版至今已超過 30 年,但其中的洞見和策略至今仍然適用,許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都應用了這本書的原則。

重點啟發:

1. 在創新曲線的兩端之間存在著一個鴻溝

創新曲線描述了新科技在人群中傳播的過程,從創新者到早期使用者,再到早期大眾和晚期大眾,最後到落後者。然而,在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鴻溝。早期使用者追求巨大的變革,願意冒險嘗試新事物;而早期大眾則更務實,他們希望看到產品的逐步改進,而非巨大的創新。因此,打動早期使用者的論點,往往無法吸引早期大眾。

2. 瞄準利基市場,建立堡壘

要跨越鴻溝,高科技公司必須先選擇一個特定的利基市場,集中資源深耕。這就像是在入侵時先建立一個堡壘,再逐步擴張。透過專注服務這個利基市場,公司可以更容易贏得市場的多數份額,口碑也能更快傳播。同時,公司可以開發出一套標準化的產品,滿足這個利基市場的所有需求。

3. 樹立市場領導者的地位

定位對於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至關重要。務實的消費者希望了解公司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定位,但作為一家高科技新創公司,可能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可對比。這時,公司可以自己定義競爭對手,將自己與傳統的做事方式(市場替代方案)和使用相同技術但服務不同產業的公司(產品替代方案)進行對比,從而將自己定位為新興領域的領導者。

個人評價:

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實用的高科技行銷策略,特別是對於新創公司而言。作者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早期使用者和主流市場之間的差異,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跨越鴻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選擇利基市場的見解,這提醒我們要聚焦,而非過度擴張。

特別推薦《跨越鴻溝》給:

– 有志於經營高科技新創公司的創業家

– 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特別是負責新產品上市的團隊

– 對創新和新科技的傳播規律感興趣的讀者

Ed的話:

《跨越鴻溝》這本書的核心概念與 SCALE 中的 S(策略制定)和 L(充分利用)密切相關。跨越鴻溝的策略需要精心的制定,包括選擇利基市場、定位產品等。而在利基市場取得成功後,公司需要充分利用這個基礎,將業務擴展到其他市場,最終佔領整個市場。對於企業經營者和個人而言,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洞見,教導我們如何在創新和市場接受度之間取得平衡,將新事物推向主流市場。

《跛脚美國》Crippled America

一句話總結:

川普在《跛脚美國》一書中分享了他的政治理念和見解,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這位億萬富翁兼商人計畫如何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思路。

作者介紹:

唐納·川普是美國著名的商人、電視名人和政治家。他曾主持熱門實境秀《誰是接班人》,並在2016年成功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這本《跛脚美國》是川普在競選總統期間出版的書,闡述了他對美國面臨的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

重點啟發:

1. 媒體偏見下的真相

媒體對川普的報導充滿偏見和不實之處,但負面新聞反而為他的競選帶來了大量免費曝光。moderators在辯論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川普的言論並提出帶有偏見的問題,卻不給川普澄清的機會。媒體對川普的人身攻擊從未停止,但這些報導其實偏離了新聞的本質。

2. 築牆防範非法移民

美墨邊境牆聽起來似乎有點瘋狂,但保護本國人民的訴求並非毫無道理。非法移民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若不設法阻止,只會讓問題惡化。川普並非反對所有移民,而是要求移民必須合法。若放任非法移民氾濫,反而損害合法移民的利益,且無從得知這些非法入境者的背景,存在安全隱憂。

3. 聯邦政府應撒手讓教育昌盛

川普認為,聯邦政府的各項教育政策和計畫,如強制全國統一的普通核心州立標準等,不僅成效不彰,還成了民主黨向學生灌輸其價值觀的工具。教育大計應該交由最了解學生需求的老師和家長來規劃執行。若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將激勵學校提升教學品質以吸引生源。聯邦政府若撤出教育領域,特許學校也能更加蓬勃發展。

個人評價:

我對川普這個人有些保留,但在閱讀《跛脚美國》之後,多少能夠理解他的某些政策主張背後的思路。媒體對他的報導常常失之偏頗,但書中闡述的觀點倒是言之成理,讓人重新審視許多被媒體扭曲的爭議言論。雖然不敢苟同他的所有論點,但書中理性的分析和論證,對於理解這號人物獨特的思維方式頗有助益。

特別推薦《跛脚美國》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想要不帶成見、更全面地認識川普的讀者。無論你是政治愛好者,還是想要看穿媒體偏頗報導的年輕人,又或者只是想當個見多識廣的知情公民,這本書都能為你提供一個難得的視角,去審視這個飽受爭議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想法。

Ed的話:

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川普在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概念與「創建」不謀而合。他主張教育應該交由最了解需求的在地單位去規劃執行,而非由高高在上的聯邦政府一手包辦,這與企業經營中「創建」的理念如出一轍。唯有貼近市場、了解客戶需求,企業才能開發出契合需求的創新產品與服務。川普對教育問題獨到的見解,正好可以作為經營者思考創新之道的參考。此外,川普也充分利用了媒體對他的負面報導,化阻力為助力,將批評和抨擊轉化為宣傳競選理念的機會,這種化危機為轉機的應變之道,同樣值得企業經營者借鑑。

《育兒筆記》Cribsheet

一句話總結:

《育兒筆記:經濟學家媽媽的數據育兒指南》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育兒指南,運用經濟學觀點和科學數據,教你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選擇。

作者介紹:

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是一位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曾撰寫暢銷育兒書《迎接新生兒》,引起廣大迴響。這本《育兒筆記》則是她的續作,延續她獨特的經濟學視角,深入探討孩子出生後的育兒議題。

重點啟發:

1. 因人而異的育兒之道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育兒法則。就像經濟學家解決問題時,會考量個別因素,做成本效益分析。當你在權衡是請保姆還是送孩子去幼兒園時,要同時考慮金錢和非金錢的因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2. 用經濟學原理做育兒決策

經濟推理講求權衡取捨,這取決於「機會成本」和「邊際效用」兩大原則。以是否重返職場為例,如果你的薪水不高,托育費用佔去大半,在家帶小孩的機會成本就比較低。但如果你熱愛工作,重視獨立自主,即便薪水扣除托育費後所剩無幾,回去工作的邊際效用還是很高。

3. 參考科學研究,但要慎選依據

科學研究能為育兒決策提供線索,但要提防混淆變數的影響。媽媽的教育程度和社經背景等因素,可能才是導致母乳寶寶智商較高的真正原因。尋找大規模隨機對照實驗、有因果機制解釋的研究,或比較同一家庭手足的觀察性研究,能得到更可靠的結論。

個人評價:

讀完《育兒筆記》後,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審慎評估每個育兒選項的利弊得失,而不是盲從主流觀念或他人意見。艾蜜莉.奧斯特循循善誘的筆調,彷彿一位睿智的朋友在耳邊解惑。她沒有給標準答案,而是告訴你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答案。這本書幫助我建立客觀而理性的育兒決策框架,卻絲毫不減育兒過程的樂趣。

特別推薦《育兒筆記》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初為人父母,或仍在苦惱育兒難題的爸媽們。不管你正面臨哪個育兒階段的抉擇,這本書都能給你最中肯的建議。即將為人父母的準爸媽,更應該把這本書列為必讀清單,及早做好迎接新生命的準備。

Ed的話:

《育兒筆記》這本書跟個人成長的SCALE策略不謀而合。經濟學的決策框架,正是制定策略(Strategize)的利器。作者提出的各種育兒考量,涵蓋了如何創造(Create)美滿親子關係、自動化(Automate)日常育兒事務、充分利用(Leverage)外部資源、增強(Enhance)孩子的全方位發展等面向。讀完此書後,相信每位父母都能打造一套量身訂做的育兒行動方案,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更從容自在地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歷程。

《創意電力公司》Creativity, Inc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彷彿是一本指導手冊,揭示了阻礙創意的隱藏力量,教導我們如何激發員工、主管和老闆的創意靈感。

作者介紹:

作者艾德·卡姆爾是皮克斯的靈魂人物,從1979年開始擔任盧卡斯影業電腦部門圖形組的負責人,一直到皮克斯在1986年從盧卡斯影業分拆出來,成為一家獨立公司時,他仍然擔任總裁一職,帶領著40名員工一起打拼。當時,皮克斯唯一的外部投資者和大股東是史蒂夫·賈伯斯,他投資了1000萬美元,這筆投資後來讓他成為億萬富翁。

重點啟發:

1.優秀的團隊比好點子更重要

正如書中所說:「如果你把一個好點子交給一個普通的團隊,他們會把它搞砸。如果你把一個普通的點子交給一個優秀的團隊,他們要麼會修正它,要麼會拋棄它,然後想出更好的點子。」只要你能夠聘請到有才華、合作良好、溝通順暢的人,點子反而沒那麼重要。試想,如果《玩具總動員》的角色設計師、分鏡師或動畫師是平庸之輩,我們可能就看不到心碎的巴斯光年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玩具而不是真正的太空遊俠,也看不到驚心動魄的營救行動,更看不到栩栩如生的蛋頭先生了。所以,先聘請有熱情的人,然後再給他們好點子,而不是反過來。

2.失敗是團隊的事,而不是個人的事

在皮克斯,人們不會對失敗感到意外,而是早早就接納了失敗。通過承認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們可以設計出迭代的流程,在下一個項目中剔除發現的錯誤,不再重複,而不必糾結於在當前項目中糾正錯誤。同樣地,在皮克斯,錯誤從來不是個人的,而是整個團隊的。當失敗發生時,整個團隊都要負責,不會指責任何特定的人。這種失敗共擔的心態讓員工在冒險時感到更安全,因為沒有人需要承擔100%的責備。知道一個大失誤將平均分攤給五個人,總比想到你可能因為一個愚蠢的錯誤而被解僱要好得多。

3.讓每個人設計自己的工作空間,讓無聊遠離你的大樓

雖然我們應該在門口就迎接失敗,但有一樣東西你絕對應該在進入大樓前就拋諸腦後,那就是無聊。試想,如果你在一家行銷公司、新創公司或娛樂公司工作,所有的成功都取決於創意,然後卻要在137個一模一樣、乏味、冰冷、冷淡的隔間中工作,這絕對說不通。因此,你應該鼓勵員工通過設計自己的工作空間來展示自己的個性。想像一下,僅僅是走過截然不同的辦公室,就能獲得大量的靈感和啟發!同樣地,不要糾結於人們如何工作,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無論是遠距還是到公司上班,早上還是晚上,獨自工作還是團隊合作。把重點放在結果上,而不是設計上。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是一本真正鼓舞人心的書,即使你不是在經營一家公司,它仍然是我今年最喜歡的書之一!艾德·卡姆爾以其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如何在公司內部營造一個鼓勵創意和冒險的環境。他提出的觀點非常獨到,例如優秀的團隊比好點子更重要,失敗是團隊的事而不是個人的事,以及讓員工設計自己的工作空間以激發創意等。這些觀點顛覆了我們的傳統思維,卻又讓人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特別推薦《創意電力公司》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剛從大學畢業、正在第一份工作中起步的平面設計師,需要讓團隊富有創意又高效協作的電影項目經理,以及任何喜歡動畫電影、想要了解動畫電影製作過程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SCALE概念中的創建(Create)。在創意產業中,創新和創意是立足之本。但創意不是憑空而來的,它需要一個鼓勵冒險、包容失敗的環境。皮克斯正是通過構建這樣一個環境,讓員工能夠盡情揮灑創意,讓團隊擦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絕倫的動畫電影。對於任何想要在創意產業立足的人來說,營造這樣一個環境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皮克斯的經驗也給所有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帶來了啟示:要想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就要學會包容失敗,鼓勵冒險,讓員工感到安全和自由。惟有如此,創意的泉水才會源源不斷地湧現。

《創意學校》Creative Schools

一句話總結:

《創意學校》揭示了我們的正規教育體系存在根本性的問題,並提出如何改變觀點,教導孩子們在現代世界中真正需要的能力。

作者介紹:

肯‧羅賓森爵士是英國華威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他的TED演講「學校扼殺創造力?」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TED演講,點閱率超過4000萬次。羅賓森教授畢生致力於教育改革,尤其重視藝術教育。

重點啟發:

1. 學校不是為了讓你受到良好教育,而是為了讓你成為有用、服從的工人

在工業革命之後,人們需要標準化的知識來從事高度標準化的工廠工作。因此,西方政府在19至20世紀之交引入了以順從和標準化為核心的大規模教育,採用與工廠相同的線性流程。然而,在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孩子仍在接受同樣的標準化測試和教育,卻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2. 當你想教導別人時,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園丁

優秀的老師會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好奇心,而不是用無聊的課程扼殺它們。羅賓森建議,當我們進行教學時,要把自己想像成園丁:我們無法強迫「植物」生長,但我們可以滋養它們與生俱來的成長慾望。一個好老師會做到四點:1)與孩子互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2)展現對學生的期望,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3)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4)賦予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信心。

3. 我們真正需要培養孩子的是好奇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世界,孩子們不需要記住大量的事實或掌握某些硬技能,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自然會學到這些。相反地,我們應該教導孩子一些不變的能力: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並提出問題的動力、創造性地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勇於質疑甚至是自己的答案並分辨訊號與雜訊的批判性思維。這些才是幫助孩子在人生中順利航行的關鍵。

個人評價:

作為一名家長,《創意學校》讓我反思了許多關於教育的問題。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體系其實存在諸多弊端,無法培養孩子在現代社會中真正需要的能力。這本書不僅指出了問題所在,更提供了改變的方向和具體做法。我認為,唯有打破僵化的教條,以開放的心態重塑教育,才能幫助孩子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揚帆遠航。

特別推薦《創意學校》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這本書能幫助你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體系,思考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即使你已經走出校園多年,這本書仍能帶給你關於教育和成長的深刻啟發。

Ed的話:

閱讀《創意學校》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正如教育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模式,企業也需要跳脫舊有的框架,制定符合時代需求的發展策略。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鼓勵批判性思維,並營造支持創意的企業文化,將是未來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無論是對於個人成長還是企業發展,《創意學校》都提供了寶貴的洞見和啟示。

《創意自信》Creative Confidence

一句話總結:

《創意自信》這本書透過探索創新的力量,打破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平凡乏味,提升許多不同領域的幸福感和成功。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湯姆・凱利和大衛・凱利兄弟倆。他們是知名設計公司 IDEO 的創辦人,擁有豐富的創意設計經驗和獨到見解。湯姆・凱利曾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而大衛・凱利則是該學院的創辦人。兩人都是創新設計思維的先驅,致力於將創意融入各行各業之中。

重點啟發:

1.重新定義創意,充分利用其改變人生的力量

創意不僅僅是藝術創作而已。理解創意的廣泛應用,將改變你的人生。許多分析型的職位,如程式設計師和執行長,現在也被視為創意職業。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創造力,但隨著成長,創意往往會逐漸減少。然而,只要稍加訓練,就能像鍛鍊肌肉一樣重新激發創意。

2.昔日被低估的創意技能,如今成為企業眼中的寶貴資產

過去,人們認為只有藝術家才具有創造力,創意在一般職場中沒有立足之地。但現在,創意正在各行各業中蓬勃發展。許多公司意識到讓員工發揮創意解決問題的價值,並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營造創意環境。根據 IBM 的一項調查,超過 1,500 位執行長認為創造力是最重要的領導品質。

3.在追隨熱情和賺取足夠收入之間找到健康的平衡

你是想在工作中感到快樂,還是想賺大錢?大多數人都希望兩者兼得,但走這條路只會帶來很多壓力。全心追隨熱情通常無法支付帳單,而選擇高薪職業可能會讓你感到痛苦。因此,你需要找到平衡。作者之一在創立 IDEO 後不久,曾收到前雇主的高薪回聘邀約。最終,他權衡金錢和熱情,決定拒絕這份工作。這就是你在追求事業成功時需要學會的平衡之道。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正在認識創意重要性的人,這本書對我來說是改變人生的。無論你處於創意之旅的哪個階段,《創意自信》都是必讀之作。事實上,我認為每個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受益,因為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多的創新思維!這本書不僅幫助你認識創意技能的重要性,還給予你勇氣去無所畏懼地探索自己的藝術天分。

特別推薦《創意自信》給誰:

我會向以下人士推薦這本書:正在考慮轉行從事更有創意工作的 30 歲上班族、需要創新思維的 55 歲企業主,以及任何因為周圍人說創意行業賺不了大錢而對從事藝術工作感到畏懼的人。

Ed的話:

創意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企業若能充分利用 (Leverage) 員工的創意,鼓勵員工創建 (Create) 新的解決方案,將能大幅提升競爭力。對個人而言,發揮創意不僅能增強 (Enhance) 工作表現,更能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無論是在制定策略 (Strategize) 或日常事務中,創新思維都能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培養創意自信,勇於探索內心的創造潛能,定能收穫一個更加精彩而充實的人生!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一句話總結:

《從搖籃到搖籃》這本書揭露了製造業隱藏的問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地球,以及我們可以透過成為生態效益者來幫助地球。

作者介紹:

作者麥可·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是一位德國化學家,而威廉·麥唐納(William McDonough)則是一位美國建築師。他們兩位都是永續發展和環保設計領域的先驅,共同創立了「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設計理念,提倡透過重新設計產品和製程來實現廢物零排放的循環經濟。

重點啟發:

1. 「搖籃到墳墓」的線性製造模式亟需改變

工業革命以來,製造業追求最有效率和最大獲利的生產方式,卻很少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雖然現代人的環保意識抬頭,但製造和消費的模式仍舊是線性的「搖籃到墳墓」,也就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再到垃圾桶的單向路徑。我們必須正視,地球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 減量、重複使用和回收並非萬靈丹

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Recycle)的3R原則聽起來很棒,但其實並非解決環境問題的萬靈丹。減量只能延緩而非阻止對環境的破壞;重複使用只是把問題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回收往往造成材料品質的降低,形同「降級利用」。我們必須正視,現行的環保作為充其量只是權宜之計。

3. 從「生態效率」走向「生態效益」

與其追求所謂的「生態效率」,不如找出「生態效益」的方法。生態效益強調要做「對的事」,在追求企業成長的同時兼顧環境永續。我們可以將製成品設計成可安全地回歸自然的「生物養分」,例如讓清潔用品在使用後可以安全地流入溼地、滋養生態系統;或者將某些材料指定為可回收再利用的「技術材料」,例如改由出租而非買賣電視,在顧客使用一段時間後回收再製成新品。

個人評價:

讀完《從搖籃到搖籃》後,我深刻體認到,過去「搖籃到墳墓」的製造模式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必須跳脫舊有思維,以更宏觀、更長遠的視野來重新檢視製造業和環境永續的關係。只有當企業能在「公平」、「經濟」、「生態」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這本書不僅提出了尖銳的問題意識,更提供了許多可行的解方,值得企業經營者及關心環保議題的朋友們細細品味。

特別推薦《從搖籃到搖籃》給:

我特別推薦《從搖籃到搖籃》給那些想要改善企業對環境影響的企業高管;想要創立製造公司又希望起步就做對的創業家;以及想要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所有人

Ed的話:

《從搖籃到搖籃》這本書提出的永續製造理念,與企業在推動數位轉型時講求的「自動化」(Automate)不謀而合。企業可以藉由產品和製程的數位化、智慧化,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更精準地掌控原物料的使用狀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此外,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在於達成循環經濟,這也呼應了企業講求的「充分利用」(Leverage)。唯有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將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材料「升級再造」,化腐朽為神奇,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總而言之,《從搖籃到搖籃》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啟發我們重新思考企業經營和永續發展的關係,值得企業經理人及員工參考。

《勇氣在召喚》Courage is Calling

一句話總結:

作者 Ryan Holiday 透過分析歷史上偉大領袖在艱難時刻的行動,探討勇氣的本質,並提供實用建議,教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培養勇氣。

作者介紹:

Ryan Holiday 是一位知名的美國作家和哲學家,他的著作常以斯多葛主義為主題,深入淺出地探討人生哲理。《勇氣在召喚》是他最新的力作,延續了一貫的思考深度和清晰的行文風格。

重點啟發:

勇氣是源自內在力量

勇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Holiday 指出,勇氣源自我們內在的力量,體現在面對危險、挑戰和逆境時的態度。無論是道德勇氣,如揭發不法行為的吹哨者;還是身體勇氣,如奮不顧身救人的消防員,勇氣都需要我們主動選擇,克服恐懼,堅持原則。

理性思考,戰勝恐懼

面對恐懼時,理性思考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理性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關鍵,幫助我們理解世界。Holiday 建議我們用邏輯來分析恐懼,界定它們的真實面目,而不是讓模糊的想像放大恐懼。同時,他還介紹了「恐懼設定」的方法,即預先設想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做好心理準備,這樣即使恐懼成真,我們也能更從容應對。

勇氣可以從小事開始培養

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並不一定要從驚天動地的大事做起。Holiday 鼓勵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練起,比如在會議上提出自己的觀點,主動嘗試一直想做的事情等。只要持之以恆,小小的勇氣也能積累成大大的改變。正如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通過一次進餐廳的勇敢行動,間接影響了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對勇氣有了全新的認識。勇氣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培養的品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勇者,關鍵在於主動跨出第一步,戰勝內心的恐懼。

特別推薦《勇氣在召喚》給誰:

想要特別推薦《勇氣在召喚》給那些渴望突破自我、實現人生目標的讀者。無論你是 20 歲的年輕人,正在培養膽識和自信;30 歲的歷史愛好者,欣賞勇者改變世界的故事;還是 40 歲的領導者,追求勇氣、男子氣概和領導力;這本書都能為你提供寶貴的洞見和啟發。

Ed有話説:

勇氣的培養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它體現了 SCALE 法則中的「E – 增強」(Enhance)理念。勇氣可以增強我們面對挑戰的能力,提升領導力,激發創造力。通過一點一滴的勇敢之舉,我們可以不斷突破自我,開創更廣闊的人生舞台。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響應勇氣的召喚,成為生活中的勇者吧!

《逆時針》Counterclockwise

一句話總結:

《逆時針》這本書以全新的視角,批判性地檢視了我們現有的健康觀念,並指出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能夠大幅改善我們的健康。

作者介紹:

《逆時針》的作者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學者。身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她以獨特的研究角度聞名學術界。蘭格教授的研究聚焦在「可能性心理學」,探索在健康領域裡什麼是「可能的」,而非什麼是「普遍真理」。她認為,後者對人類而言根本是遙不可及的。

重點啟發:

1. 別全盤相信醫生的診斷

我們不該完全信賴醫生對我們健康狀況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畢竟,身體是我們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醫生的診斷建立在統計學上,無法涵蓋每個人獨特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主動詢問、提供醫生可能沒要求的相關資訊,必要時尋求第二意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最合適自己的醫療照護。

2. 我們如何描述自己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語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實,包括我們的健康。以癌症和感冒為例,醫學界常說癌症「緩解」,彷彿在等待它捲土重來;但感冒就被視為「痊癒」,再次得到感冒就是新的疾病。蘭格教授的研究發現,癌症倖存者是否認為自己「痊癒」或「緩解」,和他們的整體健康有顯著的關聯。除了口語,我們周遭的象徵符號也很重要。例如醫生在病人面前穿制服,可能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這會讓醫病雙方不經思考地依照劇本行事。

3. 用心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能省去諸多麻煩

蘭格教授曾說:「幾乎所有的世界弊病都可歸咎於不經思考。」《逆時針》傳達的訊息是,透過更加用心觀察,我們永遠都能改善自己的健康。這裡的「用心」,核心是去留意健康狀態的變化。我們的身體狀況是個複雜的連續體,由許多互相依存、隨時間變化的因素所構成。憂鬱症患者可以留意到自己並非總是同樣地感到憂鬱,甚至有開心的時候。糖尿病患者若能察覺自己精神狀態的細微變化,就可以判斷血糖是升高還是降低了。只要我們對自身的即時體驗更加敏銳,就能獲得大量關於自己健康的新資訊。

個人評價:

《逆時針》讓我感到震驚又充滿力量。震驚的是,書中提到許多我們尚未察覺卻深深影響自己健康的因素,有些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同時我也感到充滿力量,因為我發現自己對於自身健康的掌控力,遠比想像中要大得多。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事物,讓它們都變成了可能。

特別推薦《逆時針》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罹患慢性病、正在尋找治療方案的人;給已經開始感受到老化徵兆、想要因應的長者;以及任何想要更能掌控自己健康的人。

Ed有話説:

《逆時針》這本書所提倡的「用心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其實就是一種「增強(Enhance)」的概念。透過提高對身心變化的敏銳度,我們得以在狀況惡化前及早察覺,從而採取行動。這種不斷自我覺察、主動改善的心態,用在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上也能帶來良好的效果。與其被動地等待問題變嚴重,不如培養隨時調整的敏捷性。這樣的觀點雖然簡單,卻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