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人類黎明的一切》The Dawn of Everything

一句話總結:

《人類黎明的一切》透過科學家挑戰長久以來對人類歷史的信念,探索我們如何從石器時代的獵人採集者,演變成現代世界的城市建設者,娓娓道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是一位知名的科普作家,他的著作涵蓋了科學、歷史、人類學等多個領域。他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將艱深的學術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讓更多讀者能夠接觸到前沿的科學發現和思想理念。

重點啟發:

哲學巨擘的人性論戰

17、18世紀的哲學家盧梭和霍布斯,對人性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盧梭認為人性本善,只是被社會腐蝕;霍布斯則主張人性自私,需要社會律法的約束。現代思想家開始質疑,人類社會的發展並非如此線性單一,歷史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反覆曲折。

奴隸制的尷尬處境

15世紀的歐洲飽受黑死病蹂躪,勞動力短缺,奴隸制度應運而生。歐洲人來到美洲,驚訝於原住民共享財產、無奴隸的生活方式,有人羨慕,也有人懷疑。最終商業利益戰勝道德良知,奴隸制度成為歐洲君主奢靡生活的經濟支柱,儘管許多人並不認同。

君主專制的三大法寶

早期的君王倚仗三大原則來維持統治:暴力控制、資訊壟斷、個人魅力。暴力是賞罰的工具,也是威懾臣民的手段;控制資訊則可散播有利於自己的宣傳;君王還需要超凡的魅力,贏得民心,樹立權威,方能鞏固江山。

個人評價:

《人類黎明的一切》是一部不同凡響的科普著作,它顛覆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許多固有認知。作者博學多聞,視野開闊,從歷史、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解構了人類社會演進的諸多謎題。書中的觀點新穎獨到,論證嚴謹有力,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

特別推薦《人類黎明的一切》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歷史和人性有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歷史愛好者、渴望了解人類演化和心理的求知者,還是課外廣泛閱讀的哲學系學生,這本書都能滿足你的求知慾,開拓你的視野,提升你的思辨能力。

Ed的話:

《人類黎明的一切》啟發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並非直線進步,而是曲折反覆、一波三折。這對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都有重要啟示。企業在制定策略(Strategize)時,要審時度勢,因應環境變化而調整;個人在創建(Create)事業時,也要做好迂迴前行、屢敗屢戰的準備。書中揭示的君王專制法寶,更凸顯了自動化(Automate)和充分利用(Leverage)資源的重要性。唯有與時俱進,增強(Enhance)自身實力,方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

《數據偵探》The Data Detective

一句話總結:

《數據偵探》這本書將讓你變得更聰明,揭示了我們如何正確理解統計數據,並看清數據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好是壞;本書也教導我們如何區分事實與虛構。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經濟學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他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包括《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亂,但是更好》等。哈福德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生動的寫作風格聞名,善於將複雜的經濟學和統計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

重點啟發

理性看待情緒反應

當我們面對觸動情緒的統計數據時,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感受。政治民調結果可能會讓我們憤怒,當訊息與我們既有的信念相悖時,我們傾向於忽視它;而當訊息支持我們的觀點時,我們又樂於引用它作為證據。即使是專家也難以避免這種偏頗。因此,我們要學會覺察統計數據引發的情緒反應,並理性思考自己是否不自覺地想得出某個特定的結論。

理解統計數據的真正含義

許多統計數據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2010年代,英國的嬰兒夭折率看似在上升,且不同地區的數據差異很大。仔細分析後發現,問題出在對「早夭」的定義不同,有些地區將22、23週大的嬰兒視為流產,有些則視為出生後早夭。因此,我們要深入理解統計數據真正在衡量什麼,這可能會讓結果大不相同。模糊的定義也給了人們扭曲事實的空間,支持自己的政治觀點。

統計樣本的侷限性

所羅門·阿什的從眾實驗發現,當實驗對象被安排在一群被要求給出錯誤答案的人中間時,他們有很大機率也會給出錯誤答案,以符合周圍人的選擇。但這個實驗有一個問題,就是它的樣本都是白人男性大學生。心理學家日益意識到這種取樣偏差的問題。民意調查也面臨類似的挑戰,某些人群比其他人更願意參與調查,而數據的來源(如:Twitter)也可能過度反映特定人群(如:年輕的大學生)的看法。因此,我們要問:樣本中可能遺漏了哪些人?努力找出這個盲點。

個人評價:

《數據偵探》是一本非常重要且引人入勝的書!在當今這個大數據時代,許多人仍然不善於理解和運用統計數據,甚至被人利用統計數據誤導。這本書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授了我們應對統計數據的智慧。它啟發我以新的視角看待數據,並時刻保持好奇心,探究數據背後的真相。我相信這些洞見不僅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也能讓我們成為更理性、更獨立思考的公民。

特別推薦《數據偵探》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容易被情緒沖昏頭、想要提高自我覺察的人;熱愛學習、渴望掌握數據分析技巧的年輕人;以及習慣輕信他人拋出的統計數據的人。這本書將徹底改變你看待數據的方式!

Ed的話: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數據偵探》中的洞見與「SCALE」策略不謀而合。現代企業必須善於利用數據,制定明智的決策,創造更大的價值。然而,如果沒有正確理解和詮釋數據的能力,再多的數據也無濟於事。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批判性思考,看清數據背後的真相,進而做出更有戰略性的決策。對於企業領導者而言,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它將幫助你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利用數據的力量,不斷精進、創新、自動化、擴大影響力,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暗網》The Dark Net

一句話總結:

《暗網》深入探索了網路世界最瘋狂、最危險的角落,包括自殘者、加密貨幣程式設計師、電腦科學家、駭客、極端分子、色情製作者、自警團等,揭開了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神秘面紗。

作者介紹:

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是一位專門研究網路文化和科技趨勢的作家和記者。他目前是英國智庫 Demos 的技術總監,也是 BBC 的特約評論員。他曾為多家知名媒體撰稿,包括《金融時報》、《衛報》等。《暗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榮獲 2015 年英國學院科學書獎。

重點啟發:

極端主義的溫床

網路已成為政治極端分子和恐怖份子散播激進思想的溫床。他們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如推特、臉書和 YouTube 等,分享主流文化不接受的內容和觀點。例如:新納粹分子會在推特上使用含有88或14的使用者名稱,以表達他們對希特勒的崇拜和對白人至上主義的信仰。

自殘和厭食的诱惑

網路上存在一些非常黑暗的角落,鼓吹自殘和厭食等危險行為。有些論壇讓飽受抑鬱症困擾的人討論自殺的想法和方式。而一些支持厭食症的網站,更是將其美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鼓勵成員互相分享減重計畫。這些地方對脆弱的心靈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貨幣革命的曙光

近年來的科技進步,為網路貨幣系統的崛起鋪平了道路。從 90 年代大衛・喬姆發明的 DigiCash,到 2008 年神秘人物中本聰創造的比特幣,數位貨幣正在顛覆傳統金融體系。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更是讓這種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變得安全可靠,無法被複製或駭客入侵,同時也讓使用者能夠匿名交易,不受政府監管。

個人評價:

《暗網》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作者深入探索了網路世界隱藏的黑暗面,揭示了那些鮮為人知的驚人真相。雖然書中描述的許多現象令人不安,但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找到解決之道。我認為這本書值得每一個網路使用者閱讀,它會顛覆你對網路的認知,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線上行為。

特別推薦《暗網》給誰:

– 低估網路負面影響的中老年人

– 好奇網路世界無限可能的年輕網民

– 所有擁有數位身分的現代人

Ed的話:

從《暗網》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網路世界的兩面性。一方面,它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另一方面,它也成為了一些危險勢力的溫床。作為企業經營者和個人,我們應該善加利用網路賦予我們的力量,同時提高警惕,防範其中的風險。

就像書中提到的數位貨幣革命一樣,我們應該擁抱創新,自動化我們的業務流程,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機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制定完善的網路安全策略,增強系統的防禦能力,以免落入駭客和詐騙者的陷阱。

總之,《暗網》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數位世界。它提醒我們,在享受網路帶來的便利時,也要時刻保持謹慎和理性。只有正視網路的光明與黑暗,我們才能在這個新時代中安全地航行。

《每日斯多葛》The Daily Stoic

一句話總結:

《每日斯多葛》蒐集了古羅馬時期斯多葛學派哲學家的 366 篇簡短沉思,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感知、行動和意志三個面向,培養出平靜、堅韌不拔的生命態度。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萊恩‧霍利迪(Ryan Holiday)是一位美國暢銷書作家,著有多本探討斯多葛哲學的書籍。他曾擔任美國職業足球聯盟紐奧良聖徒隊的市場行銷總監,也是一家創意媒體諮詢公司的創辦人。霍利迪的作品融合古典智慧與現代實踐,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

重點啟發:

感知決定一切

我們無法掌控外在環境,但可以主宰自己的想法、情緒和反應。斯多葛學派強調,我們要學習控制自己對事物的感知。譬如說,當同事偷拿你冰在公用冰箱裡的午餐時,與其憤怒咒罵,不如冷靜思考:生氣抱怨無濟於事,倒不如正式提出申訴,或乾脆就此放下。總之感知引導行動,我們要以客觀、理性的心態看待周遭的一切。

行動塑造人生

當我們學會控制感知,就能夠專注在「可以採取行動改變」的事物上。並非所有的感知都值得付諸行動,我們要審慎評估情勢,再決定是否有必要採取行動。就像有人在背後說你閒話,你可能感到憤怒或漠然,但仔細想想,你能做些什麼來改變嗎?與其意氣用事,不如將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透過篩選感知、明智行動,我們便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意志戰勝逆境

斯多葛哲學的第三大支柱是「意志」。面對人生的重大打擊和困境時,意志力賦予我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它幫助我們超越眼前的障礙,在逆境中尋找轉機、建立更好的人生。意志有兩種形式:一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進取意志,一是謙遜、堅韌、泰然處之的平常心。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人生關卡運用這兩種意志力量,才能走出生命的幽谷,邁向光明。

個人評價:

《每日斯多葛》是一本饒富智慧的書,它揭示了斯多葛哲學的精髓:幸福美滿的人生取決於我們的內在修為,而非外在事物。作者用淺白易懂的文字闡釋深奧的哲理,為現代人點亮通往美好生活的明燈。全書涵蓋感知、行動、意志三大主題,透過 366 篇古聖先賢的沉思,提供了踏實可行的心靈練習,幫助我們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清明和定力。我從本書中獲得許多啟發,學到如何以平和、睿智的心態看待人生,並積極面對逆境與挑戰。

特別推薦《每日斯多葛》給誰:

渴望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平靜的現代人、想要提升心智修為的哲學愛好者、面臨人生困境需要指引的迷惘者,以及所有追求智慧與幸福人生的讀者。

Ed的話:

斯多葛哲學不僅是個人修行的指南,也是企業經營的寶典。它教導我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保持冷靜與定力,審時度勢、果斷行動。就「SCALE」的觀點來看,感知(Perception)有助於我們洞察全局、制定策略(Strategize),進而創建(Create)嶄新的商業模式。透過自動化(Automate)流程、充分利用(Leverage)資源,企業方能提升效率、增強(Enhance)競爭力。《每日斯多葛》提供了修身養性、經世濟民的智慧,值得企業家與個人反覆研讀、落實在工作與生活中。相信你在書中也能找到啟迪,在人生的旅途中砥礪前行、走向卓越。

《每日法則》The Daily Laws

一句話總結:

《每日法則》是 Robert Greene 歷經 20 年研究人類互動與內在心理動態後,以日曆形式呈現的 366 則人生智慧結晶,涵蓋了精通、權力和情緒三大主題。

作者介紹:

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 是一位著名的美國作家,以其深入剖析人性和權力的著作聞名。雖然他的職業生涯起步並不順遂,36 歲之前換了 60 多份工作,但他從未放棄寫作的熱情。羅伯特的處女作《權力的 48 條法則》大獲成功,銷量超過 200 萬本,從此奠定了他作為暢銷書作家的地位。經過 20 多年鑽研人類行為與心理,羅伯特精選了他書中最精華的「法則」,集結成這本《每日法則》,以日曆的形式呈現,與讀者分享他的智慧結晶。

重點啟發:

精通之路永無止境

精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終點。羅伯特認為,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就像「考古挖掘」,需要不斷探索。即使成為大師,也要持續練習、學習和成長。就像建築物需要定期維護,精通也需要不斷維持,而非只是達到了就可以高枕無憂。

權力的遊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無論你喜歡與否,人們總是在爭奪權力。面對權力遊戲,你只能擁抱、忽視或接受它。貪戀權力的人常因腐敗和急功近利而失去權力;假裝權力不存在或對追逐權力的人不屑一顧,就等於自願放棄這場每個人都在玩的遊戲。明智的做法是有選擇地參與權力遊戲,在真正重要的領域爭取權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跳脫「戰術地獄」,定期採取更高遠的視角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陷入「戰術地獄」,被壓力和瑣事追著跑,只能被動應對。Greene 建議要定期「提升視角」,也就是跳脫出來,看到大局。多想想生命的廣闊,你的煩惱就顯得渺小了。你並非得打每一仗,有時可以選擇退出。深呼吸、三思而後行,避免被情緒主宰,如此就能避免落入戰術地獄的泥淖。

個人評價:

讀完《每日法則》後,我深感羅伯特‧格林對人性和權力的洞察之深邃。這本書雖然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引人深思。透過日曆的形式呈現,讓人每天都能汲取一點智慧,提醒自己保持警醒和謙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精通和權力的論述,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待人處事的態度。這是一本值得時常翻閱、細細品味的寶典。

特別推薦《每日法則》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正在職場打拼、希望掌握更多人生智慧的讀者。無論你是躊躇滿志的年輕人,還是已小有成就卻不知如何再進一步的中年人,這本書都能給你啟發和指引。如果你渴望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或是對權力的運作感到好奇,那麼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Ed的話:

《每日法則》中提到的許多概念,都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書中強調精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與「策略制定」不謀而合。一個好的策略必須不斷調整和優化,而非一成不變。此外,羅伯特所說的「提升視角」,就是創新 (Create) 和自動化 (Automate) 的關鍵。唯有跳脫慣性思維,才能發現新的可能性,找到將繁瑣工作自動化的方法。綜觀全書,我認為最能與之呼應的,是「充分利用」(Leverage) 的概念。羅伯特教導我們明智地運用權力,善用手中的資源,這正是充分利用的精髓所在。《每日法則》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來審視人生和工作,啟發我們以更高遠、更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萬象。

《達文西詛咒》The Da Vinci Curse

一句話總結:

《達文西詛咒》解釋了為什麼多才多藝的人無法適應這個需要專業人士的世界,如果你自己也有多種才能,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如何透過遵循一個框架來找到你人生真正的使命,從而解除這個詛咒。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洛斯潘納托(Leonardo),就像世界上最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萬能天才一樣。雖然我認為這個名字並非巧合,但我相信作者也是經過多方嘗試才最終出版了這本書,我對此深表感激。

重點啟發:

多才多藝讓你格格不入

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這個世界,那是因為你樣樣都會,但這個世界只希望你做一件事。現代社會講求專業,如果你想同時成為 YouTuber、出色的顧問和頂尖的廚師,你將面臨艱難的抉擇。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掌握一項高度複雜的技能。對於像你我這樣的多才多藝的人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打擊。

勇於面對批評

當事情開始變得嚴肅時,不要臨陣脫逃。我們這種達文西式的人往往會逃避兩件事:競爭和批評。獨自練習投籃很容易,但與他人一起打球時就會退縮。這讓你免於面對殘酷但關鍵的批評,以及你可能仍是個初學者的事實。長期缺乏方向感,會讓你比面對任何批評都更痛苦。所以下次當事情變得嚴肅時,不要逃避。

找到複雜的使命

萊昂納多意識到,他必須選擇一項技能精通,但又不想放棄所有的才能和熱情。因此,他決定選擇一個非常複雜的事物,需要運用他的許多技能。對他來說,製作電吉他是完美的選擇,因為它結合了他在聲學、物理、電氣工程和設計方面的知識,以及他對音樂、幫助他人和行銷熱愛事物的熱情。所以,專注於一件事,但要選擇一個複雜到需要你運用許多現有才能和技能的事情,而不是只用到一個。

個人評價:

我很高興能夠讀到這本書!我喜歡書名、主旨,以及萊昂納多提出的簡單三步驟框架,非常實用。我認為《達文西詛咒》絕對是一本隱藏的佳作。如果你認為自己多才多藝,一定要讀讀這本書!

特別推薦《達文西詛咒》給誰:

– 因為喜歡很多科目,剛高中畢業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的青少年。

– 擔心時間可能不夠用,還在不斷轉換工作和跳槽的人。

– 任何覺得自己是通才卻生活在專才的世界中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的概念和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息息相關。對於多才多藝的人來說,專注一個複雜的領域,善加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熱情所在,形成獨特的競爭力,是一個很好的職涯策略。這樣不僅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更能實現自我價值,找到人生的真正使命。希望這個觀點能為本書的讀書心得帶來一些不同的視角。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The Culture Code

一句話總結: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深入剖析團隊動力,揭示打造高績效團隊的三大關鍵:營造安全感、彼此示弱建立信任感、建立共同目標與清晰路徑。

作者介紹:

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是暢銷書《成就密碼》的作者,該書從個人層面剖析卓越表現的成因。這次,他將研究的焦點轉移到團隊合作,完成了這本引人入勝的新作《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

重點啟發:

打造安心舒適的港灣

工作環境的安全感至關重要。當我們感到安心,才能放下戒心,專注合作。營造安全感的小撇步包括:適時給予回應,表達理解,讓對方感受到被聆聽。

勇於示弱,建立信任

示弱是展現勇氣的表現。當領導者帶頭坦承弱點,其他人也會跟進,形成示弱的正向循環。示弱代表「接納不完美」,讓人放心犯錯,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勇於嘗試。

共同目標連結你我

目標是凝聚團隊向心力的關鍵。理想的目標應該是崇高且鼓舞人心的。領導者要勾勒通往目標的路徑藍圖,訂定朗朗上口的口號,時時提醒團隊不忘初衷,向著共同目標邁進。

個人評價:

這本書提供了獨到而實用的洞見。我尤其喜歡作者舉的生動案例,不論是運動、學術、職場團隊,這些案例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示弱和接納錯誤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或許打破「職場必須展現實力」的迷思,才能建立真正富有凝聚力的團隊文化。

特別推薦《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給誰:

正在組建或領導團隊的你。無論你是學生、運動員、職場新鮮人或管理者,這本書都能為你解鎖打造卓越團隊的文化密碼,助你事半功倍。

Ed的話:

閱讀這本書讓我聯想到SCALE當中的Strategize(策略制定)。共同目標就像是領導者為團隊制定的策略,讓大家看見遠方,心往一處。訂定口號更是簡化策略的絕佳方式,用最簡潔有力的方式傳達核心理念。打造安全感、彼此示弱的團隊文化,正是落實策略的關鍵基石。《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提供的三大祕訣,值得所有渴望打造卓越團隊的人參考,為實現目標奠定人心的基礎。

《泡沫邊界》The Cult of We

一句話總結:

《泡沫邊界》揭露了WeWork這家曾經風光一時的美國共享辦公空間公司,如何從全球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淪為每天虧損百萬美元的過度膨脹企業的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作者介紹:

《泡沫邊界》由艾略特·布朗(Eliot Brown)所著,他是一位專門報導科技產業的記者,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布朗深入調查了WeWork的崛起與衰敗,揭露了這家公司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以及創辦人亞當·紐曼(Adam Neumann)的爭議行徑。

重點啟發:

夢想與說服力的力量

亞當·紐曼擁有出色的溝通能力,善於推銷自己的夢想。他成功說服了聯合創辦人米格爾·麥凱爾維(Miguel McKelvey)一同創業,還以45億美元的估值說服投資人喬爾·施瑞伯(Joel Schreiber)以1500萬美元收購WeWork三分之一的股份。紐曼將WeWork包裝成一家科技新創公司,自比為新一代的賈伯斯,成功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

盲目擴張的陷阱

WeWork的問題在於,紐曼急於以超乎自身能力的速度擴張。他們在歐洲和亞洲快速開設新據點,卻未建立完善的商業模式和流程。WeWork提供免費食物、健身房等各種吸引人的服務,卻忽視了其核心業務——提供辦公空間。這導致公司每天虧損百萬美元,但投資者和銀行卻對此視而不見,被紐曼描繪的美好前景所蒙蔽。

理性決策的重要性

隨著WeWork的擴張,紐曼開始出現一些狂妄自大的想法,他渴望將業務多角化,進軍新市場,提供更多服務。他還爭取到20比1的投票權。然而,當軟銀集團切斷資金後,WeWork不得不尋求上市,卻遭到金融界的嘲笑,紐曼也被迫辭職。這凸顯了在商業決策中,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領導者不能讓自我和情緒主導一切。

個人評價:

閱讀《泡沫邊界》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家公司若只追求快速擴張和利益最大化,而忽視了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和核心價值,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WeWork的故事警示我們,創業者要時刻保持理性和謹慎,不能被虛幻的泡沫沖昏頭腦,要腳踏實地經營企業,創造真正的價值。

特別推薦《泡沫邊界》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正在創業或夢想創業的年輕人。WeWork的故事能給他們很多啟示和警示,讓他們明白創業的艱辛和風險,學會理性決策,避免重蹈覆轍。同時,我也推薦給對商業案例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生動揭示了一家獨角獸公司的崛起與衰敗,是了解新創生態的絕佳讀物。

Ed的話:

WeWork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重要性。紐曼在擴張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導致公司偏離了初心,陷入困境。這提醒我們,企業要基於核心競爭力,制定清晰的發展藍圖,審慎評估風險和機遇,不能貿然行事,否則就可能重蹈WeWork的覆轍。作為創業者或企業領導者,我們要時刻保持戰略思維,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策略,引領公司走向成功。

《創意是一種習慣》The Creative Habit

一句話總結:

《創意是一種習慣》是一位舞者的藍圖,教導我們如何將創意養成習慣,而她本人已經在娛樂圈成功實踐超過 50 年。

作者介紹:

崔拉‧夏普(Twyla Tharp)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舞者和舞蹈編導之一。現年 75 歲的她,不僅編舞、演出和製作了大量的舞台劇和表演,更長達 50 多年經營自己的事業!毫無疑問,要在這麼長的時間內保持創意,需要極大的紀律和創造力,才能維持不斷推陳出新的習慣。《創意是一種習慣》是她 2006 年出版的書,分享了她整個職業生涯中如何應對這個艱巨挑戰的心得。

重點啟發:

為你的創作過程設計一個「開始儀式」

你無法隨時隨地發揮創意,即使是世界上最天才的作家、音樂家和畫家也不行。那他們如何持續推出一部又一部的傑作呢?很簡單:每天準時開工,然後接受創意本身有起有落的事實。無論有沒有靈感,他們都會投入時間;無論有沒有動力,他們都會創作,直到工作變成一種如呼吸般自然的習慣。你可以為自己設計一個「開始儀式」,這將大大有助於養成這樣的習慣。史特拉汶斯基每天早上都會彈奏巴赫的同一首賦格曲;我會在坐下開始寫作前沖一杯咖啡;崔拉本人會在黎明時分起床,喝杯咖啡,然後搭計程車去健身房。你的開始儀式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它能告訴你「該開始了!」就可以。選擇一個儀式,設置好,然後從今天開始你的創意習慣吧。

利用「專案盒」來整理、準備和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

每次開始一個新的創意專案時,你可以拿一個簡單的紙箱,在上面寫上專案名稱,然後把所有相關的資源和材料放進盒子裡。完成專案所需的一切都放在裡面。為什麼這樣做有幫助呢?有幾個原因:

(1) 它代表了對專案的承諾。只要盒子不是空的,你就還有工作要做。

(2) 它可以讓你看到自己已經走了多遠。即使專案陷入停滯,你隨時可以打開盒子,看看裡面,回顧你已經完成的部分。

(3) 它把你需要的一切都整齊地放在一個地方。

當然,盒子本身不會幫你完成工作,它只是一種準備手段和創作過程的象徵。但它仍然很有用。它甚至不一定要是個盒子,你可以用抽屜、資料夾,或者甚至在電腦上整理你的東西。只要它能創造秩序和承諾,就會發揮作用。

總是在工作中途休息,以方便下次輕鬆重新開始

這個訣竅來自於有史以來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歐內斯特・海明威。結合你的開始儀式,它將真正幫助你啟動雙手、雙腳或任何你用來創作的身體部位。如果你總是在正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時候休息,那麼重新開始工作將會變得非常容易。例如:海明威總是在寫到一個句子的中途結束寫作。這樣一來,當他第二天回來時,就可以確切知道從哪裡開始:完成前一天晚上寫到一半的句子。這可能意味著在完成5個動作中的第5個時停下舞步、在新歌的副歌部分未完成時休息、或者在規劃自行車路線的75%時放下筆。當然,你不必冒任何風險:只需在筆記上寫下你想讓這個專案朝哪個方向發展的幾個後續步驟,然後把它留在工作區域即可。這樣一來,當你一天后重新開始時,就會記得自己想要做什麼,也不會有重啟創意習慣的困難。

個人評價:

我不是舞者,對芭蕾舞也不太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能向一位在這個行業裡奉獻了一輩子的人學習。不管是什麼場合,如果你有機會向一個在某個領域裡鑽研了50多年的人學習,你都應該把握機會。能長期做出優秀的工作,伴隨而來的是許多超越任何特定領域的人生課題。當良師益友開口時,請用心聆聽,無論你想在哪方面接受指導。我對《創意是一種習慣》這本書豎起大拇指!

特別推薦《創意是一種習慣》給誰:

– 不確定自己是否應該朝職業方向發展,還是在學業變得繁重時放棄舞蹈的芭蕾舞者。

– 暗自後悔當年加入了壘球隊,卻沒有花時間實現自己的小說構想的父親。

– 任何在坐下來從事創意工作時總感到障礙重重的人。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創意是一種習慣》提供了一個將創意養成習慣的藍圖和系統。作者強調要設計一個每日的開始儀式,創建(Create)一個專案盒來整理工作,並在工作中途休息以方便下次自動化(Automate)地重新開始。這些做法可以充分利用(Leverage)你的創意潛能,增強(Enhance)你長期堅持創作的能力。無論你是舞者、作家、音樂家或是企業家,這些洞見都能啟發你以新的視角看待創意這回事,幫助你將創意轉化為日常的習慣,讓你在各自的領域裡持續綻放光芒。

《創造力的修行》The Creative Act 

一句話總結:

《創造力的修行》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指南,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正念以及開放、好玩的心態,持續地創作藝術,而非僅僅迎合市場的喜好。

作者介紹:

里克・魯賓(Rick Rubin)是一位傳奇的音樂製作人,與眾多知名藝人合作過,包括 Eminem、Jay-Z、Metallica、Linkin Park、Red Hot Chili Peppers 和 Johnny Cash 等。在音樂界打滾了 40 年之後,他終於出版了第一本書《創造力的修行》,分享他對創作藝術的所有見解。

重點啟發:

敞開心胸,讓一切啟發你

要開始認真的創作之旅,首先要敞開心胸,讓所有事物都能啟發你。就像一棵桃樹,不急於結果,也不咒罵自己不配結果,只是順其自然地生長。我們也應該如此,不要抗拒或加速創作的力量,讓它自然地流過我們。試著保持開放的心態,欣賞路上的花朵、有趣的標誌,聆聽大自然和人們的聲音,而非只聽手機裡的音樂。唯有敞開心胸,讓創作的力量流過這個世界,你的藝術之旅才會真正開始。

放低標準,克服創作的恐懼

孩提時代,無論我們創作什麼,都感到興奮,不在乎它有多不起眼。然而長大後,我們習慣了高標準,總想在第一次嘗試時就有最佳表現,導致我們在創作時感到緊張。放低標準吧!別想畫出驚人的風景,隨心所欲地畫就好。別期望發表第一篇文章,寫給自己就好,不喜歡還可以刪掉。是有趣的感覺讓藝術變得偉大,但如果我們太在意「表現好」,就失去了賦予作品這種情感的機會。別太努力,尤其是剛開始時,營造一個無罪的創作空間,盡情揮灑吧!

為藝術而創作藝術

這是里克・魯賓的核心理念:「藝術的目的就是創作藝術」。我們能做的就是創作出最好、最有趣、最誠實的藝術。其他的都不在我們掌控之中。人們會喜歡嗎?能再次靠它賺錢嗎?我們對社會做了什麼聲明?里克認為這些都不重要。當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而創作,作品從一開始就被污染了,即使是堅硬的大理石雕像,最終也會顯得空洞,因為我們戴上了「實用」的帽子,而非「靈感」的帽子。

個人評價:

這本書是一位真正的創意老將寫的,讀起來令人鼓舞。雖然里克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議,但讀這本書更多是為了在翻閱書頁時所感受到的那份情懷。我們應該沉浸在里克的精神中,讓它為我們的鉅作提供燃料。無論你的作品能在全球閃耀多麼光芒,只要是為了藝術而創作的藝術,你都會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

特別推薦《創造力的修行》給誰:

那些與權威產生矛盾的素描藝術家、那些想知道追求芭蕾夢想是否已太遲的產品經理以及任何必須努力創作出他們想在世上看到的東西的人。

Ed 的話:

《創造力的修行》中提到要讓創作的力量自然流過我們,這與企業經營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不謀而合。企業應該建立一套順暢的工作流程和系統,讓創意和生產力能夠源源不絕地湧現,而非依賴個人的努力。就像優秀的藝術創作不是刻意追求而得來的,企業的成功也應該是有機的而非機械化的結果。這需要領導者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讓員工的創造力能夠被激發出來,而不是設置重重關卡。相信只要建立好適合的土壤,偉大的創意之花自然會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