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重新審視我們的世界觀

一句話總結: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這本書透過比較創造論與演化論的思維,帶領讀者一窺演化的奧秘,揭示演化不僅存在於自然界,更深深地影響著社會、道德、文化、經濟、科技等方方面面,甚至影響了我們對圖書、小說、電子書等各種書籍形式的看法。

作者介紹:

馬特·里德利(Matt Ridley)是一位英國作家、記者和企業家。他曾任《經濟學人》的科學編輯和華盛頓記者,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他的著作涵蓋科學、環境、經濟等廣泛領域,其中包括《理性樂觀派》、《紅皇后效應》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在英國受歡迎,在美國《紐約時報》書評中也屢次上榜。

重點啟發:

1. 創造論 vs. 演化論:主宰西方世界的兩大思維

創造論和演化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創造論強調萬物皆由造物主精心設計和安排,一切盡在掌控之中;演化論則認為事物會在沒有特定計畫的情況下逐漸演變。里德利指出,長久以來,創造論主導了西方世界的思維,從古埃及人對眾神的崇拜,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一神論,再到尼采提倡的強人政治和馬克思的計劃經濟,無不體現出人們對「萬物皆由上位者安排」的執著。

這些思維甚至影響了我們對書籍的分類和理解,從經典小說到立體書、繪本,每一種書籍形式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模式。

2. 文化、經濟、科技的演化之道

然而,里德利認為,演化論的思想其實可以追溯到達爾文之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就已提出「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隨機變化、互相轉化的原子構成,並非任何宏大藍圖的一部分。

這種演化思維不僅適用於生物學,在語言、市場、科技等領域同樣適用。語言由詞彙、字母等基本單位組合而成,唯有最常用的才能存活;市場藉由淘汰無法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斷進步;科技則是透過反覆試驗、打樣、實驗的演化過程,最終才誕生我們手中的智慧型手機。

這種演化也體現在圖書市場上,從紙本書到電子書,每一種形式的演變都是為了適應讀者需求和技術進步。

3. 從演化到創造:金錢的變遷啟示

里德利進一步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哪些領域,我們其實是在用創造論的思維看待演化的過程,而阻礙了進步?他以金錢為例。古埃及的金條交易、印度、中國、希臘的鑄幣,原本都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演化過程,直到後來中央銀行的出現,才將金錢納入創造論的管制,導致金融體系變得脆弱而危機頻仍。所幸,透過里程點數、電子支付、虛擬貨幣等創新,網際網路正在將金錢帶回演化之路。但我們仍須提防某些政府將網路變成精英主導的創造論工具。這種演化與創造的辯證也可以應用於書籍市場,從傳統的書店到網路書店,每一步的變遷都是市場自我調節的結果。

個人評價:

這本書顛覆了我對演化的認知。原來演化不只存在於生物界,更深刻地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了我們對圖書、漫畫、電子書等形式的接納。

文內將創造論與演化論的觀點一一對照,使我對兩種思維的差異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作者提醒我們時時保持敏銳,辨識何處才是真正的演化,這對於社會進步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好書。特別是在這個電子書、紙本書籍(包括圖書、繪本、立體書、小說…等)並存的時代,這本書的內容更顯得彌足珍貴。

特別推薦《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給誰:

– 對生物演化感興趣,但從未想過演化也存在於生物界之外的人

– 熱衷於探討人類起源、宗教信仰等議題的人

– 希望以嶄新視角審視語言、經濟、科技、金融等領域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與企業經營中的「S – 策略制定」不謀而合。正如生物和文明的演化並非預先設計,而是順應環境而生的,企業的策略也應該是動態調整、不斷演進的。我們無法憑空想像未來,卻可以藉由敏捷應變、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演化中尋找最佳出路。

套用書中金錢演化的啟示,企業也應審慎對待中央集權式的管理,善用去中心化的機制釋放員工潛力、激發創新活力。《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這本書以嶄新的進化論視角,為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帶來了不少啟迪,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童年時最喜愛的立體書和繪本,這些書籍形式如何在市場演化中存活並發展。

相關主題的英文書推薦:

1.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作者: 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這本書是達爾文進化論的重要延續,探討基因如何驅動生物的行為,並對人類文化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是理解演化論的經典之作。

2.《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作者: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達爾文的經典作品,揭示自然選擇的原理,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生命起源的理解,是每一位對生物演化感興趣的讀者必讀之書。

3.《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作者: 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此本書探討了地理和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並從演化論角度解釋了不同文明的興衰,是理解人類歷史的重要參考。

結語: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此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生物學到社會學,從經濟到科技,里德利以其深厚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將演化論和創造論這兩大思維模式的衝突與融合娓娓道來。

總之,《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此本書不僅是一部科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與社會運作的深刻研究。里德利的作品充滿智慧和洞見,值得每一位渴望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讀者細細品味。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並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為更為智慧和敏銳的現代人。

《貝佐斯傳》The Everything Store

一句話總結:

《貝佐斯傳》是目前最詳盡地記錄亞馬遜這家線上零售巨擘崛起過程的傳記,內容來自對三百多名現任和前任員工、高管、創辦人家族成員的採訪,以及公開的事實資料。

作者介紹:

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承擔了一項不簡單的任務,出版這本《貝佐斯傳》。亞馬遜是全球最注重保密的公司之一,要採訪到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他還是成功了,歸功於對三百多名現任和前任員工的採訪,以及貝佐斯的家人(包括他親生父親,史東還特地找到他)。

重點啟發:

以客為尊,服務至上

亞馬遜起初只賣書,但他們致力於提供最佳的購書體驗。即使出版商反對讓顧客公開評論書籍,因為這有助顧客做決定,他們還是這麼做了。儘管有人擔心亞馬遜讓個人在平台上販售二手書和產品,但這同樣幫助顧客做出最佳選擇。此外,由於線上追蹤消費者行為很容易,你總是能得到最完美的產品推薦。亞馬遜的使命宣言寫著:「我們要成為全球最重視客戶的公司」,這絕非浮誇之言,而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放眼未來,著眼長遠

貝佐斯個人贊助了一個在德州地下建造巨型時鐘的項目,這座時鐘將運轉一萬年。時鐘的指針將跨越數個世紀和千年,為參觀者提供全新的時間觀。貝佐斯極度推崇長期思維,他想傳達這個理念。從他的商業決策中也一再體現。為了遍佈各地,亞馬遜必須建造許多服務中心和龐大基礎設施,這花了大筆資金。連年虧損讓投資人憂心,但貝佐斯知道,成為全球首個通用線上零售商就等於擁有鑄幣執照,而他是對的。無論是生活或工作,別只關注眼前的一周、一月甚至一年,要知道你現在所做的在十年、二十年後都會有影響,以此為基礎採取行動,你就能以長期成功取代短期得失。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你知道嗎?亞馬遜會頒發「Just Do It獎」,得主會拿到一雙巨大號的舊Nike籃球鞋。這個獎項頗具象徵意義,表彰最佳創意(即使失敗),而非最努力工作,體現了亞馬遜的自主政策。在網路泡沫化前夕,亞馬遜投資線上新創,損失數億美元,從此一去不復返,這件事促成了這個政策。與其押寶別人,不如把創新帶回自家?亞馬遜花大量時間實驗和開發自有產品,你也該這麼做。別再尋找致富捷徑,無論是某支股票、新創公司、買給公司用的軟體,或真的去買彩券,反而該打造自己的產品。創新的唯一成本是時間,雖然大多數人害怕花時間,但其實這是你打造有影響力事物的最大機會。

個人評價:

光是讀這本書的摘要,就讓我情緒跌宕起伏。我被這些創意的創造力和大膽所感動,卻又不喜歡其中吝嗇嚴苛的工作作風,接著又對宏偉願景心生敬佩。亞馬遜的故事頗具爭議,創辦人也是,但這本書成功捕捉了亞馬遜成功歷程的歷史面,以及造就其今日局面的人性起伏和特質。

特別推薦《貝佐斯傳》給誰:

我會推薦給心中有影響全世界的公司願景的人、仍在尋找致富金鑰的人以及任何在亞馬遜買過東西的人。

Ed的話:

亞馬遜的故事和理念與「SCALE」中的「L – 充分利用」高度相關。亞馬遜善於利用大數據來瞭解和服務客戶,提供個人化推薦,這是其成功的關鍵。此外,亞馬遜也充分利用規模經濟,不惜成本建設基礎設施,目標是長遠發展。對於個人而言,我們也應該學會充分利用時間這項寶貴資源,以長遠的心態規劃人生,把時間投資在能為未來帶來影響的事物上。總之,《貝佐斯傳》這本書啟發我們要以客戶為尊,目光放遠,自主創新,並善加利用各種資源,這些理念值得個人和企業借鏡。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The Eureka Factor

一句話總結: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帶領讀者探索歷史上著名的「Aha時刻」,解釋大腦如何創造這些頓悟,以及如何訓練自己更頻繁地迸發出創意火花。

作者介紹:

馬克.畢曼(Mark Beeman)和約翰.庫尼歐斯(John Kounios)是兩位創造力研究領域的權威。他們都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研究人類大腦右半部的運作方式。《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是他們2015年出版的書,詳細記錄了他們迄今為止的研究發現。

重點啟發:

事後諸葛亮的陷阱

很多看似顯而易見的創意,其實只有在別人告訴你之後才顯得理所當然。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許多貴族聲稱這沒什麼了不起,他們只是事後諸葛亮罷了。我們往往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才會說:「我也想得到!」但事實是,你並沒有想到。

讓靈感源源不絕的祕訣

當你在洗澡時,為什麼總能冒出絕妙的點子?因為在那一刻,你的注意力完全不受干擾。水流聲掩蓋了令人分心的噪音,觸覺也被水流佔據。此時,你潛意識中醞釀已久的想法終於浮現,以嶄新的方式結合,產生突破性的頓悟!

遠距未來思考,點燃創意火花

創造力有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但你仍然可以透過訓練提升。其中一個方法是想像自己是叛逆者、標新立異者,甚至是龐克族,讓你的右腦活躍起來。另一個訓練是遠距未來思考,把自己想像到遙遠的未來,你會驚訝於自己的創意有多豐沛。

個人評價: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寫得非常引人入勝,巧妙地結合了故事和科學見解。我認為這是一本被低估的創意寶典,值得你細細品味書中分享的點點滴滴。閱讀此書後,我對創造力的理解大大提升,也學到了一些實用的訓練方法。

特別推薦《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給誰:

1. 感到創意枯竭的年輕行銷人員

2. 以為本領域已無新意可探的資深科學家

3. 不知道「哥倫布的雞蛋」典故的所有人

Ed的話: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提醒我們,創意需要策略性地培養(Strategize)。我們可以刻意安排一些不受干擾的時間,讓潛意識自由發揮。此外,遠距未來思考有助於我們跳脫慣性思維,創造出全新的可能(Create)。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強化自己的創造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帶來更多價值(Enhance)。創意不只是靈光乍現,更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與實踐。但請記住,創意的實現往往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單單想到是不夠的,你還要採取行動!

《深度工作力》Deep Work

一句話總結:

在這個人們容易分心的時代,我們已經逐漸失去了專注於複雜任務的能力。作者提出了四個簡單的法則,教導我們如何重新培養專注的技能,比以往更加全神貫注。

作者介紹:

卡爾‧紐波特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學者和作家。他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喬治城大學任教。他的部落格和著作都以如何在這個數位時代培養專注力為主題,廣受歡迎。

重點啟發:

1. 深度工作需要有意識地採取策略

作者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深度工作策略,分別是:隱修式、雙峰式、節奏式和新聞式。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但無論採取哪種策略,都需要有意識地安排時間,創造不受干擾的環境,全心投入工作。

2. 把零碎時間用在「高效冥想」

高效冥想指的是在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時(例如通勤、洗澡、做家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複雜的問題上,試圖在腦中求解。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原本可能被浪費掉的時間,訓練專注力。我自己也開始在散步或做瑜珈時,思考一些工作上的難題,覺得很有幫助。

3. 每天定時下班,不要在下班後繼續查看郵件

作者建議要給大腦一些喘息的空間,每天在固定時間下班,下班後不再查看郵件、待辦事項。讓大腦在潛意識中繼續工作,但不要透支。我最近也養成了晚上六點後關閉電腦的習慣,覺得生活品質提升了不少。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這個快節奏、資訊爆炸的時代,深度工作的能力彌足珍貴。作者所說的四個法則,看似簡單,但需要有意識地執行,才能培養專注力這項稀缺的技能。我自己在嘗試落實之後,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都有了明顯提升。

特別推薦《深度工作力》給誰:

我特別推薦《深度工作力》給那些創意工作者、知識工作者,以及所有渴望在這個分心的時代保持專注的人。不論你是程式設計師、設計師、作家、研究員,還是企業主管,這本書都能帶給你啟發。

Ed的話:

最後,我想分享自己學習這本書之後的一點體悟。深度工作的精神,其實和企業管理中的SCALE策略不謀而合。SCALE代表策略制定(Strategize)、創建(Create)、自動化(Automate)、充分利用(Leverage)、增強(Enhance)。深度工作需要策略性地安排時間,創造不受干擾的環境;把複雜的任務切分成可以自動化處理的小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冥想;持之以恆,不斷增強專注力。這五個面向,和深度工作的理念如出一轍。

希望這篇心得分享能吸引更多人來閱讀這本好書,一起加入深度工作的行列!

《Decisive》

一句話總結:

《Decisive》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四步驟方法,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策,這個方法是根據大量的文獻和研究而來的。

作者介紹:

希思兄弟的書我都很喜歡。他們的書研究深入,讀起來很有趣,而且總是包含了許多精彩的見解。繼 2007 年的《Made To Stick》和 2010 年的《Switch》之後,《Decisive》是他們最新的一本書(2013 年出版),主題是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重點啟發:

1. 決策不是非黑即白

我們做決定時,常常只考慮兩個選項:做或不做。但其實選擇遠不止如此,我們還要考慮機會成本。例如週五晚上參加派對,除了去或不去,你還可以早點睡覺、找朋友看電影、去滑冰、去夜店、自己辦派對、或是跟家人吃飯等等。關鍵是想想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些什麼。

2. 小規模嘗試不同選擇

與其在事前就做好決定,不如先設置各種小規模實驗,看看哪個決定最有效。比方說我正在煩惱《四分鐘書評》的第一個付費產品要做什麼,與其挑一個做了以後可能砸鍋,不如先發布一些構想,看看大家最想要哪一種。如果你覺得自己想當作家,不必馬上辭掉工作,可以先嘗試寫個部落格看看你是否喜歡。希思兄弟把這種小規模測試叫做「蹭蹭」(ooching),它能讓你在做出重大改變時更有把握。

3. 設身處地為未來的自己著想

做決定之前,先拉開情緒距離很重要。因為你「現在」覺得最重要的事,不見得就是 10 分鐘、10 天、10 個月或 10 年後的你最需要的。所以在做選擇前,先問問自己:10 分鐘、10 個月、10 年後的我會怎麼看這個決定?另一個訣竅是站在朋友的角度給建議。想像你最好的朋友向你求助,遇到跟你一模一樣的兩難,你會怎麼建議他?我們給朋友的意見往往比較客觀,因為不會被當下的情緒影響判斷。對自己也這麼做,未來的你會更開心!

個人評價:

正如我在開頭說的,很難挑剔希思兄弟的文筆,扎實又優秀。我非常推薦《Decisive》這本書,絕對是教你如何做更好決策的佳作之一!

特別推薦《Decisive》給誰:

正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派對的青少年少年;想當作家卻不敢辭掉工作全職追夢的鞋店店員;以及任何自認給朋友很棒建議的人。

Ed的話:

《Decisive》一書所提及的做決策方法,對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而言,我認為與「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概念最為相關。書中提到要考慮各種選項、進行小規模實驗、並從他人或未來的角度來權衡利弊,這些步驟都有助於制定周全的決策策略。此外,從不同視角審視問題的建議,也能幫助我們突破思維框架,拓展策略制定的創意空間。總的來說,運用本書的決策技巧,將使我們在面對關鍵抉擇時更加從容不迫、决策品質更臻完善。

《深度思考》Deep Thinking

一句話總結:

《深度思考》帶我們回顧過去五十年資訊革命的發展,並嘗試預測人工智慧技術可能為我們帶來的未來。

作者介紹:

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曾經稱霸國際象棋界長達20年之久。他在《深度思考:機器智慧的極限與人類創造力的開始》一書中,結合了自己數十年下棋的經驗,以及對人工智慧發展的宏觀視野,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深刻的洞見。

重點啟發:

1. 不必擔心電腦取代人力

有些人擔心,電腦的發展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但卡斯帕羅夫指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一直在討論新科技是否有益社會。歷史告訴我們,科技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為我們開創了人權和平等等觀念,我們無需過度憂慮。

2. 人工智慧與人腦的核心差異:情感

西洋棋需要高度的智力,但下棋所需的技巧不只是資訊處理和策略。人類下棋時還有心理和情感的考量,但電腦卻沒有這層因素。這凸顯了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的差異所在。

3. 真正突破性的AI革命尚未到來

目前的人工智慧似乎已經超越人腦,但那只是在資料處理和分析方面。電腦仍然無法獨立於原始程式設計之外,提出問題和制定方法。卡斯帕羅夫認為,當這成為可能時,人工智慧才會真正邁入新紀元。

個人評價:

《深度思考》啟發了我許多關於人工智慧和人類思維的反思。雖然電腦的運算能力遠勝人腦,但人類獨特的情感和創造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應該以開放和樂觀的心態,擁抱科技進步帶來的改變,同時也要謹記人性的可貴。

特別推薦《深度思考》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喜歡思考人類思維奧妙的朋友。無論你是電腦工程專業的學生,還是熱愛下棋的退休長者,這本書都能帶給你啟發。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了「自動化」(Automate)的契機。許多重複性高的工作可交由AI處理,企業可善加利用這股趨勢,將人力資源配置在更需要創意和判斷力的領域。另一方面,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終身學習以「增強」(Enhance)自我能力也變得越發重要。與其畏懼被機器取代,不如積極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發揮人類獨特的優勢,與科技和諧共處。

《深度營養:為什麼你的基因需要傳統食物》Deep Nutrition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現代飲食方式如何危害我們的健康,並提供了改善健康的良方。

作者介紹:

作者凱瑟琳·夏納漢是一位醫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生物化學家。她將世界各地最佳飲食的廣泛研究與表觀遺傳學的最新科學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套revolutionary的飲食計畫。這個計畫的核心理念是,攝取傳統食物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最大的營養價值。

重點啟發:

1. 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但不良飲食導致健康每況愈下

儘管現代醫學突飛猛進,尤其在疫苗和抗生素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卻面臨著一個新問題:年輕人罹患老年疾病的趨勢日益嚴重。這主要是因為前幾代人的飲食習慣更加健康,他們的飲食並非建立在加工食品之上,而是攝取更多天然食物。

2. 遠離植物油和過量糖分,避免身體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我們應該特別避免食用植物油,因為它含有大量反式脂肪,會擾亂大腦的抗氧化系統。另一個要避免的重點是糖,它不僅會損害大腦,還會危害身體的方方面面。現代食品中的糖分含量越來越高,食品業者還會用各種不同的名稱來掩蓋糖的存在,使消費者難以識別。

3. 健康飲食的四大支柱:帶骨肉、內臟、發酵/發芽食物和新鮮食物

要獲得均衡營養,我們應該遵循傳統飲食的四大支柱。第一是食用帶骨烹飪的肉類,因為骨頭在烹飪過程中會釋放礦物質到肉中。第二是食用營養豐富的內臟,如肝臟等。第三是攝取發酵或發芽食物,它們有助於消化。最後是食用新鮮蔬果,在最新鮮的狀態下生吃,可獲得豐富的抗氧化劑。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深度營養》是一本引人入勝、內容紮實的好書。作者提出的建議切實可行,而且與營養學的最新研究相呼應。回歸傳統飲食、遠離加工食品,確實是改善現代人健康問題的一帖良方。

特別推薦《深度營養》給誰:

我特別推薦《深度營養》給那些想要提升健康的人。無論你是飽受疾病困擾的中老年人,還是準備生育的年輕夫婦,這本書都能為你的健康之路指明方向。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以創業家的視角,談談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在創業過程中,我們常常追求strategize、create、automate、leverage、enhance,將業務推向新的高度。但是,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再宏偉的事業藍圖也難以實現。因此,創業者更應該重視飲食健康,為事業奮鬥提供堅實的能量基礎。讓我們一起擁抱傳統飲食的智慧,開啟健康人生的新篇章!

《親愛的女兒》Dear Girls

一句話總結:

《親愛的女兒》是喜劇演員Ali Wong寫給兩個女兒的一系列信件,娓娓道來她的青春歲月和人生經歷,試圖將一些得來不易的智慧傳授給她們,也分享給任何願意聆聽她故事的人。

作者介紹:

Ali Wong是一位叛逆的亞裔美國青少女,按照父母的期望上了大學,但畢業後很快就來到紐約從事單口喜劇表演,一晚最多演出九場。單口喜劇表演本來就是一份艱難的工作,必須即時解讀整個表演場地的氛圍,按指令逗陌生人發笑。除此之外,Wong還必須對抗業界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然而,經過多年的練習,她終於成功了。她在Netflix的特別節目大獲成功,電影《永遠是我的女孩》和熱門節目《牛肉》也同樣叫好叫座。

重點啟發:

1. 旅行看世界能改變你的視野

環遊世界能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學會自立自強。Wong在UCLA讀書時,先是去夏威夷待了兩個月,除了上不同的課、交新朋友、因為美食而胖了十磅之外,她還參加了一場鼓舞人心的講座。夏威夷原住民領袖兼教授Haunani-Kay Trask以充滿自信和權威的態度演講,為身為女性感到自豪。在第一次經歷的鼓舞下,Wong鼓起勇氣去了越南這個母親的祖國留學。雖然在那裡她暗戀一位名叫Hai的同學,卻從沒得到他的回應,甚至從偷看他的日記中得知,他認為她「太多毛髮而缺乏性感」。好在Wong沒有為此自怨自艾,而是憶起了Trask的演講,決定不再在Hai這樣的男生身上浪費時間。從自信到啟發再到愛情,旅途中總有無數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只要鼓起勇氣踏上旅程,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 種族和性別並不能定義你

單口喜劇業由男性主導,尤其是白人男性。再加上喜劇充滿諷刺、挖苦和黑色幽默,許多性別歧視和厭女情緒都躲在歡笑的背後。從還沒開始表演就被噓,到被其他喜劇演員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Wong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主義」。面對偏見沒有十全十美的應對之道,Wong坦言刻薄的評論總是令人心痛,我們能做的就是銘記,別人對你的看法並不重要。不過,她確實有一個超越各種批評的策略:放下種族和性別的標籤,專注於你能為世界貢獻什麼。對Wong來說,這意味著要癡迷於自己講的笑話,而非別人的評論。她作為喜劇演員的價值在於她的表演有多精彩,而不是她穿什麼衣服,或者她的膚色如何。如今她已是更老練、備受尊重的喜劇演員,很多批評也都銷聲匿跡了。但在早期,一個幫助她專注於工作的小伎倆是穿寬鬆的衣服,淡化自己的女性特質。這樣的小把戲可以幫你度過早期的風雨,但記住:從長遠來看,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而不是別人如何看待你。

3. 時刻謹記你的出身

當Wong開始在紐約的喜劇界闖蕩時,她只能住在一間糟糕的公寓裡,與其他六個人共用。她的生活環境絕非理想,迫不及待想搬出去。然而,每當她想抱怨時,就會想起家人為了讓她站在今天的位置所做出的犧牲,尤其是她的祖父。祖父八歲時獨自從中國來到美國,在一戶人家裡當廚師。雇主對他不太好,他只能睡在地下室裡,墊著一張報紙。即使後來,他和妻子也睡在地板上,因為床只夠孩子們睡。想到自己的出身和祖父所經歷的一切,Wong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欣慰多了。這給了她勇氣、啟發和決心,要從事業中賺更多錢,直到能搬出去自己租房子。沒有人是憑空而生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為我們的成功做出犧牲的人。記住那些人,你就會有一個永遠取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個人評價:

我很喜歡Ali Wong的這本書《親愛的女兒》,書中的故事引人入勝,娓娓道來,寓意深刻,讓人讀了很有啟發。雖然Wong最近離婚了,書中談到的愛情觀也許要打個折扣,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集回憶錄和勵志書于一體的上乘之作。無論男女老少,我都推薦大家讀一讀這本書,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特別推薦《親愛的女兒》給以下幾類人:

叛逆的青少年,他們需要明白特立獨行固然令人振奮,但也可能帶來麻煩;渴望找到伴侶,安定下來的單身女性;以及任何覺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部荒誕喜劇的人。

Ed有話説:

Ali Wong的故事讓我想到了「策略制定」(Strategize)這個概念。無論是單口喜劇事業還是人生,都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詳細的計劃。Wong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難,成為備受推崇的喜劇演員,正是因為她早早確立了自己的方向,並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這種勇於規劃、矢志不渝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及早制定屬於自己的人生藍圖,並付諸行動,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我相信讀完《親愛的女兒》,大家一定能收穫滿滿的正能量,為自己的理想生活積攢智慧和勇氣!

《以小勝大》David and Goliath

一句話總結:

《以小勝大》這本書解釋了為什麼在面對不利情況時,弱勢一方反而能夠獲勝,並教導我們如何也能做到同樣的事。

作者介紹: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是一位著名的加拿大記者、演說家和暢銷書作家。他以善於將複雜的社會現象和科學研究,轉化為通俗易懂且引人入勝的文字而聞名。格拉德威爾曾任職於《紐約人》雜誌多年,他的著作包括《引爆趨勢》、《決定關鍵》、《異數》等,都深受全球讀者喜愛。

重點啟發:

1. 身處優越環境,反而可能阻礙你的成功

有時候,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反而容易養成懶散的態度,不懂得為目標奮鬥。相較之下,出身貧寒的人因為從小就必須幫忙家計,反而能培養出堅韌不拔的個性,日後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此外,在小班制的昂貴私校就讀,雖然能得到較多的關注,卻難以學習在人多的環境中打拚的技巧,這對未來的職場生活反而不利。

2. 學習障礙有時能成為你在其他領域的優勢

格拉德威爾舉例,有些有閱讀障礙的人,往往能在其他方面(如口語表達或藝術創作)展現驚人的天賦。普林斯頓大學曾在智力測驗中使用較難閱讀的字體,結果受測者的平均分數反而上升,原因是他們被迫放慢速度閱讀題目,因而能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得到更高的分數。這啟發我們,表面的劣勢有時反而能成為我們在其他領域的優勢。

3. 善用自己獨特的技能,即使是弱勢方也能擊敗強大的對手

格拉德威爾指出,根據統計,當弱勢的一方在戰爭中採取游擊戰術時,有63%的勝率;相較之下,如果他們試圖正面迎擊對方,勝率只有29%。這啟示我們,身為弱勢的一方,與其在對方擅長的領域較量,不如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以智取勝。就像19世紀的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以33艘艦艇對抗法國和西班牙的41艘艦艇。英國人之所以在兵力劣勢下仍然出擊,是因為他們深知一旦讓法國艦隊登陸,陸軍實力不如法國的他們將處於劣勢。透過採取「以小搏大」的突襲戰術,英國海軍最終大獲全勝。

個人評價:

閱讀這本書後,我深受啟發和鼓舞。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某些時刻,難免都會感到自己像大衛一樣,面對強大的歌利亞,陷入劣勢。但格拉德威爾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弱小並不代表註定失敗,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化劣勢為優勢,我們同樣有機會創造奇蹟,擊敗看似不可戰勝的對手。這本書不僅娛樂性十足,更富含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特別推薦《以小勝大》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曾感到自己是弱勢的人。無論你是成績倒數的學生、創業失敗的老闆、還是面臨強大競爭對手的小企業,這本書都能為你帶來勇氣和啟發。只要你能跳脫思維框架,找到自己的獨特優勢,你就有機會扭轉劣勢,創造奇蹟。

Ed的話:

Gladwell所描述的弱勢如何化劣勢為優勢的概念,跟企業經營中的SCALE策略不謀而合。當企業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時,與其正面對抗,不如專注在自己獨特的利基市場,提供客戶無可取代的價值(Strategize)。同時透過創新(Create)、自動化(Automate)、有效運用資源(Leverage)、不斷精進(Enhance),小企業同樣有機會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以小勝大》這本書提醒我們,關鍵不在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如何善用手上有限的資源,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

《我們是誰?》Dataclysm : Who We Ar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透過網路蒐集而來的資訊,揭示了匿名面紗下,我們真實的樣貌,以及社會近來的變遷,給予我們更誠實面對網路生活的強大動力。

作者介紹:

克里斯汀.魯德是一位資深的資料科學家,他曾擔任知名交友網站 OkCupid 的共同創辦人兼總裁。魯德擅長分析大數據,從中找出隱藏的社會趨勢與人性洞察。他的著作《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爲觀察》結合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提供了精闢獨到的見解。

重點啟發:

推特讓人寫作更好?

你可能很難相信,但社群媒體確實提升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光是在臉書和推特上打字,我們每天就要寫幾十個字。推特的字數限制更是訓練我們用更精簡的方式表達。未來幾年光是推特上的文字量,就可能超過全世界所有的書了!所以別小看社群媒體帶來的好處。

人脈多,創意多,婚姻也更穩固

你在網路上認識的人越多,反而更容易激發創新的點子。因為許多創新來自看似不相關的兩個概念的結合,而這通常發生在點頭之交的談天中。臉書的數據也顯示,夫妻之間共同朋友越多,婚姻越穩固;反之,共同朋友少的伴侶,分手機率較高。所以下次想大清朋友時請三思!

匿名讓人性醜陋無遺

網路匿名性確實讓人更容易表現負面、傷人的一面。當我們以為不會有任何後果時,很多人就會肆無忌憚地散播惡意。一位網友天真地發文慶祝地球兩千零一十四歲生日,卻招來謾罵甚至叫她去死的回應。所以即使別人看不見,我們也要謹言慎行,做個善良的網民。

個人評價:

這本書用大數據揭示了網路時代下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令人大開眼界。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分析龐雜的數據,娓娓道來背後的社會意涵。雖然針對負面現象,作者沒有提出太多的解方,但光是意識到問題所在,相信就能督促自己做得更好。

特別推薦《我們是誰?》給哪些讀者: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沉迷於網路論戰、懷疑網路是否讓人更墮落的朋友。書中的發現或許會顛覆你的想像。我也推薦給好奇網路如何使用我們的數據,以及質疑網路上的互動是否誠實的讀者。這本書絕對能帶給你全新的視野!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醒我們在擬定社群媒體策略時,要善用大數據,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真實樣貌和需求,而不是想當然耳。唯有貼近使用者的真實面目,才能創造出引起共鳴、帶來轉換的內容。《我們是誰?》以實際的網路數據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一窺使用者的真面目,進而優化我們的社群策略,在這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站穩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