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Drive》

一句話總結:

《Drive》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人類歷史上的動機演變,揭示了我們如何從單純為了生存而努力,轉變為如今仍在實踐的胡蘿蔔加大棒策略——以及為什麼這種策略已經過時了。

作者介紹:

Daniel Pink是一位學習法律出身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雇員。他曾擔任過艾爾·戈爾(Al Gore)的演講稿撰寫人。在《Drive》這本書中,Pink帶領我們一同回顧人類動機的歷史演變。他指出,我們已經從早期主要受內在動機驅動(為了生存),轉變為不斷追逐老闆和雇主高高懸掛在我們頭上的胡蘿蔔,同時努力避開大棒的威脅。

重點啟發:

1. 外在獎勵的陷阱

在工業時代初期,外在獎勵是激勵員工的不二法門。當時賺錢的機會無限,只要多賺一點錢,就能享受新興的便利設施,例如電視、收音機或預煮晚餐。然而,隨著我們逐漸從工業時代過渡到資訊時代,單靠快速交貨的獎金已經無法激勵員工了——大多數人根本不在乎。相反地,外在獎勵和懲罰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員工敷衍了事,甚至不擇手段達到目標。

2. 內在動機的重要性

Pink強調,要在需要創意思考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內在動機。就像小時候一樣,單純因為對某件事充滿熱情、樂在其中,或是出於好奇心而去做。然而,隨著世界一再教導我們依賴外在動機,我們逐漸失去了內在動機。難怪有70%的美國人討厭自己的工作,或是感到不滿足。

3. 重新點燃追求卓越的渴望

Pink提出了「動機3.0」的概念。他認為,如果我們被賦予一項能夠挑戰技能、但又不會讓人不知所措或感到無聊的任務,並且能夠自主地去完成,我們就會樂於全力以赴。這種狀態被稱為「心流」(flow),雖然無法永遠維持,但在工作中能夠定期進入心流狀態是很重要的。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動機。我發現,每當我全神貫注於一項有興趣且具挑戰性的任務時,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相反地,如果只是為了獎金或績效評比而努力,反而常常感到煩悶乏味。這讓我意識到,找到一份能夠激發內在動機、讓自己樂於投入並不斷精進的工作,遠比追逐外在獎勵來得重要。

特別推薦《Drive》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開始對公司福利,如配車、更好的保險和年終獎金失去興趣的29歲年輕上班族;那些因為開始販售自己的畫作,而逐漸失去創作樂趣的42歲上班族媽媽;以及所有努力在周末擠出時間做些有趣事情,卻總是感到力不從心的人。

Ed的話:

《Drive》一書中的洞見,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增強」(Enhance)概念不謀而合。透過創造一個能夠激發員工內在動機的工作環境,給予他們自主權、目標感和精進技能的自由,企業便能提升員工的投入度和工作表現。對個人而言,找到並投入一份能夠帶來心流體驗的工作,自然能夠促進自我成長,提升生活品質。或許,我們該放下追逐外在獎勵的執念,回歸初心,讓內在動機引領我們邁向卓越之路。

《夢幻之地: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真實故事》Dreamland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揭露了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來龍去脈,從藥廠的貪婪與疏失、毒販加速毒品蔓延,到現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遏止危機的過程,作者鋪陳詳盡,引人入勝。

作者介紹:

作者山姆.昆諾斯是一位資深記者,曾任《洛杉磯時報》駐墨西哥城記者長達10年之久。他的報導涵蓋範圍廣泛,從毒品、移民到組織犯罪等議題,皆有深入的研究與獨到的見解。《夢幻之地》便是昆諾斯多年研究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結晶,2015年出版後廣受好評,並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非虛構類決選資格。

重點啟發:

1. 醫療體系的漏洞

美國醫療體系對止痛藥的濫用,是造成鴉片類藥物危機的主因之一。藥廠為了利益,不斷向醫生宣傳鴉片類止痛藥的「安全性」,致使開藥行為失控。政府監管不力,FDA魯莽核准新藥上市,更讓問題惡化。這凸顯出美國醫療體系亟需改革,加強藥品管理與把關,杜絕止痛藥濫用的漏洞。

2. 毒品氾濫的社會成因

美國中下階層的困境,是毒品問題的溫床。失業、貧窮、教育資源匱乏等社會問題,讓許多人陷入絕望,進而尋求毒品的慰藉。毒販趁虛而入,以低價藥物快速滲透社區,毒品因而氾濫。我們不能只著眼於打擊毒品,更要正視並解決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斬斷毒品的需求。

3. 群眾力量的重要性

面對嚴峻的毒品危機,美國政府起初反應遲緩,是民間團體率先站出來揭露問題的嚴重性。家屬組成互助團體,在社區宣導反毒觀念;藝術工作者在街頭張貼標語,喚起輿論關注。群眾的力量逐漸累積,終於促使政府正視問題,投入更多資源應對危機。公民社會的覺醒,是推動改革的關鍵力量。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作者以扎實的調查與動人的筆觸,呈現了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全貌。他不只揭露問題,更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並提出可能的解方。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力作。

特別推薦《夢幻之地》給誰:

我特別推薦《夢幻之地》給對藥物濫用問題有興趣的讀者,以及美國公共衛生、社會福利等領域的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獨特的見解,值得細細品味。

Ed有話説:

Ed認為《夢幻之地》帶給企業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要提高危機意識(Enhance),建立風險管理機制。藥廠、政府、醫療機構的疏失,讓止痛藥濫用問題一發不可收拾。這警惕企業要時時保持警覺,預先識別潛在風險,及早因應,才能避免危機全面爆發。唯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企業才能永續經營,創造長遠價值。

《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

一句話總結:

作者凱特·雷沃思提出了一個全新且平衡的經濟模型,不僅追求人類的福祉和繁榮,也兼顧地球生態的永續發展。這個嶄新的觀點,喚醒了我們該改變目前資本主義世界觀對「成長」的執著,轉而追求一個更加平衡、永續的發展願景。

作者介紹:

作者凱特·雷沃思(Kate Raworth)是牛津大學的經濟學家,她提出了一個 21 世紀的經濟學新主張,不僅考量人類的福祉,也將地球生態納入考量。她的成就廣受肯定,不僅獲得多項獎項,也經常受邀至各大組織演講,提出她獨到的見解。

重點啟發:

1. 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傳統經濟學的循環流動圖,忽略了四個重要因素:家務勞動、「看不見的手」、能源與資源,以及汙染與廢棄物。凱特大膽提出「甜甜圈經濟模型」,強調經濟活動應在滿足人類需求的「社會基礎」,與維護地球健康的「生態上限」之間的最佳區間運作。這種跳脫傳統框架的創新思維,啟發我們該用更宏觀、更長遠的視野看待經濟發展。

2. 永續發展的迫切性

書中指出,我們在海洋酸化、土地轉用、空氣汙染、氣候變遷等方面已經超出「生態上限」。這警醒我們必須盡速採取行動,將經濟活動導向永續發展的軌道。從減少浪費、增加再利用,到研發創新技術,我們都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為地球的永續盡一份心力。

3. 利他共好的企業典範

書中分享了許多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的範例,如老人復康中心、二手商店、塑膠回收再製等。這啟發我,企業不應只追求利潤,更應在獲利的同時造福社會、愛護地球。唯有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前提下,企業才能創造長久價值,立於不敗之地。

個人評價:

我認為《甜甜圈經濟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凱特以圖像化的甜甜圈比喻,生動地闡述了複雜的經濟理論。書中提出的模型雖然理想,卻也切合實際,值得所有關心人類未來、地球永續的人一讀。不論你是經濟學新手,或是自詡理性思考的學者,這本書都能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思考視角。

特別推薦《甜甜圈經濟學》給以下幾類人:

關心永續議題的學生、有志投入公益事業的中年人、喜歡甜甜圈的你我他。透過這本書的啟發,讓我們一起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Ed有話説:

Ed 想補充一點,《甜甜圈經濟學》的概念跟企業經營中的 SCALE 策略不謀而合。永續發展的理念,正是企業在擬定策略(Strategize)時不可或缺的考量。而透過創新(Create)、自動化(Automate)、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增強企業力(Enhance)等方式,企業更能在「甜甜圈」的最佳區間內運作,善盡社會責任並獲得長久成功。

總之,《甜甜圈經濟學》帶給我們一個嶄新的經濟思維模式。讓我們跳脫舊有框架,用更宏觀、更長遠的視野看待經濟發展。唯有在人類福祉與地球永續間取得平衡,創造利他共好的企業典範,我們才能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懷疑的歷史》Doubt : A History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懷疑在科學、宗教和現代思維方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令人大開眼界。

作者介紹:

作者珍妮佛‧赫克特(Jennifer MIchael Hecht)是一位美國詩人、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她曾獲得美國國家人文獎章,著有多本備受好評的書籍,包括《懷疑的歷史》、《留給世界的禮物》等。赫克特博學多聞,其著作常以獨特的視角,探討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課題。

重點啟發:

1. 懷疑是宗教的一部分

雖然信仰在宗教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懷疑—信仰的對立面—也存在於古今中外的教會之中。這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基礎在於你無法證明任何事情。歷史上,許多懷疑論者挺身而出,挑戰宗教權威,指出教會所堅持的邏輯謬誤,提出更合理的替代解釋。

2. 懷疑是科學的搖籃

在早期,人們很少有辦法解釋閃電等自然現象。只有當人們開始質疑那些編造出來的故事,我們才開始有科學發現。無論你是初出茅廬的科學家,還是已經在該領域耕耘多年,都不要害怕懷疑。堅持自己的疑惑,可能會導致下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

3. 懷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當有疑問的人聚在一起時,他們可以互相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相互交流、共同探討,他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與其糾結於懷疑帶來的困惑,不如看看懷疑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它讓我們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我們無能為力。當我們分清楚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就更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個人評價:

個人觀點方面,我認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懷疑思想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她旁徵博引,從古希臘哲學家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再到近代的科學家,涵蓋範圍十分廣泛。讀完此書,我對懷疑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要勇於質疑、深入探索的決心。

特別推薦《懷疑的歷史》給誰:

我特別推薦《懷疑的歷史》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想要保持對教會忠誠,但又心存疑慮的虔誠夫婦;對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思想感興趣的歷史愛好者;以及任何對宗教感興趣的人。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將此書的理念與個人成長聯繫起來。懷疑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自我認知(Enhance)。透過質疑,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訂定合適的人生策略(Strategize)。總之,《懷疑的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懷疑思想的認識,更是一種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願我們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成為勇於懷疑、善於思考的現代人。

《多巴胺國度》Dopamine Nation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刻地探討了現代人在充滿誘惑與刺激的環境中,如何維持生活的平衡,避免成為多巴胺上癮者。藍比克醫師提出了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讓我獲益良多。

作者介紹:

作者安娜.藍比克是史丹佛大學的精神科醫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她曾任美國疼痛學會主席,是成癮治療領域的權威。藍比克醫師的研究聚焦於成癮行為與大腦多巴胺系統的關係,她的著作《多巴胺國度》更將這些洞見化為了饒富趣味又發人深省的內容。

重點啟發:

1. 忍受不適,直面情緒

我們往往難以應對生命中的痛苦與不如意,因而傾向於用各種小確幸來掩蓋。但藍比克醫師建議我們學會忍受些微的不適,正視自己的情緒,聆聽內心的聲音。唯有直面那些不愉快,我們才能提升情緒覺察力,讓心智變得更加獨立與強大。就像學習游泳,一開始難免會嗆到水,但多練習幾次之後,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

2. 適可而止,避免過量

我們對刺激的反應就像吸毒者渴求新的劑量,隨著攝取量增加,大腦會逐漸產生耐受性。這個過程稱為「神經適應」,可能導致嚴重的成癮問題。藍比克醫師提醒我們,快感不是免費的,它總伴隨著痛苦。一旦過量,不但無法從刺激中獲得滿足,反而會引發焦慮、憂鬱等症狀。因此,學會適可而止,避免過度使用手機、網路等,讓大腦回歸平衡狀態至關重要。

3. 痛苦與快樂相輔相成

你可能很難想像,痛苦居然能帶來快樂?沒錯,短期的不適,可以換來長遠的益處。好比說運動,當下肌肉的酸痛,最終卻能讓身體更健康;又如斷食,暫時的飢餓感,卻能促進新陳代謝。這些自願承受的痛苦,反而能夠提升多巴胺,帶來更多的喜悅和滿足。由此可見,痛苦與快樂可以相輔相成,關鍵在於拿捏平衡。

個人評價:

讀完《多巴胺國度》後,我深刻體認到,過度追求多巴胺的刺激,非但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反而會讓人越陷越深。唯有學會擁抱不完美,接納生命的起伏,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與喜樂。藍比克醫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揭示了成癮背後的機轉,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值得一讀再讀。

特別推薦《多巴胺過度》給誰:

我想要推薦《多巴胺國度》給那些有成癮問題的人,或是渴望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讀者。無論你是想戒除賭博的青年人、正在自我提升的上班族,還是想要深入了解痛苦根源、給予諮商對象更好建議的生涯導師,這本書都能帶給你全新的視角與啟發。

Ed的話:

對企業經營者而言,本書的洞見也能帶來策略上的思考。如何在產品設計中適度運用多巴胺刺激,又不會讓消費者過度依賴?如何創造一個平衡的企業文化,鼓勵適度的壓力,同時避免員工耗竭?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唯有洞悉多巴胺的運作機制,並善加利用,企業才能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增強競爭力,贏得消費者的心。

《Dotcom Secrets》

一句話總結:

《Dotcom Secrets》是由 ClickFunnels 創辦人 Russell Brunson 所撰寫的實用數位行銷指南,透過銷售漏斗和許多其他數位產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力量來發展線上業務。

作者介紹:

Russell Brunson 是一位成功的網路創業家和行銷專家,他創立了 ClickFunnels 這個廣受歡迎的線上漏斗建置平台,並憑藉自己的行銷策略成為千萬富翁。Brunson 在數位行銷領域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樂於分享自己的心得,幫助更多人在網路時代取得成功。

重點啟發:

1. 鎖定理想客戶,行銷事半功倍

要建立有效的行銷策略,首先要明確定義目標受眾,並描繪出理想客戶的形象。透過回答一系列問題,如人口統計、社會經濟因素、行為模式等,可以更精準地鎖定目標市場。一旦掌握了理想客戶的特徵,就能設計出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的行銷活動,讓潛在客戶產生共鳴,感受到品牌真正在與他們對話。

2. 打造魅力角色,贏得客戶的芳心

要讓品牌脫穎而出,建立與客戶的情感連結,創造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形象非常重要。這個角色要能夠反映目標受眾的共同特質和掙扎,讓人產生認同感。塑造魅力角色的關鍵在於講述吸引人的故事,展現角色的缺點和人性化的一面,並善用已建立的知名度。只要角色形象鮮明,即使偶爾冒犯到某些人,也勝過對所有人都保持中立。

3. 打造價值階梯,建構完美的銷售漏斗

行銷的目的是推廣產品並促進銷售,但如何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作者提出了價值階梯和銷售漏斗的概念。價值階梯的建立始於提供較低價的前端產品,逐步吸引潛在客戶,最終引導他們購買更高價值的產品。而銷售漏斗則是價值階梯的網頁呈現方式,代表著客戶在購買產品前所經歷的過程。不同階段的漏斗需要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前端用戶和後端用戶的心理狀態是有差異的。

個人評價:

《Dotcom Secrets》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數位行銷指南,作者 Russell Brunson 憑藉自己的成功經驗,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和可操作的策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行銷配方,有針對性地投入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個利潤豐厚的銷售漏斗,獲得可觀的收益。作者的分享直截了當,不拖泥帶水,每一個觀點都有實際案例支撐,非常值得反覆琢磨和實踐。

特別推薦《Dotcom Secrets》給誰:

我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要進入網路行銷和電子商務領域的人,無論你是經驗豐富的行銷人員,還是剛入門的新手,都能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實用,相信每個讀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穫。

Ed的話:

《Dotcom Secrets》這本書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策略制定(Strategize)方面提供了很多啟發。作者強調要明確定義目標受眾,打造理想客戶形象,這對於制定行銷策略至關重要。只有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才能設計出有效的行銷方案。此外,書中提到的價值階梯和銷售漏斗的概念,也為企業的產品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合理的產品組合和定價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掘客戶的終身價值,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總的來說,這本書為企業經營和個人職涯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值得反覆研讀和實踐。

《別為小事抓狂》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告訴我們,即使生活中總是有無數的小事讓人感到煩躁,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作者介紹:

理查.卡爾森(Richard Carl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家,他的《別為小事抓狂》系列書籍銷量超過2500萬冊。可惜的是,卡爾森在2006年因肺栓塞過世,享年45歲。他的妻子克莉絲汀繼續傳揚他的理念,幫助更多人過更快樂的生活。

重點啟發:

1. 你的人生不是急診室

現代人總是匆匆忙忙,把每一天都當作在開救護車,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想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你的人生不是急診室!它是一場美妙的體驗,而且你只有一次機會去經歷。與其讓自己筋疲力盡,不如試著強迫自己無所事事一兩個小時。起初你可能會感到焦躁不安,但慢慢地,你會發現放空的自由和平靜。

2. 換位思考,給他人喘息的機會

當他人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時,試著換位思考。也許郵局櫃台人員剛收到噩耗,也許是他的伯父過世了,又或者是他的伴侶離他而去。如果你站在對方的立場,你還會埋怨他動作太慢嗎?不如給他一個微笑,耐心等候。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

3. 放鬆不應該是「待辦事項」

我們常常把放鬆排在待辦事項的最後面,等到週末或假期才去做。但是,放鬆不應該是一件需要「等待時機」的事。當你真的感到疲憊不堪時,就應該停下腳步,深呼吸,提醒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你的幸福應該永遠優先於工作上的瑣事。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本書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生活不必總是急急忙忙、壓力重重。適時的放空和放鬆,反而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更從容地面對人生。就像作者所說的,如果我們總是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奮鬥,很可能會錯過當下值得把握的美好時光。

特別推薦《別爲小事抓狂》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總是匆匆忙忙的年輕人、總是對生活節奏感到沮喪的中年管理者,以及任何總是把放鬆擺在最後面的人。相信這本書能幫助你找到內心的平靜,活出更快樂的人生!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要學會 Leverage(充分利用)。領導者要懂得善用員工的長處,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而不是事必躬親、凡事插手。只有放手讓團隊成員承擔責任,企業才能真正實現SCALE(規模化)。同樣地,我們也要學會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把心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這樣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平衡,活出精彩人生!

《唐吉訶德》Don Quixote

一句話總結:

《唐吉訶德》是一部1605年的經典小說,描繪了唐吉訶德·德·拉曼查的生活和富有洞見的旅程,他是一位似乎正在失去理智的西班牙人,與一位名叫桑丘·潘沙的農夫一起踏上了成為騎士和恢復騎士精神的追尋之旅,他們與多個想像中的敵人戰鬥,面對一系列奇幻的挑戰。

作者介紹:

《唐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chael de Cervantes)的著名作品,首次出版於1605年。塞萬提斯被公認為西班牙黃金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現代小說的先驅。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唐吉訶德》,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重點啟發:

1. 追尋夢想,勇敢面對挑戰

唐吉訶德雖然被周圍的人認為是瘋子,但他堅信自己是一位騎士,活在充滿騎士精神的世界中。他勇敢地踏上了幫助窮人和無助者、消滅邪惡勢力的使命,即使面對種種挑戰和誤解,仍然不放棄自己的理想。這啟發我們要勇於追尋夢想,即使旅途艱辛,也要堅持到底。

2. 珍惜並善用身邊的資源和機會

桑丘·潘沙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但當唐吉訶德邀請他成為自己的侍從,並承諾歸來後封他為島嶼總督時,他抓住了這個機會。在旅途中,桑丘雖然清楚唐吉訶德的瘋狂,但仍然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並試圖以唐吉訶德的視角來看待世界,開拓自己的眼界。這啟發我們要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和機會,勇於走出舒適圈,探索未知的世界。

3. 想像力的力量

唐吉訶德因為閱讀了大量騎士小說而產生了”瘋狂”的想像,看到了一個與他人完全不同的世界。雖然最終他意識到自己心愛的書籍並未反映現實,但他的想像力卻為他的生命帶來了非凡的冒險和意義。這啟發我們要善用想像力,勇於突破現實的框架,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個人評價:

《唐吉訶德》是一部饒富哲理和想像力的不朽經典。作者透過主角的冒險經歷,探討了理想與現實、夢想與瘋狂、勇氣與智慧等重要命題。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充滿機智幽默。閱讀此書不僅讓我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更啟發我要勇於追尋夢想,珍惜身邊的一切,善用想像力豐富人生。

特別推薦《唐吉訶德》給:

– 喜愛經典文學、尋找人生意義的讀者

– 正在追尋夢想、面臨挫折和困境的人

– 渴望突破現實桎梏、拓展視野的年輕人

– 欣賞充滿想像力和智慧的故事的所有讀者

Ed有話説:

《唐吉訶德》這部經典名著啟發我們要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Leverage),就像桑丘·潘沙抓住機會跟隨唐吉訶德一樣。在追尋夢想的路上,我們要善用身邊的人脈、知識、技能等各種資源,為實現目標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我們也要像唐吉訶德那樣,勇於突破思維定式,以創新(Create)的想像力重新審視世界,為自己和他人開拓嶄新的可能性。這種創新精神和充分利用資源的智慧,對於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金錢心理學》Dollars and Sense

一句話總結:

《金錢心理學》揭露了我們在理財時常犯的思考錯誤,教導我們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更明智地運用金錢。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丹・艾瑞里(Dan Ariely)和傑夫・克賴斯勒(Jeff Kreisler)。艾瑞里是一位心理學和經濟學教授,著有多本暢銷書,探討人類行為。克賴斯勒則是一位前律師,善用幽默與諷刺來推廣良好的理財習慣。兩人攜手合作,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探討我們在金錢決策上常犯的愚蠢錯誤,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改善。

重點啟發:

1. 機會成本的考量

在花錢時,我們常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選擇。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舉例來說,當你買新車時,應該思考這筆錢本來可以用在什麼地方,例如一趟美好的旅行。許多人在衝動消費時沒有考慮到這點,日後往往會付出代價。

2. 降低花錢的痛苦

腦部掃描顯示,花錢會引發痛苦反應。大公司深知這點,並設法讓消費變得毫無痛苦。我們自己也會想辦法減輕痛苦,例如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費,打算日後再償還。語言也扮演說服我們花錢的角色,研究顯示,高達 90% 的人會因為「省錢」的說法而做出購買決定。

3. 想像未來的自己

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自己在退休後過著美好的生活,感謝過去的自己。這聽起來很傻,但有助於我們在情感上與未來的自己產生連結。另一個行之有年的策略是設立自動儲蓄賬戶,讓金錢「躲起來」,避免我們揮霍。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作者以輕鬆幽默的筆調談論嚴肅的理財話題,讓讀者在歡笑之餘也能學到實用的知識。書中提到的許多理財陷阱,我自己也曾經歷過,看到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癥結,讓我有種「原來大家都一樣」的感受。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尤利西斯合約」的概念,透過預先設立限制來避免誘惑。這讓我想到,與其靠意志力對抗衝動消費,不如營造一個讓自己不易犯錯的理財環境。

特別推薦《金錢心理學》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人,因為在金錢的世界裡,我們難免會不理性。它特別適合那些想要為退休儲蓄,卻不知從何開始的上班族;以及剛畢業、開始學習理財的社會新鮮人。

Ed的話:

《金錢心理學》提醒我們,理財時要特別留意自己的思考盲點,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這與企業經營時所需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不謀而合。就像書中所說,與其設計一套複雜的預算計畫,不如訂定一個簡單、適度的預算,並確實遵守。這樣的做法更容易執行,成功機會也較高。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們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唯有透過自我覺察,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而非受其宰制的奴隸。

《問個問題又何妨》Doesn’t Hurt To Ask

一句話總結:

《問個問題又何妨》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提問正確的問題,來說服他人,並解釋有意識的提問是分享你的想法、與讀者建立連結、以及在辦公室和家中說服他人的關鍵。

作者介紹:

特雷·高迪(Trey Gowdy)是一位前國會議員和檢察官,他深知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有多麼困難。在《問個問題又何妨:運用問題的力量來溝通、建立連結和說服》這本書中,他分享了他多年來在法庭上和國會山莊accumulate的智慧結晶。無論你身處何種環境,不管是在會議室還是在家庭晚餐時,你都可以透過問正確的問題,來引導人們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重點啟發:

1. 有效的說服不只是與對手辯論

有效的說服不僅僅是在辯論中表現出色,而是要傾聽、溝通,並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分享你的信念。問題是說服他人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們將重點放在與對方的對話上,並且能夠很好地避免引起防禦性的回應。透過提問,你可以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這就是問題的力量所在。

2. 問題要簡單而精準

你提出的問題應該既簡單又精準。首先,避免使用「每個人」、「從不」或「總是」等籠統的詞語,因為這些詞很容易引起反駁。其次,透過重複來強調你的觀點。你重複某件事的次數越多,你的聽眾就會越清楚它的重要性。最後,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駁倒對手的論點,試著重新包裝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讓它聽起來很荒謬。

3. 即使說服失敗,也有補救之道

即使是說服力大師,也不可能總是贏得辯論。有時最好的做法是離開。但作者還是有一些最後一刻的策略來減輕辯論失敗帶來的損害。首先,你可以試著轉移話題,用問題打斷對方,阻礙他們的氣勢。其次,你可以質疑對方的假設,問「你怎麼知道?」或「你真的確定這是真的嗎?」。第三,如果你的論點的某個部分特別有說服力,就在那一點上加倍下注。如果這一切都失敗了,你最後的策略是扮演受害者,因為人們天生更容易同情受害者。

個人評價:

我總是喜歡閱讀有關溝通的書籍,因為它們讓我想起我認識的所有溝通技巧出眾的人。這本書提醒了我,說服力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問了什麼。作者提供的策略切實可行,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家中,我都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透過這本書,我學會了如何用問題來引導對話,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並以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特別推薦《問個問題又何妨》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想要分享自己的政治信仰,卻又不想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中年人;那些不知道如何說服孩子做正確事情的新手父母父母;以及任何想要在生活各個領域成為更出色的溝通者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與企業經營中的S-策略制定(Strategize)這一概念不謀而合。在企業管理中,高層主管需要透過提出正確的問題,來引導團隊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這不僅需要傾聽下屬的意見,還要以一種鼓舞人心的方式來傳達公司的願景。透過有意識的提問,管理者可以讓員工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並對公司的決策產生認同感。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增強團隊凝聚力。總的來說,《問個問題又何妨》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溝通視角,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都值得我們學習和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