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一句話總結:

《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投資聖經傳授了價值投資的精髓,教你如何透過忽略短期市場波動,選擇內在價值高的公司,穩健獲利。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班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可說是 20 世紀最傑出的投資家之一,他白手起家,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華爾街開啟了輝煌的投資生涯。1949 年,格雷厄姆將其投資原則彙整成書,出版了這本《聰明的投資者》。他的得意門生——股神巴菲特更盛讚此書是有史以來最棒的投資書籍。

重點啟發:

智慧投資的三大原則

智慧投資可歸納出三大原則:1. 長期分析公司的發展和經營理念、2. 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3. 絕不追求驚人報酬,專注在穩健獲利。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資守則一,永遠不要虧損;守則二,永遠記住守則一。」這正是智慧投資的精隨。沒人能預測下一個臉書,但人人可以做好風險控管,避免血本無歸。

別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

格雷厄姆以「市場先生」比喻整個股票市場。想像市場先生每天來敲你家門,報了一堆股票價格,你該怎麼辦?格雷厄姆建議:無視他吧!因為市場先生並不聰明,喜怒無常,價格忽高忽低,難以捉摸。iPhone 發表前股價飆升,結果新機不如預期又暴跌,就是最好的例證。身為智慧投資人,你該依循自己的分析,別盲從市場起舞。

堅守投資公式,穩健致富

最後,為了降低投資情緒的影響,格雷厄姆主張要嚴格遵守「公式投資」。這個方法又稱「定期定額」,每月或每季固定投入特定金額,不論股價高低,長期投資你篩選的標的。這個方法需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礙,但卻能讓你在股災前,避免一次重押而血本無歸。

個人評價:

格雷厄姆所倡導的價值投資法,強調紮實的功夫與風險控管,雖然保守,卻是穩健致富的不二法門。透過這本書,我學到投資並非賭博,而是尋找市場與內在價值的落差,耐心等待價值實現的過程。投資不必亦步亦趨,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反而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詭譎多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特別推薦《聰明的投資者》給誰:

我特別推薦此書給那些想要累積財富,卻不想天天盯盤的人。尤其適合沒有太多時間研究股市,卻願意花心力篩選標的的中長線投資人。此書也適合曾在股海中嘗到敗仗苦頭,想要找到可長可久投資方法的人。如果你崇拜股神巴菲特,更應該回頭研讀這本啟蒙巴菲特的經典著作。

Ed的話:

價值投資的精神,其實跟企業經營有許多相通之處。企業要能永續發展,就必須深入分析市場與自身的競爭優勢,擬定長期策略(Strategize)。智慧投資講求的獨立思考,企業更要能創新求變(Create),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屹立不搖。此外,企業可以透過自動化(Automate)與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提升經營效率,就像投資人透過定期定額降低風險一樣。總之,無論投資或創業,都要能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Enhance),在風雨中穩健前行。

《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The Innovators 

一句話總結:

《創新者們》帶你穿越數位革命的歷史長河,揭示了這場革命實為數十年來眾多創意人才齊心協力的結晶,讓我們從笨重龐大的機器,邁向口袋中快速且全球連結的設備。

作者介紹: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是位世界級的傳記作家,曾撰寫過賈伯斯、富蘭克林和愛因斯坦等人的精彩傳記。2014年,他決定挑戰一個稍微不同的主題,追溯數位革命的歷史脈絡,從最初的源頭開始,將他觀察到的線索一一拾起,編織成這本精彩的著作。

重點啟發

程式設計的先驅竟是一位女性詩人

第一位程式設計師是位女性,而且她的程式源自數學和詩歌的結合。19世紀初,拜倫勛爵的女兒愛達·洛芙蕾斯熱衷鑽研數學和藝術。她參加了英國博學家查爾斯·巴比奇的科技沙龍,巴比奇的差分機啟發了她。洛芙蕾斯後來擴展了巴比奇的分析機構想,這台機器能夠處理不同問題,甚至自主切換要解決的問題。在翻譯巴比奇的手稿時,洛芙蕾斯加入了自己的註解,內容是原稿的兩倍還多,價值更高,並描述了第一個電腦程式。基本上,她在1843年就描述了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電腦 – 一種多功能的通用機器。

嬉皮與駭客讓電腦走入尋常百姓家

個人電腦的誕生要歸功於一群嬉皮和駭客。軟體早期,蘋果和微軟之間展開激烈競爭,但他們都借鑑了施樂公司的技術。不僅如此,硬體也是集體努力的成果。個人電腦的起源可追溯到自製電腦俱樂部,60年代拆解設備來理解其運作的嬉皮,到了70年代成了試圖打造設備的駭客。1975年起,該俱樂部每兩週聚會一次,科技迷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就是在這裡初次接觸到Altair 8800 – 第一台業餘愛好者可以使用的電腦。俱樂部內對此熱烈討論,當這台電腦登上《大眾電子》雜誌封面後訂單量暴增,賈伯斯和沃茲也意識到蘋果公司的機會來了。

網際網路由學界、軍方、企業界齊心打造

在任何過程中,總有些人扮演著關鍵的連結角色,對最終結果負有重大責任,范尼瓦·布希就是其中之一。身兼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院長、軍事科學首席顧問、雷神公司創辦人等多重身份的他,將網路背後三大關鍵勢力連結在一起。在他的呼籲下,政府成立了匯集各界專家進行基礎研究的國家科學基金會。李克萊德在這裡分享了他對去中心化網路和即時人機通訊的願景,泰勒將其形成一個大學合作研究網,羅伯茨協助建造。1969年,在他們的構想融合下,軍事和學術網路ARPANET誕生。1973年,隨著網際網路協定的開發,ARPANET開始對更多設施開放。如你所見,網際網路的基礎是由許多人共同奠定的。

個人評價:

我認為《創新者們》傳達的最重要理念是,如果你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考和作品,那它們都不會有任何意義。無論是獨自追尋或團隊合作,總有一刻你要向世界宣告:「嘿,我做了這個,你們覺得如何?」除非你這麼做,否則稱不上是個創新者。這個道理放諸科技創新、藝術、教育、商業、政治、社會科學或任何其他領域都適用。沃特‧艾薩克森的文筆出色,我十分推薦他的作品。

特別推薦《創新者們》給誰:

那些想要進入創新公司工作的電機工程師;拒絕讓同事接觸公司最重要工作的研發團隊領導以及任何對二進位邏輯著迷的人。

Ed的話:

創新需要分享和協作,這個理念與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息息相關。對企業而言,創新是競爭力的關鍵,需要跨部門協作,集思廣益。對個人而言,唯有勇於分享,才能不斷精進,實現自我提升。從自動化(Automate)的角度來看,開放協作有助於提高創新效率。透過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可以避免重複勞動,加速創新進程。總之,《創新者們》這本書啟發我們,唯有敞開心胸擁抱協作,才能成就偉大的創新。讓我們一起向這些偉大的創新先驅致敬,並效法他們無私分享的精神!

《創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一句話總結:

《創新者的窘境》是一本揭示顛覆式創新力量的商業經典,闡述了為什麼市場領導者在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時常常註定失敗,以及現有企業如何才能長久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作者介紹: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以研究創新和顛覆式技術聞名。他在1997年出版了《創新者的窘境》一書,顛覆了企業領袖談論技術進步的方式。這本書也深深影響了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成為他為數不多會推薦的商業書籍之一。

重點啟發:

維持式創新 vs. 顛覆式創新

克萊頓將技術分為兩種:維持式技術和顛覆式技術。維持式技術專注於透過增強功能或提升容量來改善現有技術的性能。而顛覆式技術則以全新的方式解決問題,或是服務全新的客群,進而改變整個產業的版圖,甚至催生出嶄新產業。

企業文化與能力的三大要素

一家公司能否適應顛覆式創新,取決於其資源、流程和價值觀這三大要素是否與目標市場相匹配。資源指的是任何可以買賣、僱用或解僱的事物;流程泛指正式和非正式的行動及溝通模式;價值觀則是管理者和員工做出所有組織決策時所依據的標準。問題在於,市場冠軍公司通常資源豐富,但流程和價值觀往往根深蒂固,難以適應顛覆式創新所針對的新興利基市場。

解決兩難的良方

面對顛覆式創新所帶來的兩難,克萊頓建議市場領導者應該接受自身流程和價值觀的侷限性。幾乎不可能在同一個組織中同時發展維持式和顛覆式技術。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成立或收購一家具備合適價值觀和流程的子公司,為其提供必要的資源,然後放手讓它去做。用豐沛的資源來彌補在其他兩個要素上的不足,搶先一步打造出市場尚未察覺卻已然需要的事物。

個人評價:

讀完《創新者的窘境》,我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這本書精闢地剖析了許多企業巨頭敗於顛覆式創新的根本原因,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作者以大量案例佐證其觀點,論述清晰有力。儘管此書出版至今已有20多年,但其洞見歷久彌新,至今仍是創新領域的必讀經典。

特別推薦《創新者的窘境》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

1. 創業者和新創團隊:本書有助於你找出顛覆式創新的契機,避免重蹈那些企業巨頭的覆轍。

2. 大企業的決策者:本書能讓你及早察覺顛覆式創新的威脅,採取正確的應對策略,延續公司的市場統治地位。

3. 任何對創新和科技趨勢感興趣的人:本書以平實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科技革新背後的運作邏輯,幫助你洞悉產業變局的底層邏輯。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創新者的窘境》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思路。面對顛覆式創新的威脅,企業不能故步自封,而應未雨綢繆,超前部署。通過成立或收購子公司,在獨立的環境中孕育顛覆式技術,才能搶佔先機,引領顛覆浪潮。這需要高層有前瞻的戰略眼光和魄力,敢於打破成規,另闢蹊徑。同時,資源的靈活調配和充分授權也不可或缺。惟有解放思想、因勢利導,企業方能在變革大潮中持續領先。

《動物的內心生活》The Inner Life of Animals 動物的存在價值:生態系統中的重要1環

book cover《動物的內心生活》The Inner Life of Animals

一句話總結:

《動物的內心生活》這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探索動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了解動物也有情感、智慧和痛苦,與人有許多相似之處,藉此喚起我們對動物的同理心。

作家介紹:

動物的內心生活》彼得.渥雷本:我們和動物說的其實是同一種語言-\ 本月大人物/-OKAPI閱讀生活誌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是一位德國知名的森林管理員和暢銷書作家。他多年來在森林中工作,對大自然和動物有著深刻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著作《樹的韌性》曾登上德國亞馬遜自然類書籍排行榜第一名,另一本著作《動物的內心生活》更進一步探討動物的情感和智慧,引發廣大讀者的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渥雷本的作品不僅在德國廣受歡迎,在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也有大量讀者。他的書籍常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在各大書店和網路平台上銷售,特別是在Amazon上的評價極高。

他為兒童寫的書籍包括中級非小說類書籍《你能聽到樹在說話嗎?》以及圖書《彼得與樹孩子們》。他是一位天生的故事講述者,專注於生態主題的作品,並在德國管理著一片市政所有的環保林地。

重點啟發:

1. 打破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正視牠們的存在價值

我們習慣將動物分類,認為有些動物是人的好朋友,有些動物是食物來源,有些動物是害蟲或是無用之物。但其實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價值,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書中提到,豬其實是非常聰明而且愛乾淨的動物,只是人們受限於固有印象,忽略了牠們的真實面貌。當我們拋開成見,以開放的心胸去認識不同物種,就能發現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參考不同的經典作品和科學研究來更好地理解動物的世界。

2. 人與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動物也有豐富的情感

許多人認為動物的行為完全出於本能和荷爾蒙的驅使,沒有情感可言。但書內舉例指出,松鼠媽媽為了保護幼崽,會不顧一切地將牠們拖到安全的地方,直到筋疲力盡才罷休,展現了母愛的偉大。人在危急時刻也會依循本能做出反應,因此動物的行為模式與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此外,動物也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這些情感不僅在文本中得到了生動的描繪,也在許多圖片和影片中得到了證實。

3. 設身處地為動物著想,給牠們應有的關懷

身為動物的好友,我們應該努力去了解牠們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牠們身上。有些人為了滿足虛榮心,給寵物染髮或者穿上不舒服的衣服,但這對動物而言可能是一種折磨。

我們要記得動物和人一樣會感到痛苦和恐懼,應該盡可能減少對牠們的傷害,多給牠們關懷和愛護。

當我們設身處地為動物著想,就能和牠們建立更深厚的情誼。這種關懷也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從孩子開始教導他們尊重和愛護動物。

個人評價:

《動物的內心生活》是一本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的好書。作者在文內用大量的研究和生動的新案例,帶領大家重新審視人與動物的關係。書中不只揭示了動物的驚人之處,更喚起了我們對生命的尊重。

讀完這本書,我對周遭的動物有了更多的觀察和思考,也更懂得換位思考,站在牠們的立場設想。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增進了我的知識,也開拓了我的視野和胸襟。

這本書雖然不是繪本、小說、漫畫或立體書,但它透過豐富的文字和實例分析,打破了我們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動物的情感和價值。書中生動地描繪了動物的行為和情感,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並尊重每一個生命。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增進對動物了解、親近自然和關注生態環保的人士閱讀。

特別推薦《動物的內心生活》給誰:

– 想擺脫過度消費、親近大自然的上班族

– 有意停止吃肉、願意為動物著想的青年

– 想更了解毛小孩內心世界的寵物飼主

– 對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有興趣的老師和教育工作者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來看,《動物的內心生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唯有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以更宏觀、更富同理心的視角看待事物,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規劃。在企業經營中,如果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出發,而忽略了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感受,就很難贏得支持和認同。

反之,若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必能凝聚共識,創造多贏局面。

這本書雖然談的是動物,但其中的智慧與企業領導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值得所有經營者參考。

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適用於企業經營,也能應用於教育、家庭和其他社會層面。

相關主題的英文書推薦:

如果你在書店或電子書網站尋找相關書籍,推薦以下書給你閱讀!

1. 《樹的秘密生命》 (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作者: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此本書揭示了樹木之間的交流和互助,讓讀者重新認識森林的奇妙。

2.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Stolen Focus) 
作者:約翰・海利(Johann Hari)

此本書探討現代社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並提出解決方案。

3. 人類大歷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作者: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此本書透過人類歷史的角度,深入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各種相關問題。

結語:

《動物的內心生活》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與動物的關係,打破刻板印象,正視牠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透過豬的智慧與松鼠媽媽的母愛等生動案例,揭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讓我們明白牠們和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書中強調設身處地為動物著想的重要性,提醒我們動物和人一樣會感受到痛苦和恐懼,應該給予牠們應有的關懷和愛護。

此本書不僅增進了我們的知識,也開拓了視野和胸襟,鼓勵我們以更宏觀、更富同理心的視角看待事物,从而更好地尊重和愛護每一個生命。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一句話總結:

《比賽,從心開始》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運動、工作和生活中達到巔峰表現所需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培養這種狀態的書。

作者介紹:

提摩西.高威(W. Timothy Gallwey)是一位傑出的網球教練和暢銷書作者。他在1974年出版了《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意外地成為了超級暢銷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單人運動,更是一個巔峰表現狀態的模板。連比爾·蓋茲都承認多次閱讀這本書,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重點啟發:

內在自我的角力決定外在技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和自我2。自我1是我們有意識的思維,負責思考、決策和自言自語。自我2是我們的潛意識,在我們處於心流狀態、放鬆和順其自然時才能接觸到。這兩個自我常常處於內在衝突之中,而這場內在角力的結果往往決定了我們的外在表現。當自我2掌控時,我們往往能發揮出最佳水準。反之,自我1的過度干預常常適得其反。

平靜自我1,信任自我2,讓表現自然流淌

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在比賽或競爭開始前就預測誰會贏,因為內在遊戲太過強大,足以決定我們的行為。我們需要的是完全相反的心理狀態,高威稱之為「超然物外」。要化解內在衝突,關鍵是要平靜自我1,信任自我2。這主要意味著不要評判自己,而是觀察發生的一切,然後相信自我2會盡最大努力。當你評判和責罵自己時,只會讓自我1更加強大和突出,這是適得其反的。

內在遊戲無處不在,不限於網球或運動

小時候,我們都很擅長玩內在遊戲。我們不會將一切智力化,而只是觀察,然後自己嘗試。這叫做內隱學習,也就是在不一定能描述每一步的情況下記住一項技能。作為成年人,我們必須重新學會專注於這種學習方式。一旦掌握,我們就擁有了一個可以在生活各個領域變得更好的工具。冠軍球員很少把對手視為敵人,而只是將其視為遊戲中的障礙。要應對這些障礙,球員必須先贏得與自己的內在比賽。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球員往往更少評判、更多享受,也不會試圖控制一切。這種心態在其他領域同樣有幫助,比如商業談判、約會、藝術創作等等。

個人評價:

我從Blinkist上讀完《比賽,從心開始》的摘要後,立即買了一本。這本書只有160頁,但我真的很想讓這個理念深入人心。我所有最出色的工作都發生在我不考慮自己在做什麼、沒有擔憂的時候。高威用來描述這種狀態的比喻非常引起我的共鳴。這本書長銷不衰是有原因的,我強烈推薦大家從中學習。

特別推薦《比賽,從心開始》給誰:

– 有機會成為職業選手的網球球員

– 在試鏡時無法發揮才華的掙扎女演員

– 任何忘記了「超然物外」感覺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的理念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策略制定」(Strategize)方面。制定策略時,我們常常過於糾結於細節和操控一切,而忘記順其自然、享受過程。如果能夠平靜自我1,信任自我2,反而能在輕鬆愉悅中制定出更優質的策略。《比賽,從心開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啟發我們在各個領域培養巔峰表現的心理狀態。無論是運動、工作還是生活,玩轉內在遊戲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無限賽局》The Infinite Game

一句話總結:

《無限賽局》這本書主張,商業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無盡的旅程;要在商場上有傑出表現,領導者必須提出「正當目標」、建立互信團隊、向「勁敵」學習,以及保持靈活應變的能力。

作者介紹:

西蒙.西奈克(Simon Sinek)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暢銷書作家和組織顧問。他以探討領導力和組織文化聞名,著有《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等暢銷書。在《無限賽局》這本書中,西奈克將有限賽局和無限賽局的概念應用到商業領域,提出了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

重點啟發:

跳脫「非贏即輸」的思維框架

商業不是一場有限的競賽,而是一段沒有終點的旅程。在這場無限賽局中,參與者不斷加入或退出,規則也在不斷變化。企業的目標不應該是擊敗對手,而是要專注於自身的長遠發展,與其他參與者合作共贏。只有以無限思維來經營事業,企業才能基業長青。

為崇高的目標而奮鬥

要在無限賽局中取得成功,企業必須提出一個足以凝聚人心的「正當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描繪一個尚未實現,卻令人嚮往的未來願景,並且要符合五大要件:要積極正面、包容開放、以服務為導向、能靈活應變、高瞻遠矚。唯有為崇高的使命而奮鬥,企業才能激勵員工士氣,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創造長久的價值。

視競爭者為良師益友

在無限賽局中,競爭對手其實是我們學習和進步的對象,而非非打倒不可的敵人。西奈克將這樣的競爭者稱為「勁敵」(Worthy Rivals)。仔細觀察勁敵的長處,可以幫助我們找出自己的不足,激勵我們精益求精。與其耗費心力與對手鬥個你死我活,不如以開放的心胸向他們學習,共同把「蛋糕」做大,追求共好。

個人評價:

我認為《無限賽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顛覆了我們根深蒂固的競爭思維,為企業永續經營指出了明路。西奈克運用大量的案例,生動闡述了無限思維的內涵及運用,讀來令人茅塞頓開。尤其是書中提出的「正當目標」和「勁敵」概念,更是發人深省。這本書不僅適合企業領導者閱讀,對於任何想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佳作。

特別推薦《無限賽局》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想要打造百年老店的企業家、高階主管,以及所有渴望在事業上有所突破的職場人士。如果你曾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感到疲憊不堪,這本書將為你指引一條迥然不同的道路;如果你正苦於尋找企業的使命和方向,這本書將幫助你找到前進的力量。

Ed的話:

西奈克在《無限賽局》中提出的「正當目標」概念,不啻是企業經營的根本。唯有訂定崇高的使命,才能凝聚向心力,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共同為企業的永續發展而努力。這個概念與S.C.A.L.E.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不謀而合。企業領導者必須審慎思考組織的核心目標,擬定長遠的發展藍圖,方能引領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穩健前行。

此外,書中呼籲我們以開放的心態看待競爭者,視他們為學習的對象,而非你死我活的敵人。這樣的觀點有助於我們跳脫零和的思維,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市場競爭,進而尋求創新、突破,開創嶄新局面。對照S.C.A.L.E.,這正是「創建」(Create)的精髓所在。

總而言之,《無限賽局》為企業永續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本絕對值得企業領導者細細品味的佳作。

《The In-Between》

一句話總結:

《The In-Between》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學會欣賞生命中的小時刻,因為那些我們等待下一個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能塑造我們的人生。

作者介紹:

傑夫·高因斯(Jeff Goins)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工作的藝術》,但如果你深入探究,會發現他實際上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每一本都傳達了值得傳播的訊息。《The In-Between》是其中一本,講述了我們在公車站等車、在咖啡店等遲到的朋友或是希望兒子趕快睡著好讓自己能夠休息的那些時刻。

重點啟發:

放下期待,體驗當下的神奇

我們常常期待下一個大假期、搬家或是工作升遷,但其實生命的真諦不在那裡。有一天晚上,傑夫的兒子醒來大哭,原本希望能儘快哄他入睡的傑夫,最後放棄了這個念頭,帶著兒子到客廳玩耍。就在那一刻,他的兒子突然露出笑容,說出了從未說過的新詞彙。傑夫意識到,這是一個改變人生的時刻,而他差點就錯過了。如果我們能放下對事情發展的期待,反而更能享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活在當下,欣賞每一刻的美好

傑夫在西班牙的交換學期結束後,他像其他海外學生一樣,捨不得回家。為了把回到「無聊的伊利諾州」的旅程變成一場冒險,他決定搭火車回去。然而,與歐洲火車上令人興奮且不斷變化的風景不同,美國的跨國火車之旅竟是如此乏味無趣。就在傑夫感到失望的時候,一位同車的乘客突然驚呼:「好美啊!」原來那名乘客是位花藝師,他們開始聊天。花藝師其實是個鰥夫,正準備回家看女兒並拜訪妻子的墳墓。他說的一句話讓傑夫印象深刻:「沒有什麼比回家更棒的了。」當我們想到最重要的人時,即使是寒冷貧瘠的冬日景色,也能變成最美的風景。

慶祝生命中的大時刻,心存感激

傑夫從來不熱衷於結婚的想法,所以當那一天真的越來越近時,他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儘管這些重大時刻並不佔據我們生命的大部分,但當它們發生時,我們還是應該花點時間慶祝並心存感激。當他的未婚妻走在紅毯上時,傑夫的朋友拿起吉他,開始唱傑夫為妻子寫的歌。那一刻,傑夫突然意識到這真的是個大日子,他開始哭泣,意識到這確實將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所以,雖然我們不應該過度沉迷於生命中的大事件,但還是要適度地給予關注和欣賞,否則多年後可能會後悔。

個人評價:

《The In-Between》雖然不長,但已經足夠傳達它的訊息:放慢腳步,環顧四周,感激此時此刻。無論是小事、大事還是壞事,都要心存感激。只要我們活著,每一個當下都有它的美。傑夫用這本發自內心的好書,善意地提醒了我們這一點。不妨找個時間,在你最喜歡的咖啡館角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特別推薦《The In-Between》給誰:

那些總是期待下一個盛大派對或假期的大學生、渴望在新工作中賺到更多錢好開始「真正生活」的上班族以及習慣在公車站玩手機打發時間的人。

Ed的話:

從《The In-Between》的概念出發,我們可以聯想到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SCALE原則,尤其是「享受當下」與「創建」(Create)這一環節最為相關。創建不僅僅是指開發新產品或服務,更是在於創造美好體驗和回憶。就像書中所說,我們不應只盯著下一個目標,而錯過了眼前的風景。用心經營每一次客戶互動、團隊合作的機會,用創意點亮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個當下,久而久之,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就與快樂。期待大家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新的啟發,用不同的視角審視生命,並從日常的點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當下力量。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

一句話總結: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這本書揭露了學前教育的種種弊端,探討孩童天生好奇的心智特質,並提供各種協助孩子成長的方法,強調應著重遊戲和技能培養等原則。

作者介紹:

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是耶魯大學的兒童研究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幼教工作者。她憑藉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心得,撰寫了這本《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一書。克里斯塔基斯博士的研究專長包括幼兒教育、兒童發展心理學等領域,她的著作廣受教育界的推崇。

重點啟發:

成人本位的學前教育

現今的學前教育體系,其實是為了方便成人而設計,而非以孩童的需求為出發點。家長將幼兒園視為托兒所,過度強調安全性;而教師則偏重講述式教學,忽視了孩子透過遊戲學習的重要性。這些做法並未真正促進孩童的成長與發展。

信任與遊戲的教育力量

若要幫助孩童有效學習,教師必須善用「信任」與「遊戲」這兩大利器。遊戲對於孩童的認知發展至關重要,透過玩樂,孩子能夠建立記憶力和其他關鍵能力。師生之間的信任感也能營造正向的學習體驗,激發孩童的潛力。教師應讓孩子主動參與,引導他們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技能培養勝於知識灌輸

與其強調死板的知識灌輸,不如著重孩童的技能培養,這才是教育的重點所在。我們應審慎規劃教學內容和方式,以孩童的個人成長為目標,將課程聚焦在溝通、解決問題等實用技能上。這些能力不僅有助於孩子往後的學習表現,更能讓他們受用終身。教育改革需要時間和資源,但這是值得投資的一項工程,事關我們孩子的未來。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反思: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否真的符合孩童的需求?是否過於側重填鴨式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潛能?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自主的學習環境。透過遊戲啟發孩童的創造力,在信任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培養他們的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的童年更有意義,為他們的人生奠定穩固的基礎。

特別推薦《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家長、教育工作者,以及關心教育議題的民眾。對於即將送孩子進入學前教育的父母來說,這本書能幫助你選擇合適的幼兒園,避免陷入填鴨式教育的迷思。對於幼教老師而言,書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策略和理念,能夠啟發你的教學靈感。而對於有心改革教育體制的決策者來說,這本書更是不可不讀的參考書目,它直指當前教育的弊端,並提出了務實可行的改革方向。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更美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的童年熠熠生輝!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醒我們在規劃幼兒教育政策時,必須以孩童的需求為依歸,審慎評估當前做法的利弊得失,擬定符合孩童天性的教學綱要和方針。我們要跳脫成人的思維框架,站在孩子的立場來設計教育內容,善用遊戲、故事等孩童喜愛的元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同時,也要重視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唯有訂定明確的教育策略,並落實執行,才能真正實現以孩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出快樂自信、熱愛學習的新世代。

《亨利埃塔的不朽人生》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一句話總結:

《亨利埃塔的不朽人生》透過揭露一位擁有非凡細胞的女性──亨利埃塔.拉克斯的鮮為人知的故事,讓你變得更聰明且更富同情心;她的細胞至今仍然存活,並為數十項醫學突破做出了貢獻。

作者介紹:

麗貝卡·斯克魯特(Rebecca Skloot)是一位記者,她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追蹤調查亨利埃塔.拉克斯的故事,最終寫成了這本《亨利埃塔的不朽人生》。透過她的努力,這個被埋沒多年的故事終於得以曝光,讓世人認識到亨利埃塔.拉克斯對現代醫學的重大貢獻。

重點啟發:

癌症奪走生命,卻讓細胞永生

亨利埃塔.拉克斯是一位貧窮的黑人女性,在年輕時就不幸罹患了侵略性的子宮頸癌,最終英年早逝。然而,醫生從她的腫瘤組織中取樣,意外發現她的癌細胞竟然能夠在體外存活並快速增殖。這些不朽的「HeLa細胞」,為往後數十年的醫學研究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默默無聞的奉獻,終獲世人緬懷

儘管亨麗埃塔的細胞聞名世界,但大多數人對她本人和她的家人一無所知。在她去世後,家人們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直到最近,隨著這本書的出版,亨麗埃塔的故事才漸為人知。人們終於意識到,是這位默默無聞的黑人婦女,為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

細胞捐贈引發倫理爭議

HeLa細胞的使用,引發了關於細胞捐贈的隱私權和倫理問題的討論。醫生在未經亨利埃塔同意的情況下,就取走並利用了她的細胞。這樣的做法在當時並不違法,但在今日看來卻有違倫理。隨著生物醫學的發展,如何在研究需要和個人權益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一個值得社會深思的課題。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震撼與感動。作者以其出色的調查報導能力,將亨利埃塔.拉克斯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故事不僅揭示了現代醫學發展背後鮮為人知的一頁,也觸及了種族、貧窮、醫療倫理等多個複雜的社會議題。儘管亨麗埃塔的遭遇令人心痛,但她的細胞卻造福了全人類,這份意外的禮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特別推薦《亨利埃塔的不朽人生》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醫學研究感興趣的人。亨利埃塔.拉克斯的故事,將會顛覆你對醫學研究的許多想像。同時,我也推薦給關注人權和社會正義議題的讀者。這本書揭示了在醫學進步的背後,可能存在著對弱勢群體的剝削。提醒我們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謹記維護每個人的基本尊嚴。

Ed的話:

亨利埃塔.拉克斯的細胞為現代醫學帶來巨大突破,這讓我想到企業經營中「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的重要性。HeLa細胞就像是醫學界的一座富礦,科學家們懂得充分利用這項獨特的資源,創造出無數的研究成果。同樣地,企業也要善於發掘和運用自身獨特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這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的思維。亨利埃塔的故事啟發我們,即使是意想不到的事物,也能成為推動進步的關鍵力量。

《創意工廠》The Idea Factory

一句話總結:

《創意工廠》這本書深入剖析了貝爾實驗室如何透過專注於科學研究,在近百年間引領通訊產業創新,對我們今日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介紹:

喬恩·格特納(Jon Gertner) 是一位知名作家和記者,他在 2012 年出版了《創意工廠》這本書,深入探討貝爾實驗室的歷史。貝爾實驗室是電話鈴聲等許多重大發明的幕後推手。喬恩曾任職於《紐約時報》雜誌,他的作品也曾出現在《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媒體。

重點啟發:

願景決定一切

如果你有一個宏大而廣泛的願景,就有機會在數個世紀內持續對世界產生影響。貝爾實驗室之所以能夠歷經百年仍屹立不搖,關鍵就在於創辦人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當初立下了「透過分析、記錄和傳輸聲音來改善通訊」的宏偉願景。這個遠大的目標指引了貝爾實驗室的發展方向,使其得以不斷突破創新。

創新科技的搖籃

沒有貝爾實驗室,我們就不會有今日的電腦、電話、無線電和網際網路。貝爾實驗室聚集了來自頂尖學府的優秀人才,培養出 13 位諾貝爾獎得主和 5 位圖靈獎得主。它發明了電話、無線電、雷達、核反應爐、電晶體、衛星、太陽能電池、行動電話和 Unix 作業系統等劃時代的科技,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壟斷促進創新

壟斷其實是創新的一大動力,因為企業可以利用豐厚的利潤來資助科學研究。貝爾實驗室之所以能夠長期聘請頂尖人才從事基礎研究,關鍵就在於母公司 AT&T 曾經長達 50 年壟斷了美國的電話服務市場。AT&T 將利潤的一大部分投入研發,促成了貝爾實驗室的輝煌成就。只要這些利潤是用來資助造福大眾的重要科研,壟斷也未嘗不是一種良性的商業模式。

個人評價:

讀完《創意工廠》後,我深深為貝爾實驗室的創新能量所震撼。它參與發明了諸多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關鍵科技,可以說是現代科技的搖籃。這本書也啟發我思考企業的願景和定位問題。一個企業只有立足於宏大的願景,並將創新視為核心競爭力,才能基業長青,持續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特別推薦《創意工廠》給誰:

1. 科技創業者:書中介紹的貝爾實驗室的發展歷程,能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很多關於技術創新和商業運作的寶貴經驗。

2. 企業經理人:本書從企業願景、人才策略、研發模式等角度剖析了貝爾實驗室的成功祕訣,值得企業經理人借鑒學習。

3. 科技愛好者:如果你對通訊科技的發展歷史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書中有大量鮮為人知的科技發展軼事,讀來饒富趣味。

Ed的話:

貝爾實驗室的成功,與 SCALE 當中的「策略制定」和「充分利用」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創新科技的搖籃,關鍵在於制定了專注於基礎科學研究的長期策略,並充分利用 AT&T 的壟斷利潤來支持這一策略。這啟示我們,企業要實現基業長青,必須高瞻遠矚地制定宏偉的願景和策略,並在此基礎上充分整合各方面資源。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出源源不絕的創新活力,產生改變世界的重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