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誰把音樂變免費》How Music Got Fre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將帶你一探 MP3 音樂格式的瘋狂歷程,解釋它的起源、網路如何推波助瀾,以及它前景未卜的未來。

作者介紹:

史蒂芬・維特(Stephen Witt)是一位專門報導科技、商業和創新等議題的記者。他的作品曾發表在《連線》、《衛報》和《金融時報》等知名媒體。《音樂如何變免費》是他的第一本書,獲得了廣泛好評,被譽為是音樂產業數位化轉型的必讀之作。

重點啟發:

1. MP3 的崛起之路

MP3 的發展始於 1987 年,由德國科學家費盡心力研發出一種無損音質的音訊壓縮格式。雖然一度面臨 MP2 格式的激烈競爭,但 MP3 憑藉著更優越的性能,以及意外獲得 NHL 的青睞,終於突圍而出,一舉打敗了 MP2,成為音訊壓縮的新霸主。

2. MP3 的免費時代

1995 年,MP3 開發團隊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免費釋出 MP3 轉檔軟體 WinPlay3。沒想到,這一舉措竟意外開啟了音樂盜版的新紀元。短短兩年內,MP3 迅速席捲網路,盜版音樂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音樂產業雖然試圖阻止這股潮流,卻為時已晚,音樂世界從此不可逆轉地改變了。

3. 串流音樂的崛起

如今,實體 CD 幾乎已成為歷史,就連 MP3 也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風靡全球的串流音樂服務,如 Spotify 等。儘管串流音樂遏止了盜版歌曲的氾濫,卻也讓消費者不再購買完整專輯。面對音樂產業生態的劇變,音樂人開始質疑唱片公司存在的必要性,也對收益分配制度提出質疑。音樂產業正面臨著新的變革浪潮。

個人評價:

這本書生動地描繪了音樂數位化的發展歷程,揭示了科技進步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運作模式。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將錯綜複雜的事件脈絡娓娓道來,令人讀來津津有味。書中不僅詳實記錄了 MP3 的發展歷史,更觸及了音樂產業面臨的種種挑戰與變革,引人深思。

特別推薦《誰把音樂變免費》給哪些人:

那些好奇 MP3 盛行時代幕後故事的 3、40 歲讀者,以及想要洞悉音樂產業未來趨勢的唱片公司高管。當然,任何對網路如何改變音樂世界感興趣的讀者,都值得一讀這本精彩的著作。

Ed 的話:

數位化浪潮的衝擊,讓音樂產業不得不重新審視既有的商業模式,尋求突破與創新。這正是企業必須掌握 SCALE 法則的最佳寫照。面對劇變的市場環境,唱片公司應審慎制定因應策略(Strategize),積極創建嶄新的營運方式(Create),善用科技工具實現流程自動化(Automate),充分利用數位時代的種種優勢(Leverage),進而提升品牌價值與競爭力(Enhance)。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場數位革命中脫穎而出,開創音樂產業的新藍海。

《創造你的運氣》How Luck Happen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在工作、愛情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創造適合幸運降臨的條件,進而促成自己的好運。

作者介紹:

作者珍妮絲・卡普蘭(Janice Kaplan)和巴納比・馬什(Barnaby Marsh)是兩位研究人員,他們驚奇地發現,幸運其實是由才能、機會和努力三大要素交織而成。這三項要素就像老式拉霸機中的三顆櫻桃,需要完美排列才能開獎。而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其實可以主動培養這三大要素,為幸運創造有利條件。

重點啟發:

1. 堅持理念,方能等到幸運降臨

約翰・格里森第一本法律驚悚小說,在找到願意出版的小出版社之前,曾遭到28家出版商拒絕。若非友人勸阻,他差點就把這本稿子付之一炬了。如今,他已經售出數百萬冊,多本著作被改編成賣座電影。即使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第一集也遭到12次退件,最後才拿到1500英鎊的預付款,印製了1000本,从此揭開她聲名大噪的序幕。由此可見,頑強不屈的意志是多麼重要。

2. 身處機會叢生之地,方能增加幸運際遇

當年輕的哈里遜・福特為了當演員而搬到洛杉磯,他一開始只能在一位非常年輕的導演家中當木匠。這位年輕導演正是喬治・盧卡斯,後來選角讓他在《星際大戰》這部據說會票房慘澹的電影中演出,從此聲名大噪。莎莉賽・塞隆從澳洲搬到義大利再到美國,原本志在當舞者,卻因膝蓋受傷而陷入低潮。正當她要放棄回澳洲時,一位星探發掘了她,讓她變成了演員。由此可見,身處在機會叢生的地方是多麼重要。

3. 人際網絡越廣,越能創造偶然機會

當你知道自己的幸運有賴他人幫忙時,你就會主動向他們求助。而且廣結善緣也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斯里・斯里尼瓦桑靠著龐大的社群媒體人脈找到夢寐以求的工作,他建議要非常明確地告訴別人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如此一來,認識的人越多,訊息傳播得就越快、越廣。或許你不該錯過那麼多的派對了!畢竟在百人的婚宴上認識有趣的人,遠比在萬人的演唱會中來得容易。

個人評價:

本書提到的許多案例讓我意識到,原來幸運並非全然憑運氣,而是需要自己努力創造條件。書中提到要堅持理念、身處機會叢生之地、廣結人際網絡等,對於覺得自己很倒楣、想放棄追尋夢想的人來說,這些建議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人重新燃起對生命的希望。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對如何主動出擊、爭取好運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特別推薦《創造你的運氣》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覺得自己很不幸運、認為自己得到的機會少於應得的人。也推薦給那些厭倦了不斷嘗試、想要放棄的人。這本書將給你希望,並提供許多建議,教你創造幸運降臨所需的條件。

Ed的話:

我認為本書的觀點跟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概念不謀而合。幸運固然需要機緣,但更需要周詳的部署。就像企業要制定長遠的發展策略,個人也要對人生有通盤的規劃。創造讓幸運降臨的條件,說穿了就是要懂得主動出擊、抓住機會,這跟企業必須善用市場趨勢、把握先機的道理如出一轍。總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幸運的本質,領悟到好運其實是可以追求、可以爭取的。只要戰略得當,相信人人都能成為幸運兒!

《打造夢想企業》How I Built This

Version 1.0.0

一句話總結:

《打造夢想企業》這本書蒐集了作者Guy Raz在他的同名廣播節目中訪問世界各地最成功企業家的精華內容,教你如何創業以及維持公司穩健成長。

作者介紹:

Guy Raz 是一位著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他主持的節目《打造夢想企業》(How I Built This)深受聽眾喜愛。在這個節目中,他訪問了許多世界知名企業的創辦人,聽他們分享創業故事和心路歷程。Guy Raz 本身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將多年來的訪談精華集結成書,與讀者分享這些頂尖創業家的智慧結晶。

重點啟發:

1. 創意引爆無限機會

創業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值得你全心投入的好點子。米其林星級主廚 Wolfgang Puck 曾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你要問自己,這個idea值不值得你放棄目前手上的一切去追尋。當你下定決心創業時,也要為自己準備一個「降落傘」,提供緩衝。街頭服飾品牌 FUBU 的創辦人 Daymond John 在創業初期,白天在 Red Lobster 打工,晚上才能專心發展自己的事業,直到他獲得百萬美元的投資,才得以全職投入。

2. 善用人脈資源

創業的路上,光靠自己的積蓄和親朋好友的資助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導師、人脈和各方面資源的挹注。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你得發揮創意,另闢蹊徑。5小時能量飲料的創辦人 Manoj Bharghava 看準汽水巨頭壟斷貨架的情況,決定將他的飲料裝在2盎司的小瓶子裡,創造差異化。而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說過:「沒有什麼比朋友的推薦更有影響力。」用心打造一個讓人忍不住向他人推薦的優質產品,就能享受口耳相傳的神奇效果。

3. 無懼逆境,化危機為轉機

COVID-19疫情再次證明,沒有人能倖免於難。身為領導者,你必須勇於承擔,帶領團隊度過難關。當強生公司的泰諾產品被摻入氰化物,導致七人死亡時,公司決定不顧FBI和FDA的反對,在美國全面回收泰諾產品,展現對消費者負責的決心。這個史無前例的舉動,讓泰諾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恢復銷量,重返市場龍頭寶座,成為商學院講座的經典案例。

個人評價:

我非常佩服書中這些創業家的膽識和創意。他們不畏艱難,勇於冒險,為了追求夢想,願意放棄一切。他們靈活應變,在逆境中尋找機會,化危機為轉機。這些故事深深地激勵了我,讓我明白創業的路上雖然荊棘滿佈,但只要有夢想和毅力,就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這本書不僅是創業指南,更是一劑強心針,讓人充滿鬥志,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

特別推薦《打造夢想企業》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想創業卻又怕未知風險的中年人、想嘗試創業的年輕人、以及所有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這本書會帶給你源源不絕的啟發和動力。

Ed的話:

創業需要擬定縝密的策略(Strategize),發揮創意(Create),讓工作自動化(Automate),善用人脈資源(Leverage),不斷精進自我(Enhance)。我認為書中這些創業家的故事和SCALE理念不謀而合。他們靈活的策略、源源不絕的創意、口耳相傳的自動行銷、人際網絡的善用、以及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都值得我們學習。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大家一個全新的創業視角,點燃你心中的創業之火,讓你的夢想起飛!

《Google模式:挑戰瘋狂變化世界的經營思維與工作邏輯》How Google Work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剖析Google成功的祕訣,讓我對Google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產品、並在過去17年保持領先地位的原因,有了全新的認識。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Google前執行長Eric Schmidt和Google資深副總裁Jonathan Rosenberg。他們透過這本書,讓讀者一窺Google的運作模式。書中列出了許多Google領導人用來穩定Google快速成長、並維持創新能力的法則和原則。

獲得的三大重要啟發:

1. 激勵員工比激勵領導更重要

要擁有充滿熱情的員工,關鍵在於營造正確的企業文化。這與企業的核心理念息息相關:企業的價值觀是什麼?企業的宗旨是什麼?為什麼要做某些事情?只要企業的價值觀能夠激勵人心,領導者就不需要親自激勵員工。

如果企業有一套很棒的價值觀,就能吸引對的人才。這些人才通常雄心勃勃、不以金錢為驅動力、而且聰明過人。Google稱他們為「聰明的創意人才」。

2. 把員工當成平等的決策者

要留住這些聰明、有創意、充滿熱情的員工,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做決策時把他們視為平等的夥伴。這意味著有時候做決策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沒關係,因為最後員工一定會支持最終的決定。

聰明的創意人才要百分之百確信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否則他們就不會照做。舉例來說,Google共同創辦人Sergey Brin曾經與一位工程師意見相左。他建議讓一半的團隊跟隨他,另一半跟隨那位工程師。最後整個團隊都跟隨了那位工程師,因為他提出了更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這其實是高效率的做法,因為每個人都會盡最大努力把解決方案做到最好,只因為他們相信這是正確的方向。

3. 創意需要空間

光僱用創意人才是不夠的,你還要給他們發揮創意的空間。而創意正是源源不絕產生絕妙點子和產品的必要元素。因此,要營造鼓勵創意的企業文化。以下是Google的幾個做法:

– 提供免費的食物,讓員工聚在一起用餐聊天

– 打造開放式的工作空間,方便員工交流

– 鼓勵員工在20%的時間從事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專案

所以,不只要僱用創意人才,還要給他們發揮創意的空間,讓他們發揮最大的潛力。

個人評價:

Google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有一套獨特的經營之道。這本書揭示了Google多年來賴以成功的法則和原則,值得所有企業借鏡學習。我個人最大的收穫是,原來激勵員工比激勵領導更重要。這個概念顛覆了我過去的想法,讓我重新審視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特別推薦《Google模式》給以下幾種人:

– 那些在經營模式上囿於舊思維的中小企業CEO

– 剛找到自我價值觀、正要創業的年輕創業家

– 不重視在工作場所提供美食的人

Ed的話: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這本書中的概念跟SCALE五大概念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最有關聯。因為Google的成功,正是奠基在獨特而新穎的經營策略之上。這些策略包括營造正確的企業文化、把員工視為平等的決策者、鼓勵創意等。這些策略看似簡單,卻需要企業有遠見和魄力來執行。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啟發,就是讓我學到如何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企業經營,並從Google的成功經驗中汲取智慧。

《重點不是創意:賽斯.高汀的實踐心法》The Practice

一句話總結:

《重點不是創意》這本書傳達了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只要持之以恆地練習,任何人都能提升創意、精進創新技能,甚至將興趣轉化為專業!

作者介紹:

賽斯.高汀(Seth Godin)是一位知名的作家、企業家和演說家。他已經出版了19本暢銷書,內容涵蓋行銷、領導力、創新等主題。高汀的部落格更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商業部落格之一。他的洞見獨到、思維新穎,深受讀者喜愛。

重點啟發:

擁抱自我節奏,大膽展現天賦

在創作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與其跟隨市場需求或他人的腳步,不如專注於自我探索,找到最真實、最獨特的創作方式。當作品完成時,勇敢地與世界分享,接受各種意見,但不要被金錢指標所左右。

擬定計畫,保持彈性調整

成為專業創意工作者需要一份藍圖。規劃每天固定的創作時間,排除干擾,全心投入。為作品定價,獲得應得的報酬和認可。選擇與自己理念相符的客戶合作。在執行計畫的同時,也要保持彈性,隨時調整方向。

擁抱批評者,結盟志同道合夥伴

批評往往帶有建設性的意見,有助於我們成長。不過,也要小心那些純粹負面的聲音,別讓它們動搖自信。多與支持你、懂你的人相處,尤其是志同道合的創意夥伴。專注發揮自己的超能力,其他部分可以外包。保持成長心態,廣泛閱讀,吸收新知。

個人評價:

閱讀《重點不是創意》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他不僅點出創意工作者常面臨的挑戰,更提供了務實的建議和策略。我特別喜歡作者強調「練習」的觀點。就像運動員每天鍛鍊肌肉,創意也需要持續練習來增進。這本書幫助我建立了創作的規律,學會欣賞自己的進步,也更有勇氣展示作品。

特別推薦《重點不是創意》給誰: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渴望在創意領域嶄露頭角的人。無論你是想辭掉朝九晚五的工作,追尋藝術夢想的人或是二十出頭,立志成為專業創作者的年輕人;甚至是希望協助孩子在藝術道路上順利航行的家長。這本書的智慧將助你一臂之力,點亮創意人生!

Ed的話:

閱讀《重點不是創意》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正如作者所言,創意工作者應專注於發揮自身優勢,將其他部分外包。企業也是如此,將重複性高的工作自動化,釋放人力,投入更具策略性的任務。此外,書中提及與志同道合的創意夥伴結盟,在企業環境中同樣重要。與優秀的合作夥伴攜手,往往能迸發更多創新火花,共創雙贏。總而言之,《重點不是創意》帶給我們的啟發絕不侷限於創意領域,更能延伸到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一起練習,一起精進,開創嶄新篇章!

《踏實感的練習》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

一句話總結:

《踏實感的練習》提供了一種更扎實、踏實的生活方式,摒棄了不斷追求成功、提高生產力的迷思,取而代之的是與自己和平共處,優先考慮心理健康,過著簡單卻有意義的生活。

作者介紹:

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演說家,專門研究人類潛能和可持續的高績效表現。他的文章曾發表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上。《踏實感的練習》是他的最新著作,提出了一種更健康、更扎實的生活方式。

重點啟發:

找到內在核心,避免成為英雄式的個人主義者

英雄式的個人主義會讓人感到無論做什麼都不夠好,總是在不停地追求更高效、更有生產力的自己。解藥就是找到並探索自己的內在核心,無論是跳舞、繪畫、與家人共度時光、修身養性,還是親近大自然,這些都能讓你重新與生活建立連結,感到更加穩定和自信。內在核心並不取決於外在因素,而是始終如一的。

擁抱社群,共同茁壯成長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生活在社群中,與人交流、社交並建立聯繫。英雄式的個人主義鼓勵我們把重擔當成榮譽勳章,獨自承擔一切。這聽起來不錯,但最終只會導致倦怠、心理疾病等負面影響。解決之道是扎根於社群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茁壯成長,就像樹木會將根系橫向延伸,與鄰近的樹木形成地下網絡一樣。

健康的身體孕育健康的心靈

古羅馬諺語有云:「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體魄。」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我們的心理狀態會影響身體釋放有益或有害的荷爾蒙,而身體狀況也深深影響著大腦。養成運動的習慣,無論是短暫(或長時間)的散步,還是簡單的家中鍛鍊,都足以讓你開始收穫運動帶來的諸多益處。強健你的身體,也就強健了你的心智!

個人評價:

這本書深深觸動了我,它揭示了當代社會過度重視成功和效率所帶來的弊端,提醒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過上簡單卻有意義的生活。作者提出的建議切實可行,能夠幫助許多深陷英雄式個人主義泥沼的現代人找到出路。我從中學到了要更加關注內心,與他人建立聯繫,並好好呵護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特別推薦《踏實感的練習》給誰:

– 過度勞累、瀕臨倦怠的上班族

– 剛從疾病中康復的人

– 想要活得更加踏實的人

– 即將退休,希望更專注於心靈修養和自我關係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扎根」的概念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不謀而合,公司應該要有清晰的定位和長遠的目標,紮根於核心競爭力,而非盲目追逐短期利益。同時,「扎根」也意味著要善用內外部資源,與員工、客戶、合作夥伴等建立緊密聯繫,共同成長,這與「充分利用」和「增強」的理念不謀而合。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唯有扎根於內在,並與外界和諧共處,方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和幸福。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

一句話總結:

作者挑戰了許多我們對情緒根深蒂固的迷思,同時也娓娓道來了情緒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令人讀來醍醐灌頂。

作者介紹:

麗莎・費爾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是知名的TED講者,在情緒心理學領域有著傑出的研究成就。她的研究顛覆了傳統情緒觀,提出了「建構情緒理論」。這個理論主張情緒並非源自於大腦中特定的區域,而是基於個人獨特的感官輸入和大腦的預測而形成的。

這本書帶給我的三大重要啟發:

1. 情緒不是非理性的本能反應

過去,我們往往認為情緒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本能反應,就像是從遠古時代演化而來的非理性衝動。但作者指出,情緒其實有多種表達方式,並非只有單一的形式。例如,生氣時我們可能會大吼大叫,也可能會默不作聲。每種情緒反應都有其獨特的神經通路和身體動作,而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感官輸入,預測哪種反應最適合當下的情境。

2. 文化塑造了我們對情緒的概念

作者提到,不同文化對情緒有不同的詮釋。在大溪地語中,甚至沒有形容「悲傷」的詞彙,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類似「感冒時的疲憊感」的詞。我們對情緒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古羅馬人甚至沒有形容「微笑」的詞,直到中世紀才出現了這個概念。可見我們對情緒的認知是會隨著時代演進的。

3. 個人經驗構建了獨特的情緒體驗

與達爾文的進化論類似,我們的情緒並非與生俱來或一成不變,而是由個人經驗所構建而成的。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感官輸入,預測哪種情緒反應最適合當下的情境。因此,每個人的情緒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概而論。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這本書顛覆了我對情緒的許多想像,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點。雖然有些概念對我而言較為陌生,但我很享受這本書帶來的精采啟發。我認為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這些觀點,但我強烈推薦大家一讀這本書!

特別推薦《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給誰:

我特別推薦《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給幾種人:想要學習心理學的大學生、想要更了解自己情緒以改善生活的上班族、以及任何想要了解情緒的本質與形成過程的人。

Ed的話:

從SCALE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來檢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情緒概念,有助於我們突破思維框架,創造(Create)出嶄新的觀點。當我們真正了解情緒的本質,就能更有策略地(Strategize)面對自己的情緒起伏,進而增強(Enhance)情緒管理的能力。總之,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保證能帶給你全新的啟發!

《權力悖論》The Power Paradox

一句話總結:

《權力悖論》以一種鼓舞人心的全新敘事方式,重新詮釋了權力的概念,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好、更平等的人際關係、工作場所和社會。

作者介紹: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是一位研究權力議題長達20年的學者。他發現,當一個人能夠影響他人時,往往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換句話說,權力是一種對於社會有用的人的「獎勵」。然而,悖論在於,一旦人們擁有了權力,往往會開始出現對社會有害的行為,權力的衰敗也就不遠了。達契爾認為,獲得和維持權力的關鍵,在於學習如何應對權力悖論。

重點啟發:

權力的展現無處不在

權力的動態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互動中,例如: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以及陌生人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自然形成的領導者角色,都顯示了權力是如何在社會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

權力來自於提升他人生活的能力

真正的權力並非來自於武力征服,而是來自於對他人的支持和幫助。研究證明,一個人越是樂於分享和支持他人,就越能獲得社會權力。維持權力的關鍵,在於時刻謹記權力是他人賦予你的禮物,端看你對他人有多關懷、慷慨和感恩。

無力感往往源於社會劣勢,並可能損害健康

缺乏權力通常是處於弱勢社群的結果,例如美國的非裔美國人更容易遭到警察殺害或虐待。無力感所帶來的壓力,甚至可能對健康產生實質影響,例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大腦發育可能比較富裕家庭的孩子少3-10%。這表明,權力議題不僅存在於法庭和國家政治中,也是我們為創造一個更公平、更平等的社會所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

個人評價:

《權力悖論》是一本呼籲人文社會科學進行必要範式轉變的重要著作。它讓我深刻意識到,大多數人對權力、支配和影響力的看法其實已經過時了。如果你喜歡探究社會議題,對人際互動的心理學感興趣,這本書將會帶給你豐富的啟發。

特別推薦《權力悖論》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真心致力於創造積極社會變革的政策制定者、想要在工作中做得更好的人力資源員工以及所有熱衷於社會和個人賦權理念的人。

Ed的話:

《權力悖論》一書所揭示的洞見,與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的SCALE架構中的E-充分利用(Enhance)這一概念不謀而合。達契爾強調,真正的權力來自於提升他人生活的能力,這正是一種對權力的充分利用。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若能善加運用自身的權力和影響力,支持和幫助他人茁壯成長,反過來也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權力和認可。這種由內而外的正向循環,將使個人和組織更加茁壯,也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和諧。

《潛意識的力量》The Power Of Your Subconscious Mind 

一句話總結:

《潛意識的力量》是一本心靈成長的經典書籍,教導我們如何運用想像力和其他建議技巧,以正面的方式改變我們的潛意識行為。

作者介紹:

約瑟夫·墨菲(Joseph Murphy)是「神聖科學教會」的著名牧師。他的這本書《潛意識的力量》結合了科學和宗教的觀點,因而廣受歡迎。雖然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某些觀點可能顯得有點玄乎,但在當時,它卻精準地觸動了人們的神經。這本指導如何操縱自己的行為以獲得想要結果的書,已經售出數百萬冊,至今仍然廣受歡迎。

重點啟發:

善用想像力,為自己帶來安慰劑效應

想像力是一種利用安慰劑效應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方法。如果你經常想像自己達成某個目標或結果,你的潛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你的行為,朝著實現這些想法的方向前進。雖然安慰劑效應在許多研究中都有觀察到,但我不認為這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因為它的效果非常主觀,而且因人而異。

睡一晚再做決定,往往更有把握

當你在做決定時感到猶豫不決,不妨先睡一晚再說。你的潛意識可以比有意識的自我更快速、更多元地處理訊息。讓潛意識在你睡覺時發揮作用,隔天早上你可能會有更清晰的想法和更有把握的意見。

真誠地祝福他人,嫉妒只會阻礙自己

如果你暗地裡鄙視別人擁有你想要的東西,你只會降低自己得到那件事物的可能性。許多富人都深信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落入受害者心態,要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為他人加油打氣,這樣宇宙才會眷顧你。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本書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點,特別是關於潛意識的力量和如何利用它為自己帶來好處。不過,我們對想像力的實際效果還是要抱持客觀理性的態度,畢竟吸引力法則雖然是真的,但也需要我們付諸行動才行。總的來說,這本書值得一讀,讀者可以從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想法。

特別推薦《潛意識的力量》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總是陷入負面思考模式的人。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做不到、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不妨試著改變心態,多想像正面的結果,並付諸行動。我也推薦給那些面臨重大抉擇的人,不妨先沉澱一下,聽聽內心的聲音,也許會有不一樣的啟發。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企業在制定策略時,除了要進行市場分析、競爭分析等理性的思考,也要懂得運用直覺和想像力。有時候,一個天馬行空的點子,經過潛意識的醞釀,反而能激盪出創新的火花。此外,這本書也讓我想到,在職場上,我們要學會真誠地祝福他人的成就,而不是嫉妒或排擠。只有互相欣賞、互相扶持,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實現共贏。

《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

一句話總結︰

《他人的力量》這本書生動地展現了他人對我們人生的重大影響力,解析了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並教導我們如何培養更多正面的連結,取代那些不良、虛偽或缺乏連結的關係,讓生命更加圓滿。

作者介紹︰

作者亨利‧克勞德博士(Dr. Henry Cloud)是一位著名的領導力專家、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界限》系列叢書廣受歡迎,幫助無數讀者改善人際關係,活出更健康、更成功的人生。

重點啟發︰

避開生命的絆腳石

生命中有些關係猶如絆腳石,不僅對我們毫無助益,反而會拖累我們前進的腳步。作者將這些有害的關係歸類為第一到第三類連結。第一類是形同陌路、毫無連結的關係;第二類是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的關係;第三類則是表面上看似美好,卻無益於我們長遠發展的虛情假意。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我們必須勇於斬斷這些有害的關係。

做最真實的自己

唯有在那些能夠讓我們安心做自己的關係中,我們才能真正獲得成長。作者稱這種關係為第四類連結,亦即真摯而深刻的連結。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無需偽裝,可以毫無保留地展現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坦然面對自己的弱點,在朋友的支持和鼓勵下,逐步改進自己。擁有這樣的知心好友,我們的人生之路將不再孤單。

回饋帶來突破

真正的好朋友不會包辦我們所有的難題,而是給予我們中肯的意見和回饋,讓我們自己去尋找解決之道,突破困境。這種關係賦予我們自由,同時也要求我們承擔責任。好的人際連結給我們的回饋是具體而可行的,使我們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跨越障礙,而不是被動地仰賴別人的幫助。唯有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個人評價︰

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我。作者以簡單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人際關係對我們生命的重大影響。讀後,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際網絡,反思哪些是值得用心經營的真摯連結。我也學會放下那些有礙自我成長的關係。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善用「他人的力量」,更啟發我做最真實的自己,活出無憾的人生。

特別推薦《他人的力量》給誰︰

– 正值青春期,交友關係影響學業的青少年

– 渴望在事業上更上層樓,卻苦無良師益友的職場人士

– 在感情中備受折磨,渴望獲得平等對待的有情人

Ed的話︰

本書所述人際關係的影響力,與我們在職場和生活中的成長策略不謀而合。正如作者所言,優質的人際連結是我們邁向成功的關鍵助力。它幫助我們「創建」美好願景,「自動化」地養成良好習慣,「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並持續「增強」我們的能力。因此,在制定人生藍圖時,不妨也思考如何與他人建立良性的連結,讓自己時時沐浴在他人的正面力量之中。相信在真摯關係的濡沫下,我們終能綻放最絢麗的人生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