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訊息是怎麽傳遞的》How the Word is Passed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談論籠罩美國歷史大部分時期的奴隸制度,以及過去的經歷如何左右著未來,甚至是現在;因此,我們應該審視歷史,從祖先的錯誤中學習,以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介紹:

Clint Smith 是一位才華洋溢的作家、詩人和學者。他畢業於哈佛大學,目前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Clint 的作品經常探討種族、歷史和文化交織的複雜主題。他的詩集和散文廣受讚譽,並獲得了多個文學獎項。《訊息如何傳遞》是他的首部非虛構類作品,展現了他深入研究和生動寫作的功力。

重點啟發:

1. 奴隸制的陰影揮之不去

儘管奴隸制已成為過去式,但其深層影響卻難以根除,時至今日仍然可見。從新奧爾良的街道、公園名稱,到邦聯領袖的公共雕像和建築物,奴隸制的歷史無處不在。作者驚訝地發現,他的家鄉竟與黑人社區有著如此緊密的歷史連結。這啟發我們反思,奴隸制的遺緒仍舊籠罩著現代社會的許多面向。

2. 奴隸制築起美國的基石

美國以民主、自由、正義、資本主義和奢華聞名於世。然而,在建設今日的基礎設施、司法體系、社區價值觀,乃至整個國家的過程中,白人社區卻犧牲了無數黑人的生命,且往往只是為了白人的利益。作者參觀了惠特尼種植園和安哥拉監獄,發現白人至上主義者剝削黑奴,用於生育、鐵路工程和奴隸交易牟利。每到一處,他都發現背後黑人男女的血汗,成就了白人的富裕與發達。這啟發我們正視歷史,思考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3. 種族不平等的苦果

17世紀以來,隨著歐洲人開始將非洲人視為低等族裔,並強迫他們從事體力勞動,一股種族不平等的浪潮席捲而來:全世界都認為黑人是劣等民族,要為人類的罪過背黑鍋。黑人背負著為白人建設基礎設施和勞動的重擔,卻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回報;相對地,白人卻因此致富,將財富世代相傳。儘管林肯在19世紀末廢除了奴隸制,但黑人社區的起跑線已經遠遠落後。兩個世紀過去,黑人的生活條件仍遠不如白人,教育機會也因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差距而減少,他們僅擁有不到4%的國家財富。諷刺的是,這些財富最初正是由他們一手創造的。這啟發我們反思種族不平等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個人評價:

《訊息是怎麽傳遞的》帶領讀者走訪與黑人歷史密切相關的九個歷史遺址,讓我深刻體認到種族不平等的力量、它對人類道德和發展的負面影響,以及如果我們不汲取歷史教訓,悲劇很可能重演。作者生動而有力的筆觸,將歷史與現實緊密交織,引發我對自身所處社會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堂歷史課,更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正視過去,以免重蹈覆轍。

特別推薦《訊息是怎麽傳遞的》給: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美國公民。黑人青年可以從中了解自己的血脈淵源;美國公民能夠重新審視國家的歷史;熱衷於黑人社區歷史的讀者更能獲得豐富的洞見。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細細品味的好書,它將開啟你對歷史和現實的嶄新視角。

Ed的話:

這本書與「充分利用」(Leverage)的概念不謀而合。書中諸多啟發,提醒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的力量,深入剖析社會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改變的良方。唯有直視過去的錯誤,我們才能真正跨越歷史的藩籬,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未來。對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而言,這種將歷史與現實連結、從中汲取智慧的能力至關重要。讓我們向歷史學習,用發自內心的行動,共同開創嶄新篇章。

《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How Successful People Think

一句話總結:

《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揭示了十一種具體的思維方式,透過練習這些思維方式,你可以活出更美好、更快樂、更成功的人生。

作者介紹:

約翰‧C‧馬克斯威爾(John C. Maxwell)是一位著名的領導力專家和暢銷書作家。他撰寫了多本關於領導力和成功學的書籍,其中包括《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馬克斯威爾的著作啟發了無數讀者,幫助他們提升領導力和實現人生目標。

重點啟發:

1. 拓展視野,放眼全局

當我們面臨困難或挫折時,不妨試著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問題。把眼光放遠一些,你會發現眼前的困境其實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小插曲。學會放眼全局,有助於我們保持冷靜和樂觀的心態,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2. 創意思考,打破慣性

每當我們做決定時,都需要運用創意思維。創造力並不局限於寫作、繪畫、唱歌等藝術領域,即使只是在原有選擇的基礎上多增加一個選項,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現。與其總是循規蹈矩地選擇慣常的道路,不如嘗試突破慣性思維的框架,尋找更多元、更出色的解決方案。

3. 無私奉獻,關懷他人

有時候,讓自己的煩惱煙消雲散的最佳良方,就是專注於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當我們投身於比自己更崇高的事業時,就是在踐行無私的思維模式。或大或小,這種付出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個人評價:

《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雖然不能當作一份必須全盤照搬的清單,但它提供了很多啟發性的思路和觀點。作者提倡將「思考」本身視為一項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獨立活動,我認為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借鑒。透過刻意練習各種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審視人生,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和決策。

特別推薦《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給誰: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總是在生活的忙碌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比方說那個只顧著玩樂度週末的車販,或是即將結束職業生涯的企業家,以及所有很久沒有認真思考未來一年人生規劃的人。這本書能幫助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激發他們以嶄新的視角看待生活和工作。

Ed的話:

從「SCALE」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成功人士的思維模式》與「策略制定」和「充分利用」這兩個概念最為相關。全局思維和創意思維都是制定優秀策略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透過無私奉獻和關懷他人,我們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身邊的資源,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成長。這本書啟發我們打破思維定式,用嶄新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制定策略,更充分地發掘自身和外部的潛力,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何不去擔憂》How Not To Worry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認識大腦原始的情緒求生本能,以及提供一個簡單有效的路線圖,來放下焦慮,過著無壓力的生活。

作者介紹:

保羅・麥基(Paul McGee)是一位著名的激勵演說家和作家,他曾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各大企業演講,啟發了無數的聽眾。他還撰寫了多本暢銷書,包括《自信的藝術》和《SUMO:關掉你內心的否定聲音》等。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重要的啟發:

1. 及時阻止焦慮的惡性循環

憂慮會迅速累積並失控,如果你允許它們這麼做的話。關鍵是要「在情況惡化前阻止」。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憂慮的思考模式會導致焦慮,並迅速觸發身體的求生機制,造成呼吸急促、胸悶、心跳加速、瞳孔放大等生理反應。憂慮成了焦慮和壓力的原因和結果,形成一種反饋循環。長期陷入這種循環,會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損害免疫系統,讓人更容易生病,還會降低性慾。當你不斷沉溺於最壞情況的想像時,就很難真正享受生活、活在當下。

2. 區分毫無根據和合理的憂慮

與其屈服於憂慮帶來的壓力和焦慮,不如採取更積極的態度,正面迎戰憂慮!憂慮涵蓋了很廣泛的範圍,我們可以仔細觀察,試著將荒謬的憂慮和更合理的思考模式區分開來。透過辨別那些太過誇張而不值得考慮的憂慮,我們就能開始處理其他憂慮。最好的方法是先反思每個憂慮的根本原因。「歷史性憂慮」反映了過去的不好記憶或經歷;「歇斯底里的憂慮」則完全不合理,是對被鯊魚吃掉、閃電襲擊或飛機失事等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的擔心,可以透過查看證據來克服;「有幫助的憂慮」最理性,基於真實的問題,可以透過提前計畫來克服。

3. 專注於你能掌控的事物

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這個世界不在你的掌控之中。我們顯然無法控制一切,但你能掌控的事物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找出你有影響力的事物,從那裡開始集中精力。正如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說,問題不在於憂慮本身,而在於太多人憂慮他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擔心大規模槍擊事件和準備ppt的報告,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有些憂慮可以解決和準備,有些則不能。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本書充滿了很棒且易於應用的建議。大多數的技巧都非常簡單和合乎邏輯,提醒我們應該掌控那些我們能夠掌控的事物,順其自然地面對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乘風破浪地度過生活的種種考驗。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超乎預期。

特別推薦《如何不去擔憂》給誰:

我想要推薦給那些害怕離家生活的大一新生、剛升職為團隊領導的業務主管,以及任何對世界末日感到恐懼的人。

Ed有話説:

我想將這本書的概念與個人成長做連結,特別是E(增強)的概念。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小小的改變,增強我們面對憂慮和壓力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快樂、更無憂無慮的生活。作者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路線圖,幫助我們認清憂慮的本質,區分毫無意義和合理的憂慮,專注於我們能夠掌控的事物。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增強自己的心理韌性,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憂慮習慣,找到走出憂慮泥沼的出路。

《如何逆轉死亡》How Not To Di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主要傳達一個訊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多攝取植物性食物,就可以延長我們的壽命。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麥可·格雷格(Michael Greger)是一位著名的美國醫師、營養學家和公共衛生倡導者。他創立了非營利組織「營養事實」(NutritionFacts.org),致力於向大眾傳播基於科學實證的營養知識。格雷格醫師曾在多個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並經常受邀在各大學演講。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重要的啟發:

1. 多吃蔬果,遠離慢性病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充斥著肉類、蛋、奶製品和加工食品,這些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格雷格醫師建議我們每天應攝取四份水果(其中一份為漿果類)和五份蔬菜(包括兩份深綠色蔬菜和一份十字花科蔬菜)。蔬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和纖維,可以保護我們的細胞、改善肝臟和肺部功能,甚至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

2. 攝取全穀物、堅果、豆類

除了蔬果之外,我們的飲食中還應包含全穀物、堅果、種子、豆類和香草等食材。這些食物富含纖維、植化素和其他有益健康的營養素。例如,十字花科蔬菜含有一種名為「蘿蔔硫素」的抗發炎分子,具有抗癌功效;深綠色蔬菜則是所有食物中營養密度最高的。

3. 多運動,別久坐

除了飲食之外,規律運動也是長壽的關鍵。研究發現,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是另一個主要的健康殺手。每天久坐六小時以上的人,死亡風險比久坐三小時以下的人高出20%。格雷格醫師建議我們每天應進行9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爬山、游泳)或40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足球、重量訓練、網球)。就算每天散步一小時,也能降低24%的死亡率!

個人評價:

我個人非常認同格雷格醫師的觀點。這本書翻轉了我對飲食與健康的認知,讓我意識到藥物並非萬靈丹,改變生活習慣才是根本之道。透過攝取大量的植物性全食,搭配規律運動,我們就能預防甚至逆轉多種慢性疾病,活得更長久、更健康!

特別推薦《如何逆轉死亡》給誰: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年輕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長者,以及所有渴望活得更健康、更長壽的人。這本書以翔實的科學證據為基礎,提供了清晰、可行的飲食指南,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身體力行。

Ed的話:

最後,我想分享自己的一點體悟。閱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策略制定」的重要性不僅僅侷限於企業經營,更適用於我們的健康管理。我們必須審慎地為自己的健康制定長遠的策略,包括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定期的健檢等。唯有事先擬定周全的健康策略,並且堅持不懈地執行,我們才能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時時保持最佳的狀態,綻放最燦爛的笑容!

《數學教你不犯錯》How Not To Be Wro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教我們透過一些關鍵的數學概念,讓我們能更好地評估風險、做出正確的決策、輕鬆地應對這個世界,避免犯錯。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著名數學家喬丹·埃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他已經花了超過15年的時間為大眾撰寫有關數學研究的文章。正是因為他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生動活潑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成為了暢銷書,甚至是比爾·蓋茨最喜歡的書之一。

重點啟發:

1. 破除倖存者偏差的迷思

在二戰期間,軍事顧問們檢查了所有從歐洲返回的美國飛機,發現機身上佈滿了彈孔,而引擎上的彈孔卻相對較少。他們因此建議應該加強保護機身。然而,一位數學家指出,這些飛機都是倖存下來返航的,而那些引擎中彈較多的飛機很可能都已經墜毀了。這就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意思是我們在分析事物時,常常只關注正面的結果或數據,而忽略了負面的部分。

2. 機率和風險是兩回事

我們經常用機率來評估投注、投資或行動的風險,但事實上風險不僅僅取決於機率。以法式輪盤為例,輪盤上總共有37個數字(0到36),一半是紅色,一半是黑色,0是中性的綠色。如果你押1美元在紅色上,你有18/37的機會贏得1美元,也有18/37的機會輸掉1美元。但是,因為輪盤落在0的機會是額外的1/37,所以你的期望值其實是負的。儘管如此,僅僅依靠機率還不足以全面評估風險,我們還需要考慮潛在的負面結果有多嚴重。

3. 對統計數據保持警惕

新聞標題總是充斥著各種統計數據,比如「新研究顯示牛奶與阿茲海默症有關」、「這項研究揭示了你在辦公室真正的工作量」等等。但埃倫伯格建議我們要對這些數據持保留態度,因為:樣本量可能很小、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統計顯著性並不意味著現實意義等等原因,統計錯誤無處不在。

個人評價: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作為一個數學愛好者,我十分認同數學其實就是常識的科學這一觀點。通過學習一些關鍵的數學概念,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犯錯。

特別推薦《數學教你不犯錯》給誰: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對數學感到厭倦的中學生、需要收集大量數據的博士生、以及幻想在賭場一夜暴富的人。這本書會顛覆你對數學的刻板印象,讓你重新認識數學的魅力所在。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策略制定(Strategize)方面。作為企業領導者或個人,我們需要運用數學思維,客觀地分析數據,制定正確的決策,避免錯誤。正如埃倫伯格所說,數學其實就是不犯錯誤的科學。讓我們一起擁抱數學,擁抱常識,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吧!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一句話總結: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記錄了克里斯・貝利在一年內進行各種生產力實驗所學到的經驗,幫助你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提升效率,成就更多。

作者介紹: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生產力專家。他曾在大學時期創辦過自己的公司,並在畢業後決定花一年的時間全心投入生產力研究。這本書就是他在這一年裡透過各種實驗和反覆測試,總結出的心得精華。

重點啟發:

學會全方位管理你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

生產力的三大支柱就是時間、精力和注意力。缺一不可,就像一個鼎的三條腿,少了任何一條都會影響到整體的穩定。我們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並且創造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讓自己保持專注。這樣才能真正提升生產力,事半功倍。

用「三法則」來規劃你的目標和行動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叫做「三法則」。具體來說就是:每天設定三個想要完成的事情,每週設定三個里程碑,每年設定三個目標。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把目標切分成可以執行的任務,一步一步朝著大目標前進,提高完成率。同時也能時時檢視我們的日常行動是否符合長期目標,隨時調整方向。

40小時工作週的智慧

作者曾經測試過從每週工作20小時到90小時的各種情況,結果發現工作時間太短或太長,完成的事情其實差不多。最後他選擇了每週工作40到50小時。許多研究也證實,一週工作超過55小時,工作效率就會大幅下降。所以與其透支身體和精神,不如遵循40小時工作週的智慧,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口上,反而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個人評價:

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我一直以為生產力就是不斷優化流程、壓榨時間,追求速度和數量。但透過作者的分享,我意識到生產力的真諦是找到一個平衡,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中,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上。這需要我們懂得取捨、學會說不、持續反思和調整,這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我會把書中的方法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相信會帶來很多正面的改變。

特別推薦《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給誰:

1. 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及早建立正確的工作觀和時間管理觀念,為未來的職涯打下良好基礎。

2. 總是忙碌疲憊的中年人:學會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中做有意義的事。

3. 想要開創事業的創業家:懂得善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用最高效的方式實現理想。

Ed的話:

這本書其實跟企業經營中的SCALE策略不謀而合:

1. 理清策略 (Strategize):訂定目標,聚焦資源

2. 創造價值 (Create):找到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來做

3. 自動化 (Automate):建立高效的流程和系統

4. 充分利用 (Leverage):善用外部資源,事半功倍

5. 不斷精進 (Enhance):持續優化,突破瓶頸,創造更大價值

個人生產力跟企業生產力是相通的。一個人要提升自己的生產力,就要學會經營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從戰略的高度審視自己的人生,找到使命和願景。然後聚焦精力,把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同時要不斷精進自己的系統和能力,突破生產力的瓶頸。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升級過程。

我相信這本書帶給大家的,不只是一些實用的小技巧,更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思維。讓我們共同朝著心中的藍圖前進,創造生命的高峰時刻!

《君王論》The Prince

一句話總結:

《君王論》是一本 16 世紀的政治論著,以贊同甚至鼓勵統治者為了維持權力而使用邪惡手段而聞名。

作者介紹:

尼古洛·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是一位 16 世紀的哲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和作家。他在 1513 年寫了一本名為《君王論》的書,描述了政治統治者如何運用善惡兩面來統治他們的領地。久而久之,他的姓氏「馬基維利」已經演變成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不擇手段和不道德的政治行為。

重點啟發:

易攻難守 vs. 難攻易守

有些國家容易被征服,但難以統治;反之,有些國家難以征服,但一旦被征服就容易統治。現代市場也有類似的特點。新興市場容易主導,但難以維持優勢;競爭激烈的成熟市場難以成為行業領導者,但一旦成為領導者,就更容易保持領先地位。

自己的軍隊才是真正的保障

一個國家要得到真正的保護,就必須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不是僱傭兵。同理,一個企業要建立長久的基業,就需要自己的員工,而不是完全依賴自由工作者和臨時工。僱傭兵和臨時工只忠於金錢,缺乏歸屬感和使命感。

領導者要善用謀臣,明辨進言

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每個領導者都需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尋找優秀的顧問。身為 CEO,你要善於發現和任用在行銷、業務等方面的人才。但同時也要警惕那些居心叵測的奸臣。最重要的是,要讓顧問誠實地表達他們的想法,明辨他們的建言,知道何時該聽從,何時該忽略。

個人評價:

我認為《君王論》並非全然邪惡。這本書其實提供了很多平衡的建議,只是人們常常將其醜化和惡意解讀。沒錯,書中描述的做法多少有些不道德,但它本來就不是一本如何成為暴君的指南。我們應該將其視為對當時政治現狀的描述和批判,這樣才不會有淪為「馬基維利式君主」的風險。

特別推薦《君王論》給誰:

1. 政治系的大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了解權力的運作法則。

2. 創業家,能夠運用書中的智慧來經營公司和對付競爭對手。

3. 喜歡饒舌歌手「2Pac」的歌迷,能夠深入理解他的藝名「Makaveli」的涵義。

Ed 的話:

從《君王論》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要領。例如:評估市場環境,選擇進入門檻高但競爭少的市場、建立自己的核心團隊,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善用顧問團隊的智慧,但要獨立自主地做出決策。這些原則放諸四海皆準,不僅適用於政治,也適用於商業競爭。讓我們以開放的心胸閱讀這本饒富爭議的經典著作,從中汲取智慧,但切忌全盤接受,甚至付諸實踐。畢竟,我們要成為的是德才兼備的企業家,而非不擇手段的馬基維利式政客。

《The Presence Process》

一句話總結:

《The Presence Process》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透過10週的呼吸練習、深入淺出的文字解說以及觀察日常生活的體驗,教導我們如何活在當下,有意識地回應生活中的各種情況。

作者介紹:

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在1989年被診斷出罹患一種嚴重的健康問題:霍頓症候群(Horton Syndrome)。這導致他每天都會經歷多次無法忍受的頭痛。醫生告訴他,這種疾病目前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因此,麥可開始了一段個人療癒之旅,尋找自我療癒的方式。經過9年的探索,他嘗試了各種療癒和靈性技巧,最終找到了解決之道。他發現,每當進入一種他現在稱之為「當下覺知」的狀態時,他的痛苦就會減輕。《The Presence Process》這本書,帶領讀者經歷麥可用來重新與當下覺知連結的10週歷程。透過這本書,無論你的健康和生活狀況如何,都可以引導自己踏上這段旅程。核心理念是,只要你真正投入於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就等於是在過一種充滿目標、意義和連結的生活。

重點啟發:

情緒不適皆是成長的契機

每當感到情緒不適時,那一刻都有值得學習的功課。這個想法既令人感到安慰,也令人感到害怕。安慰之處在於,一旦接受這個觀念,就會開始將所有情緒困擾視為成長的機會。可怕之處在於,突然間你就沒有理由逃避或分散自己對情緒的注意力了。麥可·布朗經常強調,情緒方面的功夫不是為了「感覺更好」,而是為了「更善於感受」。透過擁抱生命中出現的所有感受,你就是在練習平等心的態度,這是佛教傳統的核心概念之一。麥可很少明確提及這點,但他的許多想法都符合東方的靈性傳統。另一個例子是,將我們當下的體驗視為過去條件化的結果,也就是業力(karma)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感受到的任何情緒不適,只是某種過去傷害事件的倒影或記憶。用這種觀點看待困難的情緒,可以讓你停止認同它們,而只是將其視為你恰好正在經歷的暫時體驗。你可以將情緒視為「信使」,幫助你解開那些你習慣於視而不見的自我面向。這聽起來是不是健康多了呢?

生命中發生的事不是你的錯,但如何面對卻是你的責任

麥可教導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去「回應」你的體驗,而不是對其「反應」。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反應」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基於我們過去建立的模式而產生。在情緒不適時所表現出的反應性行為,通常是企圖防衛自己或攻擊他人,即使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反應性行為的主題是「自動化」和「戲劇化」。而「回應」則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根據我們在當下觀察到的情況而做出選擇。它發生於我們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但選擇不將這種狀態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時候。回應性行為(也就是負責任的行為)的主題是「覺察」和「選擇」。覺察到這兩種可能的運作模式,將從根本上改變你面對每個情緒挑戰時的態度。你將不再為正在發生的事責怪任何人,包括自己。相反地,你會去面對當下的現實,並選擇負責任的行動。這個領悟其實就是接受因果定律。但這很重要,因為我們終於明白,自己在任何特定情況下的行為,都是在為未來的境遇播下因種。

時時刻刻保持當下,自然而然地改造生命的方方面面

關於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的建議數不勝數,從生產力技巧到自我愛的教程,不一而足。但我們常常難以決定該優先追求哪些自我提升的目標。如果你感到困惑,不妨先專注在「活在當下」這件事上。正念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修練。覺察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自然而然地促進生活各個領域的正面改變。正念的益處(「當下覺知」的通俗說法)已經在身心健康、長壽、人際關係、領導力、工作表現等諸多領域得到科學研究的證實。專門研究正念的頂尖學者艾倫·蘭格(Ellen J. Langer)甚至說過:「幾乎所有世界的弊病都可歸咎於不正念。」在這個快節奏、注重結果的世界裡,不正念是我們共同的困境。我們之所以難以活在當下,原因顯而易見。但如果我們的許多疾病、困擾和痛苦,只需透過練習當下覺知就能得到緩解,難道我們不應該試試看嗎?活得更正念,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利他。當你內在發生轉變,周遭的人都能感受到。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他們都會在你的在場中茁壯成長。修習當下覺知,或許是你為了我們的集體福祉所能做的最大服務。

個人評價:

在汗牛充棟的自助和靈修書籍中,《The Presence Process》之所以鶴立雞群,是因為它傳達了一個真正普世的訊息,真實而且可行。這本書提供了諸多洞見,它的用意不僅是要改善生命體驗的某些部分,而是要改善整體。透過它提供的體驗式步驟,這本書觸及了我們生活的整體方式。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書中所傳達的訊息,不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反思如何以更有意識、更負責任的方式過生活。麥可·布朗真摯而樸實的筆觸,彷彿一位智慧的朋友在耳邊低語,引導我一步步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這段旅程雖然充滿挑戰,卻也充滿驚喜與醍醐灌頂的時刻。我衷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渴望活出真實生命的人。

特別推薦《The Presence Process》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仍在尋找人生定位的內向大學畢業生、那些外表功成名就,內心卻渴望深刻改變的高成就者以及任何缺乏生命目標感的人。

Ed的話:

閱讀《The Presence Process》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我們往往慣於按照過去建立的模式自動化地做出反應,而不是有意識地觀察當下,做出審慎的回應。這種缺乏覺知的運作方式,不僅容易在工作中製造事端,影響團隊氣氛和績效,從更高的層次來看,更是阻礙了企業突破舊有框架、實現創新的可能性。而當我們能夠時時保持正念,用開放、平等的心面對每一刻的體驗,必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激盪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正念是通往內在和諧、人際連結、創意思考、高效行動的鑰匙。它是個人和組織持續進化的原動力。願我們都能透過這本書的智慧,活出更自在、更圓滿的生命。

《The Pragmatist’s Guide To Relationships》

一句話總結:

《The Pragmatist’s Guide To Relationships》是一本全面且實用的指南,教導你如何找到伴侶(不論是為了婚姻、約會還是性),並與他們建立健康快樂的生活。

作者介紹:

這本書是由西蒙尼·科林斯(Simone)和馬爾科姆·科林斯 (Malcolm Collins)夫妻檔共同撰寫。他們成立了「務實主義基金會」,致力於以務實的人生哲學來提升人們的生活。這本書的所有收益都會捐給該慈善機構。

重點啟發:

尋找完美伴侶的六大誘餌

想要吸引理想中的另一半,你必須使用正確的誘餌。作者提出了六種有效的關係誘餌:

培育對方、提升對方的社會地位、強化對方理想中的自我認同、從朋友晉升為情人、坦承尋求長期關係、透過社交圈媒合。這些誘餌是良好關係的開端,但關鍵還是在於你使用它們的智慧,以及找到對象後你們一起經營的努力。

婚姻讓夫妻分擔心理負擔

一段美好婚姻的精髓在於夫妻之間能夠分擔彼此的心理負擔。透過「認知整合」,夫妻倆能攜手完成遠超過個人能力兩倍的事情,就像兩匹馬合力拉動的重量遠超過一匹馬的三倍。認知整合有三個層次:分離、分工、整合。真正理想的婚姻是達到整合的層次,夫妻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分工合作、互相支援。

找到能激發你潛力的人生夥伴

很多人說:「不要期待婚後對方會改變。」這句話雖有幾分道理,但人終究會改變,而且你也有機會幫助伴侶成為最好的自己,反之亦然。想像有一個好朋友總是鼓勵你奮發向上,這就是理想中的愛人該扮演的角色。因此,你要找的是一個愛你的本質,同時也會激勵你不斷進步的人。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很多想法都被顛覆了。作者提供的觀點新穎且務實,不僅幫助我檢視自己的婚姻,看到優缺點所在,也給了我許多可以付諸行動的建議。無論你是單身還是已婚,我都非常推薦你讀這本書,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穫。

特別推薦《The Pragmatist’s Guide To Relationships》給誰:

– 正在苦惱如何跟心儀對象展開約會的大學生

– 想要改善婚姻關係弱點的中年夫妻

– 曾經談過戀愛的所有人

Ed的話:

這本書提到了幾個跟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概念。其中我覺得「認知整合」的概念跟「自動化」(Automate)及「充分利用」(Leverage)的理念不謀而合。

就像婚姻中夫妻透過分工合作來提升效率,企業也可以透過自動化流程、善用外部資源,來發揮員工的潛力。同時,在個人成長的層面上,我們也要學會讓身邊的人成為我們的助力,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設限、激發無限可能。

總而言之,人生的關鍵在於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攜手共創美好願景。期許大家都能找到生命中完美的另一半,攜手踏上幸福之旅!

《練習的心態》The Practicing Mind

一句話總結:

《練習的心態》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培養耐心、專注力和紀律,以達成我們最大的目標,方法就是回歸到練習的基本原則,重拾孩童般的嘗試與錯誤的態度,讓朝向精通的辛勤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滿足。

作者介紹:

托馬斯·M·斯特納(Tom Sterner)曾經擔任了25年的首席音樂會鋼琴技師。這意味著他負責處理大樂團和明星音樂家演出時,所有與鋼琴相關的技術元素,例如:在知名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音樂會上,他要負責雷・查爾斯和佛利伍麥克這些傳奇人物演出時的調音、電子設置、同步等工作。

重點啟發:

工作時完全忘記你的終極目標

沒錯,我真的建議你在朝向目標努力時,應該忘記你的終極目標!因為如果你一直想著遙遠的終點,就很容易感到氣餒和沮喪,進而開始拖延。相反地,如果你能在工作時暫時拋開那個大目標,專注在眼前的過程,真正的工作就能完成了。

不要用目標來衡量你的進步

另一個你的宏大抱負可能造成傷害的領域,是用它來評估你整體的進度。如果你總是用下一個目標來评判自己走了多遠,那你注定過著痛苦的人生。偶爾後退一步,回頭看看你已經走過的路,你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驕傲的理由,面對下一個挑戰時也會感覺好很多。

用「做、觀察、修正」的技巧找回專注力

在你失去專注力時,可以用托馬斯所謂的「做、觀察、修正」技巧把它找回來。首先開始做一些有生產力的事,但要留意你的專注程度;接著觀察你想改變的行為,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分心;最後修正那些負面情緒,看看它們如何影響你的生產力,讓一切看起來比實際上糟糕。

個人評價:

這本書把常見的生產力建議和正念建議結合在一起,提供了兩全其美的最佳組合,而且確實有用!透過不斷地自我覺察和及時修正,我能夠保持專注,提高工作效率。這本書幫助我體認到,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過程,遠比執著於遙遠的結果來得重要。

特別推薦《練習的心態》給誰:

– 因為學校功課太多而感到沮喪的少女

– 事業有成、開始懷疑賺更多錢還有沒有意義的男性

– 任何在辛勤工作一整天後,卻發現自己沒有完成多少工作而感到沮喪的人

Ed的話:

我認為這本書的概念與S.C.A.L.E.中的Leverage(充分利用)最為相關。書中提到要專注在當下的過程,忘記遙遠的終極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完成手邊的工作。同理,一個企業如果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把注意力放在擅長的核心業務,反而比一味追求更大的版圖來得有利。畢竟,唯有踏實地累積小進步,才能創造真正的突破。這本書提醒我們要懂得取捨,把精力用在刀口上,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