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如何成為正確的人》How To Be Right…In A World Gone Wrong

如何成爲正確的人-book-summary-us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現今社會中,大眾媒體和假新聞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力。

作者介紹:

James O'Brien: 'A former EDL member said my show saved his life' | Radio |  The Guardian

作者 James O’Brien 是一位知名的英國廣播主持人,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犀利的言辭,揭露了媒體操縱輿論的種種手段。透過他在職涯中的親身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如何利用偏頗的報導,煽動群眾情緒,進而影響重大政治事件的走向,例如英國脫歐公投等。這本書的內容不僅適用於英國,對於臺灣的讀者來説,也能帶來許多啟發。

本書帶給我的三個重要啟發:

1. 媒體的偏頗操縱民意

在脫歐公投期間,媒體大多偏袒某一方,導致許多原本沒有強烈立場的民眾,開始受到輿論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當公投領袖被質疑時,他們往往無法當場提出有力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媒體對穆斯林移民的負面報導,也讓整個族群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間接導致更多人支持脫歐。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可能上演,影響人們的生活和人生。

媒體的偏頗報導不僅影響了英國脫歐公投,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常見類似的情況。例如,在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部分媒體對候選人的報導存在明顯偏頗,導致選民對候選人的印象和判斷受到影響。在香港反修例運動中,一些媒體對示威者的報導也存在偏頗,引發社會對立和衝突。

媒體偏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媒體所有權集中、商業利益、政治立場等。一些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和收視率,不惜使用煽動性的標題和內容,忽略了客觀、平衡報導的原則。長期接受偏頗報導的受眾,可能逐漸形成片面、極端的觀點,進而影響他們的投票行為和社會參與。

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學會識別媒體偏頗,不被片面報導所誤導。我們可以多方瞭解信息,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形成自己的判斷。同時,我們也要支持和鼓勵那些秉持客觀、公正原則的優質媒體,讓他們的聲音能夠傳播得更廣。只有媒體環境變得更加健康,我們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推動社會進步。

2. 言論自由容易產生誤解

為了節省開銷,伯明罕市的都市規劃師決定在「Winterval」期間不更換燈飾。但在講求政治正確的年代,人們開始用這個詞來取代「聖誕節」,並且對不這麼做的人感到不滿。問題是,幾乎所有事情都可能冒犯到某些人,而我們也越來越難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冒犯。這對人際關係和社會和諧都是一大挑戰。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但過度追求“政確”,反而可能限制了言論自由。一些人出於善意,希望避免冒犯他人,但卻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對不同觀點和表達方式過於敏感。例如,在大學校園中,一些學生團體會抗議某些演講嘉賓的觀點,要求取消他們的演講,這種做法實際上阻礙了多元觀點的交流。

另一方面,言論自由也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冒犯他人。惡意的人身攻擊、仇恨言論等,都不應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了發聲的平台,但同時也要承擔言論的責任。我們要學會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尊重他人,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如何在言論自由和避免冒犯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培養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時,我們也要鼓勵理性、建設性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和指責。只有在相互尊重、包容的氛圍中,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言論自由的價值,推動社會進步。

3. 假新聞的氾濫亟需因應之道

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越來越多人能夠在各種議題上發表意見,無論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這導致錯誤資訊和假新聞大量傳播,人們對傳統媒體的不信任感也與日俱增。有心人士利用這些假新聞操弄輿論,從政治運動到毫無意義的活動,再到選舉舞弊等,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是全球各國都面臨的共同敵人。

假新聞的危害不容小覷。它們不僅誤導公眾,影響人們對事實的判斷,還可能煽動社會對立、加劇衝突。例如,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大量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其中不乏陰謀論和極端言論,深化了選民的分歧。在新冠疫情期間,有關病毒起源、疫苗安全性等方面的假新聞也廣泛流傳,也同樣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

假新聞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除了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外,人們的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於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而忽視或排斥不同觀點,這種「確認偏誤」使得假新聞能夠在同溫層中不斷傳播、強化。同時,一些假新聞利用人們的情緒,如恐懼、憤怒等,來吸引眼球,獲得更多傳播。

因應假新聞氾濫,需要多方合力、標本兼治。首先,科技公司應承擔更多責任,完善內容審核機制,遏制假新聞的傳播。政府也應加強監管,打擊假新聞的制造和傳播者。媒體應恪守職業操守,堅持事實核查和客觀報導。公眾也需要提高媒體素養,學會辨別假新聞,不輕易相信和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

教育也是應對假新聞的重要手段。學校應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辨別能力。圖書館、社區中心等機構也可以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公眾的媒體素養。只有公眾具備一定的抵禦能力,假新聞才難以得逞。

總之,假新聞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對社會穩定和民主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我們必須高度警惕,采取綜合措施,遏制假新聞的傳播,捍衛真相和事實。這需要政府、媒體、科技公司和公眾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每個人成為假新聞的「免疫者」,用智慧和勇氣去對抗謊言和操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一個真相至上、理性互信的輿論環境。

個人評價: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假新聞的誤導。這不僅關乎我們的身心健康和焦慮程度,更攸關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選擇可靠的資訊來源,並且時時以事實為依歸,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本書的主題對於大學生、女孩、旅人等各種讀者而言,都能帶來啟發。

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

1. 需要瞭解媒體對社會輿論影響力的政治活動家

對於政治活動家而言,深入理解媒體如何影響社會輿論至關重要。這本書揭示了媒體偏頗報導、假新聞傳播等問題,以及它們對民主政治的潛在危害。通過閱讀本書,政治活動家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媒體在塑造公眾觀點、引導政治走向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書還展示了一些政客如何利用媒體偏頗和假新聞,操縱選民情緒,謀取政治利益。這對政治活動家是一個警示,提醒他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被媒體操弄。同時,本書也啟發政治活動家要善用媒體力量,通過客觀、公正的信息傳播,引導公眾作出理性判斷,推動積極的社會變革。

2. 必須學會如何應對假新聞和政治浪潮的外交官

在當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外交官面臨著假新聞和政治浪潮的雙重挑戰。一方面,假新聞可能誤導公眾對其他國家的認知,加劇國際矛盾和衝突。另一方面,政治浪潮如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也對傳統外交模式提出了挑戰。通過閱讀本書,外交官可以深入理解假新聞和政治浪潮的成因、表現和影響,從而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本書揭示的媒體偏頗問題,提醒外交官要全面、客觀地分析國際事務,不被片面報導所誤導。同時,本書也啟發外交官要重視公共外交,通過與媒體、民間團體等的溝通合作,傳播真實、正面的國家形象,化解誤解和偏見。

3. 喜歡閱讀有關政治和世界大事深度好文的讀者

對於熱愛閱讀政治和國際事務深度好文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智慧禮物。作者以犀利的筆觸,深入剖析了媒體、政治、社會的複雜互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世界大事。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媒體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看清媒體偏頗、假新聞背後的利益博弈和權力鬥爭。這種認知可以幫助讀者在閱讀其他政治新聞和評論時,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維,不輕易被片面報導所誤導。同時,本書也啟發讀者要主動尋求多元信息,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主動求知、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於任何關心政治和世界大事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品質。

Ed的話: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啟發我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方面的一些想法。在 SCALE 模型中,「創建」(Create)與本書的主旨最為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資訊的製造者和傳播者,都有責任創造真實、客觀、有建設性的內容。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共同建立一個免於假新聞荼毒的健康社會。這需要我們持續提升媒體識讀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種資訊,並勇於發聲、澄清事實。讓我們攜手成為「對的人」,為營造一個真相與正義的世界而努力!這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重要任務和神聖使命。

你可以在讀墨電子書或其他電子書平台的官網上找到這本書!

相關主題書籍推薦:

1. 《A Field Guide to Lies》

作者介绍:

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不單是《如何成爲正確的人》的作者,更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1種語言,他的個人著作包括《迷戀音樂的腦》《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他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家和教師,曾在凱基證券密涅瓦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和麥吉爾大學任職,研究領域涵蓋心理學、音樂學、行為神經科學、電腦科學和教育學。

内容簡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僅深陷海量資訊之中,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決定,過於倉促的生活令人自顧不暇,難怪遺失車鑰匙或眼鏡的事件不斷發生。其實,光是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就夠讓人筋疲力竭了。

但這世界就是有人不會被資訊洪流淹沒,還一副遊刃有餘的樣子,本書便是要告訴大家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列維廷除以最新的腦部科學實例佐證,還提出重獲整合能力的方式,讓我們能兼顧家、工作與時間,不會顧此失彼、焦頭爛額。

2.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See 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作者介紹:

曼佛雷德.泰森(Manfred Theisen)是一個政治學家、自由撰稿人。他曾為德國聯邦內政部前往蘇聯進行兩年研究,以及在近東與非洲從事研究工作,並於當地為德國外交部及歌德學院服務。

内容簡介:

本書介紹德國中小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應對過濾氣泡、假新聞等議題。

在數位時代,資訊已成為現代人美好生活的第四要素,與陽光、空氣、水並列。要成為傳播的主人,扮演好傳播主人的角色,就必須具備現代公民的媒體素養。

書中提供了相關心理諮詢管道和資訊素養資源,幫助讀者抑制新科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發揮其正面潛能。

3. 《網紅假新聞僞科學: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

作者介紹:

張耀仁,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任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其學術研究曾獲國立台灣文學館2015年年度傑出博士論文獎,文學創作亦獲林榮三文學獎等八十餘種殊榮,學術與文學成就斐然。

内容簡介:

媒體素養難以一言以蔽之,但總體而言可歸納為「思辨媒體,實踐媒體,創造媒體」。在當今時代,僅討論媒體素養已不足夠,更應著眼於培養思辨力、敘事力和創造力。

本書特別將「科學傳播」納入媒體素養的範疇。科學傳播與媒體素養息息相關,透過反思科學知識,可以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媒體所傳遞的訊息。作者希望藉此引導讀者重新審視科學傳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提升整體的媒體素養。

培養現代公民所需的媒體素養,不僅需要學會思辨、實踐和創造媒體,還要具備科學傳播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數位時代成為真正的傳播主人,擁有美好的公共生活。

以上推薦的幾本書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假新聞問題,提高資訊素養,成為一個睿智的資訊接受者和傳播者。

《怎麽當黑人》How To Be Black

一句話總結:

《怎麽當黑人》是一個個人故事,闡述了在主要由白人文化主導的現實中,黑人的存在在社會中扮演什麽角色。

作者介紹:

Baratunde Thurston 是一位非裔美國人,他有幸在黑人和白人文化的交匯處長大。他在傳統上由白人主導的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哈佛大學。他獨特的經歷讓他深入洞察到這兩個看似不同世界的互動。

重點啟發:

1. 黑人群體內部也存在分歧

在 Thurston 的童年,他常常難以找到歸屬感。在學校裡,他在白人同儕中很突出。他的非洲名字 Baratunde 並沒有幫助他融入群體。許多白人老師會把它讀錯。但與此同時,他發現尼日利亞人有時比白人更難以接受他的名字。這顯示出,在所謂的「黑人文化」內部,也存在著分歧。

2. 跨種族的友誼可以改變整個社會

當 Thurston 上學時,他最初很難交到朋友。學校裡只有少數幾個其他黑人孩子。白人孩子很難理解,作為少數族裔,黑人孩子往往會默認地互相緊靠在一起。但 Thurston 指出,當黑人和白人在一起玩耍並相互信任時,兩個群體都可能發生奇蹟。通過真誠友誼的渠道,白人和黑人群體的成員可以獲得在自己的文化泡沫中無法獲得的洞見。

3. 膚色不代表政治立場

人們常常假設黑人在政治或社會正義等事務上有共同的觀點,僅僅因為他們的膚色。 Thurston 經常在辦公室遇到這種情況,同事們會問他對奧巴馬總統的看法,希望他能代表「黑人社區立場」。 Thurston 觀察到,即使在黑人同事中,有些人也拒絕承認自己的黑人身份,否認與他有任何共同點。因此,種族標籤仍然存在於白人和黑人的頭腦中。

個人評價:

這本書以幽默而犀利的筆觸,展現了一個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長大的黑人的真實經歷。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了種族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其中的掙扎與成長。書中許多觀點發人深省,讓我對種族議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提倡跨種族友誼的觀點,這對於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理解與包容至關重要。

特別推薦《怎麽當黑人》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希望更深入了解種族衝突的文化研究學生、想教導混血兒童如何彌合黑人和白人社區差距的父母,以及所有熱衷於平等和社會正義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創建(Create)觀念。作者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敘事視角,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洞見。同樣地,在企業經營中,我們也需要突破既有框架,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作者提倡跨種族友誼,也啟發我們在企業中打破部門藩籬,促進跨部門協作,激盪出更多火花。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為種族議題提供了深刻見解,也為我們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How To Be Alone

《開始享受獨處》-書封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告訴我們,獨處不僅有其好處,更是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擁抱獨處,慢慢找出自己所需的獨處劑量,並且不要在意社會有時會認為你有點怪。

作者介紹:

莎拉·梅特蘭(Sara Maitland)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女性主義作家,曾寫過不少小說、短篇故事和非小說類作品。這本書是她為全球知名教育機構「人生學校」所寫的系列叢書之一。

重點啟發:

1. 培養享受獨處的能力

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世界,我們卻仍然排斥那些喜歡獨處的人。但獨處其實是快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最簡單培養獨處能力的方式,就是慢慢延長你已經在獨處的時間,例如慢跑或騎單車等原本就是一個人進行的活動。這些活動也是許多人在繁忙都市生活中找到內心平靜的方式。

在繁忙的臺北市,許多人選擇在大安森林公園早晨慢跑,這不僅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更是一種與自己獨處的時間。這些跑者常常會發現,在清晨的空氣中,他們能夠更清晰地思考問題,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擾。這種獨處的時光,成為他們面對挑戰的力量源泉。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一個熱衷於跑步的愛好者,他在書中《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描述了自己如何通過跑步來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創作的靈感。村上每天都會花一段時間跑步,這段時間成為他反思和自我對話的重要時刻。他認為,跑步能夠幫助他保持身心健康,並且提升了他的創作效率。

這些例子都表明,獨處不僅是面對繁忙生活的一種應對策略,更是一種提升幸福感和創造力的關鍵。無論是跑步、騎單車,還是其他個人活動,這些獨處的時間都是我們找到內心平靜、提升自我認識的寶貴機會。

2. 白日夢帶來無法描述的快樂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常一個人站在後院發呆,任由想像力恣意奔馳。心理學家稱這種狀態為「空想」,它能幫助我們重新連結童年最快樂的回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探索這種狀態,發現他最快樂的回憶大多來自於兒時獨處時的想像。

這讓我想到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中,男女主角在維也納的街頭漫步,分享彼此的夢想和想像,這種無拘無束的對話和白日夢般的情景,讓他們在短短的一夜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繫。這種白日夢的狀態,讓他們得以逃離現實的束縛,找到內心的真實聲音。

白日夢並非浪費時間,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需求。它能夠幫助我們重新連結童年的快樂,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都應該珍惜這種空想的時光,讓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寧靜的天地。

3. 忘記心理學,做最真實的自己

內向者與外向者之爭由來已久,但作者認為,試圖區分兩者是徒勞無功的。我們都是內向者,也都是外向者,端看情境而定。與其讓別人告訴你該如何獨處,不如自己去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尊重他人的獨處需求也很重要喔!

美國企業家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以其創造力和領導力聞名於世,但他也是一位熱衷於獨處的人。喬布斯經常在工作之餘,獨自一人散步,這段時間成為他思考和反省的重要時刻。這種獨處的習慣,幫助他在蘋果公司面臨挑戰和轉型時,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

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我們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獨處方式。這種獨處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還能提升我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他人的獨處需求,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衡和幸福。

個人評價:

這本書出乎意料地打動了我。它的書名很吸引人,內容則提供了一個饒富趣味的觀點:我們崇尚個人主義,卻不接納喜歡獨處的人。作者用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獨處的重要性和對心靈的益處。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內向者的世界,還學會了如何有效地享受獨處的時光。

對於外向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更值得一讀,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理解內向者,並認識到獨處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無論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這本書都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讓我們學會如何更好地平衡社交和獨處,從而提升整體生活質量。總之,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和思考的好書,能夠帶給讀者深刻的啟發和實用的建議。

特別推薦《開始享受獨處》給以下讀者:

這本書是特別推薦給那些喜歡獨處,卻因為這個特質而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青少年的。書中的內容將讓你明白,獨處並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寶貴的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機會。這本書可以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並鼓勵你勇敢地擁抱這一獨特的特質,從而更自信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對於那些忙碌的新手父母,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孩子不一定需要時時刻刻都有玩伴。書中強調了獨處對孩子心靈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了許多實際的建議,幫助家長們理解如何有效地平衡社交活動和獨處時間。

這本書也推薦給那些從來沒在山林裡散步的人。自然中的獨處時光可以帶來深刻的內心平靜和啟發,這是書中反复強調的主題之一。無論你平時多麼忙碌,走進大自然,享受一段獨處的時光,將讓你重新連接自己的內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Ed的話: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個人成長中「充分利用」的概念。獨處看似是在浪費時間,但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心靈充電。唯有在安靜的獨處時光裡,我們才能真正傾聽內心的聲音,進而更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強調,獨處並不是孤獨,而是一種必要的自我探索和內心成長的過程。作者指出,與其讓別人告訴你該做什麼,不如自己去嘗試,找出內心真正渴望的事物。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不僅能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標,還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更加堅定和自信。

書中還提到,許多成功人士都在獨處中找到了靈感和力量,這進一步證明了獨處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山林中漫步,還是在家中靜坐冥想,這些獨處的時刻都是我們重新連接內心、反思生活的重要機會。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維模式,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符合內心的選擇。

你可以在讀墨電子書官網AmazonGoogle Play Books等電子書平台或各大網路書店取得《開始享受獨處》這本書的電子版,也可以選擇從各大實體書店找到紙質版的書籍。

《開始享受獨處》相關主題書籍推薦

《平靜的力量》Altered Traits

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

這本書探討了在現代忙碌生活中找到內心平靜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多種方法,從冥想到自然散步,幫助讀者在獨處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這本書強調,獨處並不是孤獨,而是一種自我療癒和重建內心世界的過程。

《一個人的朝聖》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電子書,作者Rachel Joyce -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電子書,作者Rachel Joyce –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退休的老人在收到舊友臨終的信後,決定徒步穿越英格蘭去探望她的故事。這段旅程成為他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生活的契機,也讓他在獨處中找到了新的生命意義。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一個人的朝聖》也已經於2023年在英國發行,更是於同年6月在臺北市上映。

《安靜,就是力量》Quiet

Quiet 電子書,作者Susan Cain -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Quiet 電子書,作者Susan Cain –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這本書探討了內向者的世界,並強調內向者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蘇珊·凱恩以豐富的研究和個人故事,展示了內向者如何在安靜中找到力量和創造力。書中指出,內向者在獨處時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和創新,這對於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都非常重要。這本書不僅幫助內向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外向者更能體會內向者的需求和優勢。

以上推薦的書籍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獨處的價值和意義,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和實用的建議。

結語

《開始享受獨處》這本書深刻探討了在這個充滿干擾和壓力的世界中,個人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自我認同。作者用她獨特的社會觀察力,帶領讀者深入思考獨處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在獨處時,我們能夠自由地表達和處理情緒,不需顧慮他人的眼光,這是一種心靈的解放和重建。

這本書提醒我們,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自我探索和心靈成長的過程。唯有在安靜的獨處時光裡,我們才能真正傾聽內心的聲音,進而更認識和接納自己。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啟發心靈的作品,更是一面鏡子,讓每一位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讀完這本書,您會發現,唯有先學會獨處,才能更好地與世界相處。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 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How To Be A Stoic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將古老的斯多葛哲學運用在現代生活中。作者 Massimo Pigliucci 是一位哲學教授,他透過對蘇格拉底、愛比克泰德、卡托等斯多葛哲學家的研究,總結出斯多葛主義的三大核心原則:慾望、行動和認同。

作者介紹:

作者 Massimo Pigliucci 不僅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哲學教授,更是一位熱愛實踐的現代斯多葛主義者。他不但深入研究了斯多葛主義的經典著作,更將這些古老智慧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透過這本書,他希望能讓更多現代人了解斯多葛主義的精髓,學會如何以平和、理性的心態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考驗。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最重要的啟發:

1. 將慾望視為「優先的無差別」

斯多葛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將生命中的種種慾望,如財富、健康、家人、朋友等,視為「優先的無差別」。意思是說,如果有機會獲得這些美好事物,我們當然樂於接受;但若是無法得到,我們也能泰然處之,不會為此而失去心靈的平靜。這個觀念讓我學會以更從容、淡定的心情看待人生的得與失。

2. 以美德為人生的指引針

斯多葛主義強調「美德」的重要性。作者歸納出四大美德:智慧、勇氣、正義和節制。其中,智慧被視為最重要的美德,因為唯有智慧,才能幫助我們在艱難的抉擇中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一個問題:「值得擁有我所渴望的一切的人,會怎麼做?」這個問題幫助我在面臨兩難時,選擇最符合美德的行動。

3. 追求靈魂層面的友誼

亞里士多德曾將友誼分為三種:基於快樂、基於利益、以及基於美德。斯多葛主義者認為,唯有建立在美德基礎上的友誼,才是值得追求的真友誼。雖然這樣的友誼可遇不可求,但幾個真心相惜的摯友,就足以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無比豐盛、有意義。這個觀點讓我反思,應該好好珍惜生命中真正的知己。

個人評價:

《別因爲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哲學著作。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生動的例子,將深奧的斯多葛哲學化為日常生活的智慧寶典。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獲得了一副哲學的眼鏡,讓我能用更寬廣、澄澈的視角看待人生的酸甜苦辣。

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種人:

1. 曾經聽過斯多葛主義,卻不曾深入了解的年輕學子。這本書將是你認識斯多葛哲學的最佳入門磚。

2. 正在為人際關係困擾的年輕人。書中關於友誼的討論,相信能給你一些啟發和慰藉。

3. 容易心浮氣躁、急於求成的人。斯多葛主義的種種智慧,將幫助你培養更沉穩、堅韌的心志。

Ed的觀點: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與「SCALE」概念的關聯。斯多葛哲學的核心在於培養心靈的平靜和自主,這與「增強」(Enhance)的理念不謀而合。唯有不斷提升自我、增強心智,我們才能在紛亂的世界中把握方向,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正如愛比克泰德所言:「你無法控制生命中的一切,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斯多葛哲學給了我們一把打開內心力量的鑰匙,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時,都能從容不迫、從善如流。這,就是斯多葛主義的真諦。

《How To Be A Bawse》

一句話總結:

《How To Be A Bawse》教我們如何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指南,透過 Lilly 的親身經歷和獨到見解,帶領讀者突破障礙,勇敢追夢。

作者介紹:

Lilly Singh 是 Youtube 上的超人氣網紅,以幽默風趣的影片內容吸引了數百萬粉絲的關注。她不僅僅是一個 Youtuber,更是全球青少年的榜樣。Lilly 的人生充滿了與名人會面、寫書、演電影等精彩經歷,但她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耀眼的明星。《How To Be A Bawse》深入探討了 Lilly 早年與憂鬱、焦慮奮鬥的歲月,以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重點啟發:

1. 直視內心,超越恐懼

想要追逐夢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內心,成為一個更自我中心的人,戰勝內心的恐懼。我們要一層一層地剝開問題的表象,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當我們克服這些層面,就能看清楚焦慮的成因,選擇不再受其影響。這就是自我覺察的真諦,對於追夢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2. 訓練大腦,創造成功

有了夢想和願景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想像夢想的每一個細節,讓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制定計畫,將目標分解成更小的任務,並給自己設定時間期限。我們還可以透過冥想來舒緩壓力,學會排除干擾,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3. 把握時間,遠離拖延

拖延是許多人的通病,我們常常會被其他看似更重要的事情分心,或是被需要完成的事情的數量嚇倒。克服拖延的一個好方法是給自己設定最後期限,善用壓力來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我們還要懂得珍惜時間、金錢和人脈,否則在追夢的路上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個人評價:

《How To Be A Bawse》是一本寫給所有追夢人的書。Lilly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肯努力,沒有什麼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本書不僅激勵了我要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更讓我學會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和方法,讓我在追夢的路上更加順暢。

特別推薦《How To Be A Bawse》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正在追夢的人,無論你是夢想成為 Youtube 紅人的國高中生,渴望學習如何在網路上出名環遊世界的年輕女性,還是需要一些動力去追逐夢想的中年人,這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

Ed的話:

閱讀《How To Be A Bawse》讓我深刻體會到,追夢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我們要學會制定策略 (Strategize),創造機會 (Create),讓追夢之路變得更加自動化 (Automate)。我們還要善用身邊的資源 (Leverage),不斷強化自己的能力 (Enhance)。正如同 Lilly 在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Bawse”,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付出努力,超越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更多人勇敢追夢,成為人生的勝利組!

《如何成為一名正向領導者》How To Be A Positive Leader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匯集了 17 位領導力專家的智慧,透過小改變累積成大影響力,教你如何成為一位積極正面、賦予周遭所有人力量的領導者,無論是在工作或是家庭中都能運用。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 Gretchen Spreitzer 是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專長領域包括正向領導力、員工賦權等。她匯集了多位領導力專家的見解,集結成這本內容豐富、觀點新穎的著作。Spreitzer 教授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頂尖的管理學期刊,她也經常受邀至各大企業演講,是領導力領域的權威。

重點啟發:

1. 高品質的互動是成功的關鍵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之間的社交互動品質。當同事間有越多讓雙方都感到更有能量的正向交流,企業的創新力就越強。身為領導者,從自己做起,與團隊成員交談時給予百分之百的專注,別分心滑手機,用心聆聽對方、給予回饋,就能創造出更多高品質的連結。

2. 看見工作的意義最能激勵士氣

當員工深刻體會自己的工作具有重大意義、能夠改善他人生活時,會更有動力賣力工作。領導者應該創造機會,讓團隊成員能直接與產品或服務的終端使用者互動,親眼見證自己的努力成果如何幫助他人,內心的驅動力將大幅提升。

3. 堅守道德操守是取信於人的不二法門

員工渴望追隨一位有道德操守的領導者。當領導者言行合乎倫理,員工會以他為榜樣,更樂於回報組織、效法領導者的正直品格。做任何決策時,問問自己:「如果這個決定的後果明天登上紐約時報頭版,我還能接受嗎?」唯有經得起大眾檢驗的抉擇,才算得上是真正正確的做法。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刻體認到,一位出色的領導者絕非只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已,而是要以身作則、關懷團隊成員、創造工作的意義。書中提及的許多方法,如專注聆聽、幫助他人看見工作價值、時時以道德為依歸等,不僅適用於企業,更能運用在個人生活中。透過這些務實可行的領導技巧,每個人都能成為周遭人的正向領導者,一起打造更美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特別推薦《如何成為正向領導者》給誰:

– 常常低頭滑手機、沒有專心與人交談的年輕學生

– 從未見過自己努力工作、製造出來產品最終使用者的資深員工

– 任何曾面臨道德兩難、難以抉擇的人

Ed有話説:

這本書所提及的領導力概念,與 SCALE 當中的「增強」觀念最為契合。透過專注聆聽、幫助他人看見工作意義、堅守道德操守等具體作為,領導者能大幅增強組織成員的工作動機與向心力。此外,書中建議多與產品或服務的終端使用者直接互動,也呼應了 SCALE 的「充分利用」理念,亦即善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包括使用者回饋),讓員工更投入工作。總的來說,《如何成為正向領導者》一書不僅見解精闢,更提供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領導技巧,值得所有渴望成為優秀領導者、帶領團隊成長茁壯的人參考。

《如何成為一個保守主義者》How To Be A Conservative

Version 1.0.0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保守主義的核心理念,並提供了許多啟發性的觀點,值得每個關心政治和社會發展的人細細品味。

作者介紹:

作者羅傑・斯克魯頓(Roger Scruton)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他的著作涵蓋了政治、文化、美學等多個領域。《如何成為一個保守主義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透過這本書,他系統地闡述了保守主義的內涵和價值。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重要的啟發:

1. 由下而上建構社會

真正的保守主義者相信社會應該由人民自下而上建構,而不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控制。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尊重多數人的意願,並給予人民足夠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斯克魯頓指出,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未能真正理解和實踐這一原則,導致社會出現種種問題。

2. 私人機構的重要性

保守主義者認為,私人機構如俱樂部、私立學校等,在維繫社會秩序和傳承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在某些極權國家,這些私人機構卻遭到政府的打壓和取締,導致社會失去了重要的多元性和活力。斯克魯頓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允許人們自由組建各種社會團體和機構,是一個健康社會的重要特徵。

3. 民族主義的真諦

民族主義這個詞常常被與20世紀的種種暴行聯繫在一起,給人負面的印象。但斯克魯頓指出,真正的民族主義更多是一種情感和認同,就像我們對自己的家庭所懷有的那種歸屬感。承認國民之間存在共同的文化身份,並不必然導致排外或仇恨,而是凝聚人心、激發愛國熱情的力量之源。

個人評價:

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作者以深厚的學養和睿智的洞見,為我們展現了保守主義的真正內涵。他提醒我們,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傳統的智慧,用審慎的態度去對待各種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潮。

特別推薦《如何成爲保守主義者》給哪些人: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對政治和社會問題感興趣的中年讀者。無論你是熱衷政治的中年人,想要拓展知識視野;想要挑戰自己的信念,探索不同的觀點的左派人士;或是右派支持者,想要加深對保守主義的理解——這本書都很值得一讀。

Ed的話: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保守主義所強調的”由下而上”的理念,與SCALE中的E(增強,Enhance)不謀而合。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充分授權員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而不是事無巨細地控制。只有員工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企業的生產力和創新力才能真正提升。斯克魯頓的觀點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去反思企業管理的優化之道。

《如何成為一位領導者》How To Be A Leader

一句話總結: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寫的一本領導力指南,透過實用的想法、歷史敘事、政治事件等,勾勒出最佳領導者應具備的特質,包括為正當理由服務、有說服力的演講能力、以及跟隨更有經驗的領導者。

作者介紹:

普魯塔克(Plutarch)可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呢!他是古羅馬時期著名的散文家,花了大量時間深入思考什麼樣的特質造就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他將這些想法寫成一系列的文章,代代相傳。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最重要的啟發:

1. 領導者要懷抱崇高的理想

許多人渴望成為領導者,但並非每個人都懷抱正當的理由。普魯塔克強調,作為一位領導者,你的決定將直接影響周遭人的生活,因此不能輕忽這個抉擇。一位好的領導者應該以榮譽和責任為動力,而非為了追求名望。

2. 言語的力量無遠弗屆

在民主的雅典,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必須贏得民心,才能被選為領導者。關鍵就在於能否發表精彩的演說。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就是一位善於演說和辯論的傑出領袖。他一生都致力維持和平,即使面對許多反對聲浪,仍能憑藉出色的說服力化解危機。

3. 老將出馬定能穩操勝券

普魯塔克認為,年長的領導者擁有社會所需的寶貴智慧和成熟度。他們在做決定時較為溫和、適度,在混亂的時局中最適合挺身而出。此外,老練的領導者是培養新秀的最佳人選。就像你不能只靠看書就學會開車,領導力也需要前輩的親身指導。

個人評價:

普魯塔克提出的觀點,放諸現代社會依然適用。身為領導者,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為崇高的理想而戰、善用語言的力量、虛心向前輩學習。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卻是千古不變的領導智慧。

特別推薦《如何成爲一位領導者》給誰:

我特別推薦《如何成為一位領導者》給所有渴望成為出色領袖的人。不管你是剛上任的小主管,還是資深的企業高層,這本書都能帶給你許多啟發。即使你目前不是領導者,書中的智慧也能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受用無窮。

Ed的話: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和「SCALE」概念的關聯。在我看來,書中闡述的領導力和「策略制定」息息相關。一位出色的領導者必須擬定周全的策略,引領團隊走向成功。這需要高瞻遠矚的視野、縝密的思考、以及果斷的決策力。普魯塔克所描繪的優秀領導者特質,正是制定良策的關鍵要素。

總而言之,《如何成為一位領導者》是一本饒富智慧、發人深省的好書。它跨越了兩千年的時空,至今仍能啟發現代讀者。我由衷推薦大家一讀,相信你一定能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領導力養分!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一句話總結:

作者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懇請全世界的個人、政府和企業領袖,透過改變製造、供電、種植、運輸和溫度調節的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

作者介紹:

比爾.蓋茲(Bill Gates)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億萬富翁和微軟公司創辦人,近年來他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透過廣泛的研究,他總結出一個明確的目標:到2050年實現零排放。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我們擁有的解決方案和我們需要的突破》一書中,他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重點啟發:

一、電力革命刻不容緩

我們仍在使用化石燃料發電,是因為它們比核能和水力發電等環保替代方案更有效率。雖然這些選擇有一些缺點,但從長遠來看是值得的。我們需要找到新方法來更新仍依賴化石燃料的過時基礎設施,例如電網。如果我們能找到將這些轉換為可再生能源的方法,並用核電來彌補任何不足,我們就能朝淨零排放邁進!

二、運輸業的綠色突破

在運輸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許多地區的公共交通已經電氣化,比如中國深圳的16,000輛公車全部是電動的。但是,飛機和卡車等長途運輸將更加困難和昂貴。我們需要投資生質燃料和電燃料等領域取得突破,目前它們的綠色溢價分別為106%和237%。

三、提高供暖和空調效率

空調機的銷量在全球飆升,預計還會持續增長。好消息是,雖然它們對氣候變化構成問題,但這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大多數地方沒有很好的能源效率標準,許多人會選擇更便宜但對地球更糟的機型。政府若能出面制定最低能效政策,我們就能開始看到空調機能源需求的下降。供暖也是一個可以改善的重點,因為它占建築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蓋茲建議將燃氣爐和加熱器換成電熱泵,不僅對地球更好,對錢包也更友善!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蓋茲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雖然轉向清潔能源聽起來可能很昂貴,但從長遠來看更具成本效益。據估計,如果我們在這些努力上投入1.8萬億美元,僅在十年內就能獲得70億美元的效益!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避免氣候災難。

特別推薦《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給哪些人:

我想要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認為氣候變化是騙局的保守派中老年人、想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來幫助減少碳排放的年輕人,以及那些公司尚未積極努力減排的每一位領導者。

Ed的話:

這本書提出的觀點和建議,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和創新(Create)理念不謀而合。面對氣候變遷這個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制定長遠的淨零排放策略,並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突破。這需要企業領袖的遠見卓識和決心,以及跨領域的協作。讓我們一起為子孫後代打造一個更加永續發展的未來!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How The World Really Works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支撐日常生活運作的科學基礎,從能源結構、關鍵工業材料、城市物質構成,到全球化趨勢、潛在風險、氣候變遷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創造永續美好未來的真相。

作者介紹:

瓦茨拉夫‧史密爾(Vaclav Smil)是一位備受推崇的捷克裔加拿大跨領域科學家,他的著作涵蓋能源、環境、人口變遷、糧食生產等諸多重要議題。即使是世界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也是他的忠實讀者。史密爾已經寫了超過40本書,而他的最新著作《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可說是其學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有別於以往動輒500頁的專業著作,這次他特別將畢生研究心得濃縮成淺顯易懂的7個章節,使用生動的故事討論嚴肅的課題,讓關乎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知識能夠觸及更多讀者。

Bill Gates' Favorite Books by Vaclav Smil - Business Insider

重點啟發:

1. 能源推動世界運轉

沒有穩定可靠的熱能和電力供應,現代文明生活將在數日內嘎然而止。目前全球能源消耗主要來自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各有其優缺點。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其能量密度高、易於運輸儲存,但燃燒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卻嚴重危害地球環境。

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等,其清潔環保但受限於天候條件而供電不穩定,以現有技術尚無法完全倚賴。

核能發電雖然穩定可靠又幾乎零碳排放,卻因為少數嚴重災變和潛在的最壞情境而名聲不佳。以台灣為例,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推動能源轉型,計劃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但在可再生能源尚未充分發展的情況下,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備受質疑。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鎮,電力短缺可能對製造業造成嚴重衝擊,進而影響全球供應鏈。要讓能源供給永續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道阻且長,非一蹴可幾。

我們需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突破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唯有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才能讓世界走向更加清潔、低碳、可持續的能源未來。

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歐洲大國計劃重新啟動煤電的背景和影響- BBC News 中文

2. 認識構成世界的材料

塑膠、鋼鐵、水泥和化肥等關鍵工業材料,構成了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這些材料或多或少都能通過回收再利用來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但其生產製造過程往往耗能甚鉅,碳排放量驚人,又回到化石燃料和氣候變遷的議題。以塑膠為例,它不僅主要由石油提煉而成,從原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所釋放的溫室氣體,其危害程度甚至超過了廢棄塑膠對海洋生態的直接傷害(後者往往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即使是標榜環保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其製造也離不開鋼鐵、水泥等高耗能材料。要讓世界走向”百分之百有機”、”完全無碳”,恐怕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應致力於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延長產品生命週期,減少一次性用品,推動迴圈經濟。

與此同時,還要大力投資研發創新技術,尋找傳統材料的環保替代品,並使可再生能源在工業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

3. 掌握數字有助洞悉世界

股價漲跌、政府財政支出、人口統計數據……在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仰賴數字生活。但諸如”德國仍有78%能源來自化石燃料”之類的說法,往往只是片面之詞;若將發電過程的損耗納入計算,再生能源的占比其實高達46%。儘管身處數字為尊的時代,多數人對百萬和十億的差異都沒什麼概念,更遑論美國政府高達兆元的債務意味著什麼。

要真正讀懂這個世界,提高數字素養至關重要。我們應該養成用10的指數形式來看數字的習慣,並熟悉deca(10)、hecto(100)、kilo(1,000)等希臘語首碼,這有助於我們快速掌握不同數量級之間的差異,看清數據背後的真相。此外,我們還要學會批判性思考,質疑數字的來源和可信度,分辨絕對值和相對值,理解平均值和中位數的區別,不被片面或誇大其詞的數據誤導。

在复杂多變的現代社會,數字素養已然成為一項必備的公民技能。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看穿政客的花言巧語、企業的市場噱頭,更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複雜的社會現象,作出理性明智的判斷。因此,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媒體,都應該強化數字素養的培養,鼓勵人們用數字說話,用邏輯思考,這對於營造一個理性、透明、健康的公共討論空間至關重要。

唯有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數字思維能力,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信息洪流中把握方向,在各種似是而非的言論中找到真相,共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是一本生動有趣、發人深省的好書,以簡潔有力的筆觸勾勒人類文明的現況,以及我們為創造美好未來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作者瓦茨拉夫‧史密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了日常生活背後的運作邏輯,無論是能源結構、關鍵工業材料,還是全球化趨勢和氣候變遷,都一一娓娓道來,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這本書不僅讓我對人類社會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激發了我為創造一個更加永續、公平、美好的未來而努力的決心。因此,我衷心推薦這本書,相信它能為每一位讀者帶來啟迪和思考。

特別推薦《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給誰:

  1. 對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興趣的人。本書以宏觀的視角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對於那些希望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讀者而言,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2. 環保主義者和所有關心氣候變遷的人。作者並未簡單地呼籲環保或譴責污染,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撐現代文明的物質基礎,這將幫助讀者更全面地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理性看待應對氣候變遷的種種舉措。
  3. 熱愛科普讀物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本書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個學科,但行文淺顯易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啟發他們從多角度認識複雜的現實世界。
  4. 決策者和所有肩負社會責任的行動者。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審視人類社會運作機制的框架,有助於決策者制定更加明智、協調、可持續的公共政策,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

Ed的話:

從《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一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制定策略(Strategize)來因應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等重大議題。

我們需要創建(Create)新的解決方案,同時善用自動化(Automate)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浪費。對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Leverage)也至關重要。

最後,我們應該設法增強(Enhance)社會大眾的數字素養,讓每個人都能洞悉數據背後的真相,為創造永續未來而努力。唯有透過通盤的策略與創新的思維,人類社會才能跨越眼前的種種挑戰,開創嶄新的局面。

你可以在讀墨電子書或其他電子書平台的官網上找到這本書!

其他相關主題書籍推薦

1. 《縮小》Shrinking the Earth

Shrinking the Earth: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ural Abundance

作者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了美國的發展歷程,揭示了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如何制約著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他指出,美國曾經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化進程,這些資源正在日益枯竭。

同時,人類活動也對地球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氣候變遷、物種滅絕等問題日益嚴峻。作者呼籲人們反思當前的發展模式,尋找可持續的道路,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

本書視角獨特,論證深入,發人深省。

2.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作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在這本書中生動地描述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巨大影響。她指出,地球已經經歷了五次大滅絕,而今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

這一次,罪魁禍首不是自然災變,而是人類自身。工業化、城市化、污染等人類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地球環境,導致大量物種加速滅絕。

作者通過對科學家的採訪和實地考察,展現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驚人現狀,警示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保護珍貴的自然遺產。這本書是了解生態危機的必讀佳作。

3. 《石油大博弈》The Prize

The Prize

作者丹尼爾 · 耶金(Daniel Yergin)在本書中深度剖析了石油工業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關係。

他指出,石油不僅是重要的能源來源,也是地緣政治博弈的關鍵籌碼。圍繞石油資源的爭奪,已經成為全球權力鬥爭的核心。從中東到拉美,從跨國石油公司到政府首腦,石油利益影響著每一個決策。

作者還揭示了石油財富在分配中的不平等,以及石油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巨大挑戰。這本書的視角新穎且論述深刻,是理解能源政治的重要讀物。

4. 《第三次工業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Rifkin, Jeremy: 9780230341975: Amazon.com: Books

經濟學家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願景,即以可再生能源和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他認為,化石能源的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與此同時,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促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者還就如何推動這一變革進程提出了具體建議,強調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協同合作的重要性。本書的視野宏大,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並朝這個方向前進。

以上推薦的書籍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理解能源、技術、經濟與地緣政治的複雜互動,以及應對21世紀全球性挑戰的智慧和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