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怎麽愛》How To Lov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透過正念的角度,教導我們如何照顧和連結自己、伴侶以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是世界知名的越南佛教僧侶和導師一行禪師(Thích Nhât Hanh)。一行禪師是正念冥想的先驅,他將這個古老的亞洲技術應用到現代生活中,幫助人們在最重要的領域——愛情生活中獲得啟發。他的著作《怎麽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傳授如何透過正念的力量,培養真正的愛。

重點啟發:

1. 打開心胸,用愛滋養生命

想像把一匙鹽放進一杯水中,水會變得難以入口。但如果把一匙鹽放進一條河裡,河水的味道不會有太大改變。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胸狹窄,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就會讓我們容易心煩意亂。但如果我們敞開心胸,就能對他人產生同理心和慈悲心。而培養慈悲心的關鍵,就是讓自己感到快樂。唯有感到快樂,我們才能真正敞開心胸,有能力去愛他人。

2. 真愛的四個特質

真正的愛不只是找到一個有魅力且成功的伴侶而已。要了解愛的真諦,我們需要了解愛有四個特質:喜悅、平等、慈悲和慈愛。喜悅是指深刻而持久的快樂。當我們感到喜悅時,就會想把這份禮物帶給他人。平等是指包容一切,能夠消除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線,感同身受。慈悲讓我們看見和理解他人的苦難,學會傾聽和感同身受。慈愛則是運用正念幫助他人獲得快樂,把陽光帶給最悲傷的心靈。

3. 透過正念實踐真愛

要實踐真愛,關鍵是正念。一行禪師教導我們要更加正念地使用「愛」這個詞。愛是一件美好而特別的事物,如果隨便說「我愛冰淇淋」,愛這個詞就會失去價值。唯有在表達真正的愛時才說「我愛你」,愛才能展現出它真正的力量。此外,正念的愛是全面的,它關心一個人的全部,包括缺點和不足。它能暫停我們自動批判和排斥他人缺點的傾向,讓我們成為療癒者。

個人評價:

一行禪師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我很喜歡讀他的每一本著作,而《怎麽愛》更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正念和愛的關係,提供了許多務實的建議,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實踐正念和慈悲。透過正念的角度看愛情,讓愛情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

特別推薦《怎麽愛》給以下讀者:

– 那些還沉浸在迷戀之中,渴望尋找更有意義的愛情的年輕情侶。

– 想要找到方法,深化與妻子的關係的已婚丈夫。

– 任何對正念如何應用在愛情中感到好奇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想到企業經營中「創建」(Create)的概念。一個企業要永續經營,關鍵是要不斷創新、开创新局。而創新的泉源,正是敞開心胸,以平等和慈悲的心看待每一個人。唯有包容差異、尊重每一個人的需求,組織才能激發出源源不絕的創意和活力。此外,運用正念的力量,企業領導者也能更全面地照顧員工的需求,成為員工心中的療癒者,為企業注入正向能量。或許,經營企業就像經營一段愛情,關鍵都在於用正念的心去愛。

《如何生活》How To Live

一句話總結:

《如何生活》提供了 27 個截然不同但總是引人入勝、富有洞察力的答案,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並展示出人生並非非黑即白,改變是可以的,每個季節都有完美的生活哲學,只是沒有一個是永恆不變的。

作者介紹:

作者Derek Sivers 以建立並出售早期的線上音樂商店 CDBaby 而聞名,隨後將所有收益捐贈給慈善機構,現在是一位全職作家。他的巨著《如何生活》,從最初超過 1,000 頁和數十年的人生經驗中,將 27 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濃縮成一本簡潔的書。

這本書帶給我的三大啟發:

1. 生命中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每一章都自信滿滿地指導你,彷彿是一位希望引導你的大師。然而,作者藉由矛盾的觀點,讓我們意識到:關於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只有無限的想法可供選擇,而我們選擇的東西也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2. 人生並非非黑即白,學會包容

生活中的灰色地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和感受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他人產生同理心和理解。就像我們每天都會問自己「我想吃什麼?」,答案會因時間、地點、心情而有所不同。即便是最親密的伴侶,也不一定總能理解彼此的喜好。我們不斷地自相矛盾,卻希望世界能原諒我們,這就是身為人的本質,也是我們應該寬容對待他人的原因。

3. 生命中的三種主題

在閱讀本書時,我意識到所有章節可以歸納為三個不同的主題:專注、自由和好奇。這對應到三種生活方式:

1. 專注:精通某事、超長期思考、珍惜歷久不衰的事物。

2. 自由:平衡一切、隨心所欲、定期重塑自我。

3. 好奇:犯上百萬個錯誤、追逐未來、盡情感受。

個人評價:

Derek Sivers 的這本《如何生活》無疑是他的巨作。從整體洞察力、娛樂價值和引發思考的因素來看,這本書勝過他的其他著作。我們的摘要解釋了大局觀,但沒有什麼可以取代閱讀這本書的樂趣,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特別推薦《如何生活》給哪些人:

– 感到迷失在新人生階段的大學新生

– 沒有足夠頻繁地改變生活主題的全職母親

– 任何認爲自己需要改變的人

Ed 的話:

這本書啟發我們要懂得靈活運用不同的生活風格,因應人生的不同階段。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方面,我認為這與 SCALE 中的 E – 增強(Enhance)概念最為相關。就像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也要持續優化流程,創新產品和服務,以應對市場的挑戰。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覺,準備好迎接改變。《如何生活》這本書提醒我們,生命是一段不斷成長的旅程。擁抱變化,樂於嘗試,並從經驗中學習成長,將使我們更加睿智而強大。

《慶祝失敗》How To Fail : Everything I’ve Ever Learned From Things Gone Wrong

一句話總結:

《慶祝失敗》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展現了經歷難關的意外好處,包括她人生中感激的失敗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幫助她成長,揭示了我們不應該如此害怕失敗,而是應該擁抱它。

作者介紹:

伊莉莎白‧戴(Elizabeth Day)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和知名記者。她曾採訪過許多名人,如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賽門‧佩吉(Simon Pegg)和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等,從他們的故事中學到了成名背後的代價。她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特別是那些失敗的部分,並從中學到了寶貴的一課。

重點啟發:

1. 失敗是成長的養分

伊莉莎白在二十多歲時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那就是被心儀的大學拒絕。這個經驗粉碎了她一直以來受到呵護的自我感覺,卻也讓她為成人世界的殘酷做好了準備。現在回想起來,她很感激這個當頭棒喝,因為它幫助她擺脫了自己的自大情結。其實,20幾歲本來就是探索自我、尋找人生方向的黃金時期,偶爾的失敗挫折反而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2. 感情失敗的另一種可能

伊莉莎白在幾段感情中扮演了傳統的女性角色,包辦了做飯、打掃和採買等家務,同時還要兼顧全職工作。雖然她告訴自己,這樣做是堅強女性的表現,但實際上卻是把男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幸福之上。最後,她的自我價值感下降,婚姻也以離婚收場。雖然沒有人想經歷離婚,但伊莉莎白意識到這段經歷對她而言很重要。它不僅幫助她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也讓她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經過反思,她發現自己一直陷入用別人來完善自己的循環。但慢慢地,她開始為每段感情心存感激,因為它們都教會了她一些事。這幫助她重新投入感情,為一段健康的關係做好準備。

3. 成功不等於快樂

伊莉莎白採訪過的幾位名人,如羅伯‧派汀森、賽門‧佩吉和妮可‧基嫚,都曾坦言成名讓他們付出了個人幸福的代價。派汀森感到孤立無援,生活毫無自主可言;佩吉則表示,他在參演英國某部電視劇、還算小有名氣時,比紅透半邊天後更快樂;基嫚得了奧斯卡獎後曾陷入憂鬱,直到重新與大自然連結、暫別演藝圈一陣子,才找回快樂,重新出發。由此可見,所謂的成功未必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反觀那些看似失敗的經驗,有時反而更能幫助我們省思生命中最珍貴的事物。

個人評價: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沒有把失敗妖魔化,而是用一種真誠、幽默又富有智慧的筆觸,娓娓道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體悟。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有深刻的共鳴,尤其是關於擁抱失敗、專注當下、活出自我等主題。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啟發。

特別推薦《慶祝失敗》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正在考慮成家立業的女性、正飽受人生困境折磨的媽媽,以及任何正經歷巨大挫敗、亟需鼓勵的人。這本書或許無法解決你的問題,卻能帶給你重新振作的勇氣和力量。

Ed的話:

從《慶祝失敗》中我們可以學到,失敗其實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就像伊莉莎白‧戴的故事所示,當我們從挫折中站起來,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處境時,往往就能發現意想不到的轉機。這不正是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關鍵嗎?唯有不斷自我提升(Enhance),從錯誤中學習,我們才能制定更精準的策略(Strategize),創造更多可能(Create),並善用手邊的資源(Leverage),讓人生更上一層樓。希望這本書能啟發更多人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擁抱生命中的高低起伏,讓所謂的「失敗」成為通往璀璨未來的一塊墊腳石。

《我的人生樣樣稀鬆照樣贏》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一句話總結:

這是一本啟發人心的書,告訴我們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持續為自己加油打氣,最終會獲得人生的大勝利

作者介紹:

史考特・亞當斯(Scott Adams)是著名的《呆伯特》漫畫作者,他的作品以幽默諷刺的方式,描繪了辦公室的種種荒謬情景,深受全球讀者喜愛。亞當斯的人生道路也充滿了高低起伏,他曾在多份工作、創業失敗和無用專利中打轉,但最終靠著《呆伯特》漫畫,將自己的失敗經驗化為創作靈感,成就了輝煌的漫畫家生涯。

重點啟發:

1. 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人生的道路上,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失敗。與其將失敗視為挫折和絆腳石,不如把它當作通往成功的必經歷程。每一次跌倒,都是我們學習成長的機會。關鍵在於,別讓失敗擊垮你的鬥志,要懂得適時調整心態,繼續向前邁進。就像騎腳踏車一樣,剛開始難免會跌跌撞撞,但只要肯不斷練習,總有一天能穩穩地騎上坡。

2. 贏家依靠的是系統,而不是目標

很多人習慣為自己設定目標,但亞當斯卻建議我們要建立「系統」。因為目標往往給人壓力,讓人覺得每一天都在為了達成目標而拼搏,稍有差池就是失敗。相反地,系統能讓我們保持彈性,依照自己的節奏前進。就像減肥好了,與其設定三個月內要瘦十公斤的目標,不如建立每天運動和飲食控制的系統,時間久了,瘦身自然就有成效。

3. 找到讓你充滿活力的事,然後全力以赴吧!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天賦」和「熱情」所在。但亞當斯認為,比起天賦和熱情,更重要的是找到能讓自己充滿活力的事物。當你在做某件事時,總是精神抖擻、躍躍欲試,那就是你的能量泉源。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這些事情上,你就能在一次次的嘗試和失敗中,仍然保有前進的動力,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認同亞當斯的觀點。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關鍵不在於跑得多快,而在於能跑多遠。唯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在跌倒時爬起來繼續向前,我們才能完成這場屬於自己的馬拉松。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所謂的成功,不是終點,而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成長的旅程。

特別推薦《我的人生樣樣稀鬆照樣贏》給哪些人: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無論你是應屆畢業生,還是中階主管,這本書都能帶給你重新出發的勇氣和智慧。只要你願意開放心胸,調整心態,相信自己能在失敗中尋找到通往成功的鑰匙。

Ed的話:

讀完亞當斯的故事,我不禁聯想到SCALE法則中的Leverage(充分利用)。亞當斯善於將看似無用的失敗經驗,轉化為《呆伯特》漫畫的創作素材,為他的事業帶來源源不絕的動能。這啟發我們,人生的經歷都是寶貴的資產,關鍵在於如何去運用。就像企業經營一樣,我們要善於利用手邊的資源,將它們發揮到極致,創造更大的價值,只要願意用心去嘗試,相信人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

《內在覺醒的實踐之道》How To Do The Work

一句話總結:

《內在覺醒的實踐之道》是一本引導我們探索飲食、思考和情感如何影響身心靈連結,以及如何與周遭的人建立更好關係的指南。

作者介紹:

妮可・勒佩拉(Nicole LePera)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她透過自身的經歷,發現即使生活看似一帆風順,擁有愛她的伴侶、無財務困擾,以及舒適的家,但內心和身體卻感到非常糟糕。於是她開始探索一種基於身心連結的療癒方法,並將這些心得集結成書,幫助更多人走上覺醒之路。

重點啟發:

1. 童年陰影無所不在

我們的性格、信念和人格特質,大多根植於童年時期。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經歷過父母經常爭吵、家人長期生病,或是在學校飽受欺凌等事件,即使時間久遠,這些創傷仍會以焦慮、悲傷、恐懼等形式,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讓我們與真實的自己失去連結。要療癒這些創傷,我們必須回到最初的傷口,尋找新的應對方式。

2. 壓力無處不在,學會呼吸很重要

當面臨威脅或危險時,我們的身體會立即做出反應,提高腎上腺素水平以增強力量,這就是「戰鬥、逃跑或僵住」的反應。然而,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承受壓力,皮質醇累積,即使沒有真正的威脅,我們也會感知到威脅的存在。久而久之,思考變得模糊,難以建立有意義的連結,整個系統都受到損害。

練習正確的呼吸節奏可以緩解壓力、改善消化、平衡身體機能。你可以在運動前熱身、冥想、瑜伽或與訓練有素的醫師合作時,嘗試結合各種呼吸練習。此外,增加睡眠時間和採取更健康的飲食,也有助於身心靈連結的提升。

3. 懂得設立界線,是情商的表現

我們常將「設立界線」視為負面、僵化的事物,害怕說「不」會讓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但了解自己的極限,並以尊重的方式溝通,才是情商的表現。健康的關係需要健康的界線,例如朋友不能隨時上門拜訪而讓你感到不悅,你應該溝通自己的感受,建立大家都方便見面的時間表。此外,談論你可運用的時間和金錢,與親朋好友達成共識;承認自己的感受、信念和想法,清楚地表達,即使與身邊的人不盡相同,也無需感到難過。學會不帶罪惡感地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

個人評價:

《內在覺醒的實踐之道》是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書。作者以親身經歷和專業知識,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探索內在、療癒創傷,並學會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我特別喜歡作者強調身心靈連結的整體觀點,而非將身體和心理視為獨立的個體。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必須同時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內心,才能真正活出自在和諧的人生。

特別推薦《內在覺醒的實踐之道》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渴望擁抱改變、提升靈性的人;給那些感覺似乎正經歷中年危機的45歲以上族群;以及任何感到倦怠、尋求療癒的人。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從內在開始的覺醒之旅,找回身心靈的和諧。

Ed的話:

《內在覺醒的實踐之道》一書所提倡的概念,與SCALE中的Enhance(增強)這一環節不謀而合。無論是對個人成長還是企業經營而言,增強身心靈的連結都至關重要。唯有不斷提升自我覺察,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確的決策,發揮最佳潛力。作者提出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真正的改變始於內在,當我們能夠誠實面對自己,接納內心的創傷,並以開放的心胸對待周遭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突破和成長。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覺醒和啟發。

《如何「無所事事」》How To Do Nothi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挑戰了我們現今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文化,指出其問題所在,並提供了透過暫停反思來克服這種文化的方法,進而提升生產力與內心平靜。

作者介紹:

關於作者珍妮・歐德爾,她是一位藝術家、作家和教師,目前在史丹佛大學教授數位藝術和新媒體。她的作品探索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我們如何在日益緊張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無所事事」》是她的第一本書,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重要的啟發:

1. 重新定義「無所事事」的意義

我們常認為「無所事事」是一種浪費時間、毫無生產力的行為。然而,作者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刻意的「無所事事」其實是一種有意義的休憩方式。透過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讓思緒自由漫遊,我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並從中獲得新的洞見。這種「無所事事」不僅不是浪費時間,反而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工作和生活。

2. 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資訊和刺激所包圍。社群媒體、電子郵件、新聞推播等不斷地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導致我們難以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作者提醒我們,注意力是一種珍貴的資源,我們應該學會有意識地管理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是被動地任由外界的干擾主宰我們的生活。

3. 重新連結與大自然和他人的關係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與大自然和他人建立連結的重要性。作者鼓勵我們多花時間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節奏和美好,並從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同時,她也強調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的重要性。透過真誠的交流和傾聽,我們能夠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啟發,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

個人評價: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重新審視自己與時間和注意力的關係。我開始嘗試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來「無所事事」,讓自己的思緒自由漫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生產力。我發現,這樣的練習不僅沒有降低我的工作效率,反而讓我能夠以更清晰和創新的思維來面對問題。

特別推薦《如何「無所事事」》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長期處於高壓和忙碌狀態的現代人。無論你是工作狂、父母、還是學生,這本書都能為你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讓你重新思考自己與時間和注意力的關係,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在。

Ed有話說:

最後,我想結合Ed提到的SCALE法則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這個概念,談談這本書帶給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啟發。作者提醒我們,在制定策略時,不僅要考慮如何提高效率和產出,還要考慮如何維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透過適度的「無所事事」,我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並做出更明智的決策。這對於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揭示人類思想的奧秘》How To Create A Mind

一句話總結:

《揭示人類思維的奧秘》深入剖析人類大腦的組成,找出與電腦的相似之處,探討創造真正人工智慧所需具備的條件,發人深省。

作者介紹:

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他曾獲得全球最大創新獎,時至今日著有七本書,其中五本皆為暢銷書。他對未來的預測往往在多年後被證實是正確的。人工智慧是他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因此他撰寫了這本書,詳細描述科技要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創造出真正的人工智慧。

重點啟發:

1. 大腦如何編碼記憶

我們的大腦以嚴格的步驟順序將所有資訊和記憶編目歸檔。只需要其中一小部分線索,就能觸發整個記憶模式。例如聞到奶奶烤餅乾的香味,就能生動地回想起上一次吃餅乾的情景。這種現象也被警方繪圖師利用,試圖精確地描繪出罪犯的面部特徵,希望能觸發目擊者完整的記憶。

2. 模式辨識器的功能

我們的大腦中有大約3億個模式辨識器,每個都由大約100個神經元組成,位於新皮質的50萬個皮質柱中。低階的模式辨識器可以辨識出正確的資訊類別,例如「字母」,然後傳遞給高階的辨識器,識別出下一步的「單詞」。模式辨識器每秒鐘會發射100次訊號,讓我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破譯數百萬個隱喻,詮釋這個世界,賦予符號意義,創作藝術。

3. 人工智慧與模式辨識

由於我們的大腦如此仰賴模式辨識,它也必然是創造人工智慧的關鍵。以模式辨識為基礎的軟體能夠自主學習。其中一種叫做HHMM(階層隱藏式馬可夫模型)的模式辨識系統,運作方式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從一小部分資料開始,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蘋果的 Siri 就廣泛使用了 HHMM,尋找關鍵字和語境,理解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試圖猜測完整的語句。

個人評價:

我認為《揭示人類思想的奧秘》是一本饒富啟發性的書。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將人腦的運作方式和人工智慧的發展聯繫在一起。透過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深入剖析,書中提出了許多富有遠見的觀點和想法,客觀地評估了人工智慧發展的現狀。我從中學到了很多關於大腦和人工智慧的新知識,對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特別推薦《揭示人類思想的奧秘》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熱衷於製作炫酷機器的電腦迷,還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亦或只是在看完《鋼鐵人》或《復仇者聯盟》後對人工智慧產生敬畏之情的普通觀眾,這本書都能帶給你啟發和思考。

Ed的話:

從《揭示人類思想的奧秘》一書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運用到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特別是在「自動化」(Automate)這個面向上,AI技術為我們開啟了無限可能。藉由模式辨識和機器學習,許多原本需要人力處理的工作都能實現自動化,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企業可以善加利用這些技術,優化流程,創造更大的價值。而對於個人而言,瞭解人工智慧的運作原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駕馭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駕馭。與其畏懼人工智慧,不如主動擁抱變革,提升自我,與時俱進。

《如何改變你的想法》How To Change Your Mind

一句話總結:

《如何改變你的想法》揭示了迷幻藥的新發現,證實了它們治療精神疾病、緩解憂鬱和成癮,以及幫助人們更平和地死亡的力量。

作者介紹:

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記者,他的作品涵蓋了飲食、農業、環境等多個領域。在他的最新著作《改變你的大腦》中,波倫深入探討了迷幻藥物的潛力和應用。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最重要的啟發:

1. 迷幻藥來自大自然的神奇禮物

我們常把迷幻藥與非法、危險的毒品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它們的真正起源是大自然。早在1950年代,西方旅行者在墨西哥南部首次發現了含有裸蓋菇素的蘑菇。馬薩特克印第安人已經使用這些蘑菇數百年,作為他們精神儀式和治療的一部分。直到十年後,人們才開始將這些物質視為對社會的危害,掀起了毒品戰爭。很少有人意識到,人類服用這種天然藥物是為了提供一種神秘、精神的體驗。

2. 迷幻藥讓大腦產生神奇的變化

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裸蓋菇素的作用下,大腦會發生戲劇性的重組。通常獨立運作的區域開始相互溝通,每個專門部分變得不那麼封閉,大腦變得更加整合。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這種相互聯繫產生了深刻而生動的藥物旅行體驗,可以說是神奇而令人興奮的。試想像一下,大腦中通常專門負責情感、視覺和記憶的區域突然相互作用,這就促使人們以一種生動的方式看待事物。

3. 迷幻藥有望治療憂鬱症

儘管有許多處方藥可用,憂鬱症仍然是美國最普遍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大量證據證實,迷幻藥物治療是緩解憂鬱症的有效手段。第一個支持這一點的證據再次來自一項研究,20名受試者接受了一週的治療。雖然仍需大量測試來評估治療的持久時間和隨時間的可持續性,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迷幻藥之所以能緩解憂鬱,是因為它們能讓患者在生活中找到新的聯繫感。根據一些受試者的說法,裸蓋菇素具有讓他們與世界和生活中的人重新建立聯繫的特性。

個人評價:

我個人認為《如何改變你的想法》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麥可·波倫以他一貫的深入研究和易於理解的風格呈現。無論你對替代醫學和迷幻藥持什麼立場,這本書都會讓你重新思考一些觀念。

我特別推薦《如何改變你的想法》給以下幾類人: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心輔導師、熱衷於閱讀波倫所有作品的記者,以及任何渴望重溫那些迷幻、嬉皮、迷幻藥年代的樂齡人士。

Ed的話:

這本書揭示的新發現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有著緊密的聯繫。迷幻藥物治療憂鬱症的潛力,可以啟發企業以創新的角度來制定策略,跳脫傳統思維的框架。正如迷幻藥能讓大腦的不同區域相互溝通,打破隔閡;企業在制定策略時,也應該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跨領域的協作與整合。此外,書中提到迷幻藥能幫助人們重新與世界建立聯繫,這對於企業而言同樣重要。企業應該時刻保持與市場、客戶的連結,洞察他們的需求,並制定相應的策略。總之,這本書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啟發我們以更開放、創新的心態來審視企業戰略的制定。

《如何改變》How To Change

一句話總結:

《如何改變》這本書深入剖析了我們在追求目標和自我提升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障礙,並提供了許多科學實證的方法來克服這些障礙,包括如何戰勝拖延症、懶惰等常見的生產力殺手和生活困擾。

作者介紹:

作者凱西·米爾克曼(Katy Milkman)是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專門研究行為科學和決策制定。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許多頂尖學術期刊上,並且經常受邀在各大媒體上分享她的見解,是行為改變領域的權威專家。

重點啟發:

1. 把握「新的開始」的力量

新的一年、生日、新學期、週一……這些時間點都代表了「新的開始」,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拉開與過去未達成目標的距離。善用這股「新的開始」的動力,為改變創造良機。但也要留意某些「新的開始」(如假期結束)可能會擾亂既有的目標達成進度。

2. 以「捆綁誘惑」和「遊戲化」對抗衝動

我們常常受到「現在偏誤」的影響,傾向於尋求即時的愉悅感而忽視了長遠目標。作者建議可以用「捆綁誘惑」的方式,把具挑戰性的任務與愉悅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如在跑步機上看最愛的節目)。另外也可以把現實生活中的任務「遊戲化」,增添遊戲元素來提高樂趣。

3. 對抗拖延症的利器

拖延症是大家都會面臨的問題。作者提供了幾個實用的對策:設置「承諾裝置」,用事先設定的限制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如在工作時間屏蔽干擾性的App);或是向他人公開宣示自己的目標,善用「不想被others看到失敗」的心理,督促自己努力。

個人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深具洞見且實用的行為改變策略。作者不僅從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切入,還輔以大量的研究數據和案例,讓這些策略更有說服力。書中也分享了許多作者自己和身邊人運用這些方法的例子,閲讀起來親切而有共鳴。這本書幫助我審視了自己在追求目標過程中常犯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並從中獲得了不少啟發。

特別推薦《如何改變》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想要提升自己、卻老是無法達成目標的人。無論你是想要培養好習慣的青少年,還是飽受拖延症之苦、渴望有所突破的中年人,這本書都能為你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如果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出改變,這本書將會重燃你心中的希望之光。

Ed的話:

這本書所傳遞的許多理念,都與SCALE模型中的「自動化」(Automate)高度相關。作者所提倡的「承諾裝置」,本質上就是一種將理想行為「自動化」的方式,透過預先設定的規則來限制自己的選擇空間,降低做出不理想決策的可能性。而「捆綁誘惑」和「遊戲化」的策略,則是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任務變得更有吸引力,減少了啟動任務時所需的心力,提高了「自動化」執行的成功率。總的來說,《如何改變》這本書啟發我們用創新的思維,來打造更有利於推動改變的環境,進而事半功倍地實現自我成長和突破。

《如何遠離你的手機》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Phon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觸,提醒我們智慧型手機已經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佔據了太多時間,值得我們反思並採取行動。

作者介紹:

作者凱薩琳·普萊斯(Catherine Price)是一位科學記者和作家,曾為《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等知名媒體撰稿。她擁有耶魯大學心理學學士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專門研究科技對人類行為和健康的影響。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重要的啟發:

1. 智慧型手機的設計讓人上癮

現代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就是要讓我們不斷回來使用。每次看手機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愉悅。但這種愉悅感無法取代與親友相處、運動或是有意義的互動。長期下來,我們只會感到空虛。

2. 手機讓我們更容易分心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愛找事情分心,這是我們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本能。專注需要動用腦力,我們在生物學上傾向選擇較簡單的路。此時,手機的通知就成了最佳的干擾源。手機也會影響我們的短期記憶力和專注力。

3. 與手機分手的第一步是察覺

與手機分手的第一步,就是察覺我們使用手機的時間與目的。回覆工作郵件?傳簡訊?還是只是在刷社群媒體打發時間?一旦意識到是什麼導致我們使用手機,就能開始決定這些行為的頻率,以及它們是否值得。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幫助我審視自己與手機的關係。作者沒有呼籲我們完全丟掉手機,而是提供了許多務實的建議,讓人不知不覺就能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物上。我很喜歡作者幽默風趣的筆調,使嚴肅的主題變得平易近人。

我特別推薦《如何遠離你的手機》給以下幾種人:

1. 發現自己整天在滑手機的年輕人

2. 想幫孩子戒除手機成癮的家長

3. 或者那些覺得社群媒體占據人生太多時間,所以想要戒掉的人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如何遠離你的手機》提醒我們在制定策略(Strategize)時,要審慎評估科技對員工和顧客的影響。我們可以創造(Create)更多有意義的員工互動和顧客體驗,而不是讓大家整天盯著手機螢幕。適度的自動化(Automate)或許能提高生產力,但過度依賴手機可能適得其反。企業應該充分利用(Leverage)科技的優勢,同時也要提醒員工保持平衡。

總而言之,《如何遠離你的手機》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手機在生活中的角色。或許我們不必與手機分手,但經過反思後,我們可以建立一段更健康、更有意義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