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直覺性飲食》Intuitive Eati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探討了一種依據身體需求進食的哲學,放棄節食、飲食潮流和其他限制性飲食計畫,轉而建立一種基於個人身體相關需求的均衡生活方式。

作者介紹:

本書是由註冊營養師伊芙琳·特里布爾(Evelyn Tribole)和伊莉斯·雷施(Elyse Resch)合著。伊芙琳·特里布爾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直覺飲食先驅,她開創性地提出了拋棄節食文化,轉而傾聽身體需求的飲食哲學。伊莉斯·雷施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註冊營養師,她與伊芙琳共同開發了直覺飲食的十大原則。這兩位作者在飲食心理學和營養學領域都有著卓越的成就。

這本書帶給我三個最重要的啟發:

1. 節食本身是失敗飲食的主因

節食計畫提倡限制性的飲食習慣,人們無法長期堅持,因為違背食慾進食是違反直覺的。相反地,改變生活方式,將健康習慣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才是關鍵。我們養成了在焦慮或壓力時吃「安慰食物」的習慣,而在想要看起來健美時吃健康食物。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改變飲食習慣時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礙,因為健康食物被視為折衷,而不健康的零食則是甜蜜的逃避。坦白說,這不是我們的錯!食品和廣告行業在我們身上製造了這些假設,所以我們很難靠自己擺脫它們。為了幫助自己克服這種情況,最好不要再尋找每年備受矚目的所有時尚潮流和節食建議。相反,回歸本源,尋找最簡單的飲食方式。將天然食物視為滋養身體的營養品,而不是必需品。不要放棄美食,但要減少或尋找同樣令人滿意的健康選擇。簡而言之,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不要節食!

2. 傾聽身體的訊號,按需進食

節食本質上是限制性的,有時間限制。當你限制卡路里攝入量並減少食物比例時,身體會進入饑餓模式。由於這不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當你無法再抵抗誘惑時,最終會暴飲暴食,結果就是不想要的體重和令人不安的感覺。直覺飲食就是在身體告訴你某些事情時傾聽身體。我們的身體是為了生存而設計的,所以腸道與大腦緊密相連,它很清楚身體需要什麼食物以及何時攝取。當然,我們錯誤的飲食方式已經長期擾亂了腸道,所以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找回你的自然平衡。從記錄飲食日記開始,每次進食時,按1到10的等級寫下你的飢餓程度。飯後再次寫下飢餓程度。隨著你記錄飲食,你會注意到模式,並可能意識到什麼是最佳進食時間,以及什麼食物最適合你的身體。

3. 食物不分好壞,均衡攝取最重要

食物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人們談論「禁忌」食物、允許自己攝取某些食物與否、「安慰食物」等許多荒謬的概念,這些都與直覺飲食相去甚遠。首先,食物不是一個道德概念,不能分成好的、壞的、允許的、不允許的等類別。食物是身體的燃料,所以在身體要求某些營養素時傾聽腸道是快樂生活的關鍵。即使在節食中,也已證明禁止食物會導致暴飲暴食。然而,允許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會讓你適量攝取。當然,沒有人說你應該在看到或渴望巧克力或蘋果派時就吃一塊。相反,試著用水果或營養豐富的替代品來滿足你的渴望。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是關於節制和避免兩極化的飲食概念。這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將為你節省大量浪費在負面情緒上的時間。此外,一定要試著去想腸道想要什麼,並將其轉化為食物,而不是伸手去拿最近的東西。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實用且有見地的書。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了直覺飲食的理念,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和練習,幫助讀者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這本書改變了我對飲食的看法,讓我意識到節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順應身體的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健康。我從中學到,要放下對食物的執念和道德判斷,以平和、接納的心態對待飲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飲食指南,更是一本助人覺察內在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的佳作。

特別推薦《直覺性飲食》給誰:

我特別推薦《直覺性飲食》給那些一直在為體重苦苦掙扎的女性、想要變得更健康並控制飲食習慣的人,或是面臨如暴食症等健康問題並想學習如何治癒的人。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直覺性飲食》的理念與「充分利用(Leverage)」不謀而合。書中提到,與其盲目跟隨飲食潮流,不如回歸本源,以最簡單自然的方式飲食;這就像企業經營中,應該專注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而非盲目追逐潮流。另外,書中強調要傾聽身體的訊號,按需進食;這啟發我們在經營企業時,也要傾聽市場和客戶的聲音,根據實際需求來制定策略,而非憑空想像。總之,《直覺飲食性》提供了一種順應自然、平衡身心的生活哲學,這對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都有借鑑意義。

《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self》

一句話總結:

《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self》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正向積極的自我對話,重新規劃大腦思考模式,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作者介紹:

《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self》一書的作者是沙德・赫姆斯泰特(Shad Helmstetter)博士。他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激勵演說家,專門研究自我對話和個人成長領域。赫姆斯泰特博士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啟發了無數人,幫助他們透過改變內在對話,提升自我認知和生活品質。

重點啟發:

1. 思想決定生活

我們的思想是行動的原動力,它們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如果你有不好的習慣,你可能清楚知道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讓你陷入其中。要改變習慣,首先要了解我們的思想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透過正向積極的自我對話,我們可以重新規劃大腦,讓它為我們服務,而不是阻礙我們。

2. 自我對話的五個層次

作者提出了自我對話的五個層次:負面、中性、正面、積極主動和成功導向。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目前處於哪一個層次,以及如何提升自我對話的品質。即使是未說出口的話語,也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你想改變生活,就從改變自己的言語開始吧!

3. 善待自己,如朋友般鼓勵

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像朋友對待朋友一樣與自己對話,充滿善意、理解和鼓勵。內在對話不僅重要,而且會以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透過友善、正面的自我對話,我們可以改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看待世界的角度到做決定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個人評價:

《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self》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內在對話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的觀點發人深省,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自我對話的品質。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和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提升自我對話的層次,從而改善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本書不僅啟發了我,也給了我實際可行的工具來實踐正向積極的自我對話。

特別推薦《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self》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正在為焦慮和過度思考而苦惱的人士、想要建立自信的年輕人,以及正在經歷中年危機、渴望加深自我連結的人士。這本書將幫助他們透過改變內在對話,重新規劃思維模式,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Ed的話:

《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self》一書中提到的自我對話和思維重塑概念,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息息相關。正如我們需要為企業制定清晰的策略和目標,我們也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設定方向和藍圖。透過積極正向的自我對話,我們可以擺脫負面思維的桎梏,規劃出一條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和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掌控內心世界,成為自己人生的策略家和領航員。

《What To Eat When》

一句話總結:

《What To Eat When》這本書教導我們食物如何在體內運作,以及如何以更符合我們生理需求的方式進食,讓我們更健康、更強壯。

作者介紹:

作者邁克爾·羅伊森(Michael F. Roizen)醫生和邁克爾·克魯潘(Michael Crupain)醫生都對食物充滿熱情,數十年來致力研究如何利用食物增進人們的健康。羅伊森醫生是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首席健康官,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克魯潘醫生則是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專家。

重點啟發:

1. 巧妙攝取三大營養素,輕鬆擁抱健康人生

想要健康,光看食物的卡路里是不夠的,還要了解食物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是我們的能量來源。蛋白質除了提供熱量,還含有構成身體組織的胺基酸。脂肪熱量雖高,但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反而有益健康。只要均衡攝取三大營養素,就能為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2. 聰明飲食,跟著生理時鐘走

「時間營養學」強調進食時間和生理節奏同步的重要性。由於人類的生理演化尚未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即使現代人習慣晚上吃東西,但在日光下、12小時內攝取大部分的食物,仍然最有利健康。此外,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隨一天時間遞減,所以愈晚吃糖,對身體的負擔愈大,更容易發胖。

3. 營養均衡的晚餐,美味健康兼得

想要兼顧美味與健康,晚餐是關鍵。只要晚餐吃得清淡,避免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多吃蔬菜和優質蛋白,再搭配適量不飽和脂肪,不僅口感豐富,還能幫助控制體重。如果怕隔天早上會餓,不妨把晚餐分成幾份,留一些當隔天的早餐,讓營養可以均勻分配到一天當中。

個人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提出「吃什麼」和「什麼時候吃」同等重要的觀念。書中不只介紹食物營養成分的功能,更結合生理節奏提出一些飲食建議,讓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此外,書中也分享了不少實用的飲食技巧,例如把晚餐分成幾份當早餐吃,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試。

特別推薦《What To Eat When》給誰:

無論你是想要保持體力活力的年輕人、開始感受疲勞的中年人、還是想要維持身材的熟齡族,這本書都非常適合。只要你想透過飲食改善健康,這本書絕對能提供你最實用的知識和建議。

Ed的話:

從「時間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調整飲食時間其實就是一種「策略」(Strategy)。透過觀察自己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找出最佳的進食時機,為一天的活力打下基礎,就是在為健康下一盤很棒的棋。此外,晚餐吃得清淡,把食材留一部分當早餐吃的方法,則是善加「利用」(Leverage)現有的食材,讓營養可以更平均地分布到一天當中,省去另外準備早餐的時間。這些飲食策略背後的思維,其實和企業經營中講求的效率與資源整合如出一轍,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

《親密與慾望》Intimacy and Desir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透過分析接受治療的伴侶案例,展示了夫妻如何將性慾望的掙扎與問題,轉化為一段促進個人、心靈和心理成長的旅程,進而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喚醒彼此間更健康的慾望。

作者介紹:

大衛‧施納克(David Schnarch)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和性治療師,他的研究專注於親密關係和性慾望議題。施納克博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幫助無數伴侶重建親密連結。他的著作《親密與慾望》被譽為性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為許多夫妻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啟發。

重點啟發:

1. 慾望差異並非罕見

每一段親密關係中,總會有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高的性慾望,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身為慾望較低的一方,並不代表你有什麼問題,只是相對於伴侶而言,你的需求較低而已。了解並接納彼此的慾望差異,是化解困擾的第一步。

2. 跳脫舒適圈,勇於嘗試

長期關係中,伴侶往往會形成一套固定的性愛模式,雖然這有助於降低焦慮,但久而久之也可能導致無趣和倦怠。若要重燃熱情,就必須突破舒適圈,嘗試一些新的做法。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感到不安,但只要循序漸進,定能找到令彼此都感到興奮的方式。

3. 建立牢固的合作同盟

親密關係的核心在於攜手合作,共同經營這段感情。透過每天的擁抱練習,伴侶可以放下緊張和芥蒂,學習放鬆並享受彼此的陪伴。當雙方都願意付出心力,攜手突破困境時,親密連結將會更加穩固,性生活也能重新燃起熱情。

個人評價:

《親密與慾望》這本書深入剖析了長期關係中常見的性慾望問題,提供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實用的建議。作者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闡述了伴侶如何從性慾望的掙扎中成長,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慾望差異的詮釋,讓人釋懷不少。此外,作者也提醒我們要勇於跳脫舒適圈,用開放的心態去探索性愛的各種可能性。總的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每一對渴望增進親密關係的伴侶細細品味。

特別推薦《親密與慾望》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正在經歷性慾望問題困擾的伴侶,無論你們是新婚夫婦,還是已攜手多年。這本書將幫助你們重新審視親密關係,學習如何與另一半攜手合作,共同開創嶄新的性愛體驗。同時,我也推薦給所有渴望提升性學識、增進親密連結的朋友,這本書絕對能帶給你全新的啟發和思考。

Ed的話:

《親密與慾望》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不謀而合。正如夫妻必須攜手擬定經營親密關係的策略,企業高層也需要共同商議營運方針,為組織設立明確的目標和藍圖。此外,本書強調跳脫舒適圈、勇於創新的重要性,這與企業強調創意(Create)如出一轍。唯有不斷推陳出新,開創嶄新的可能性,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關係也才能持續成長茁壯。總而言之,《親密與慾望》這本書跨越了兩性關係與企業經營的藩籬,帶給讀者全方位的啟發。

《哈佛學不到的經營策略》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一句話總結:

《哈佛學不到的經營策略》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商業上取得成功,與其說是透過學校教育和書本知識的累積,不如說是透過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

作者介紹:

作者馬克・麥考馬克(Mark McCormack)是國際管理集團(IMG)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業領袖。麥考馬克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實戰經驗,在這本書中分享了許多寶貴的商業智慧。

重點啟發:

1. 識人之道,贏在溝通

在創業初期,我們很容易沉浸在數字和業績增長中,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但歸根究底,商業還是關乎人。要在商場上出人頭地,無論是銷售產品還是招募員工,關鍵都在於識別出你正在與之打交道的人。花點時間了解是什麼驅動著他們,他們的動機、抱負和恐懼是什麼。瞭解一個人的性格,就能更好地預測他的行為模式。

2. 信任直覺,審慎決策

設想你即將達成一筆交易,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你正準備簽字敲定。所有的說服和談判工作終於有了回報。但就在這個時候,你突然有一種感覺,好像哪裡不太對勁,卻又說不上來。面對這種感覺,你是選擇忽略繼續前進,還是踩下剎車重新考慮?在商業實踐中,學會信任這種直覺是很有益處的。當涉及大筆金錢或重要利益時,感到不安而暫緩決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 忙裡偷閒,生活平衡

許多高管似乎總是在忙著談生意、追逐新機會,很少留出時間給愛好、娛樂,或是放鬆和充電。歸根結底,這是時間管理的問題。一些大忙人掌握的訣竅是,把玩樂時間也安排進日程表。作者麥考馬克在掌管IMG期間,總是會抽出時間閱讀、鍛煉、與朋友社交或放鬆。如果他早上7點有個約會,他會5點起床,騰出不受打擾的時間閱讀。建立了日程安排後,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要堅持下去,讓它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個人評價:

《哈佛學不到的經營策略》是一本不錯的書。商學院的確不可能教會你在真實商業世界中會遇到的一切。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其中的許多道理其實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僅限於商業領域。儘管我從未上過商學院,但在日常與人打交道時,這些經驗之談依然適用。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對於經常與人打交道的人來說,都是常識和直覺。儘管如此,對我們而言,這仍是很好的提醒。

特別推薦《哈佛學不到的經營策略》給誰:

– 剛從大學畢業、立志攻讀商學院學位的年輕人;

– 想要推出新產品線的創業家;

– 以及所有經常與他人打交道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所闡述的許多商業智慧,與我們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所強調的SCALE原則不謀而合,尤其是「E – 增強(Enhance)」這一點。通過增強人際關係、溝通技巧和決策能力,我們可以在商業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讓我們在追求事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活的平衡。畢竟,商業的本質是人,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共創佳績。

《你看不見的事》What The Eyes Don’t See

一句話總結:

《你看不見的事》這本書,震驚地揭露了美國密西根州弗林特市公共飲用水危機的不幸故事,以及一位女性如何挺身對抗政府的腐敗和種族主義,為這座城市帶來正面改變。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蒙娜·哈娜-阿提沙(Mona Hanna-Attisha)醫生,她在弗林特市擔任兒科住院醫師計畫的主任。身為英國出生的伊拉克裔美國人,莫納醫生一直以來最關心的就是她的病患──弗林特市的孩童們。

重點啟發:

1. 危機的開端:省錢卻釀災

弗林特市在2014年4月為了減少開支,將飲用水的水源從休倫湖改為弗林特河。然而,這條河幾十年來飽受工廠廢水和污水的毒害。奇怪的是,弗林特市政府竟然沒有檢測水質。六個月後,通用汽車的工廠發現含鉛量太高導致汽車零件受到腐蝕,他們設法獲得豁免,改回使用休倫湖的水。可憐的是,弗林特市的其他居民卻沒這麼幸運,他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正面臨危險,直到蒙娜醫生介入才揭發真相。

2. 揭開真相:勇敢捍衛孩童健康

蒙娜醫生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開始調查弗林特市兒童的血液含鉛量。結果發現,自從改用弗林特河的水源後,兒童血液中的鉛含量驟增。蒙娜醫生想到自己的兩個女兒,便再也無法對這場危機坐視不管。她找上環境工程師馬克・愛德華茲(Marc Edwards)尋求協助,在他的幫忙下彙整了確鑿的數據。蒙娜醫生召開記者會公布研究結果,雖然遭到強烈反彈,但她堅持不懈地向媒體說明真相,終於有了好結果。

3. 艱辛的修復之路:社區齊心協力

在蒙娜醫生揭露真相近18個月後,密西根州政府官員終於承認弗林特市的水有問題。但他們的說法並不令人信服,只表示有個十點計畫要提升居民對飲用水的信心,卻沒有任何實質作為。在吉尼西縣衛生部門宣布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後,弗林特市民才終於拿到濾水器。蒙娜醫生明白這不是長久之計,持續向官員施壓,要求改回使用休倫湖的水。在各界的募款、示威和其他努力下,弗林特市終於在2015年10月8日重新改用休倫湖的水。接下來,是漫長的兒童和居民健康修復之路。

個人評價:

看完這本書,我感到非常震驚和失望,沒想到美國政府在處理這場危機時,會如此腐敗和自私。但我也很感動蒙娜醫生挺身而出,勇敢對抗謊言和種族歧視,她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這也讓我反思,在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時,我們是選擇視而不見,還是挺身而出,捍衛真相和正義?每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只要堅持,終究能創造改變。

特別推薦《你看不見的事》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有理想、想要為民服務的從政者,讓他們謹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所賦予,千萬不可濫用。我也推薦給那些對社會議題和種族歧視感到憤怒和無力的年輕人,這本書能給你們持續奮戰的勇氣和啟發。當然,我更推薦給所有熱愛勵志故事的讀者,莫納醫生堅毅不撓的精神絕對能感動你們!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想到SCALE當中的E,也就是「增強」(Enhance)。這場飲用水危機帶給弗林特市的傷害是巨大且深遠的,但在蒙娜醫生等人的努力下,弗林特市的狀況正在好轉。危機過後,政府增加了對兒童健康的監測,並投入更多資金進行修復工作。雖然路還很長,但我相信,只要大家攜手合作,總有一天能讓弗林特市的明天更美好。這場危機也提醒我們,在制定政策和策略時,千萬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更要為人民的健康福祉著想,建立更完善的監督和應變機制。唯有不斷「增強」,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Inspired : How To Create Tech Products Customers Lov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打造出熱銷的成功產品,透過避開常見的錯誤和陷阱,激勵員工並以知識和技能樹立典範,同時開發出市場需要的有價值產品,進而經營一家蒸蒸日上的企業。

作者介紹:

A STRONG PRODUCT COMPANY – Y Oslo

Marty Cagan是矽谷產品設計領域的傳奇人物,曾在惠普、Netscape等知名科技公司擔任高階主管,參與開發許多膾炙人口的產品。他創立了Silicon Valley Product Group顧問公司,專門為科技新創公司提供產品設計和管理方面的諮詢服務。

重點啟發:

1. 優秀的團隊需要出色的領導者

在一個成功的產品團隊中,擁有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和行銷人員固然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一位出色的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就像是船長,掌握著產品的整體方向,負責協調各方意見,確保大家朝共同目標邁進。這位領導者不僅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卓越的領導力和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凝聚團隊力量,激發每個人的潛力。

在台灣,這一點尤為明顯。以台灣著名的科技公司HTC為例,其創始人兼前CEO周永明在公司早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產品經理角色。周永明不僅了解市場需求,還能夠有效地將團隊的創意和技術結合,推出了多款風靡全球的智能手機。然而,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管理層的變動也讓HTC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領導者的重要性。

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首先,他需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預見市場趨勢,並引導團隊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其次,他需要有強大的溝通能力,能夠在團隊內部和外部之間搭建橋樑,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最後,領導者還需要有決策力和執行力,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並帶領團隊高效執行。

總結來說,優秀的產品經理是成功產品團隊的核心,他的領導能力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最終成敗。無論是HTC這樣的知名企業,還是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都需要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來掌舵,帶領團隊迎接挑戰,創造卓越的產品。

2. 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設計流程

在現代產品設計中,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已成為決定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書中強調,設計出好的產品,關鍵在於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這一設計理念在臺灣的許多創新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以臺灣的知名自行車品牌Giant為例,Giant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始終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他們的設計流程通常包含四個關鍵角色:互動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原型設計師和使用者測試員。互動設計師負責理解騎行者的需求,規劃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視覺設計師則創造出美觀且符合人體工學的外觀設計;原型設計師快速製作自行車原型,讓團隊可以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改進;最後,使用者測試員通過實際騎行測試產品的可用性和舒適度。

這樣的分工合作,不僅讓Giant的產品在市場上具有極高的競爭力,也讓品牌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Giant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真正理解使用者需求,並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優化和改進,才能創造出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優質產品。

在數位產品領域,臺灣的AppWorks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AppWorks是一家創業加速器,幫助初創公司開發和推廣數字產品。他們的成功案例之一是臺灣的美食外送平台「foodpanda」。在設計foodpanda的移動應用時,團隊始終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通過不斷的用戶調查和測試,優化訂餐流程和界面設計,最終打造出一個簡單、高效且直觀的使用者介面,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和使用頻率。

總結來說,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設計流程,是打造成功產品的關鍵。通過理解使用者需求、精細化的設計分工和反覆的測試改進,可以確保產品在市場上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並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3. 反覆驗證,打造成功的產品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反覆驗證(Validation)是確保產品成功的關鍵步驟。書中指出,一個成功的產品,必須是可行的(Feasible)、可用的(Usable),同時對使用者是有價值的(Valuable)。這三個面向的驗證過程,貫穿於產品開發的每一個階段。

以科技新創公司為例,許多企業在產品開發初期,會先透過簡單的原型(MVP),快速驗證產品的可行性。例如,智能家居公司Bosch Taiwan在開發智能門鎖時,首先製作了簡單的原型,並在實際環境中進行測試,確保產品的技術可行性和安全性。通過快速原型的驗證,團隊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技術問題,避免在後續開發中浪費資源。

在可用性驗證方面,台灣的多媒體娛樂公司Gamania在開發新遊戲時,通常會先進行內部測試,然後邀請一小部分核心用戶參與測試。通過收集用戶反饋,團隊可以及時調整遊戲設計和操作介面,提升遊戲的可玩性和用戶體驗。例如,Gamania的熱門遊戲「天堂M」在開發過程中,經歷了多次內部和外部測試,最終打磨出一款讓玩家愛不釋手的遊戲產品。

在價值驗證方面,台灣的健康科技公司iHealth在開發智能健康監測設備時,會通過市場調查和用戶訪談,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和痛點,並在產品設計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iHealth的智能手環在開發過程中,團隊對其功能和操作進行了多次迭代驗證,確保產品不僅技術可行,且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最終成功推向市場,獲得了廣泛好評。

這樣的驗證過程不僅適用於科技產品,其他領域的產品開發也同樣需要重視反覆驗證。例如,臺灣的知名食品品牌味全在推出新產品時,會先進行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和需求。然後,通過多次試吃和反饋收集,不斷調整產品配方,確保新品上市後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並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感到產品設計和開發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需要跨領域的知識和能力。書中提到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讓我獲益良多。我特別認同書中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觀點,唯有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才能設計出貼近人心的產品。

此外,書中反覆強調「驗證」的重要性,提醒我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要不斷質疑和檢視,別讓瑕疵產品流入市場。

本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不僅適用於科技產品的開發,也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的產品設計和管理中。例如,書中強調的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設計流程,可以幫助您在各種產品(包括文學作品、藝術創作甚至是生活用品)中找到與使用者的共鳴點。

而反覆驗證的過程,則提醒我們在任何創作和開發中,都要不斷檢視和改進,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和價值。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在產品設計領域非常實用且深具洞見的著作。

特別推薦《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從業人員,不論您是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還是行銷人員,這本書都能讓您獲得啟發。作為產品經理,您將學習如何有效領導團隊,提升溝通協調能力,並運用敏捷開發、用戶故事和驗證模型,確保產品在技術、可用性和市場價值方面達到預期。書中的實例和案例分析,能幫助您在實際工作中應用這些理論,提升產品成功率。

對於設計師來説則可通過本書了解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通過用戶研究和測試來迭代改進設計。書中提供的互動設計、視覺設計和原型設計的實際案例和方法論,能提升設計師的專業技能,並幫助他們在實際項目中創造出更加出色的設計作品。此外,設計師還能學到如何與其他團隊成員協作,確保設計理念順利實現。

行銷人員可以從中學到如何通過市場分析和用戶研究,更準確地定位產品的目標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書中提供的案例和策略,能幫助行銷人員設計更加有效的推廣活動,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此外,行銷人員還能學到如何與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協作,確保產品的市場定位和設計理念一致。

此外,我也推薦這本書給有志於創業的朋友們,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產品開發建議,能幫助您避開新創公司常犯的錯誤。創業者可以學到如何通過市場調查和用戶需求分析,確定產品的市場定位和開發方向,並運用反覆驗證方法快速迭代和優化產品。此外,書中還有關於團隊管理、資金運營和市場推廣的實用建議,能幫助創業者應對創業挑戰,提升成功機率。

即使您不是科技相關從業人員,本書對於如何打造成功的產品和服務,也有許多借鏡之處。理解產品開發和市場需求的基本原理,能幫助您提升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反覆驗證的理念和方法,同樣適用於其他領域的產品和服務開發,幫助您不斷改進和優化產品或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用戶滿意度。

總結來說,這本書不僅適合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從業人員,也適合有志於創業的朋友們,甚至是非科技相關的從業人員。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用建議和啟發,能幫助您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Ed的話:

我認為本書所傳達的產品設計理念,與SCALE架構中的幾個概念不謀而合。首先是策略制定(Strategy),書中強調產品開發必須有明確的策略方向,這需要產品經理發揮領導力,協調各方意見,確保團隊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其次是自動化(Automate),書中提到設計產品原型的目的之一是讓開發流程更加自動化,降低人工投入,提升工作效率。通過自動化工具和流程,團隊可以更快地進行產品迭代和測試,從而縮短開發周期,並減少人工錯誤的發生。

最後是增強(Enhance),也就是透過持續的使用者測試和反覆驗證,可以不斷增強產品品質,提升使用者體驗。

書中強調,用戶反饋是產品改進的重要依據,只有通過不斷的測試和驗證,才能發現產品中的問題並進行改進。這本書從產品設計的角度,闡述了許多與SCALE架構不謀而合的精髓,值得所有希望打造成功產品的人細細品味。因此,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希望提升專業技能和創業成功的人。

其他相關主題書記推薦

1. 《從0到1》Zero to One

這本書由PayPal創辦人、著名投資人Peter Thiel所寫,他主張真正的創新是從0到1,而非從1到n。書中分享了Thiel對創業、競爭、未來等主題的獨特見解,強調要打破常規,開創全新事物。

他用自身的經驗闡述了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尋找確定性的機會,為創業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引。

2. 《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

Crossing the Chasm, 3rd Edition: Marketing and Selling Disruptive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 (Collins Business Essentials)

《跨越鴻溝》深入探討了科技產品從早期市場到大眾市場的轉變過程,並提供了實用的策略幫助企業成功跨越這一銷售鴻溝。

作者Geoffrey A. Moore 提出了一個基於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和落後者的市場細分模型,幫助企業理解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和行為。他強調,企業必須針對早期大眾市場制定專門的營銷和銷售策略,才能成功跨越鴻溝。

書中還提供了定位方法和市場進入策略,幫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本書案例分析豐富,涵蓋了多家成功的科技公司,對產品經理、市場營銷人員和企業領導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 Lean Analytics

Lean Analytics: Use Data to Build a Better Startup Faster : Croll,  Alistair, Yoskovitz, Benjamin: Amazon.in: Books

《精益數據驅動》介紹了如何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來提升產品和業務的績效。

作者Alistair Croll 和 Benjamin Yoskovitz 詳細闡述了在不同的產品開發階段應該關注的關鍵指標,並提供了具體的數據分析方法。

書中提出了精益分析的五個階段:心智模型、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假設驗證和行動計劃。這些階段幫助創業者和產品經理在不同的開發階段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這些書籍提供了創新、壟斷、數據驅動決策等關鍵概念,與《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中的策略制定和持續改進理念相輔相成,能幫助讀者更全面地掌握產品管理和業務成功的實用方法。

你可以透過以下方法找到《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或以上推薦的書籍!

各大網絡書店平臺:

– 提供多種閲讀模式的書籍,其中還包括電子書和有聲書等形式,可以根據個人偏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本地圖書館 

– 許多圖書館都有這本書和其他推薦的書,可以透過借閱來閱讀。

實體書店 

– 許多書店都可以找到這些書籍,可以親自去購買並享受翻閱紙質書的樂趣。

【結語】

《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無疑是一本對任何希望打造成功產品的人來說都極具價值的書籍。不論您是初次接觸產品設計,還是已經在這個領域有一定經驗,本書都能為您提供寶貴的建議和實用的工具。希望您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提升自己的產品設計和管理能力,創造出更多令人愛不釋手的產品。

《深度洞察力》Insight

一句話總結︰

《深度洞察力》這本書彷彿一盞明燈,照亮了通往自我覺察之路的重重迷霧,讓我們得以窺見內心的真實面貌,邁向更好的自己。

作者介紹︰

塔莎・尤里克博士(Tasha Eurich)是一位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專家,她的研究發表在許多知名的期刊上,更被評選為百大思想領袖之一。除了學術成就之外,尤里克博士也經常在《赫芬頓郵報》、《創業家》等媒體撰文,分享她對於自我覺察的獨到見解。2014年,她的TED演講更是廣受好評,顯示了她在這個領域的權威地位。

重點啟發︰

1. 自我覺察的兩大面向

自我覺察並非單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內在自我覺察和外在自我覺察兩大面向。前者是對自己行為的理解,後者則是感知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唯有兩者兼備,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自我覺察。研究顯示,具備高度自我覺察的人,在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決策力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優勢。因此,提升自我覺察力絕對是一項值得投資的努力。

2. 七種洞見之門

要成為一個真正自我覺察的人,需要從七個面向著手︰價值觀、激情、抱負、適應力、人際關係模式、自我概念,以及對他人的影響力。這就像是通往自我覺察的七扇大門,每一扇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開啟。當我們逐一探索這些面向時,就能逐漸拼湊出一個更加完整、立體的自我圖像。

3. 自我分析的陷阱

常言道「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思固然重要,但過猶不及。過度自我分析的人,往往對自己評價更低,人際關係更差,焦慮感也更強。問題在於,我們在自我分析時,很容易對自己的洞見深信不疑,卻忘了去質疑其正確性。解方就是要保持心態的彈性,讓思緒在不同的觀點間自由流動,不要急於找出標準答案。另一個陷阱是執著於「為什麼」,而忽略了「是什麼」。與其問自己為何會有某種特質,不如問在特定情境下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為何,如此更有助於我們辨識和應對自己的情緒。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它不僅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也讓我們能夠更加理解他人,從而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時,自我覺察更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唯有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才能在逆境中找到突破口,化危機為轉機。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策略和技巧,幫助我們提升自我覺察力,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佳作。

特別推薦《深度洞察力》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渴望提升自我覺察,卻不知從何下手的人。無論你是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資歷豐富的管理者,這本書都能為你提供寶貴的見解和啟發。此外,對於那些正在面臨人生轉折點,或是遭遇瓶頸期的人來說,這本書也不啻為一帖良方,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前進的方向。

Ed的話︰

從《深度洞察力》一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概念,尤其是在自動化(Automate)方面。自我覺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當我們不斷練習自我覺察時,就像是在為大腦安裝一套自動化系統,讓我們能夠更加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模式,進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種自動化的能力,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組織而言,都是一項寶貴的資產。唯有不斷提升自我覺察力,我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創造更大的價值。

《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

一句話總結:

在《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薛丁格以精闢獨到的見解,揭示了生命的奧秘,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

作者介紹:

艾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以「薛丁格方程式」和「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聞名於世。他不僅在量子力學領域有著重大貢獻,更跨足生物學領域,提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觀點。

重點啟發:

1.原子組成萬物,群聚而有規律

原子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本單位。單一原子看似渺小,但當它們群聚在一起,形成分子時,便開始呈現出統計規律,決定了事物的形態和功能。即使是由幾百萬個原子組成的基因,也足以主宰我們從受精卵到成熟個體的發展歷程,並且規劃出我們的藍圖。原子的群聚效應,造就了生命的奇蹟。

2.進化的量子躍遷,非漸進而是突變

達爾文認為生物是透過連續、漸進的小變化而演化。然而,薛丁格指出,進化其實是透過不連續的突變來實現的。就像量子論中,原子須在特定條件下才會重新排列;基因也須經過漫長的等待,才會出現突變,邁向新的進化階段。量子論與演化論的時間尺度驚人地一致,突顯了生命演化的神奇。

3.意識使人類超越其他生物

在眾多生物中,唯有人類擁有意識。意識讓我們能夠主動思考,根據環境做出反應與抉擇,提升了我們的生存能力。隨著人類不斷與他人和環境互動,我們的意識也在演化。當代人所學的知識,在幾十年前或許聞所未聞。意識的進化,是人類不斷向前的關鍵。

個人評價:

《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複雜的科學理論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薛丁格獨特的視角,連結了物理學和生物學,讓我對生命的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啟發我以跨領域的思維,去探索生命的奧秘,體認到生命的可貴與不可思議。

特別推薦《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給誰:

1. 對量子物理學感興趣的科學家

2. 對世界充滿好奇,熱愛科學的讀者

3. 願意花時間從科學角度了解生命的迷人面向的退休人士

Ed的話:

從《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我們可以借鏡薛丁格的觀點,思考如何在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中善加利用(Leverage)。正如原子群聚而產生巨大影響力,企業也可以整合內外部資源,發揮出更大的綜效。另外,薛丁格強調突變式的進化,而非漸進式變化。這啟發我們,有時候企業或個人的突破性成長,可能來自於不連續的創新與顛覆,而非墨守成規的小幅調整。

總之,《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這本書帶給我們許多跨領域的思考,值得細細品味、反覆探索。生命的奧妙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但透過薛丁格的洞見,我們得以窺見其中的一鱗半爪,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這樣,會怎樣?》What If

一句話總結:

《如果這樣,會怎樣?》是一本匯集了各種瘋狂假設問題的科學解答書籍,內容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蘭德爾•門羅(Randall Munroe )是一位前 NASA 機器人專家,他經營一個網站,專門收集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並以科學方式解答。門羅的網路漫畫《XKCD》也以其獨特的幽默感和科學知識而聞名。這本《如果這樣,會怎樣?》一書則是彙整了網站上一些最有趣的問題和解答。

重點啟發:

1.太陽突然消失,人類將面臨嚴峻考驗

如果太陽毫無預警地熄滅,我們不再需要擔心太陽風暴對現代社會的破壞,也能省下不少跨時區貿易的成本。然而,失去太陽意味著地球會迅速進入嚴寒,人類將無法生存。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太陽的陪伴啊!

2.隔離防疫,根除感冒?天方夜譚!

感冒病毒靠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存活,如果全球隔離個兩週,理論上或許能根除感冒。但實際上,體弱者可能帶病毒長達數年,隔離期需拉長。且全球停工將造成數兆美元損失,把每個人平均分配到可居住的陸地,也不太可能。看來,與其做白日夢,不如多洗手、打疫苗吧!

3.千年等一回,錯過真命天子/女

數學告訴我們,即使你一輩子每天與 24 個新面孔對上眼,機會也微乎其微。假設你的真命天子/女就在 5 億人中,需要一萬輩子才能全部看過一遍。就算社會為此大改,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找尋真愛,恐怕也要花上幾十年。還是專注眼前的幸福吧!

個人評價: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啟發和新視角。作者以科學和邏輯來分析各種天馬行空的假設,不僅解答了許多我從未想過的問題,也讓我意識到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背後,其實有著複雜的運作原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彷彿化身為偵探,跟隨作者的思路抽絲剝繭,體會科學探索的樂趣。

特別推薦《如果這樣,會怎樣?》給誰: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不管你是熱愛科學的程式設計師、覺得理科很枯燥的大學生、或只是單純想開開眼界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能帶給你驚奇和歡樂。透過作者機智幽默的筆觸,你會發現科學其實一點也不乏味,反而充滿了神奇的魔力!

Ed 的話:

透過探索各種假設情境,這本書啟發我們打破思維框架,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這種能力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都很重要。舉例來說,在制定策略(Strategize)時,我們可以效仿書中的方式,大膽假設各種可能性,再逐一分析利弊得失。這有助於我們作出更周全的決策,為企業創造(Create)更多價值。總之,保持童心和創意,用科學的眼光看世界,你的人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