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Less Doing, More Livi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的主旨是:你需要做的事情越少,你就能擁有更多的人生去活。作者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層面提高效率。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是艾瑞・梅塞爾(Ari Meisel),他可說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全方位高手。他涉獵的領域包括生物駭客、房地產、網站建設、生產力教練,甚至還參加鐵人三項賽。年輕時,他被迫面對克隆氏症,起初感到絕望,但最終培養出堅不可摧的意志力。他不僅克服了疾病,現在還以演講者、作家和教練的身分,在全世界分享他的故事和技巧組合。《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是他2014年的暢銷書,蘊含了他在生產力方面的大部分智慧,以及如何奪回生命中的時間,去做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以下是這本書給我的三大啟發:

1. 打造一個外部大腦

我們總是試圖記住所有事情,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但其實做不到。與其如此,不如讓數位科技幫你一把。例如,你可以使用Evernote這類工具,儲存所有可能遇到的資訊,包括待辦事項、雜貨清單、裝飾靈感、文章、筆記等。Evernote就像是一站式商店,可儲存文字、圖片甚至手寫筆記,而且還能搜尋,意味著你可以輕鬆找到所有內容。它的演算法會以類似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將相似的內容連結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網絡,因此搜尋結果非常精準。現在已經不需要嘗試記住所有事情了。

2. 善用3D列印客製化工具

以前如果你想要一個完全符合房間奇怪角落空間的書架,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動手做。但現在有了3D列印,幾天內就能客製化製作並運送給你。艾瑞就曾使用Shapeways網站,為他的電腦打造客製化壁掛架。他只需在紙上畫出設計草圖,然後請Fiverr上的人將其轉化為3D模型。接著將模型上傳到Shapeways,一週後,專屬的壁掛架就出現在他的郵箱裡。更棒的是,他還透過Shapeways的網站,將這款壁掛架賣給其他6個擁有相同電腦的人,賺了400美元。將工具客製化並適應自己的需求,不僅能讓生活更輕鬆,還能幫助有同樣問題的其他人。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3. 刻意限制自己,是最能讓人感到自由的事情之一

艾瑞建議設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你不能超越的最大值,例如衣櫃裡的衣服件數、每週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或一個月內能吃的漢堡數量。而下限則是你不能低於的最小值,適用於那些你總是想做卻不斷拖延的事情,如運動、與家人相處或旅行。艾瑞為自己設定了電子設備數量的上限,以及每月至少進行一次旅行的下限。這兩種限制都能幫助你在生活中用「質」換「量」,不讓工作或物品佔據了你想要花在真正重要事物上的時間。

個人評價: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工具和資源,結合了新科技和傳統的生產力建議,教導我們如何放下非必要的事物。對我而言,這本書就像是《蕃茄工作法》和《精要主義》的融合,同時也讓我聯想到李歐・巴伯塔(Leo Babauta)的《少即是多的力量》。

特別推薦《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三種人:總是忘記購物清單上某樣東西的年輕人、覺得自己笨手笨腳、什麼都做不好的大叔,以及任何覺得自己擁有太多東西的人。

Ed的話:

最後,我想分享如何將這本書的概念與充分利用(Leverage)連結起來。艾瑞充分利用了數位科技和3D列印等新興工具,將生活中的瑣碎任務外包出去,騰出更多時間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同樣地,企業也可以善用外部資源,將次要的工作交給外包商或自動化系統處理,讓內部員工能夠專注在核心業務和創新上。這樣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激發出更多創意和可能性。個人也可以學習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與他人合作,互相支援,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達成更多目標,實現更大的價值。

《身體會替你說不》When The Body Says No

一句話總結:

《身體會替你說不》這本書透過揭示心智與身體的真正連結,教導我們如何變得更健康,顯示我們的心理狀態確實會影響身體狀況,以及如何同時改善兩者。

作者介紹:

加拿大醫師加博爾·馬泰(Gabor Maté)不僅是一位醫學博士,更是一位作家和演說家。他專門研究創傷、成癮、壓力和疾病之間的關聯。馬泰醫師曾在溫哥華市中心的緩和醫療診所和北美最大的針頭交換門診工作了二十多年。他著有多本暢銷書,並在TED大會上分享他的獨到見解。

重點啟發:

1.壓力無所不在,影響身心健康

壓力來自各種原因,每個人的壓力源都不盡相同。失業對於靠薪水過活的人來說可能極度緊張,但對有大筆積蓄的人而言或許影響不大。然而,大多數類型的壓力都源於某種程度上對我們生存的威脅感。壓力會影響許多身體部位,包括荷爾蒙、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當感知到迫在眉睫的威脅時,一系列荷爾蒙會刺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釋放。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會破壞組織、損害心臟並升高血壓。

2.情緒壓抑導致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系統需要保持特定的平衡,若失衡就容易出問題。壓力會導致免疫系統開始傷害它應該保護的組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引發自體免疫疾病。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共通點是難以設立心理界線,傾向壓抑自己的需求並將他人放在第一位。這種情緒壓抑所產生的壓力會導致免疫系統出現問題,開始難以分辨該攻擊哪些細胞、該放過哪些細胞。

3.擁抱負面情緒有助紓解壓力

時時保持正面其實對身心健康無益。正面情緒固然能提升幸福感,但若一味樂觀反而會成為有害的應對機制。忽視負面情緒會增加壓力,進而更容易生病。適度接納消極想法沒關係,我們不必時時悲觀,但擁抱現實的全貌有助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而非視而不見。研究顯示,傾向壓抑情緒的黑色素瘤患者復發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另一項研究則發現,那些接受自己病情、較難應對的患者反而不太可能復發。

個人評價:

我一直認為生理學很迷人,若不是無法應付任何程度的血腥場面,我應該會投身醫療領域吧。這就是為什麼我愛極了《身體會替你說不》這本書。書中引用大量實證研究來闡明心智與身體的連結,並提供實用的建議來管理壓力及改善健康。我很欣賞作者能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探討如此深奧的議題,讓讀者更容易吸收這些重要的知識。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體認到情緒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特別推薦《身體會替你說不》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幾類人。第一是那些有多種慢性健康問題卻不知從何處著手的長者。第二是對心身連結感到好奇的年輕人。第三是任何想要進一步了解壓力從何而來、該如何解決的人。

Ed的話:

從SCALE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本書與Strategize(策略制定)和Enhance(增強)最有關聯。就策略層面而言,本書教導我們擬定一套健康的生活策略,從容面對壓力、擁抱負面情緒,進而增進身心健康。就增強方面,本書幫助我們強化心智,提升抗壓性及免疫力。透過這些方法,相信大家都能打造更健康、更有生產力的人生。希望這篇書摘能引起大家對心身健康的重視,激勵大家活出更優質的人生!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Leonardo Da Vinci

一句話總結: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由沃爾特·艾薩克森編寫,生動描繪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和創新者——達芬奇的傳奇一生,是一本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推崇的電子書。

作者介紹:

Walter Isaacson, Elon Musk's Boswell, Tells the “Tale of an Impulsive,  Dark, but Also Risk-Taking Dude” | Vanity Fair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是當代最傑出的傳記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僅能夠將一個人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讀者欲罷不能,更總是選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物。繼愛因斯坦、班傑明·富蘭克林和賈伯斯之後,達文西在2017年也加入了他筆下的傳奇人物行列。

重點啟發:

1. 文藝復興時代的「斜槓青年」

達芬奇在15世紀的意大利,一個被稱作文藝復興的時代,開始了他的藝術和科學雙重生涯。年僅14歲的他就拜入了安德烈亞·德爾·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的門下,一位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技術工程師的師傅。這段學徒經歷對達芬奇來說,不僅是學習繪畫技巧的時期,更是他如何將科學原理融入藝術創作的開始。

在當時,科學和藝術並未像今天那樣被嚴格分開,藝術家常常需要精通數學和科學,以確保他們的作品在結構上的精確與美感兼備。達芬奇在這一環境中展現了他的多才多藝,他不僅學會了如何使用透視法來賦予畫作生命,還研究了人體解剖和植物生物學來增強其作品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他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驅使他不斷地探索和實驗,從而在畫布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細節和深度,這不僅改變了當時的藝術風格,也推動了整個藝術界的進步。達芬奇的經歷證明了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他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真正的學者和創新者。

2. 博學多才造就非凡成就

The Renaissance: Era of Science, Art & Culture – ProceJureLaw

達芬奇的一生是對知識無窮追求的生動展示。他不僅在藝術領域達到了巔峰,還在解剖學、機械工程、物理、天文學和地理學等多個科學領域有所建樹。他的作品和筆記提供了豐富的見解,展示了一個跨領域天才的思維。

在繪畫領域,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作品至今仍被譽為藝術的典範。他對光線、陰影和人物表情的細膩描繪,將情感的細微差別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同樣體現在他的科學研究中。

在科學方面,達芬奇的解剖學研究尤其前瞻性。他的解剖學筆記中,對人體結構的詳細描繪和研究,推進了整個醫學領域的發展。此外,達芬奇設計的各種機械裝置,如飛行器和戰車,雖然在他的時代未能實現,但他的設計草圖仍顯示出其超越時代的創新思維。

3. 留下智慧結晶造福後世

達芬奇留給後世的不僅是他那永恆的藝術作品,更有其豐富的科學研究筆記,這些筆記蘊含了大量的生物學、物理學和工程學知識。達芬奇的筆記展示了他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對知識的渴望,這些筆記在他去世後幾百年間一度被遺忘,但當它們重新被發現時,對科學和藝術的影響深遠。

達芬奇對人體解剖的研究,特別是他對心臟、肌肉和骨骼系統的描述,不僅豐富了醫學界的知識庫,還挑戰了當時的醫學常識。他將蠟倒入動物器官製作模型的方法,開創了新的解剖學研究技術,這些技術後來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教育中。

此外,達芬奇的許多工程設計,如橋梁和堡壘設計,早在實際工程應用之前就已經有了創新的概念。他的繪圖和模型不僅展示了他對物理力學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如何將藝術美感融入實用功能中。

達芬奇的工程設計未能在他生前實現的原因多半是由於當時的技術限制,但這些設計思想對後來的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他設計的“飛行機”雖然未能飛行,但其基本原理對後來的航空工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他對於機械自動化的洞見,如自動化織布機的概念,預示了工業革命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

除了科學和工程方面,達芬奇在藝術理論上也有重要貢獻。他對於光影處理、人體比例和景深的研究不僅提升了繪畫技藝,也豐富了西方美學理論。達芬奇的《畫論》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他對藝術的理解和方法,這本書後來成為許多藝術家和學者研究的重要文獻。

達芬奇的遺產不僅在於他的畫作和科學記錄,更在於他那種無止境的好奇心和對跨學科學習的熱情。他展示了如何通過觀察自然和實驗來獲得新知,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創造性的實踐中。達芬奇的一生是對未來世代的一種啟迪,證明了持續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個人評價: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不僅是一部生動描繪達芬奇生平的傳記,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他跨越藝術和科學界限的精神旅程。作者透過精緻的敘述和豐富的歷史細節,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最璀璨的星辰的故事生動呈現。

從達芬奇年幼的好奇心,到他在繪畫、雕塑、音樓、數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卓越成就,書中細膩的筆觸讓人仿佛能看見達芬奇在畫室中鑽研透視技巧,或是在解剖室裡仔細觀察人體結構。

此外,作者還特別強調了達芬奇如何將藝術與科學融合,以及這種融合如何推動他創新發明,這不僅改變了藝術的表達方式,也對後世的科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達芬奇的故事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讚頌,更是對求知欲和創造力無限可能的肯定。

通過閱讀這部作品,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達芬奇不只是一位畫家,他是真正的維塞魯比人,一個在多個學科領域內都有深遠影響的全能天才。這本書是對這位偉大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最高敬意,也是對所有渴望在生活中追求知識和創新的讀者的鼓舞。

特別推薦《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給誰:

那些渴望成為職業玩家的少年:

對於那些渴望在電子競技或任何競技領域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讀物。達芬奇一生的學習和創新精神,特別是他如何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知識轉移和應用,都能給予年輕的職業玩家們重要的啟示。從這本書中,他們可以學習到如何在高壓競技環境下保持創造力和靈活性,如何將不同遊戲策略和技巧跨界融合,從而在競技中脫穎而出。達芬奇對於持續學習和探索的熱情,將激勵他們在追求職業巔峰的同時,也不斷尋求個人的全面發展。

那些技藝日漸僵化的神經外科醫生: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對於那些在專業領域中感到技能和思維逐漸固化的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達芬奇在醫學解剖學上的貢獻,特別是他對人體構造的深入研究和創新方法,可以啟發醫生們在日常工作中尋求更創新和有效的治療方案。這本書不僅令人重新認識跨學科學習的價值,也鼓勵醫生們在臨床實踐中勇於創新,用科學藝術化的手法改善病患的治療體驗和效果。達芬奇的故事將激勵他們在面對醫療挑戰時,保持好奇心和創新精神。

對於從未記載下偉大想法的人:

對於那些心中有想法但從未付諸行動的人,《列奧納多·達·芬奇傳》提供了實現夢想的勇氣和靈感。這本書透過達芬奇的故事,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如何透過不懈的努力和終身學習,達至非凡成就的可能性。達芬奇對於每一個想法的追求,無論是飛行機器的設計、解剖學的研究還是藝術作品的創作,都是對創意實現的熱愛和執著。這本書鼓勵讀者勇於將自己的創意想法具現化,無論是透過寫作、藝術還是發明,都能找到實現自我表達和創造力的途徑。達芬奇的生活告訴我們,每一個偉大的成就都始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和行動的第一步。

Ed的話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不僅是對一位偉大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生平記錄,更是一部展示如何將創造力(Create)和增強能力(Enhance)相結合的案例研究。達芬奇的一生證明了,當藝術遇到科學,當傳統思維被創新觀念打破時,便能產生驚人的成效和影響。他不僅在畫布上創造歷史,同時在解剖學、力學和工程等領域開展了革命性的研究,這種跨學科的探索精神和無畏的創新態度,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在今天這個知識迅速更新、學科間界限日益模糊的時代,達芬奇能夠給予我們的不僅是藝術和科學知識的融合啟示,更是如何通過跨界合作釋放潛力的範例。企業在追求創新時,可以借鑑達芬奇不懼將異質元素結合的勇氣,打破行業內的固有思維,尋求與其他領域的合作,以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個人發展方面,學習達芬奇的生涯,意味著要不斷追求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利用自身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增強自我競爭力和適應力。

此外,達芬奇的故事也鼓勵我們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能夠保持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這在現代教育和職業規劃中尤為重要。不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透過學習他的跨學科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都能在各自的領域中找到創新的途徑和機會,從而達到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目標。

總之,達芬奇的生涯不僅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潛力開發的藍圖。《列奧納多·達·芬奇傳》通過展現這位天才如何在多個領域內突破自我,激勵著每一個渴望在自己的生活和職業中創造不凡成就的人。

其他相關主題書籍推薦

1. 《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板》Michelangelo and the Pope’s Celing

Amazon.com: Michelangelo and the Pope's Ceiling: 9781620408407: King, Ross:  Books

作者羅斯·金在本書詳細描述了米開朗基羅如何被教宗尤利烏斯二世委以重任,儘管自認為是雕塑家而非畫家,他仍不得不接受在西斯汀禮拜堂拱頂上繪製壁畫的挑戰。面對陌生的濕壁畫技術、高空作業的危險、不穩定的資金來源以及無法提供支持的家庭,米開朗基羅展現了非凡的毅力和創造力。

在烽火連綿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米開朗基羅面臨著無數挑戰:家庭紛爭、個人健康危機,以及來自同儕的激烈競爭。《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板》這本書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508年的義大利,見證這位偉大藝術家的艱辛旅程。

2. 《萬物簡史:從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興起 》The Origins of Everything in 100 pages

《萬物簡史》由大衛·貝爾科維奇(David Bercovici)所著,這是一本解釋科學理論、探索宇宙與生命演進的書。本書涵蓋化學、古生物學、天文學及粒子物理學等領域,以幽默風趣的語言,使讀者能夠輕鬆理解複雜的科學概念。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相似,這本書也展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思考,啟發讀者從多角度探索知識。

3. 《創新者們》The Innovators

《創新者們》是由華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繼《賈伯斯傳》後的又一力作,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數位時代的發展,更深入描繪了那些開創這一時代的先驅者們。艾薩克森從愛達·拜倫的故事開始,她不僅是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女兒,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序設計師。

書中逐一介紹了影響數位革命的重要人物,包括MIT的教授布許、計算機先驅圖靈、偉大的科學家馮諾伊曼、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諾宜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以及WWW的發明者蒂姆·柏納-李等。

《創新者們》和《列奧納多·達·芬奇傳》都探討了創新和創造力如何塑造歷史。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的全才,其跨領域成就展示了創新的力量。《創新者們》則記述了從19世紀到現代,科技領域創新者如何通過合作推動技術進步。兩書均強調了個人才智與跨學科合作在推進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你可以透過以下方法找到《列奧納多·達·芬奇傳》或以上推薦的書籍!

各大網絡書店平臺:

– 提供多種閲讀模式的書籍,其中還包括電子書和有聲書的形式,可以根據個人偏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本地圖書館 

– 許多圖書館都有這本書和其他推薦的書,可以透過借閱來閱讀。

實體書店 

– 許多書店都可以找到這些書籍,可以親自去購買並享受翻閱紙質書的樂趣。

結語: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不僅深入探討了這位偉大藝術家和科學家如何形塑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科學,也啟發我們在現代社會追求跨學科的創新和整合。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達芬奇非凡的創新才能、他留給世界的傑作以及這些成就如何影響了後世,從而增強我們對結合藝術與科學的價值的認識,並激勵我們積極參與到當代的創新進程中去。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When

一句話總結: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這本書運用科學方法,揭開了時間的奧秘,讓我們不再靠猜測來決定做事的時機,而是能夠掌握最佳時機來工作、用餐、睡眠、喝咖啡,甚至是辭職!

作者介紹: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是一位知名作家和演說家,他的作品經常探討人類行為、工作和商業等主題。他曾獲得多項榮譽,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和美國管理協會年度管理書籍獎。在《什麼時候是好時候》這本書中,品克再次展現了他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研究功力。

重點啟發:

1.一天之計在於晨?不如說在於「你」!

我們都知道一天可以分為早上、下午和晚上三個部分,但你可能沒想到,我們的情緒也有類似的規律。研究發現,無論年齡、種族、性別和國籍,我們都會經歷一天當中情緒的起伏。了解自己的情緒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安排一天的活動,也能更好地應對情緒的波動。

2.打破生理時鐘的迷思,找到最適合你的時間!

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都不盡相同,有的人是「百靈鳥型」,喜歡早起;有的人是「夜貓子型」,熱衷晚睡;還有一些人介於兩者之間。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類型,可以幫助我們安排最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例如:「百靈鳥型」的人可以在早上進行需要分析和邏輯的工作,而「夜貓子型」的人則可以在晚上處理這些任務。至於創意性的工作,則適合在下午進行。

3.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健康,但仍有許多人認為休息是浪費時間。然而,研究發現,適度的休息不僅不會影響工作效率,反而能提高工作品質。追蹤公司 DeskTime 的研究顯示,每工作52分鐘休息17分鐘,是最理想的時間安排。即使無法做到這一點,每小時休息5分鐘,起身走動、呼吸新鮮空氣、喝杯水,也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作者還推薦了「咖啡小憩」的方法:喝杯咖啡,然後小睡20分鐘,醒來時咖啡因正好開始發揮作用,讓人精神煥發。

個人評價: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時間的概念。過去,我總是憑直覺或習慣來安排時間,但現在我意識到,科學研究其實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指引。通過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類型和情緒規律,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安排一天的活動,從而提高效率和幸福感。此外,我也學會了要給自己足夠的休息時間,因為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特別推薦《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給誰:

1. 剛進入大學的新鮮人,他們需要找出最佳的學習時機。

2. 必須遵守公司朝九晚五作息的設計師,他們可以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最大效能。

3. 任何沒嘗試過「咖啡小憩」的人,這個方法可以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Ed的話: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見解,不僅可以應用於個人生活,也能運用到企業經營中。其中,我認為與「充分利用」(Leverage)這個概念最為相關。通過了解時間的科學奧秘,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對於企業來說,這意味著要根據員工的生理時鐘類型和情緒規律來安排工作,讓每個人都能在最佳狀態下發揮所長。同時,企業也要提供足夠的休息時間,讓員工能夠保持高效和創新的能力。總之,《什麼時候是好時候》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時間管理視角,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傳奇式服務,讓你的顧客愛死你》Legendary Service : The Key is To Car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談到了卓越客戶服務背後的原則,以及企業如何運用簡單但關鍵的策略來滿足客戶,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獲得競爭優勢。

作者介紹:

這本書是由肯‧布蘭佳(Ken Blanchard)、凱西‧巴利(Kathy Cuff)和維琪‧哈利(Vicki Halsey)共同撰寫。肯‧布蘭佳是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情境領導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暢銷書《一分鐘經理人》的作者。凱西‧巴利和維琪‧哈利都是布蘭佳公司的資深顧問,在客戶服務和領導力發展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見解。

重點啟發:

1. 從內而外的改變

傳奇般的服務必須從公司內部開始。身為企業主管,關鍵不只是鼓勵員工對客戶友善,更要訓練他們培養對客戶的責任感,時時滿足客戶的需求。只有好好照顧員工,員工才能好好對待客戶,進而讓客戶對品牌產生忠誠度。營造友善的工作環境和學習氛圍,員工自然會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將正面能量傳遞給客戶。

2. 時時刻刻提供理想服務

與競爭對手拔得頭籌的第一步,就是提供理想的服務。對客戶要有同理心,瞭解並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望,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和關懷。訓練員工仔細聆聽客戶需求,在提供服務和產品的過程中與之建立連結。比方說,一位女士走進服飾店為一場特別場合選購洋裝,店員應主動問候並自我介紹,詢問她要為什麼場合挑選服裝,在試穿過程中提供更多選擇,並能預見她可能還需要搭配的鞋子。最後,還要說明保固條款,鼓勵客戶再度光臨。

3. 傾聽回饋,據此行動

卓越的客戶服務奧義在於傾聽並根據獲得的資訊採取行動。將業務以客戶為中心,首要之務就是讓他們開口分享對服務的看法。同時接收正面和負面回饋都很重要,因為你的目標是滿足他們的期望。瞭解客戶的期望後,就要思考如何實現。滿足期望能讓客戶對品牌保持忠誠,但研究顯示,一次不好的經驗就可能破壞客戶對品牌的所有好印象,所以務必保持高標準,避免犯錯。要試著記住客戶的特定偏好。

個人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且深具啟發性的見解。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了卓越客戶服務背後的原則和策略。書中提到,傳奇般的服務要從內而外做起,先照顧好員工,才能讓員工盡心盡力服務客戶。此外,時時以客戶的角度思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提供個人化的服務,都是十分重要的關鍵。我也很認同要虛心接受客戶回饋,據此檢討改進的觀點。總的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客戶服務實務指南。

特別推薦《傳奇式服務》給:

– 想要擴大公司規模的企業主

– 想要提升客戶服務品質的歲飯店業經營管理者

– 想要學習優良企業實務的大學生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本書所提及的客戶導向理念可說是現今企業維持競爭優勢不可或缺的一環。唯有時時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提供個人化的服務,才能在市場上獨樹一幟,創造差異化。而在落實的過程中,則需要仰賴創新(Create)的思維,設計出貼心、周到的服務項目。此外,適度運用自動化(Automate)系統蒐集和分析客戶資料,可增進服務的精準度。同時,培養一支素質優良、向心力強的服務團隊,也是充分利用(Leverage)內部資源的有效之道。最後,還要持續檢討改善,增強(Enhance)服務品質。唯有在各個層面都下足功夫,才能真正實現「傳奇服務」的境界,為企業創造長久價值。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一句話總結:

《當呼吸化為空氣》透過潛入保羅・卡拉尼提熱愛神經科學、文學、人生意義以及家庭的人生歷程,讓你看見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在三十多歲就因癌症離世。

作者介紹:

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是一位才華洋溢的神經外科醫師,同時也熱愛文學。他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獲得英國文學與人類生物學的雙學位,之後進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就讀。卡拉尼提在神經外科領域嶄露頭角,榮獲許多獎項,並獲得資深醫師的青睞。然而,就在他即將完成住院醫師訓練、準備開始璀璨的醫療生涯時,卻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肺癌,生命戛然而止。

重點啟發:

1.探索生命意義的雙重路徑

卡拉尼提透過文學和神經科學這兩條看似迥異的路徑,試圖找尋生命的意義。起初,他認為文學,尤其是虛構作品,是人類心靈生命的展現。但後來他發現,大腦是心智存在的基礎,人際關係的建立能力直接來自於大腦。因此,他深信唯有透過深入研究神經科學,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義所在。

2.直面死亡,領悟生命真諦

身為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卡拉尼提時常面對生死交關的時刻。他目睹許多病患及同事的離世,這些經歷使他不斷反思生命的本質。當他自己罹患癌症後,他從醫師搖身一變成為病人,更能感同身受病患面對疾病的無助與徬徨。卡拉尼提體認到,即使死亡無可避免,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到來之前,我們仍然可以活出精彩與價值。

3.在摯愛中尋獲人生答案

面對癌症的折磨,卡拉尼提選擇與妻子露西共同孕育女兒凱蒂,並將所剩不多的時日全心奉獻給家庭。他在女兒的誕生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也和妻子的感情更加深刻。卡拉尼提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專注於與摯愛相伴的每一個當下。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在有限的歲月裡,盡情去愛身邊的人。

個人評價:

閱讀這本書,我深受卡拉尼提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他同時以醫者和患者的雙重視角,坦然面對死亡這個沈重的課題,並娓娓道來自己的生命體悟。即使生命如此短暫脆弱,他仍然勇敢地活出自己的價值,在最後的日子裡,在文字中留下智慧的結晶,在親情中找到生命的歸屬。這本書促使我反思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領悟到唯有珍惜當下、用心經營人際關係,才能讓生命綻放絢爛的光芒。

特別推薦《當呼吸化為空氣》給誰:

我想將這本書推薦給三類人。第一類是那些剛失去摯愛的人,例如:才剛喪偶的伴侶,我相信卡拉尼提的生命故事能帶給他們一些撫慰和啟發。第二類是正值醫學院就讀、感到身心俱疲且渴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的學生,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他們調整生活的優先順序。第三類則是時常思索人生意義的所有人,相信卡拉尼提的智慧能為他們的人生帶來些許指引。

Ed的話:

我認為卡拉尼提的故事和SCALE中的Leverage(充分利用)這個概念最為相關。卡拉尼提深知生命有限,因此他選擇將時間和精力投注在最有意義的事物上,像是家庭、寫作和自我反思。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剩不多的光陰,在最後的日子裡創造了無可取代的價值。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示:與其耗費時日在瑣碎的俗務上,不如善用時間去追尋內心真正嚮往的事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有生之年活出自己的人生,無愧於心。

《當好人遇上壞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一句話總結:

《當好人遇上壞事》解釋了為什麼就連最善良的人有時也會遭受不幸,以及我們如何將痛苦轉化為有意義的事物,而不是一味地哀嘆。

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S. Kushner)是一位猶太教拉比,他的兒子亞倫從小就被診斷出患有不治之症。亞倫飽受早衰症的折磨長達十年之久,最終在14歲那年不幸離世。儘管失去了摯愛的兒子,庫希納的信仰卻沒有因此而動搖。

重點啟發:

1. 上帝無法時時刻刻介入,扭轉自然法則來保護個人免受傷害

我們的身體會損壞,有時甚至以不可預測的方式損壞,但它們同時也賦予我們生命。流動的水可能會沖走房屋,但它也將水分輸送到世界各地。重力可能導致石頭掉落在你的頭上,但它也讓你的腳踏實地。如果我們的生存環境毫無規律可循,人類就無法四處走動、建造事物或對未來做出規劃。

2. 即使你接受了「應得」與「結果」之間沒有令人欣慰的聯繫,也不代表其他人都會接受

旁觀者常對痛苦中的人說「凡事皆有因」或「不殺你的,必使你更強大」之類的話。他們通常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可能弊大於利。那麼,你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並不想要更「堅強」呢?試著去理解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節奏應對生活中的困難。當別人不經意間用陳詞濫調暗示你要為自己所有的問題負責,或者說這些問題別有深意時,你大可不必相信!

3. 即使沒有一個好的或可知的理由來解釋我們面臨的每一個問題,我們仍然可以明智地向前邁進

與其探究不幸的成因,不如試著去思考:我們能從這些不幸中學到什麼?我們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我們如何幫助他人避免類似的命運?身為一名虔誠的信徒,庫許納認為人們在上帝的幫助下奮起抵禦苦難。或許,人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超越這些悲傷的際遇。

個人評價:

一開始我對《當好人遇上壞事》這本暢銷書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擔心它可能流於膚淺。但在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是一本寫得非常真摯動人的書。作者以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睿智的洞見,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看待苦難與不幸。他沒有對上帝或命運進行簡單的指責,而是鼓勵我們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考驗。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要學會堅強地活下去,並從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特別推薦《當好人遇上壞事》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正在經歷人生低谷、對生活感到迷惘的人。無論你是信仰宗教,還是持無神論觀點,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慰藉和啟發。它適合每一個試圖在保持理智的同時面對痛苦與苦難的人。

Ed的話: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醒我們要學會在逆境中自我提升(Enhance)。我們無法左右命運的安排,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不如努力從痛苦的經歷中汲取教訓,並將其轉化為成長的養分。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於個人發展和心靈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為什麼樂觀者比悲觀者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以及你如何學習成為一個樂觀者。

作者介紹: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正向心理學之父,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輕鬆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他的答案是:他們是樂觀者。塞利格曼博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也是該校正向心理學中心的創辦人。他曾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重點啟發:

1. 你是樂觀還是悲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塞利格曼將樂觀和悲觀稱為「解釋風格」,也就是我們解釋生活中不好的事件的方式。樂觀者傾向於將問題視為暫時的、具體的、外部因素導致的;而悲觀者則傾向於將問題視為永久的、普遍的、自己造成的。幸運的是,這兩種風格都是後天習得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解釋風格,成為一個樂觀者。

2. 培養樂觀的心態可以更健康更成功

研究發現,樂觀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甚至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健康狀況。此外,樂觀者更傾向於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選擇會帶來改變。相比之下,悲觀者更容易沉溺於垃圾食品和不運動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無關緊要。在職場上,樂觀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塞利格曼曾經為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招聘員工,他挑選了一些技能稍遜但樂觀度高的人,結果這些新員工的表現甚至超過了那些技能更好的人。

3. 如何擺脫悲觀

要想成為一個樂觀者,我們可以運用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ABC技巧。當面臨危機時,我們要記錄下三件事情:面臨的逆境(Adversity)是什麼?我對此有什麼看法(Belief)?我的看法導致了什麼樣的後果(Consequence)?然後,我們要開始質疑自己消極的想法,問問自己它們是否真的正確,是否還有其他解釋。接下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為有用和無用兩類。每當發現一個想法對自己沒有用處時,我們就不應該再繼續思考下去了。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時常陷入悲觀情緒的人,我意識到自己的消極想法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外部因素導致的。通過學習樂觀的解釋風格,我開始嘗試將問題視為暫時的、具體的,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困難、創造改變。這讓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變得更加積極樂觀,也更加有韌性了。

特別推薦《樂觀學習》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容易鑽牛角尖、總是悲觀看待事物的人。比如那些經常抱怨的員工、對自己沒有信心的畢業生、覺得考試失利就是末日的學生等等。這本書能夠幫助他們改變消極的解釋風格,用更加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種種困境,最終走向成功。

Ed的話:

《樂觀學習》中的ABC技巧,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個人的幸福感,更能夠為企業的經營帶來啟示。當企業面臨挫折和逆境時,管理者如果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並引導員工用積極的方式看待問題,那麼企業就更有可能渡過難關,實現長遠發展。樂觀的企業文化能夠激發創新(Create)的潛力,幫助企業制定更加明智的戰略(Strategize),更好地利用(Leverage)資源,不斷增強(Enhance)自身的競爭力。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學會樂觀都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精實數據分析》Lean Analytics

一句話總結:

《精實數據分析》這本書為新創企業打開蒐集與分析數據的大門,展示如何善用數據這個強大的工具,同時不被數據淹沒,專注在正確的指標上,以更快速地打造、推出及成長新創事業。

作者介紹:

《精實數據分析》是「精實」系列叢書的一部分,由精實創業方法的創始人暨《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里斯(Eric Ries)策劃,旨在幫助人們將精實哲學融入他們的企業和新創事業中。本書作者艾利斯泰爾·克羅爾(Alistair Croll)和班傑明·約斯科維茨(Benjamin Yoskovitz)是最早擁抱精實方法的新創加速器之一「Year One Labs」的共同創辦人。他們從資助五家新創公司中學到如何在精實哲學環境中運用數據,其中三家在第一年後獲得了後續融資,而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

重點啟發:

1. 數據是對抗自我欺騙的解藥

數據真的只是描述你業務的所有重要數值資訊。每個企業在其生命週期中都會收集和積累數百種數據,我們稱之為指標(Metrics)。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指標反過來又會獲得數千個所謂的數據點(即特定值)。若沒有數據,任何優秀的企業家都會對自己的企業狀況有所欺騙,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當自信變成妄想時,那可就不妙了。成功創業歸根結底在於找到相信自己夢想和打造世界真正需要的東西之間的黃金平衡點,而數據就是讓你在這條鋼索上行走的平衡桿。數據是對抗自我欺騙的解藥,確保你的腳踏實地。

2. 精實分析的五個階段

精實分析提出了新創公司必須經歷的五個明確階段:同理(Empathy)、黏著度(Stickiness)、病毒式傳播(Virality)、營收(Revenue)和規模(Scale)。以問答平台 Quora 為例,他們解決的問題是,即使用 Google 搜尋也找不到好答案的問題。Quora 創辦人在創立平台前,感受到了人們註冊前的好奇心和失望感。因為 Quora 幾乎涵蓋所有主題,而且是免費的,所以人們不斷回訪。你可以對答案進行點讚、評論和分享,這使得最佳答案會顯示在頂部。因此,產品會隨著用戶增加而變得更好。Quora 目前擁有 2 億月活躍用戶,規模已經非常大了,他們剛剛引入了廣告作為營收模式。

3. 隨階段轉換你的 OMTM

作者建議我們應該一次只專注於一個關鍵指標,以保持精實並輕鬆做出決策。這很有道理,但更具體地說,他們的意思是在正確的時間專注於正確的事情。當然,指標和目標取決於你所處的階段!例如,當你注意到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時,就轉換你的指標吧!作者將這個指標稱為「唯一重要指標」(One Metric That Matters,OMTM)。舉例來說,在同理階段,你唯一的「指標」應該是撰寫的文章數量。你寫得越多,就越快找到引起共鳴且想要堅持的主題。在黏著度階段,你可以看每位訪客在頁面上花費的時間;然後在病毒式傳播階段轉移到電子郵件訂閱用戶數;接著在營收階段看每位訂閱用戶的營收;最終則是客戶終身價值。

個人評價:

我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對精實方法論瞭若指掌,沒想到《精實數據分析》這本書還是讓我大開眼界,真是一個驚喜!這本書對於經營線上事物的人來說特別有價值,例如部落格、社群媒體工作或電商,但對實體企業而言也是很好的方法。我非常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特別推薦《精實數據分析》給誰:

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種人:那些立志成為部落客的青少年、準備推出新的應用程式的共同創辦人、以及任何覺得自己太在乎別人想法的人。

Ed的話:

Lean Analytics 這本書與 SCALE 當中的 S – 策略制定(Strategize)和 A – 自動化(Automate)的概念最為相關。作者提出新創公司必須專注在正確的指標,並隨著不同階段轉換指標,這正是一種策略制定的體現。此外,透過數據分析來優化與自動化決策,也呼應了自動化的理念。總的來說,這本書強調善用數據工具來制定策略與自動化流程,同時提醒創業者要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這些觀點都能為新創企業帶來不同的啟發與助益。

《挺身而進》Lean In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剖析了女性在職場上仍然處於弱勢的原因,探討阻礙她們發展的因素,提供如何支持和鼓勵女性的建議,並鼓勵每一位女性勇敢地擔任領導角色,高舉女性領導力的大旗。

作者介紹:

Sheryl Sandberg 是 Facebook 的營運長(COO),也是《挺身而進》一書的作者。她曾在Google擔任副總裁,負責管理全球線上銷售和營運部門。Sandberg 是美國商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她積極倡導女性賦權,鼓勵女性在職場和生活中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

重點啟發:

1. 職場如叢林健身房,多元路徑通往成功

傳統的職涯發展像是攀爬一個固定的階梯,但現代的職涯發展更像是在叢林健身房裡探索。叢林健身房有多種設施,如猴棒、攀岩牆和繩網等,提供了多元的路徑抵達頂端。同樣地,現代的職涯發展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我們應該著眼於持續往上攀升,但無需過度糾結於選擇哪一條路徑,因為殊途同歸。只要我們把職涯視為一個巨大的室內兒童遊樂場,勇於嘗試不同的路線,就能更從容、更快樂地邁向成功。

2. 女性在職場中的言行舉止如同走鋼索

女性在職場中塑造正面形象,有如走在鋼索上。我們不能表現得太過野心勃勃,否則可能被視為粗魯無禮;但也不能過於溫和有禮,否則可能被當成是容易擺佈的對象。因此,女性必須在堅持自我和迎合他人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避免使用強硬的字眼和語氣,學會委婉地表達意見;適度展現友善與女性特質,但也要清楚設立底線。我們可以學習代表團體發言,引用其他領導者的話語和相關數據,而非一味地推銷自己。期盼有朝一日,女性無需再使用這些言行策略,但在現階段,善加運用仍是明智之舉。

3. 勇敢前行,不要輕易退縮

社會期待常使女性在職涯道路上過早退縮,我們必須極力避免落入這個陷阱。儘管全職父母是世上最吃重卻也最不受重視的工作,但女性沒有必要為了遙遠的未來,而犧牲眼前的機會。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全力以赴,勇於接受挑戰和嘗試。即使懷孕生子,也終會找到兼顧之道。Sandberg 將這種精神稱為「向前傾斜(lean in)」,而非「向後仰躺(lean back)」。把握當下,全心投入,直到不得不放手的那一刻。

個人評價:

《挺身而進》是一本出色的勵志書籍,它深入剖析了女性在職場中面臨的種種挑戰,提供了務實的建議和策略。Sandberg 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和觀察,鼓勵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本書不僅適用於職場女性,對於所有渴望挑戰自我、實現目標的人而言,都是一劑強心針。Sandberg 的文字充滿智慧和力量,讀來令人備受啟發和鼓舞。

特別推薦《挺身而進》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職場女性,尤其是那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女性。這本書將幫助妳看清職場的現實,建立自信,發掘內在的潛力。無論妳是軟體工程師、銷售主管,還是初創公司的創辦人,都能從 Sandberg 的智慧中獲益良多。此外,我也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致力於推動性別平權的人士。透過閱讀《挺身而進》,我們可以了解女性在職場中面臨的獨特挑戰,從而採取行動,創造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職場環境。

Ed的話:

閱讀《挺身而進》讓我聯想到「SCALE」中的「E – 增強(Enhance)」。Sandberg 鼓勵女性勇於接受挑戰,全力以赴,這正是一種自我增強、自我賦權的表現。當我們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舒適圈,就能夠增強自身的能力,實現個人和事業的成長。作為企業領導者,我們也應該致力於增強員工的能力,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包容差異的企業文化。唯有不斷增強自己,企業和個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實現長遠發展。《挺身而進》啟發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性別平權議題,攜手打造一個機會均等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