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10% Happier 》book summary

一句話總結:

《10% Happier》這本書用一種非常務實的方式,向懷疑論者介紹冥想的科學原理,並說明放下自我對於過著無壓力生活的重要性,是一本引人入勝的佳作。

作者介紹:

Dan Harris 是一位知名的 ABC 新聞記者,在鏡頭前報導新聞多年。12 年前,他在全國電視直播時突然聲音中斷,經歷了一次驚恐發作。這件事促使他開始探索壓力和正念的科學。儘管他原本對此抱持懷疑態度,但最終他學會了透過冥想的力量來馴服自我,並在 2014 年出版了這本暢銷書。

重點啟發:

1.自我永不滿足,阻礙我們的幸福

我們的自我不斷評估自己的價值,總是在財富、外表和社會地位等方面,尋找下一個更好的人來比較。一旦滿足了自我的新成就、玩具或讚美,慾望的基準線就會重設,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自我總是渴望更多,永遠不會感到滿足,我們必須掌控這一點。

2.保持簡單,而非簡單化——放下自我不會讓你變得軟弱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自我是我追求更大成就的動力,完全放下它會不會讓我失去優勢?」事實並非如此。正念反而能提高你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它消除了競爭的需要,透過去除錯誤的假設和負面想法來激勵你,讓你以更清晰的方式處理事情。Dan 在一次冥想靜修時,腦海不再雜亂無章,創意源源不絕,寫滿了一頁又一頁的筆記。

3.冥想提供第四種習慣性反應,讓你更加正念和富有同情心

冥想幫助我們馴服自我,活在當下,對他人更加富有同情心。它提供了第四種習慣性反應的選擇:觀察,而不作判斷。透過冥想,你可以察覺自己的身體不適或負面想法,但能抵制立即反應的衝動,只是靜靜地觀察這些感受,直到它們消失。思考和行動之間的這個小小停頓,讓你意識到往往無需採取行動,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對冥想心存懷疑的人,我發現這本書非常適合我。它拋開了所有模糊空洞的說法,以一種純粹科學、腳踏實地的方式來探討正念。我喜歡這本書花更多篇幅說服讀者嘗試冥想,而不是解釋具體過程,因為冥想其實非常簡單:坐下來,專注於呼吸。如果思緒飄走,就把它們拉回來。對初學者來說,冥想的好處遠比掌握技巧更重要。Dan 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寫一本關於自己人生中最尷尬時刻的書,他的大膽嘗試絕對是值得的!

特別推薦《10% Happier》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經常對同學生氣的 15 歲少年;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從事要求高、壓力大的職業(如新聞業)的 32 歲上班族;以及任何認為冥想是騙人把戲的人。

Ed 有話說: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將冥想連結到 SCALE 當中「增強(Enhance)」概念的絕佳範例。透過冥想,我們可以增強自己的正念和同情心,提高創造力和生產力,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冥想幫助我們馴服自我,活在當下,而不是總是被慾望和焦慮所驅使。對於那些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中保持優勢,同時又不失去內心平靜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寶貴的技能。透過閱讀這本書,企業家和個人都可以學到如何利用冥想的力量,在提升工作表現的同時,也增進自己的幸福感。

《父母必須避免的13個錯誤》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arents Don’t Do

一句話總結:

《父母必須避免的13個錯誤》這本書教導父母如何透過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避免成為孩子在學業、行為和情緒上取得成功的絆腳石。

作者介紹:

艾米·莫林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也是暢銷書《心理強大的人不做的13件事》的作者。她以其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為父母提供了寶貴的育兒建議。

重點啟發:

1. 鼓勵責任感和毅力,而非受害者心態

身為父母,我們要以身作則,展現心理強大的特質。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鼓勵孩子養成受害者心態。我們要教導孩子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而不是將自己視為環境的受害者。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總是怪罪他人。此外,讓他們自己練習解決衝突,而不是總是介入,這樣才不會養成怪罪他人的習慣。

2. 不要期望完美,也不要每次犯錯就介入

許多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希望透過推動孩子在自己未竟之事上取得成功,來彌補過去的遺憾。但追求完美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害。當你期望完美時,孩子會開始相信你的愛是有條件的,只要犯錯就會失去你的愛。為了確保錯誤不會摧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我們應該鼓勵他們追求卓越而非完美。適度給予讚美和建設性的批評。當孩子犯錯時,教導他們最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問題,而不是急於介入幫忙。

3. 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身為父母,我們常常陷入日常瑣事中,很少停下來思考是否在教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課題。莫林分享了一個15歲學生凱爾的故事,他因作弊而被踢出菁英學程,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原來,凱爾的父母似乎將學業成就置於品格和誠實之上。為了確保孩子了解什麼價值觀最重要,我們要以身作則。可以制定家庭使命宣言,列出想要灌輸的價值觀,並張貼在顯眼處。平日也要向孩子解釋行善舉的緣由,讓他們學會善用所有,努力讓周遭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個人評價: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育兒建議,幫助父母覺察到自己的不良習慣,並教導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作者以真實案例說明每個觀點,讓讀者更容易體會其中的道理。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每個父母細細品味的好書,不僅能改善親子關係,更能培養出一個心理強大的新世代。

特別推薦《父母必須避免的13個錯誤》給哪些讀者:

所有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不論孩子年紀大小。每個人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這本書能幫助我們跳脫慣性思維,以嶄新的角度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避免陷入常見的育兒陷阱。

Ed有話說:

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方面,這本書特別呼應了SCALE中的E – 增強(Enhance)。身為父母,我們要透過增強自己的心理韌性,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才能有效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唯有不斷精進自我,才能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正如書中所言,父母的言行舉止遠比言語教誨更具影響力。讓我們一起努力,培養心理強大的下一代,共創美好未來!

《玩火:你願意為財務自由付出多少?》Playing with FIRE: How Far Would You Go for Financial Freedom?

一句話總結:

打破傳統的金錢觀念,透過「財務自由,提早退休(FIRE)」的生活方式,讓你不再為錢而活,重拾生命的自主權!

作者介紹:

史考特·瑞肯斯(Scott Rieckens)是一位企業家和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玩火:你願意為財務自由付出多少?》(Playing with FIRE: How Far Would You Go for Financial Freedom?)風靡全球,啟發無數人追求財務自由的人生。瑞肯斯本身也身體力行FIRE的理念,透過精打細算和明智投資,在短短幾年內就累積了足夠的財富,得以提早退休,全心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理想。

重點啟發

不為錢而活,重拾人生主控權

傳統社會灌輸我們「努力工作、存錢退休」的價值觀,但這真的是我們嚮往的人生嗎?FIRE的核心理念是:透過精打細算和投資理財,累積足夠的財富,讓我們不必為了錢而工作,而是能夠自由地安排時間,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重新奪回人生的主控權,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

4%法則,打造永續的被動收入

要達到財務自由,關鍵是要建立一筆足夠的被動收入,讓我們的生活開銷不必仰賴工作所得。FIRE社群發現了「4%法則」:只要手上有足夠的投資,每年提領投資金額的4%,就能確保本金永不會被花光,還能抵禦通膨和市場波動的風險。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年的開銷是60萬元,那麼你需要累積1,500萬元的投資,就能靠著投資收入過上幸福的退休生活。

開源節流,聰明理財致富的不二法門

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財富,秘訣就是要開源節流,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書中分享了不少聰明省錢的撇步,例如搬到較便宜的城市居住、騎腳踏車通勤、購買二手車等。同時也要努力增加收入,把多賺的錢拿去投資。投資的首選是成本低廉、報酬穩定的指數型基金,連股神巴菲特都大力推薦!只要堅持不懈地增加收入和削減支出,財務自由就唾手可得。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人生不應該被金錢綁架,而是要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FIRE的理念啟發了我,原來通往財務自由的路徑如此簡單明瞭,關鍵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我立刻著手檢視自己的收支、訂定了長期的財務目標,也開始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現在我已經能夠存下將近一半的薪水,離財務自由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特別推薦《玩火》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厭倦朝九晚五生活的上班族、想要盡早退休享受人生的中年夫妻、渴望財務自由的年輕人。這本書字字珠璣,是你通往自由人生的指南針,讓你不再為錢所困,而是能夠自在地享受生命的美好。

Ed的話:

FIRE的概念和SCALE法則不謀而合,尤其是在「自動化」(Automate)和「充分利用」(Leverage)兩個面向。當我們透過投資被動收入,讓錢自動幫我們賺更多的錢,同時也善用各種資源(例如搬到較便宜的地方居住、使用共享經濟的服務等),便能事半功倍,加速邁向財務自由之路。FIRE的精神提醒我們,人生的目標不應該只是賺錢而已,而是要活出自己真正嚮往的樣子。唯有跳脫社會的框架,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座標。

《生存的12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一句話總結:

《生存的12條法則》是一本兼具嚴肅與趣味的自助手冊,透過生動的故事,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套簡單的生活準則,幫助我們培養自律,改善行為,以正直的態度面對人生,在盡情享受生活的同時保持平衡。

作者介紹:

喬登·彼得森是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學家、文化評論家和暢銷書作家。他的YouTube頻道擁有超過200萬訂閱者,演講視頻點擊量超過5000萬次。彼得森教授在多倫多大學任教,研究領域包括個性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和宗教心理學等。

重點啟發:

1. 反躬自省,提升自我

在批評世界之前,我們應該先反思自己的生活,承擔起個人責任。即使生活再不公平,也不應該怨天尤人。只有專注於自身,努力營造美好生活,我們才能度過人生的低谷,迎接光明的未來。

2. 善待自己,追求平衡

在照顧他人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會關愛自己。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與其極端地追求完美或放縱自我,不如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要把自己當成摯愛的人來呵護,做對自己最有益的事情,哪怕有時會感到不快樂。

3. 意義重於快樂,犧牲帶來成長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追求短暫的快樂與享受,而在於通過犧牲獲得更高層次的滿足。適度的犧牲能幫助我們在沉溺享樂和過度自律之間取得平衡,是鍛鍊意志力的好方法。為崇高目標而非一己私利而犧牲,更能讓我們獲得圓滿與平靜。

個人評價:

《生存的12條法則》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作者提出的觀點雖不全然新穎,但透過風趣幽默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讀來令人擊節讚歎。書中列舉的12條法則簡單易懂,卻發人深省,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落實在生活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將人生比作蓮花的比喻,啟發我們要像蓮花一樣,從泥濘中向上生長,直至綻放在陽光下。

特別推薦《生存的12條法則》給那些正在迷惘、徬徨、孤獨、鬱悶的年輕人。無論你是還沒想清楚人生方向的大學生,還是正值中年危機的父母,這本書都能給你一些啟發和慰藉。作者溫暖睿智的文字會讓你感受到,你並不孤單,生活的希望和光明就在前方。

Ed有話說:

我認為《生存的12條法則》中的觀點和SCALE當中的”E – 增強(Enhance)”理念不謀而合。這本書教導我們要透過自律、意志力和犧牲來提升自我,這與企業要透過不斷學習、創新和突破來增強競爭力如出一轍。對個人而言,自我增強意味著要從心智和靈性上不斷突破,培養高尚的品格;對企業而言,自我增強意味著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方能基業長青。《生存的12條法則》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啟發我們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不斷增強自己,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10分鐘成就終生韌性》10-Minute Toughness

一句話總結:

《10分鐘成就終生韌性》是一本實用的自我成長指南,透過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訂立符合熱情的目標、培養持之以恆的習慣等方法,引導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邁向成功之路。

作者介紹:

《10分鐘成就終生韌性》是由傑森・塞爾克(Jason Selk)所著。塞爾克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和高效能教練,他曾幫助無數運動員和企業家提升心理韌性,實現個人和職業目標。他的著作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聞名,深受讀者喜愛。

重點啟發:

1. 打造強大的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自己構建的概念,可以隨時改變。要成為自信、可靠的人,就要設定每天要實現的目標,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久而久之,你的大腦就會相信你就是那個自信的人。自我形象決定了你的表現,所以要培養正面積極的自我認知。

2. 依循內心熱情,訂立切合自我的目標

每個人都有夢想和熱愛的事物。要設定有效的目標,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熱情所在,並圍繞這個熱情制定奮鬥目標。追求金錢或地位,但那不是內心真正渴望的,即使達成了也不會感到滿足。一旦訂立了符合自我的目標,就要全心全意投入,即使過程艱辛,但達成時你會感到無比的成就感。

3. 成功來自持續精進,而非一時的動力

你是否曾經一時興起,想要立刻改變人生、追尋夢想?這種突如其來的動力雖然能激勵你向目標邁進,但不足以支撐你走得長遠。與其依賴一時的動機,不如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持之以恆地改進自己。堅持正確的習慣,如健康飲食、每天鍛鍊、固定閱讀等,雖然初期艱難,但數月後這些習慣就能融入日常,成為不假思索的本能反應,讓你事半功倍。

個人評價:

《10分鐘成就終生韌性》是一本啟發性十足的自我成長書。作者分享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和方法,幫助我建立積極正面的心態,並養成了許多良好習慣。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更教會我如何一步步實現夢想。我尤其喜歡作者強調要設定符合內心熱情的目標,而非盲目追逐他人的期待,這個觀點讓我獲益良多。

特別推薦《10分鐘成就終生韌性》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正在尋找人生方向、渴望自我突破的朋友。如果你常常覺得渾渾噩噩、缺乏幹勁,或是想要掌控人生、實現夢想,這本書絕對能帶給你許多啟發。書中清楚傳授了訂立目標、培養習慣的有效方法,幫助你一步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Ed的話:

《10分鐘成就終生韌性》所傳遞的許多理念,都能運用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上。其中,我認為「策略制定」(Strategize)與本書的關聯最為緊密。正如書中所言,設定符合內心熱情的目標至關重要。企業在制定發展策略時,也應該深思組織的核心價值和願景,擬定出切合企業文化和長期利益的策略方針。此外,企業和個人在設定目標後,都應該堅定不移地朝目標邁進,持之以恆才能創造非凡成就。總而言之,這本書啟發我們要以熱忱為導向來訂立目標,並以堅韌的意志力去實踐,這樣才能在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上取得亮眼的成果。

《柏拉圖在Google總部》Plato At The Googleplex

一句話總結:

如果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活在現代,會如何看待我們科技發達的世界?這本書帶領讀者思考哲學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作者介紹:

蕾貝卡‧戈德斯坦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她寫過十本書,包括小說、短篇故事和非小說類作品。《柏拉圖在Google總部》是她最新的非小說類著作,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柏拉圖活在今天,他會怎麼說,怎麼做?」

重點啟發

Google 能解答大部分問題,但不是全部

Google 無疑是尋找答案的利器,但它在回答關於道德、倫理或具爭議性議題的大哉問時,就顯得力有未逮了。此外,Google 最大的優勢也是其弱點所在:它仰賴群眾的智慧。試想,你是要向一位經驗豐富的馬術教練請教飼養馬匹的方法,還是向二十萬人諮詢一些馬的小知識呢?Google 上排名最高的答案或許已經幫助了很多人解決問題,但不代表能適用所有人。因此,我們還是要時時質疑,就像對待其他管道得到的答案一樣。

教育應因材施教,激發每個人的獨特潛能

學校教育對你來說,是從幾年級開始變得無趣呢?對我而言,大概是在國一、國二左右吧。學會了基本的數學和語法後,若能有人交給我一支筆,讓我盡情創作、探索感興趣的主題、閱讀商業書籍,想必會對我的成長更有幫助。柏拉圖曾透過蘇格拉底之口表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所以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奈何時至今日,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學校還是少之又少。看來我們只能自學成才了,就像現在,此時此刻,你正在做的事。

柏拉圖式的愛是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

「柏拉圖式的愛」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不涉及性或浪漫的友愛關係。顯然,愛情在柏拉圖心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他並不想把愛截然二分為浪漫與柏拉圖式兩種。在柏拉圖看來,愛是包羅萬象的,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根基,只是親密程度有別。無論是朋友、家人、伴侶或社群間,愛無處不在,只有感官的浪漫成分有所不同。柏拉圖認為愛可分階段論:有些關係起初是源於感官、慾望和彼此吸引,但隨著時間推移,愛總是會從感性提升到理性。愛甚至可以超越個人,例如你可能懷抱著對學習的熱愛而努力不懈。這或許會顛覆你對愛的想像,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我們把愛視為與他人互動的先決條件,這世界必定會更加美好。

個人評價:

這本書以饒富趣味的思想實驗,帶出了哲學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透過書中柏拉圖與現代人的對話,讀者彷彿跟著哲學大師一同探索未知,體驗心靈的震撼與洗禮。作者以詼諧幽默又深入淺出的筆觸,將高深的哲學議題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了非凡的寫作功力。閱讀此書的過程,讓我重新審視生命中的價值觀,並從嶄新的視角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特別推薦《柏拉圖在Google總部》給誰: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人生感到迷惘、渴望突破思維侷限的現代人。無論你是哪個年齡層、從事什麼行業,都能在書中汲取智慧的養分。尤其是那些習慣依賴科技解決問題的朋友們,更應該跟著柏拉圖一起質疑、反思我們所謂的「真理」從何而來。相信這本書必能帶給你全新的啟發,讓你重拾對世界的好奇心。

Ed的話: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能與「自動化」(Automate)的概念產生連結。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顛覆與挑戰。《柏拉圖在Google總部》給了我們一個警惕: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非凌駕於人性之上。企業若一味追求自動化,而忽略了人的價值,最終恐怕會失去立足之地。唯有在善用科技的同時,更重視人才的培育、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保有競爭優勢。或許,現代企業該學習的,正是柏拉圖的智慧結晶:在科技洪流中,堅守對真善美的信念與追求。

《十天掌握快速閱讀》10 Days to Faster Readi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提供實用的技巧,幫助我們跳脫自小學後就停滯不前的閱讀習慣,透過更好的選書方式和可行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快速、更有效率地閱讀和吸收資訊。

作者介紹:

《十天掌握快速閱讀》是由美國頂尖速讀專家與普林斯頓語言研究所(The Princeton Language Institute)合作的成果。作者是速讀領域的權威,透過這本書,他們鼓勵讀者在十天內進行各種閱讀實驗,找出自己不好的閱讀習慣,並學習有助於提升閱讀能力的新方法,同時鞏固已經掌握的技巧。

重點啟發:

1. 精挑細選最需要的書籍

不要把所有書都看完!真正的高效閱讀不是把所有東西都看完,而是慎重地挑選真正需要的書籍。在決定要不要讀一本書之前,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真的需要書中的資訊嗎?」這兩個問題可以幫我們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花時間閱讀,避免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書籍上。

2. 善用預覽技巧,快速掌握重點

在正式開始閱讀一本非小說類的書之前,不妨先預覽一下整本書的架構和內容。閱讀書名、前言、封底介紹,快速瀏覽目錄和各章節的標題、副標題,看看哪些段落值得深入閱讀。這樣做可以讓我們對全書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正式閱讀時更容易抓到重點,不用一再重複閱讀某些段落。有時候光是預覽就能獲得足夠的資訊,滿足我們的需求。

3. 抓住關鍵字,不必逐字閱讀

閱讀時,我們的眼睛常常在文章中跳來跳去,但如果專注在一連串的關鍵字上,就能更流暢地閱讀。這些關鍵字通常超過三個字母,承載了整個句子的意義。在有特別標示的文章中(如粗體字),運用這個方法更容易,但經過一些練習,即使沒有視覺提示,我們也能善用這個技巧。

個人評價: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充斥著一些騙人的速讀技巧,沒想到內容意外的紮實!我特別欣賞作者強調「改變閱讀內容」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閱讀速度。書中詳細討論了好的和不好的閱讀習慣,讓人一目了然。速讀的部分其實只是點綴,而不是主角。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特別推薦《十天掌握快速閱讀》給誰:

– 15歲的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課本,感到十分沮喪。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更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 54歲的上班族,認為學習只能靠實作,覺得在工作時閱讀是浪費時間。這本書可以改變他們的觀念,了解閱讀的重要性。

– 任何會因為看到一半就不喜歡,而感到愧疚的人。這本書鼓勵大家放下不值得看完的書,把時間花在真正需要的書上。

Ed有話說:

《十天掌握快速閱讀》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讀者。閱讀策略的制定(Strategize)是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包括嚴格挑選書籍、預覽內容、抓住關鍵字等方法。透過這些策略,我們可以創造(Create)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進而養成一種自動化(Automate)的閱讀習慣。當我們能夠充分利用(Leverage)書中的知識,並持續增強(Enhance)閱讀技巧時,閱讀將不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趟精彩的心靈之旅。或許,這也是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關鍵之一。

《重塑你的大腦》Reframe Your Brain: The User Interface for Happiness and Success

一句話總結

《重塑你的大腦》(Reframe Your Brain: The User Interface for Happiness and Success)是一本充滿智慧與創意的書籍,透過160多個簡單而有效的心智轉換技巧,幫助我們改善心理和身體健康、社交生活、成功機會,甚至是看待現實的方式。

作者介紹

史考特・亞當斯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漫畫家,以創作《呆伯特》漫畫聞名於世。他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和暢銷書作家,曾撰寫多本關於說服力和成功學的著作,如《如何在幾乎所有事情上都失敗,卻仍然大獲全勝》(Win Bigly: Persuasion in a World Where Facts Don’t Matter)和《犯賤思維》(Loserthink: How Untrained Brains Are Ruining America)等。

重點啟發

用斯多葛哲學來改善心理健康

亞當斯在書中提出了10個受斯多葛哲學啟發的心智轉換技巧,幫助我們管理內在的幸福感。這些建議的核心主題包括:專注於自己能夠掌控的事物、世界並非非黑即白、個人只是宏大圖景中的一小部分,以及一切都是暫時的。透過這些觀點的轉換,我們可以感到更加平和、踏實,並且不會太過於認真看待自己。

亞當斯的成功三要素:假裝直到你成功、持之以恆勝過努力、保持開放和靈活

亞當斯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斷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直到實現為止。他建議我們每天向自己重複提醒願景,藉此啟發潛意識來引導大腦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此外,他主張要持續地為夢想付出,例如每天堅持寫一頁,一年下來就能完成一本書的初稿。最後,與其堅持單一的道路,不如透過不斷學習、累積技能,並對宇宙的驚喜保持開放,終將抵達成功的彼岸。

五個簡單法則,創造專屬於你的思維模式

亞當斯在書末提到,並非所有的心智轉換技巧都適用於每個人,但我們可以遵循五個簡單的法則,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這些法則包括:心智模型不需要完全正確或合乎邏輯、心智模型只需要發揮作用、可以在腦中和身體上快速測試心智模型、心智模型要能夠從新的角度切入主題,以及如果心智模型能創造優勢,就應該堅持下去。只要發揮創意,持續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就一定能找到適用於任何情況的最佳視角。

個人評價

閱讀這本書後,我深深地被亞當斯獨特的見解和幽默風格所吸引。他提出的心智轉換技巧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突破思維的框架,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我特別欣賞亞當斯對於成功學的見解,他強調要專注於自身能夠掌控的部分,並且要不斷地學習和累積技能,這些建議都非常務實且容易執行。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饒富趣味又發人深省的好書,值得一讀再讀。

特別推薦《重塑你的大腦》給誰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正在為人生方向感到迷惘的年輕人、因為創業失敗而自責的中年人,以及任何想要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感的讀者。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簡單實用的心智轉換技巧,能夠幫助我們調整心態,以更正面積極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

Ed的話

亞當斯在書中提出的心智轉換概念,無論是在制定策略、創新思維、自動化流程、充分利用資源,還是自我提升等方面,都需要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模式,跳脫既有的框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機會。正如亞當斯所言,我們要學會擁抱改變,並且要持之以恆地為目標而努力。透過不斷地學習和成長,終有一天我們都能成為生活的主宰,活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生!

《馬斯克傳》Elon Musk


一句話總結

《馬斯克傳》(Elon Musk)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深入剖析了這位 21 世紀最重要的創業家、工程師和商人的生平事蹟,讓我們一窺他運營特斯拉、SpaceX 等多家改變世界公司的日常生活點滴。

作者介紹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是一位著名的傳記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史蒂夫·賈伯斯傳》(Steve Jobs)、《愛因斯坦傳》(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等。在這本《馬斯克傳》中,艾薩克森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跟隨馬斯克,記錄下他的生活細節和心路歷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立體的馬斯克。

重點啟發

了解馬斯克,從他的自閉症談起

馬斯克患有亞斯伯格症,這是一種輕度自閉症。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某些看似古怪的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其說他是個「怪咖」,不如說他的大腦運作方式與常人不同。同理心和換位思考,是理解馬斯克的關鍵。

馬斯克的「不可能」任務五步曲

馬斯克以「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思考」而聞名。他制定了一套五步算法,幫助自己和他人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質疑每一項要求、刪除所有可簡化的零件和流程、簡化和優化、加速週期時間、自動化。這套方法放諸四海而皆準,值得我們學習應用。

為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馬斯克渴望對未來感到興奮。他說:「生活不能只是解決一個又一個悲慘的問題」,「你早上起床時要對未來感到興奮,要有讓你感到興奮的事物,你要熱愛生活。」對他而言,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是最鼓舞人心的事之一。找到自己的初衷和嚮往,為之拼搏,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對馬斯克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機敏與笨拙並存,理性與感性交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多樣。他的故事讓我明白,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來自日復一日的奮鬥和堅持。馬斯克的經歷鼓舞著我,去勇敢地追逐夢想,哪怕旁人覺得不可能。

特別推薦《馬斯克傳》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科學、太空、汽車或未來感興趣的人。無論你是崇拜馬斯克的粉絲,還是對他抱持懷疑態度的人,這本書都能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個複雜的靈魂。

Ed的話

馬斯克的故事啟發我們,要學會創新(Create)是企業永恆的主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簡化流程、加速迭代,並通過自動化(Automate)提升效率,充分利用(Leverage)現有資源。學會換位思考,增強對他人的理解和同理心。面對「不可能」的任務時,更要堅定信念,為心中的美好願景而奮鬥。正如馬斯克所言:「對未來的憧憬,是我們生而為人的特權。」讓我們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CEO日記》The Diary of a CEO

一句話總結

《CEO日記》(The Diary of a CEO: The 33 Laws of Business and Life)將 史蒂文·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從數百位商業領袖、創意人士和科學家的採訪中學到的 33 條最佳經驗法則,濃縮成簡潔有力的法則,讓你立即應用在建立、成長和持續改善你的事業和人生。

作者介紹

史蒂文·巴特利特是一位出生於波札那的企業家和播客主持人。他的家人在他兩歲時移民到英國。雖然在學校的表現並不突出,但他在行銷方面有著獨特的才能。他在 20 多歲時與人共同創辦的社交媒體代理商後來在德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現在,巴特利特 經營著兩家行銷公司和一個投資基金,同時每週都會在他的播客節目《CEO日記》中採訪不同的嘉賓。在採訪了數百位作家、科學家和百萬富翁 CEO 後,巴特利特將最精華的觀點濃縮成一本書。

重點啟發

偉大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

偉大的事業和人生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自我、故事、哲學和團隊。自我關乎你的自我認知、自制、自我照顧、自我管理、自尊和自我敘事。故事是你將阻礙你的人轉化為盟友的利器。哲學是指引你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原則。團隊則是由合適的人組成,以合適的文化凝聚在一起,幫助你實現夢想。

用恆久不變的原則構建你的偉大支柱

要構建四大支柱,你需要用一些恆久不變的原則來填充。例如,按正確的順序填滿你的五個職涯桶(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譽);永遠不要成為「壁紙」,要在所做的每件事上脫穎而出;關注那些長遠來看至關重要的小細節;成為一個「不一致」的領導者,因為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

永不停止學習,因為你尚未發現的原則可能是最有用的

巴特利特的最後一條法則是:「學習永無止境」。他強調我們必須永遠持續掌握新知識。如果你能養成學習的習慣,在創業之路上就永遠不會捉襟見肘。對任何未來的 CEO 而言,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都是最重要的。

個人評價

我認為《CEO日記》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商業書籍,它將眾所周知的最佳實踐與來自各行各業有趣人士的新穎案例和獨特故事相結合。巴特利特的寫作風格清晰自信,淺顯易懂。如果你喜歡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的書,一定也會愛上這本書。這本書啟發了我要持續充實自己的四大支柱,並時時以此審視自己的人生旅程。

特別推薦《CEO日記》給誰

特別推薦《CEO日記》給誰那些想創業卻還沒真正開始行動的年輕人、正在管理風險投資新創公司的 CEO,以及任何想要創立一個不只關注業務,更關注使命與願景的企業的人。

Ed的話

《CEO日記》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構建「四大支柱」的理念。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企業經營,對個人成長也有借鏡之處。

就企業而言,打造優秀的「自我」(領導者形象與自我修煉)、「故事」(品牌敘事與行銷策略)、「哲學」(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和「團隊」(人才招募與凝聚力),是 SCALE 模型中「策略制定」和「創建」環節的關鍵要素。唯有紮實構建起四大支柱,企業的營運才能更加「自動化」,進而「充分利用」資源,「增強」市場競爭力。

就個人而言,審視自我、打造個人品牌、建立價值觀和經營人脈,也是實現自我成長的不二法門。透過自我察覺找到優勢,用說服力十足的故事包裝自己,以始終如一的原則要求自己,並善用志同道合的夥伴資源,我們就能在人生的賽道上越跑越順暢。

《CEO日記》超越了一般商管書籍的框架,從更高遠的視角探討了實現偉大事業與人生的不二法則。但歸根究柢,一切都要從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開始。正如巴特利特所言:「學習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習,方能不斷進化,終至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