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拒絕快樂》Resisting Happiness

一句話總結:

《拒絕快樂》這本書探索了我們無意間設置的快樂障礙,闡明了快樂是一種選擇,並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幫助我們做出快樂的決定。

作者介紹:

馬修・凱利(Matthew Kelly)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演說家和商業顧問,他的著作聚焦在個人發展、領導力和靈性成長等領域,已經啟發了無數讀者的生活。《拒絕快樂》是他最暢銷的書籍之一,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指引通往快樂的道路。

重點啟發:

找尋生命意義的兩大法寶

想要獲得更有意義的人生,閱讀和正確看待金錢至關重要。書籍如同良師益友,在生活艱難時提供逃離現實的出口,幫助我們改變視角、提升心態。另一方面,過度重視金錢會阻礙我們獲得真正的快樂。試著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幫助他人,你將收穫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擁抱獨處,滋養自我

獨處可能令人感到恐懼,尤其是習慣與他人相處的人。但是,花更多時間獨處,其實是在滋養與自己的關係。每一次獨處,都是探索內心世界、認識真實自我的絕佳機會。多與自己相處,反而能幫助我們戰勝孤獨感。擁抱獨處,你將收穫一段與自己共度的美好時光。

延遲享樂與益友同行,盡情綻放

想要盡情發揮潛力,你需要學會延遲享樂,並且擁有一群益友相伴。優質的朋友會鼓勵你走出舒適圈,挑戰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選擇與積極向上的人為伍,你的人生將因此煥然一新。在通往成長的路上,你也將收穫更多的快樂和成就感。

個人評價:

《拒絕快樂》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快樂之路來自於移除我們無意間設置的障礙。書中提供的建議啟發了我,讓我更加明白什麼能讓生活更充實,以及如何加強那些有益身心的習慣。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更是一本實用的行動指南。

特別推薦《拒絕快樂》給:

推薦給像是無法忍受獨處的媽媽、渴望在生命中發掘更多意義的靈修者,以及任何想要提升幸福感卻不知道是什麼阻礙了自己的人。

Ed的話:

《拒絕快樂》中的概念與「充分利用」(Leverage)不謀而合。作者提到要選擇與益友為伍,善用他們的力量幫助自己成長,這正是充分利用他人優勢的表現。此外,書中還提到要學會延遲享樂。這也呼應了「自動化」(Automate)的概念,將注意力從即時滿足轉移到長期目標上。《拒絕快樂》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啟發我們以創新的方式追尋快樂,同時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原則不謀而合。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反復閱讀。

《富流感》Affluenza

一句話總結:

《富流感》這本書主張,我們之所以如此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沉迷於消費,而這種消費帶給我們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是一種疾病。

作者介紹:

《富流感:過度消費如何殺死我們,以及如何反擊》一書的作者是約翰·德格拉夫、大衛·萬恩和托馬斯·H·納爾。他們將這種過度消費的現象稱為「富貴病」,並將其視為一種蓄意傳播的疾病。他們在書中詳細解釋了富貴病的症狀、起源和治療方法,試圖喚醒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重點啟發:

1.物慾填補不了心靈的空虛

我們購買更多東西,試圖彌補內心的不快樂,但這只會讓我們的痛苦加劇。越是擁有許多物品,我們就必須越努力工作來維持消費,這讓我們沒有時間做那些真正讓我們快樂的事情,例如與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物質享受帶來的滿足感轉瞬即逝,唯有與人與自然的連結,才能真正快樂。

2.簡單生活帶來真正的滿足

科學研究證實,主動減少消費的人有86%報告說自己更快樂了。作者建議我們少買東西,努力從已有的物品中獲得更多。西雅圖的年輕專業人士甚至選擇住在被暱稱為「apodments」的小公寓裡,以對抗自我封閉。因為空間狹小,這迫使他們走出去社交,親近大自然。透過互聯網,我們也能輕鬆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學習如何在更低收入的情況下過上美好生活。

3.提高媒體素養,對抗廣告洗腦

無論是看廣告看板、雜誌,還是瀏覽網頁,我們都會接觸到大量廣告,被誘導去購買越來越多並非必需的商品。作者建議使用「反廣告」來抵抗富貴病。反廣告與普通廣告恰恰相反,它們引發觀眾深思,而不是盲目消費。學校也開始意識到孩子們接觸媒體的程度遠超玩耍時間,因此開設了「媒體素養」課程,教導孩子們分析和質疑看到的廣告。這與一般讀寫能力同等重要。

個人評價:

我非常認同《富流感》傳達的訊息:少消費,多連結,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雖然書中略帶政治色彩,但核心理念發人深省。我自己就親身實踐,獲得了莫大的幸福感。相信你也能從中受益!

特別推薦《富流感》給誰:

– 23歲的年輕人:別再以為擁有最新款iPhone就能開心了

– 45歲的父母:本書提供簡單方法,讓孩子活得更好

– 所有渴望提升生活品質的人:學會享受生命中的簡單樂趣吧!

Ed的話:

從「富貴病」的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借鑑SCALE模型中的L-充分利用(Leverage)。與其不斷購買新物品,企業和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透過創新的思維,我們其實能從手邊的東西挖掘出更多價值。就像書中所說,快樂的關鍵在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結,而非物質堆砌。讓我們一起努力,以更友善的方式對待自己、他人和這個星球,遠離「富貴病」的困擾,活出美好人生!

《適應性市場》Adaptive Markets

一句話總結:

我最近讀完了《適應性市場》這本書,對於金融市場如何運作有了全新的認識。作者Andrew Lo用生動活潑的筆觸,將市場比喻成一個不斷演化的有機體,讓我恍然大悟。

作者介紹:

Andrew Lo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財務學教授,在金融工程和計量金融方面有著傑出的研究成就。他曾榮獲多項學術獎項,包括《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的「未來金融學家」。這本書集結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了「適應性市場假說」,挑戰了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

重點啟發:

1.市場如同生物,不斷演化適應

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股價能夠完全反映一家公司的健康狀況。然而,適應性市場假說指出,市場更像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生態系統。市場參與者如同生物一般,為了生存和利潤而競爭、適應、創新。優勝劣汰的法則同樣適用於金融市場,只有最適應環境的投資策略才能存活下來。

2.人性的非理性,推動市場進步

股市漲跌背後,是人性非理性的恐懼與貪婪。但適應性市場假說認為,正是這種非理性,驅動了市場的競爭和創新。當市場出現泡沫或崩盤時,新的投資工具和風險管理方法就會應運而生。量化投資、對沖基金、指數基金等金融創新,都是順應市場演化而產生的。

3.掌握市場規律,創造長期財富

雖然短期內市場難以預測,但長期來看,股價終究反映了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只要堅持長期投資,分散風險,定期定額,最終都能從股市獲利。巴菲特的成功投資哲學,正是奠基於對市場規律的深刻理解。唯有掌握市場的演化規律,才能在風雲變幻的金融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個人評價:

我認為,《適應性市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投資理財佳作。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金融市場的運作原理。書中還穿插了許多真實案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金融理論。我特別喜歡作者將複雜的金融現象比喻成大自然的生態系統,讓人讀起來饒富趣味。

特別推薦《適應性市場》給誰:

我特別推薦《適應性市場》給想要深入了解金融市場的讀者,無論你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對投資理財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益良多。尤其在當前動盪的經濟環境下,更需要這樣一本書來幫助我們看清市場的本質,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說的是,適應性市場假說不僅適用於金融領域,對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也有重要啟示。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唯有不斷創新(Create),制定靈活的策略(Strategize),才能適應市場變化,贏得競爭優勢。對於個人而言,也要時刻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心態,充分利用(Leverage)內外部資源,不斷增強(Enhance)自身能力,方能在人生的長跑中笑到最後。

《適應》Adapt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接受失敗是創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是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他是一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和作家。他曾在《金融時報》擔任專欄作家,並著有多本暢銷書,如《看穿謊言的人》和《失控經濟學》等。

重點啟發:

1.大多數預測都是錯的

大多數對未來的預測都無法準確實現,我們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的期望和反應。研究顯示,即使是專家對公司、事件或國家未來的預測,也很少能夠成真。因此,與其將預測當作事實,不如把它們視為幸運的猜測。我們應該把失敗看作任何過程或計畫中自然的一部分,在面對失敗時,與其感到失望,不如剔除那個變數,然後再試一次。

2.官僚和權威阻礙創新

大多數組織和領導者常常高估自己對問題的掌控能力。這種錯誤的全知全能感,加上正式的權威,常常讓他們做出不切實際的決策。書中指出,高度集權化的組織會阻礙創新,因為高層管理者無法做出比熟悉當地情況的基層主管更好的決定。另一個例子是伊拉克戰爭,儘管戰場上的將軍建議爭取薩達姆的部分員工,但美國高層卻置之不理。面對這個問題,個人違抗命令,在公民和軍隊之間建立了成功的合作關係。這啟發我們,有時創新本能會超越理性,要創新就必須跳出框框思考,即使可能會失敗。

3.獎勵能激發創新

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專利和獎勵是兩種激發創新的有效方法。專利給予創意擁有者壟斷權,鼓勵他人更加創新,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益。而以目標為導向的獎金獎勵,不僅能表彰研究者及其成果,還能增強競爭並促進新發現。通常最有效的創新激勵是金錢獎勵、研究專項獎或榮譽頭銜。

個人評價:

我認為《適應》是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好書。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令人驚訝的概念,尤其聚焦在接受失敗作為生活一部分的重要性。本書建議,反覆試驗和犯錯是任何過程的必經之路,沒有它們,人們就無法找到急需的解決方案。作者討論了人類難以克服的一些關鍵問題,如氣候變遷、貧困、金融危機或創新過程等,揭示了適用於任何類型讀者的重要教訓。

特別推薦《適應》給誰:

我特別推薦《適應》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想探索通識讀物、了解全球議題的青年人;想更深入理解相關主題的哲學或心理學學生;以及任何想學習如何克服失敗的人。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將《適應》一書中的概念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連結。企業在制定策略時,不能只依賴對未來的預測,而應該擁抱「適應」的理念。要鼓勵創新,就要允許試錯,децентрализовать決策權,並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唯有不斷地適應和學習,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Accounting Made Simple》

一句話總結:

《Accounting Made Simple》是一本引領你進入會計基本概念、公式和財務報表管理世界的指南。

作者介紹:

Mike Piper是一位專業的會計師和暢銷書作家。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會計知識而聞名,幫助無數讀者輕鬆掌握看似複雜難懂的會計學。這本《Accounting Made Simple》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僅僅100頁,卻涵蓋了會計學的核心要義。

重點啟發:

1.會計學的三大支柱——資產、負債、業主權益

會計學利用資產、負債和業主權益三大要素,來審視企業的財務狀況、準備繳稅事宜、尋找改善空間。資產包含企業所擁有的一切,如電腦、車輛等;負債則是企業所欠的債務;業主權益則是扣除負債後的淨資產。搞懂這三者的關係,是讀懂財務報表的基礎。

2.妙用財務比率,洞悉企業體質

若想瞭解企業的財務健康程度,不妨試試計算幾個關鍵的財務比率,如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流動比率衡量企業以流動資產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速動比率則進一步扣除了存貨這個變現能力較差的項目。比率越高,代表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透過比率分析,我們可以一目瞭然地掌握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

3.複式記帳法——會計學的精髓所在

在複式記帳法的框架下,每一筆交易都需要同時登錄兩個科目,一個借方、一個貸方,以保證帳目平衡。當資產或費用增加時,記入借方;當資產或費用減少時,記入貸方。反之,當負債或收入增加時,記入貸方;當負債或收入減少時,記入借方。理解了複式記帳法的運作邏輯,會計學的全貌就豁然開朗了。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創業新手,《Accounting Made Simple》完全切中了我的需求和痛點。這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了我最需要知道的會計知識要點。在閱讀後,我頓時覺得財務報表不再高深莫測,而是能夠清楚地反映出資金的流向、企業的獲利能力和現金管理水平。這對一個企業經營者而言,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

特別推薦《Accounting Made Simple》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三類人:一是像我一樣的創業者和小企業主,他們迫切需要瞭解會計知識,卻苦於沒有專業背景;二是企業管理者,他們需要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Accounting Made Simple》可以作為他們的案頭必備;三是有意從事會計行業的讀者,這本書將是你入門會計學的最佳讀物。

Ed有話説:

從會計學中,我們可以汲取許多有益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智慧。其中,複式記帳法尤其啟發了我在SCALE原則中「Leverage」,即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思維。在會計學中,同一筆交易需要記錄兩次,才能保證帳目平衡;在管理實踐中,我們也可以透過「一舉多得」的手法,將一項投入最大化利用,在多個維度上產生效益。這需要我們跳脫單一視角的桎梏,以更加全局和長遠的眼光審視事物。會計學看似枯燥,但若能舉一反三,其中的睿智足以讓我們受用終身。

《自由書寫術》Accidental Genius

一句話總結:

《自由書寫術》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自由寫作(freewriting)的概念,透過這個方法,我們可以解決複雜的問題、鍛鍊創造力、充實想法,甚至建立一本可出版的作品目錄。

作者介紹:

Mark Levy是一位非常有創意的作家,他曾為許多知名企業和個人撰寫過演講稿、書籍、廣告文案等。他在《自由書寫術》這本書中分享了自由寫作的技巧,讓我們可以透過這個簡單但有效的方法,激發出內心深處的創意和智慧。

重點啟發:

1.放下完美主義,讓靈感自由流動

在進行自由寫作時,我們要放下對完美的追求,讓思緒自然流動。不要停頓、不要編輯、不要質疑自己的陳述,專注在數量而非品質上。設定一個時間限制,例如5到20分鐘,有助於我們保持專注和快速寫作的節奏。

2.謊言有時能激發更多創意

在自由寫作中適度地「說謊」,能夠幫助我們突破思維的框架,激發更多創意的火花。我們可以誇大其詞,將「慢」變成「快」,將「安靜」變成「吵鬧」;或者顛倒事實,想像「如果下雨變成了豔陽天」會怎麼樣。這些練習能幫助我們質疑既有的假設,探索腦中尚未開發的嶄新路徑。

3.養成每天自由寫作的習慣,你也能輕鬆寫出一本書

許多人心中都有一本書的夢想,但往往礙於寫作是一項艱鉅的挑戰而裹足不前。然而,如果我們養成每天自由寫作5分鐘的習慣,一年下來就能輕鬆產出60到150頁的內容!即使不打算出書,定期歸檔整理自由寫作的內容,也能累積出一個寶貴的創意寶庫。

個人評價:

讀完《自由書寫術》這本書後,我深深體會到自由寫作的威力。過去,我總是對寫作望之卻步,總覺得要寫出一篇好文章實在太難。但現在我了解,關鍵是要放下完美主義的包袱,讓思緒暢快淋漓地流瀉而出。每天堅持自由寫作,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創意變得更加源源不絕了。我相信,再過不久,我就能累積出足夠的素材,著手開始創作我的第一本書了!

特別推薦《自由書寫術》給誰:

我特別推薦《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給所有渴望激發創意、突破思維框架的人。如果你是一位學術論文寫到倦怠的27歲博士生、習慣按規矩辦事的49歲物流經理,或是任何一個夢想有朝一日能寫出一本書的人,這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

Ed有話説:

我認為《自由書寫術》這本書和「創建」(Create)的概念最為相關。自由寫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造新內容的過程。當我們放下框框、讓思緒恣意流動時,往往能激盪出意想不到的新點子。如果能把自由寫作養成一種習慣,那麼我們就擁有了一個源源不絕的創意泉源。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項利器。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創新的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企業能走多遠。而對於個人成長而言,自由寫作則是一個絕佳的自我探索工具,幫助我們深入內心、發掘自我,同時也是實現夢想的踏腳石。試想,如果人人都能利用自由寫作,將內心的智慧和創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那將是一個多麼精彩的世界啊!

《富足》Abundanc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樂觀和希望,相信人類即將迎來一個比想像中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彼得·戴曼迪斯是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和未來學家,他創立了多家知名公司,包括國際太空大學、奇點大學等。而史蒂芬·科特勒則是一位著名的科技作家,曾獲得普立茲獎提名。兩位作者的強強聯手,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令人振奮的未來藍圖。

重點啟發:

1.別讓新聞和原始腦袋綁架你的思維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做「杏仁核」的區域,專門負責偵測威脅和危險。在遠古時代,它幫助我們躲避猛獸的追捕,是生存的利器。但在現代社會,杏仁核常常「過度反應」,讓我們對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感到恐慌和焦慮。再加上媒體總愛渲染負面新聞,難怪很多人覺得世界每況愈下。但只要冷靜觀察一下客觀數據,就會發現人類的生活品質其實正在不斷提升,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安全、健康、富足。

2.人類的重大挑戰將會同步解決

目前人類面臨著能源短缺、氣候變遷、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一系列棘手問題。但令人振奮的是,隨著科技的突破,這些問題將會相互影響、同步得到解決。比方說,如果我們能利用鹽水培養藻類,製造高密度能源,不僅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還能減少因開墾農地造成的環境負擔。類似地,消滅瘧疾不僅能改善非洲人民的健康,還能提振經濟、降低出生率。可見,人類的重大挑戰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項進展都會帶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3.要學會在「合適大小的盒子」裡思考

很多人鼓吹「跳出框框思考」,但有時候,我們反而應該主動給自己設限,在「合適大小的盒子」裡尋找突破。麻省理工學院曾經舉辦一個創新比賽,要求 5 個人在 5 天內,用 5000 美元或更少的預算進行一項商業實驗。正是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參賽者反而更有動力去突破現有的思維定式。因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源自於某些尚待突破的瓶頸(比如電池的儲能極限),只有學會在限制中找出路,才能激發真正的創新。

個人評價:

讀完《富足》這本書,我由衷感到欣喜和感恩。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我迫不及待想要親身參與到書中提到的那些創新領域,比如 3D 列印、機器人技術等。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幫我澄清了不少誤解,讓我意識到人類正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時代。

特別介紹《富足》這本書給誰:

我特別想把《富足》推薦給那些對未來感到悲觀的人。無論你是因為看多了負面新聞而灰心喪氣,還是覺得全球化帶來的弊端遠大於利,這本書都能幫你重拾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們秉持「富足」的心態,積極擁抱科技創新,就一定能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啟發我對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一些思考。在 SCALE 模型中,我認為《富足》最能與「E – 增強(Enhance)」這一環節產生共鳴。一方面,技術的突破和創新,能夠極大地提升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另一方面,擁有富足心態的個人,也更有可能在事業和人生的道路上突破桎梏、實現自我增強。總之,《富足》這本書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更激勵我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擁抱未來、創造價值。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心存「富足」,人類就一定能攜手共創一個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與彼得.杜拉克共度一年》A Year with Peter Drucker

一句話總結:

《與彼得.杜拉克共度一年》是一本將管理大師杜拉克的 52 堂課與每週練習彙編成一套全面性、為期一年的課程,專為經理人、領導者以及有志成為其中之一的人士量身打造的必讀之作。

作者介紹:

彼得.杜拉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著作《自我管理》是我一而再、再而三閱讀和聆聽有聲書版本的經典之作。這本書雖然篇幅很短(有聲書版本僅 45 分鐘),卻充滿了改變人生的智慧。讀了幾頁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杜拉克會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本書作者約瑟夫.馬西亞里洛曾是杜拉克生前的親密夥伴,杜拉克於 2005 年去世,享年 95 歲。馬西亞里洛對於杜拉克偉大的管理實踐在近幾十年來被各路名嘴淡化和吞噬感到不滿,因此決定根據杜拉克的個人指導計畫出版這本囊括一切的概要。

重點啟發:

1. 立即開始使用反饋分析,及早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反饋分析是杜拉克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每當你做出重大決定時,就寫下你預期 6 個月、12 個月和 18 個月後會有什麼結果。時間到了之後,你只需拿出原本的評估,看看自己的表現如何。這個簡單的練習能幫助你看到多年來浮現的模式,讓你弄清楚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唯有自我覺察,才能將職涯努力導向能為自己和世界帶來最佳成果之處。反饋分析是你身為領導者的頭號利器。當然,越早開始這個練習越好,因為你早期的職涯選擇將塑造你整個職業生涯的未來。

2. 專注力與資訊素養缺一不可

杜拉克認為,偉大的經理人必須具備兩項關鍵技能。第一是專注力,但這與個人生產力無關。專注力是指你必須讓公司專注在能產生最大成果的領域。第二項技能在這個「大數據」時代越來越重要,那就是正確理解和詮釋數據的能力。收集數據很容易,大多數軟體現在都能自動完成。能夠解讀數據的人才是贏家。如果有 15% 的客戶要求退款,而你卻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你的公司恐怕撐不了多久。

3. 休個長假,在非營利部門磨練技能

彼得.杜拉克認為,領導力不僅是商業利益,更是世界的利益。他認為領導者和經理人處於有利位置,也能夠幫助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例如,1967 年加州政府遭遇公共債務危機,被迫多次加稅。直到大約 200 名經理人休了個行政長假前來幫忙,砍掉幾個效率低下、耗資數百萬美元的計畫,情勢才出現好轉,政府得以再次減稅,甚至提供退稅優惠。如果你想拓展視野、在其他地方訓練技能並行善,到政府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休個行政長假,絕對是提升領導能力的絕佳方式。

個人評價:

我認為約瑟夫.馬西亞里洛寫出《與彼得.杜拉克共度一年》一書,為這個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有時候我們的確需要重新審視並領悟偉人的教誨,尤其是在他們離世多年之後。事實上,相較於為了改變而追逐最新潮流,我更願意以新的視角來看待久經考驗、行之有年的偉大洞見。如果你身處管理職位,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公司帶領團隊,杜拉克絕對是你學習的不二人選。因此,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閱讀,趕快行動吧!

特別推薦《與彼得.杜拉克共度一年》給以下幾類人:

– 即將在大企業就職的MBA畢業生。

-正在考慮退休以及如何選擇接班人的高階主管。

– 有志有朝一日帶領他人邁向更崇高目標的所有人。

Ed有話説: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思想不僅適用於企業經營,對個人成長也有莫大啟發。就以「S.C.A.L.E.」的概念來說,杜拉克非常強調「策略制定」的重要性。透過反饋分析,我們可以及早覺察自己的優缺點,進而擬定職涯發展的明確策略。同時,杜拉克也提醒我們要善用「充分利用」的觀念。身為領導者,我們應該讓公司專注在能發揮最大效益的領域,避免將心力浪費在次要事務上。透過《與彼得.杜拉克共度一年》一書,讀者可以用嶄新的角度來領會杜拉克的睿智洞見,為個人及企業的成長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沒有Email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Email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勾勒出一個人們在日常工作中不依賴電子郵件作為溝通方式的烏托邦願景,並探索了一種不依賴即時通訊的全新工作方式。這種新的工作方式有望提高工作場所的生產力。

作者介紹:

卡爾‧紐波特是一位電腦科學教授,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聚焦於如何在充滿干擾的數位時代保持專注力。紐波特曾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喬治城大學。他的其他著作包括《深度工作》(Deep Work)和《數位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等。

重點啟發:

1.電子郵件摧毀生產力

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造成了「過度活躍的蜂巢式工作流」(hyperactive hive mind workflow)效應,嚴重削弱了工作場所的生產力。員工平均每六分鐘就會查看一次電子郵件,整整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都花在瀏覽收件匣上。根據 RescueTime 的一項研究,知識型工作者每天只有1小時15分鐘在從事真正有生產力的工作。電子郵件和通知就像成癮物質一樣,讓人們無法專注於手頭的工作。

2.專案管理工具優於電子郵件

從長遠來看,使用專案管理執行應用程式(如 Trello 或 Flow)要比使用電子郵件更有效率。電子郵件會分散注意力,讓員工長時間盯著不斷彈出新訊息的收件匣分頁。相比之下,專案管理工具能夠更有條理地分配任務,大幅減少對電子郵件的依賴。在推行新的工作流程時,管理者應該讓員工參與其中,給予他們決策自主權,並與他們確認是否喜歡這些變革。

3.明確的任務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當員工收到直接明確、經過協調的任務分工時,他們的工作表現往往最佳。模糊的職責分配和不切實際的截止日期,常常導致任務在員工之間相互推諉,浪費寶貴的工作時間。解決之道在於為每個員工分配清晰、有條理、易於理解和執行的工作任務。設定截止日期和保持「開放政策」鼓勵溝通,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書。作者提出的觀點切中時弊,對當前的工作場所現狀提出了尖銳批評。作為一名知識型工作者,我深有體會,電子郵件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溝通的利器,也是效率的殺手。這本書啟發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習慣,激勵我探索更高效的任務管理方式。

特別推薦《沒有Email的世界》給誰:

我特別想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疲於應付電子郵件的上班族、渴望打造更高效工作環境的企業高管、以及希望從創業之初就建立高效工作流程的新創團隊。相信這本書能為他們帶來啟發,助他們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保持競爭優勢。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沒有Email的世界》這本書與「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概念不謀而合。企業高管應該審慎地評估現有的溝通方式和工作流程,找出效率低下的環節,進而制定改革策略。建立高效的任務分配機制、善用專案管理工具、明確員工職責,都是值得考慮的策略方向。唯有從戰略高度出發,企業才能突破電子郵件的桎梏,開創更加高效和諧的工作新局面。

《混亂的世界》A World In Disarray

一句話總結:

《混亂的世界》開啟我們對建立更和平世界的嶄新視野,帶領我們了解二戰後全球事務的重大變革。

作者介紹:

理查・哈斯(Richard Haass)是一位美國外交政策專家,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他現任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著有多本關於國際關係與美國外交政策的書籍,是該領域的知名學者。

重點啟發:

1. 戰後和平的三大支柱

二戰後,世界之所以相對和平,主要歸功於三大因素:勢力平衡、核武器,以及經濟協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成立,使歐洲國家與北美國家結盟,統一軍事力量;美國推行「馬歌爾計畫」援助西歐,抗衡蘇聯勢力;布列敦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基準的世界貨幣體系。而核武器的破壞力,更使各國不敢輕舉妄動,避免世界陷入毀滅性的戰爭。

2. 盧安達悲劇催生國際干預新政策

1994年,盧安達的胡圖族和圖西族爆發衝突,近百萬圖西人遭到屠殺,然而世界列強卻袖手旁觀。這場悲劇促使聯合國確立了「保護的責任」,亦即主權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民免於戰爭罪行和種族屠殺;若一國未能保護人民或自身犯下罪行,其他國家可以進行干預,必要時甚至動用軍事力量。這項創新政策改變了國際關係,但實際運作仍面臨挑戰,如敘利亞內戰期間,世界仍然無法有效介入。

3. 三大強權的繁榮與合作是和平的關鍵

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咄咄逼人,中國在南海不斷擴張,但這些舉動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有領土擴張的野心。相反地,西方國家應該努力與中俄合作,為彼此的利益著想。冷戰時期,各國往往只追求自身利益;但在當今世界,合作往往能帶來共同利益。因此,即便某些行動可能不會為美國單方面帶來最大利益,美國也應適時克制干預的衝動。畢竟,若中俄能夠擴大雙邊協定,將有利於強化全球經濟。三大強權的繁榮與滿足,才是創造繁榮世界的最佳藍圖。

個人評價:

讀完《混亂的世界》後,我對國際關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作者提出的觀點發人深省,讓我意識到,要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單靠軍事力量或經濟制裁是不夠的,更需要各國的相互理解、包容與合作。特別是面對俄羅斯與中國這樣的大國崛起,美國應該審慎因應,避免不必要的對抗,以建設性的方式共創雙贏。

特別推薦《混亂的世界》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對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政治系學生、歷史愛好者,還是熱衷於了解世界局勢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能帶給你深刻的啟發。透過作者的分析,你將看到當前世界混亂的成因,以及通往和平之路的可能方向。

Ed有話説: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混亂的世界》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洞見。無論是國家領袖還是企業高管,都應該跳脫零和遊戲的思維,以更宏觀、長遠的視野來制定戰略。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下,唯有審時度勢、靈活應變,才能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在矛盾中謀求共贏。正如哈斯所言,三大強權的命運與整個世界的和平息息相關。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更加繁榮、穩定的未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