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Anything You Want》

一句話總結:

《Anything You Want》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建立一個以自我為本、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事業,而不是依循傳統的新創或企業文化路線。

作者介紹:

Derek Sivers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企業家和創意思考者。他創立了音樂銷售平台CD Baby,並以22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所得捐贈給音樂教育慈善機構。Derek的思維方式結合了佛學智慧與創業家精神,提出許多與眾不同的觀點和建議,充滿智慧與創意,啟發了無數創業者。

重點啟發:

1.千錘百鍊,淬鍊出不得不做的創意

Derek認為,只有不斷打磨改進創意,直到得到許多人熱烈迴響,產生「非做不可」的強烈驅動力,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好點子。這就像Derek一開始只是想在網站上販售自己的CD,沒想到朋友們都覺得這主意太棒了,紛紛請他幫忙銷售他們的CD。於是乎,在大家的熱情催生下,CD Baby就這麼誕生了!

2.別管外界怎麼說,勇敢相信自己的理念

創業不需要一開始就有大筆資金,事實上,錢反而可能讓你失去專注。Derek建議我們把心力放在為顧客創造最佳體驗,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只要你的創意能真正幫助別人、受到大家喜愛,並且口耳相傳,自然就能茁壯成長。就像我雖然沒錢買一年365本書,也沒時間每天讀一整本,但我能負擔得起Blinkist會員費用,每天讀一篇總結並在網路上分享心得,這就是「因材施教、因陋就簡」的創業精神!

3.學會適度放手,但也要隨時掌控大局

創業者常陷入「事必躬親」的控制慾,尤其是獨自創業的微型企業,更容易如此。但什麼都不放手,最後只會累垮自己。Derek的建議是列出所有常見問題,製作標準作業流程(如教學影片),再交給你信任的員工或助理負責。同時也要適時制衡,以免「過度授權」而弄巧成拙。Derek就曾過度放權,讓員工擅自制定分紅方案,自己卻渾然不知,直到會計師來電告知,才驚覺問題嚴重性。所以最好的平衡點是:將你放心交出的流程託付給值得信賴的人,表達你的信任,但也要定期稽查,以免失控。

個人評價:

Derek的創業智慧與人生哲學深深啟發了我。他提醒我們要不斷精進創意,專注服務客戶;勇敢相信自己的理念,不要被外界的聲音干擾;適度授權同時保持掌控。這些建議不僅適用於創業,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我十分推薦《Anything You Want》這本書,相信你一定能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人生與事業智慧!

特別推薦《Anything You Want》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滿懷創業大夢、卻被外界大肆宣揚的新創文化搞得暈頭轉向的年輕人;推薦給那些懷抱造福他人理念、卻在紛雜商業資訊中迷失方向的程式高手;也推薦給所有內向、不善言詞卻想開創一番事業的創業家。Derek的智慧一定能為你指引明路!

Ed有話説:

Derek的創業歷程完美詮釋了S.C.A.L.E.的精髓。他把創意精煉到不能不做的程度,展現「策略制定」(Strategize) 的功力。他專注為顧客創造價值,活用「創建」(Create)理念。他將常見問題標準化、交給他人負責,體現「自動化」(Automate)精神。他善用身邊資源解決問題,發揮「充分利用」(Leverage)創意。他也適時授權及制衡,讓企業不斷「增強」(Enhance)茁壯。Derek的創業故事啟發我們,唯有堅定初心,以智慧靈活應變,才能開創無限可能!

《Anxiety at Work》

一句話總結:

《Anxiety at Work》這本書強調,在現今員工壓力不斷增加的時代,打造和諧的工作環境至關重要,管理者、主管、執行長等領導者應該透過營造健康的氛圍來幫助員工減壓。

作者介紹:

Adrian Gostick是一位著名的商業作家和演講者,專門研究員工敬業度、領導力和企業文化等主題。他曾撰寫多本暢銷書,如《The Carrot Principle》和《Leading with Gratitude》等,並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媒體撰稿。Gostick的洞見源自於與眾多世界級企業合作的經驗,他善於將複雜的管理理念化為易懂且可執行的策略。

重點啟發:

1. 正視職場歧視,打造包容環境

現今社會較以往更加開放,人們願意大聲疾呼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身為雇主,我們應該成為消除職場歧視的先鋒,無論性別、種族或性向,都應給予平等對待。若公司內出現歧視或仇恨言論,即便是小衝突也要認真處理,明確表達零容忍的立場,讓員工能安心做自己。雖然推動改革可能需要額外成本,但從星巴克、Nike等大企業的經驗來看,營造包容環境長遠而言必能帶來快樂員工的間接報酬。

2. 避免過度工作,遠離職業倦怠

現代工作文化似乎暗示我們要在本業投注大量時間,還要有副業、持續學習新技能,同時兼顧私人生活,這不僅危害身心健康,其實也適得其反。身為管理者,不應強迫員工超時工作,即便員工自己提出要求,也要先衡量整體狀況,考量是否有足夠人手輪班。員工的健康決定生產力,雙方皆能受益。而身為員工,當感到壓力過大、疲憊不堪時,務必向主管反映,適時休假,將工作量控制在健康的範圍內,避免職業倦怠找上門。

3. 別讓錯失恐懼症主宰你的職涯

相較前輩們往往在同一家公司待到退休,年輕世代的職涯規劃可說是翻天覆地。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朋友的精彩人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因而頻繁跳槽。對公司高層而言,最佳的留才策略就是提供新挑戰、職位輪調、創新專案等機會。但身為員工,也要學會沈潛心志,外面的世界不會跑掉,錯失恐懼症只會帶來焦慮。建立職涯需要時間,並非天天都能刺激有趣,偶爾與主管討論接手新任務、爭取學習機會固然很好,但在決定告別前,不妨給彼此多點時間與耐心。

個人評價:

我認為《Anxiety at Work》切中時下職場的要害,從員工心理健康、焦慮根源,到如何避免歧視和過勞等議題,字字珠璣。不論是管理者、主管還是基層員工,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身為主管,我體認到打造健康職場環境的重要性,除了與團隊保持開放溝通,也要適時關懷員工的身心狀態。而員工更應學會設立專業界線,在工作和生活間取得平衡。唯有雙向努力,才能創造雙贏局面。

特別推薦《Anxiety at Work》給誰:

-渴望成為更稱職主管、提升團隊士氣的管理者

-有意進行組織文化變革、打造開放學習環境的執行長

-有志成為優秀領導者的各界人士。

透過閱讀此書,相信大家都能獲得寶貴的洞見,為化解職場焦慮盡一份心力。

Ed有話説:

如何將《Anxiety at Work》的概念應用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呢?我認為S.C.A.L.E.架構中的E(Enhance,增強)最為相關。透過提升員工福祉、打造健康職場,企業可望增強團隊凝聚力與向心力,進而提高生產力與創新動能。而對個人而言,學會管理工作壓力、維持身心平衡,正是實現自我增強、活出精彩人生的不二法門。職場焦慮雖然無可避免,但只要換個思維,化壓力為助力,相信人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與幸福感。

《反脆弱》Antifragile

一句話總結:

《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從混亂中獲益》揭示了有些系統不僅能在震盪、變化和不確定性中倖存,反而能因此茁壯成長。作者教導我們如何培養反脆弱特質,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蓬勃發展。

作者介紹: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是一位統計學家,專門研究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問題。他是《黑天鵝效應》的作者,該書探討了低機率但影響巨大的意外事件。塔雷伯本人也是一位交易員,在波動劇烈的貨幣市場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洞見。

重點啟發:

1. 脆弱的蛋捲和反脆弱的肌肉

脆弱的物品在壓力下會破碎,但反脆弱的事物卻能在壓力下茁壯成長。舉例來說,如果你努力鍛鍊,在肌肉「撕裂」的那一刻多堅持一下,隔天醒來,你的肌肉就會比之前更強健有力。這就是反脆弱的展現。

2. 反脆弱系統的奧妙

進化論本身就是一個反脆弱的系統。雖然個體可能脆弱而死亡,但物種整體卻能藉由淘汰弱者、留下強者而不斷進化茁壯。因此,反脆弱系統通常是由許多脆弱的個體所組成,藉由個體的成敗傳遞重要的回饋訊息,使整體能在混沌中成長蛻變。

3. 預留餘裕,化壓力為助力

反脆弱系統之所以管用,是因為它們在承受壓力時會產生額外的能力。就像健身,身體會「超量補償」,預先儲備額外的肌肉來應付可能到來的更大壓力。雖然人體通常很講求效率,不喜歡養多餘的「閒置產能」,但適度的冗餘和緩衝空間,正是反脆弱系統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韌性的關鍵。

個人評價:

這本書顛覆了我對「強韌」的想像。原來真正厲害的不是百毒不侵,而是愈挫愈勇;不是無堅不摧,而是創造性地從混亂中找到新生的契機。這個觀點用在個人身上很有啟發,但若能運用在企業和社會制度的建構上,影響力更是不可限量。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政策制定者一讀。

特別推薦《反脆弱》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在逆境中掙扎的人。也許你正為了該不該進大學而猶豫不決,也許你是個為經濟政策傷透腦筋的政治人物,又或者你最近剛打破了一只玻璃杯⋯⋯這本書都能給你啟發。學會擁抱不確定性、化逆境為養分,你將能更從容、更有智慧地過生活,並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Ed有話説:

我認為「反脆弱」的概念與SCALE架構中的L-充分利用(Leverage)最為相關。就像作者所說,反脆弱系統往往是由許多脆弱的個體組成,但系統整體卻能從個別失敗的回饋中學習成長。對企業或個人而言,這意味著要學會善用手邊的資源,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我們的優勢和助力。

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太過追求效率反而可能削弱反脆弱能力。適度的冗餘和緩衝空間看似浪費,但卻是我們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這提醒我們在追求精實的同時,也要為意外預留足夠的迴旋餘地,以維持組織的靈活和韌性。

總而言之,這本書啟發我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困境和失敗。只要轉個念,化阻力為助力,逆境反而能成為我們探索新機、創造奇蹟的轉捩點。這樣的智慧運用在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正面影響。

《動物、蔬菜、奇蹟》Animal, Vegetable, Miracle

一句話總結:

《動物、蔬菜、奇蹟》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透過學習園藝、烹飪和多吃蔬果,來改善我們的健康和環境。

作者介紹:

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是一位知名作家,她決定和家人一起改變生活方式,只吃在地食物並自己種植。他們從亞利桑那州搬到阿帕拉契亞山脈,開始學習如何自己種植食物。金索沃鼓勵大家,即使無法自己種植所有的食物,也要盡可能地從在地農場取得食材。

重點啟發:

1.重新認識真正的食物

我們已經遺忘了真正的食物是什麼,因為食品工業讓我們與食物脫節。許多食品含有我們無法唸出的添加物,或是基因改造食品。有機肉品之所以較貴,是因為這些動物受到更好的對待和餵養。

2.春耕夏耘,豐收在望

如果你渴望更美味、更健康、更環保的食物,是時候自己動手種植了!三月是開始種植的好時機。即使住在城市,也可以利用陽台種植蔬菜和香草。夏天可以享受番茄、櫛瓜等豐碩的成果。自己種食物也能鼓勵你多做料理,吃得更健康還能省錢。

3.秋收冬藏,循環不息

到了秋天,除了馬鈴薯、南瓜等作物,也是屠宰動物的時節。雖然這個過程有些爭議,但若事先規劃,讓動物活得好,並以尊重、避免恐懼和痛苦的方式進行,其實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秋收的食材可以冷藏起來,讓身心在冬天也能獲得所需的營養。

個人評價:

我非常喜歡《動物、蔬菜、奇蹟》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我一向喜歡蔬果,家族也有務農的背景,所以能深刻體會書中的種種教誨。我們都應該從這本書中汲取養分,學習實踐,以改善自身健康和生態環境!

特別推薦《動物、蔬菜、奇蹟》給誰:

厭倦服用大量藥物、想要健康飲食的56歲人士;不想變得像許多朋友一樣體態臃腫、精神不濟的27歲青年;以及任何想探索園藝和烹飪奧妙的讀者。

Ed有話説:

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與SCALE架構中的Create(創造)不謀而合。透過自己動手種植蔬果,我們重新與土地和食物建立了連結,不但能吃到最新鮮美味的農產品,更是在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園藝不只是為了收成,更是一個不斷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過程。每一季的耕作都是全新的體驗,就像企業不斷推陳出新,開創嶄新局面。秉持這種創新實踐的精神,美好的人生和事業必能不斷茁壯,開花結果。

《解剖一場流行病》Anatomy of an Epidemic

一句話總結:

《解剖一場流行病》揭露了精神病藥物的可疑起源,並揭示了精神病學與製藥公司之間有趣的聯繫,教您如何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好的決定。

作者介紹:

Robert Whitaker 是一位著名的醫學記者和作家,他的著作常常揭露醫療保健行業鮮為人知的一面。在《解剖一場流行病:魔彈、精神病藥物和美國精神疾病驚人增長》一書中,他深入探討了精神病藥物的歷史,以及精神病學和製藥公司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Whitaker 的寫作風格引人入勝,他的作品常常引發人們對主流醫療實踐的反思。

重點啟發:

1. 精神病藥物的問世經過草率

在 1950 年代,醫生們試圖尋找治療傳染病的「魔彈」,卻意外發現某些化合物對神經和情緒反應有影響。這些藥物在臨床試驗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就倉促上市,首款上市的精神病藥物 Thorazine 在上市前僅接受了不到 150 名精神病患者的測試。

2. 精神病藥物的長期使用弊大於利

精神病藥物普遍存在嚴重的副作用,長期使用會導致大腦產生顯著且持久的變化。抗抑鬱藥物會導致躁狂發作,抗精神病藥物會導致震顫和運動功能受損。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記憶力減退、自殺傾向、冷漠和體重增加。更糟糕的是,患者會產生藥物依賴,戒斷反應會導致大腦化學平衡失調。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發病期可能會變得慢性化,甚至持續終生。

3. 精神病學的衰落與崛起耐人尋味

在精神病藥物問世之前,精神病學家專注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而非大腦化學。藥物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但嚴重的副作用引發了反精神病學運動,加上來自心理學家和社工等其他行業的競爭,精神病學陷入低谷。為了重振聲勢,他們重新包裝自己,推出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將所有公認的精神障礙分類,並大力宣傳藥物可以修復大腦的「化學失衡」,從而治癒精神疾病。製藥公司也向精神病專家提供豐厚酬勞,讓他們為藥物背書,卻刻意迴避副作用的討論。

個人評價:

我對《解剖一場流行病》一書中的觀點感到驚訝,但我不確定是否完全認同。作為一個服用抗抑鬱藥物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說,它們確實有效,改善了我的生活品質。不過,想到書中提到的副作用,我確實開始懷疑長期服藥是否明智。這本書值得所有關心心理健康的人一讀,它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主流的精神病治療方法。

特別推薦《解剖一場流行病》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

1. 有抑鬱症家族史的患者

2. 希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並做出正確決策的立法者

3. 對當前精神病學現狀感到擔憂的所有人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解剖一場流行病》一書揭示了製藥公司如何利用(Leverage)與精神病學的合作關係,迅速擴大市場,卻忽視了藥物的潛在風險。這提醒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充分考慮產品對消費者的長遠影響。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啟發我們要增強(Enhance)自己獲取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權威人士的觀點,我們不能盲從,而要學會提出質疑,尋求多方面的資訊來源,以建立全面而中肯的認知。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決定,而不是受到片面宣傳的誤導。

總的來說,《解剖一場流行病》是一本發人深省的佳作,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審視了精神病藥物的發展歷程,揭示了鮮為人知的真相,引發了人們對主流治療方法的反思。無論是從企業經營還是個人成長的角度,這本書都值得細細品讀、深入思考。

《醜陋的真相》An Ugly Truth

一句話總結:

《醜陋的真相》以批判的角度審視Facebook及其管理者,他們營造了一個欺瞞的環境,打造了一個飽受爭議的社群媒體平台,由於其巨大的權力和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容易對用戶造成虛擬和現實生活中的危險。

作者介紹:

這本書是由資深科技記者希拉·法蘭克爾(Sheera Frenkel)和塞西莉亞·卡恩(Cecilia Kang)共同撰寫。她們長期關注科技產業,尤其是社群媒體領域,對Facebook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兩位作者都曾在《紐約時報》任職多年,是該領域的權威記者。

重點啟發:

1.政治偏見無所遁形

Facebook試圖保持政治中立,但最終卻陷入了偏見的泥淖。隨著這個社交平台成為巨頭,它成為了許多競爭對手的目標,也成為了新聞公司的最高工具。Facebook的演算法傾向於推送高參與度的新聞,而這些新聞往往也是充滿煽動性的內容。儘管Facebook推出了「熱門話題」等功能來應對,但仍被指責屏蔽右翼觀點。更糟的是,劍橋分析公司醜聞曝光,該公司獲取了多達8700萬用戶的資訊,並將其出售給了唐納德·川普的競選團隊,最終影響了美國大選的結果。

2.利潤凌駕隱私之上

與劍橋分析公司醜聞類似,Facebook捲入了無數政治和法律醜聞,但公司似乎依然一帆風順。究其原因,在於Facebook掌握了海量的用戶資料,這些資料被稱為新時代的石油。Facebook能夠根據每種類型的客戶,精準投放廣告,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收入。而平台的設計讓用戶彼此分享廣告和資料,進一步產生可以變現的洞察。Facebook不斷調整隱私設定,欺騙用戶獲取更多資訊和權限。儘管數位民主中心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投訴,但政府並未真正投入資源進行審查。

3.反壟斷指控四起

從商業角度來看,Facebook的名聲圍繞著訴訟、醜聞和資料隱私問題。更雪上加霜的是,該公司被指控存在反競爭行為。多年來,Facebook收購了大約70家公司,包括Instagram和WhatsApp,並將服務合併,這使得律師很難找到解決其壟斷問題的方法。儘管如此,自2020年以來,美國司法部已將Facebook列為反壟斷監管的常見話題。Facebook在華盛頓特區幾乎沒有朋友,因為它拒絕撤下一段令人尷尬的眾議院議長視頻,也未能將公司重塑為捍衛民主和言論自由的平台,或是美國對抗中國社交媒體平台的資產。

個人評價:

這本書揭露了Facebook努力掩蓋的法律和政治事務,深入探討了資料隱私和劍橋分析公司醜聞的爭議,也談到了與該公司相關的許多不當行為。讀者將獲得一個客觀的視角,了解Facebook在我們社會中的地位,以及該公司的巨大權力將把它帶向何方。這本書不僅揭示了Facebook的種種問題,也引發了我們對社群媒體平台性質的深思,值得每一個社群媒體用戶細細品讀。

特別推薦《醜陋的真相》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關注資料隱私的網路用戶、好奇自己所使用平台本質的社交媒體用戶,以及熱衷於關注醜聞、社交媒體和網路新聞的政治狂熱者。

Ed有話説: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Facebook的崛起和衰敗給企業帶來了重要的啟示。一家企業如果過度追求利潤和市場壟斷,忽視了企業社會責任和道德操守,那麼即使短期內獲得巨大成功,長遠來看也難以維繫。企業應該在制定戰略時,充分考慮社會和環境層面的影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Facebook的故事告訴我們,企業的聲譽和用戶的信任,是比任何短期利益都更加寶貴的資產。作為個人,我們也應該從Facebook的教訓中學到,不能過度依賴社交媒體,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演算法所操縱。只有建立在互信和誠信基礎上的人際關係,才是真正可貴和長久的。

《慢生產力》Slow Productivity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工作哲學,讓我們能夠以可持續的步調做出有意義的貢獻。這個理念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減少承諾、慢慢來,及堅持交出高品質的作品。

作者介紹: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是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來的電腦科學家,目前在喬治城大學任教。自2007年以來,他透過部落格和著作,包括暢銷書如《深度工作力》、《沒有電子郵件的世界》和《深度數位大掃除》等,一直是這個喧囂混亂的世界中,冷靜理性、專注致志的代表。現在,經過多年的淬煉,卡爾將他的全部心得濃縮成一套連貫的哲學:“慢生產力”。

重要啟發:

想要騰出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想要騰出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就必須減少自己的義務。Cal建議我們要限制大大小小的工作量,包括長期目標、重要專案,以及每日待辦事項。他也提出了五個具體做法,像是將例行工作設定自動化,以及與同事面對面溝通等。減少承諾,我們對這些承諾的貢獻自然就能大幅提升。

給你的大目標足夠的時間

千萬別催促你最重要的作品趕快完成,讓它以可持續的步調自然發展,讓靈感在最適合的環境中悄悄發酵。一些可行的方法包括:制定五年計畫、將預計時程加倍,以及在錯過期限時寬恕自己。偉大的作品就像生命本身,總是隨著四季變化而起伏。擁抱緩慢的過程,給你最棒的作品足夠的時間綻放光芒。

堅持做出高品質的作品

執著於作品的品質,而非數量。即使這代表短期內會錯失一些機會也無妨。善用這些成果的價值,逐漸爭取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培養良好的創作品味,然後大膽在自己身上下注。即使需要付出極大努力,也要堅持到底。記住,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個人評價:

作為一個時常忙碌卻很少為成果感到驕傲的人,這本書無疑是一帖清涼解藥。卡爾以嚴謹的學術論證,搭配引人入勝的故事,娓娓道來慢生產力的精髓。他的見解讓我茅塞頓開,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

特別推薦《慢生產力》給:

那些備感壓力的大學生、不知如何再撐個二十年的中年上班族,以及任何感到忙碌卻很少有成就感的人。

Ed的話:

慢生產力的精神與企業經營的SCALE法則不謀而合,特別是「自動化」(Automate)這個面向。透過將例行性工作設定自動化,我們就能騰出更多時間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另外,「增強」(Enhance)的概念也與本書主張的「堅持高品質」一致。唯有不斷精進,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吸引更多資源,最終實現我們的遠大目標。總之,「慢就是快」,這句話在個人成長和企業發展上都是至理名言。讓我們一起擁抱「慢生產力」,用更從容自在的步調,開創更豐碩的成果吧!

《睡得更聰明》Sleep Smarter

一句話總結:

《睡得更聰明》是一本教你如何透過21個簡單的技巧和竅門,優化你的睡眠環境,從此享受更加深層和恢復精力的夜晚的書。

作者介紹:

《睡得更聰明》是由尚恩・史蒂文森 (Shawn Stevenson) 所著。史蒂文森是一位知名的睡眠專家和健康推廣者,他在健康和保健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見解。這本書集結了他多年來研究和實踐的心得,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改善睡眠品質,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

重點啟發:

光線是優質睡眠的摯友,也是最大敵人

光線在我們獲得優質睡眠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體內的褪黑激素負責調節晝夜節律,而光線則影響著褪黑激素的分泌。白天多接觸陽光,尤其是清晨時分,可以幫助我們提早醒來;晚上則應盡量營造黑暗環境,避免使用小夜燈和電子螢幕,以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入睡。

掌握睡眠時機,打造高效睡眠

我們應該遵循自己的生理時鐘,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研究發現,早起的學生往往比晚睡晚起的學生有更好的學業表現。此外,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一天中褪黑激素和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段,在這個時間入睡,可以獲得更深層、更有恢復力的睡眠。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創造完美睡眠體驗

我們的睡眠品質與周遭環境息息相關。一個理想的睡眠空間應該擁有清新的空氣和放鬆的氛圍。在臥室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不僅能淨化空氣,還能帶來愉悅和平靜的感受。此外,我們應該把工作和電子設備遠離臥室,將臥室專門打造成一個讓人放鬆和休息的聖地。

個人評價:

《睡得更聰明》絕對是一本我會大力推薦的書!雖然我已經知道一些改善睡眠的小竅門,但書中還是有不少新穎有趣的觀點和建議。看完這本書後,我決定去買一些植物放在我的臥室裡,營造一個更加舒適宜人的睡眠環境。

特別推薦《睡得更聰明》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45歲左右的工作狂,他們總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還有那些飽受失眠困擾的人們;以及任何一個早上總是感到疲憊不堪、精神不濟的人。

Ed的話:

從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睡得更聰明》這本書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創建(Create)一個優質的睡眠環境,還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自動化(Automate)自己的作息規律,充分利用(Leverage)有利於睡眠的時間窗口。當我們真正做到這些,就能夠增強(Enhance)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許我們平時總是忙於制定各種策略(Strategize),但往往忽視了睡眠的重要性。這本書提醒我們,一夜好眠其實是通往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看不見的線》An Invisible Thread

Version 1.0.0

一句話總結:

《看不見的線》透過分享一個飽受貧困折磨的男孩和一位成功女商人之間令人感動的友誼故事,讓你更有動力去善待他人。

作者介紹:

勞拉・施羅夫是一位成功的廣告主管。有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年輕的非裔美國男孩莫里斯,他向她要零錢。雖然當時她很忙,有很多理由不停下來,但她做了一個改變兩人生命的決定:她帶他去吃午餐。某種力量不斷吸引著她回去看這個男孩,所以她每週都會去看他。在《看不見的線:一個11歲的乞討者、一個忙碌的銷售主管和一次命中註定的不尋常相遇的真實故事》一書中,她詳細描述了她與莫里斯數十年的關係和經歷。

重點啟發:

1. 莫里斯的悲慘童年vs.勞拉的幸運轉機

莫里斯從小就生活在極度貧窮和暴力的環境中。而勞拉雖然也曾面臨困境,但她明白把握轉機的重要性。透過勞拉自己的經歷,讓我體會到給予他人適時的幫助是多麼不可或缺。

2. 牛皮紙袋裡的愛心午餐

勞拉不只是帶莫里斯吃飯、看球賽,更會準備愛心午餐讓他帶到學校。對一般孩子來說或許稀鬆平常的小事,卻讓莫里斯感受到被愛與被重視。這讓我反思,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其實可能意義重大。

3. 友誼的永恆影響力

勞拉和莫里斯都堅信是上天的安排讓他們相遇。這段友誼教會勞拉如何在逆境中展現勇氣與堅韌,也讓她學到金錢和物質以外的人生價值。而在勞拉的鼓勵下,莫里斯也成功翻轉了命運。這段故事讓我明白,用心經營的情誼能產生多大的正面影響力。

個人評價:

我認為《看不見的線》是一個充滿許多人生教訓的動人故事。讓我反思自己如何透過關注身邊人的小事,來帶來更大的改變。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勞拉・施羅夫一樣,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有時候命運的安排超乎我們的想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可能改寫他人的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伸出援手、給予關懷。施羅夫和莫里斯的故事啟發我們,要懷抱希望和愛心,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特別推薦《看不見的線》給誰:

特別推薦《看不見的線》給每天在通勤途中經過街友或弱勢族群的上班族、喜歡励志故事的青年朋友,以及所有想要活得更有意義的讀者。

Ed有話説:

從《看不見的線》這本書中,我領悟到一些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啟示。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增強」(Enhance)的概念。勞拉對莫里斯的幫助,不僅改善了他的生活,更提升了他的人生。她給予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援助,而是一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 ── 愛與關懷。這股力量像一盞明燈,為莫里斯指引前行的道路,增強了他突破逆境、追求夢想的勇氣。對於企業來說,我們不只要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要用心聆聽客戶的需求,給予適時的支持和鼓勵。唯有不斷提升顧客的體驗和滿意度,才能贏得長久的信賴和支持。而在追求個人成長的路上,我們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對他人付出關懷和愛心,不僅能溫暖他人,也能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投資。《看不見的線》提醒我們,生命中那些看不見的連結,往往比有形的事物更加深刻而持久。讓我們一起用心經營那些無形的情誼吧!

《An Audience Of One》

一句話總結:

《An Audience Of One》是一本實用且鼓舞人心的創作者指南,為那些想要靠藝術維生的創作者指引了一條簡單而又目標明確的道路。

作者介紹:

作者Srinivas Rao是一位知名的播客主持人和暢銷書作家,他的播客節目《Unmistakable Creative》訪問了許多世界上最有創意和最有影響力的人。Rao以其獨特的見解和實用的建議而聞名,激勵了無數的創意人士追求自己的夢想。

重點啟發:

1.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讀者群,我們應該先為自己創作。許多初學者總是糾結於為特定的讀者群體提供特定的作品,但這在創作生涯的初期往往是行不通的。相反地,我們應該專注於為自己創作,培養內在的動力,而不是依賴外部的讚譽。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長久地堅持創作之路。

2.培養自我意識

其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意人士,我們必須與自己建立良好的關係。這包括了三個關鍵要素:相信自己、活在當下、以及花時間獨處。唯有深刻地了解並信任自己,我們才能找到獨特的聲音。而透過練習正念,留意內心和周遭環境的變化,我們可以捕捉到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創意。定期的獨處時光則能讓我們暫時擺脫外界的干擾,專注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你並非孤軍奮戰

最後,儘管我們應該為自己而創作,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孤立無援的。沒有任何藝術家能夠置身於真空之中。我們都會受到周遭人事物的影響。因此,請確保自己身處良好的環境中,並攝取積極正面的內容。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伴,一起成長。用心選擇我們所閱讀、觀賞的一切,因為萬物皆因果,一切的輸入終將匯聚成我們的創作輸出。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入勝且意義深遠的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著重於內在動機、循序漸進的改進、以及創作最真實的作品。書中更有許多實用的生產力建議,值得一讀再讀。

特別推薦《An Audience Of One》給誰:

我特別推薦《An Audience Of One》給那些渴望以創意工作維生,卻不知從何開始的人。無論你是一位想要開始靠文字謀生的27歲自由作家、一位想要讓更多人欣賞自己作品的44歲業餘畫家、還是任何想要將創意項目提升到新高度的人,這本書都能為你指引方向。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將此書與「SCALE」的概念聯繫起來,特別是「E – 增強(Enhance)」這一點。《An Audience Of One》鼓勵我們要增強自我意識、增強創作動力、增強人際關係,最終增強我們的創意輸出。唯有不斷地提升自我,我們才能在創意之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