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SPIN 銷售術》SPIN Selling

一句話總結:

《SPIN 銷售術》是一本讓你成為銷售專家的指南,作者根據 35,000 通銷售電話和 12 年的研究成果,提煉出實用的銷售技巧。

作者介紹:

作者尼爾·雷克漢姆 (Neil Rackham) 可說是銷售領域的權威專家,他親自進行了超過 35,000 通銷售電話,經過 12 年的潛心鑽研,終於發展出一套屢試不爽的銷售方法──SPIN 銷售術。雷克漢姆在《SPIN 銷售術》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這套方法的精髓,教導讀者如何在銷售過程中提出正確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奠定成功的基礎。

重點啟發:

運用 SPIN 法則,提升銷售業績

想要提升銷售業績,就要運用 SPIN 法則:了解情況(Situation)、發掘問題(Problem)、引導客戶思考後果(Implication),最後讓客戶意識到需求(Need-payoff)。透過循序漸進的提問,讓客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尋求解決方案。這樣一來,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自然就成了客戶心目中最佳的選擇。

賣的是價值,而非產品

很多業務員往往陷入一個誤區,總是不斷強調產品的特色(Feature),卻忽略了真正能打動客戶的是產品帶來的價值(Benefit)。產品特色只是冰冷的事實,難以引起共鳴;但如果你能切中客戶的需求,說明產品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實現目標,那麼成交的機會就大大提高了。因此,與其賣產品,不如賣價值。

熟能生巧,勤加練習是關鍵

學習 SPIN 銷售術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反覆練習。一開始不要心急,可以先專注於某個環節,等到熟練之後再學習下一個。剛開始難免會覺得不自在,但只要多練習個幾次,很快就能上手。在練習初期,數量比品質更重要,不要怕犯錯,大膽嘗試才是關鍵。不過,建議先從小客戶著手,等到技巧純熟之後,再運用到大客戶身上。

個人評價:

《SPIN 銷售術》雖然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但書中提到的銷售技巧卻讓我眼界大開。無論是銷售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業務員,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了 SPIN 銷售術的精髓,並輔以大量的實例說明,讓讀者能夠輕鬆掌握要領。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實踐,定能在銷售之路上更上一層樓。

特別推薦《SPIN 銷售術》給誰:

我特別推薦《SPIN 銷售術》給以下幾類人:想要提高業績的銷售經理、苦於業績低迷的年輕業務員,以及任何想要提升說服力的人。相信這本書能為你的職涯帶來正面的改變。

Ed的話:

SPIN 銷售術其實跟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不謀而合。透過提問,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痛點,進而制定合適的行銷策略,這正是 SPIN 法則的精髓。此外,書中也不斷強調要賣價值而非產品,這與創新(Create)的概念不謀而合。唯有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總的來說,《SPIN 銷售術》是一本融會貫通銷售與經營的好書,值得企業經營者和個人成長者細細品味。

《打勝仗的團隊》Spark

一句話總結:

《打勝仗的團隊》這本書教你如何透過創意思考、自我覺察和謙遜的態度,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領導者,無論你的職位高低。

作者介紹:

本書由安吉•摩根、考特尼•林奇和肖恩•林奇共同撰寫。他們都是領導力培訓方面的專家,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基礎。他們的使命是幫助個人和組織發揮最大潛力,創造非凡成就。

重點啟發:

人人都可以成為「火花」

你不需要擁有管理職稱,就能在組織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真正的領導者就像火花一樣,能點燃周遭的人心,激發他們的熱情和潛力。這樣的人無處不在,不分層級高低。只要你願意主動承擔責任,努力創造價值,就能成為改變的催化劑。

創意思考讓你與眾不同

「火花」型的領導者懂得運用認知彈性,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他們不會迴避矛盾和衝突,反而勇於面對,用同理心化解歧見。同時,他們也有認知紀律,能控制情緒,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的判斷。這些特質讓他們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我覺察和謙遜是領導的基石

要成為真正的領導者,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虛心接受批評,不斷精進自我。當問題發生時,「火花」不會推卸責任,而是勇於承擔,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他們關注他人的需求,樂於提供協助,營造團隊氛圍。透過自我覺察,他們能洞悉自身的優勢所在,運用獨特才能克服挑戰。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發。過去,我總以為領導力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職位帶來的權力。但現在我明白,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成為富有影響力的領導者。這需要創意、勇氣和謙遜。我決定從現在開始,努力成為工作中的那個「火花」,點亮自己,也點亮他人。

特別推薦《打勝仗的團隊》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渴望在職場上有所成就的人。無論你是基層員工還是高階主管,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洞見和策略。如果你想突破現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Ed的話:

閱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企業經營的 SCALE 原則中的「增強」(Enhance)概念。領導力的提升不僅能增強個人的職場競爭力,更能提升整個組織的戰鬥力。當每個人都願意成為「火花」,主動承擔,勇於創新,整個團隊就能產生「1+1大於2」的化學效應,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我相信這本書提供的領導策略,必能為企業和個人帶來全新的視角和契機。

《想簡單,其實很簡單:過度思考的驚人解決方案》Soundtracks

一句話總結:

《想簡單,其實很簡單》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挑戰自己的想法是否屬實、捨棄無益和不友善的觀念、採納他人激勵人心的口號、運用象徵物來強化正面思考等方式,來克服過度思考的困擾。

作者介紹:

喬恩.阿考夫 (Jon Acuff) 是一位知名的演說家和暢銷書作家,他的作品充滿幽默感,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他的著作包括《完成》、《開始》等,深受讀者喜愛。在他最新的力作《想簡單,其實很簡單》中,他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指出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思考配樂」,來戰勝過度思考的困擾,邁向成功。

重點啟發:

拋棄負面思考,擁抱真實、有益、友善的想法

我們常常被自己的負面想法所困擾,但其實這些想法未必屬實。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負面思考的泥淖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是真的嗎?它對我有幫助嗎?它是善意的嗎?」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毫不猶豫地拋棄它吧!就像換掉一首不愉快的歌曲一樣,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思考配樂」。

借鑑他人的智慧,顛覆舊有的思維模式

除了挑戰自己的負面想法,我們還可以向他人借鑑智慧,建立嶄新的思考模式。當我們聽到一段激勵人心的名言,或是看到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時,不妨將其納入自己的「思考播放清單」中。同時,我們也可以顛覆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嘗試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正所謂「逆向思考」,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賦予思考以形體,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思考是抽象的,但我們可以賦予它具體的形體,來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面的想法。就像作者提到的,他會隨身攜帶一塊象徵「克服過度思考」的黑色小石頭,每當他感到困擾時,就會拿出這塊石頭,提醒自己要勇敢地跨出舒適圈,擁抱美好的人生體驗。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思考配樂」尋找一個有意義的載體,無論是一句箴言、一幅畫作、還是一件飾品,都能成為我們的精神寄託。

個人評價:

《想簡單,其實很簡單》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啟發的書,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想法。如果我們總是沉溺於負面的思考中,那麼我們的人生也將陷入灰暗和停滯;反之,如果我們能夠主動選擇積極正面的想法,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充滿希望和可能性的人生。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更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值得每個人閱讀和思考。

特別推薦《想簡單,其實很簡單》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總是陷入過度思考困擾的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卻總是猶豫不決的年輕人,以及那些渴望改變現狀、追求自我突破的人。這本書將幫助你從思考的泥淖中掙脫出來,建立健康積極的思維模式,邁向成功和幸福。

Ed的話:

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我們常常需要創建(Create)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方能突破瓶頸,實現突破性的發展。而《想簡單,其實很簡單》這本書,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透過改變自己的「思考配樂」,我們就能激發內在的潛能,創造無限的可能性。無論是企業高管還是普通員工,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汲取智慧,為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譜寫出嶄新的旋律。

《社會主義》Socialism

一句話總結:

《社會主義》一書追溯了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在近兩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探討其原初目標如何走樣,以及未來如何善加利用。

作者介紹:

《社會主義》由麥可.紐曼 (Michael Newman) 所著。紐曼是英國政治學者,專長於研究社會主義和民主政治。他曾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政治系,著有多本關於社會主義和民主理論的專著,是這個領域的權威學者。

重點啟發:

社會主義追求平等社會

儘管社會主義有多種形式,但追求平等社會是其共通點。社會主義者相信,資本主義下的種種不平等,源自少數菁英掌控大部分資本,而大多數勞動者的付出無法獲得合理回報。為了消弭這種不平等,社會主義主張消除資本主義的藩籬,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社會資源。社會主義相信人性本善,人們天生具有互助合作的特質。只要團結一致,就能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

社會主義分為改革派與革命派

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催生了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者對於如何實現理想,則出現了改革派和革命派兩種主張。改革派認為,可以透過民主選舉,讓社會主義政黨取得政權,進而推動有利勞工的政策改革。革命派則主張,必須號召無產階級起來推翻資產階級,奪取政權,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列寧就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而改革派後來發展出民主社會主義。

吸取歷史教訓,社會主義仍大有可為

近年來新自由主義抬頭,主張市場自由化和私有化,導致貧富差距加劇。社會主義要對抗資本主義,關鍵是要從過去的實驗中汲取教訓。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在各個層面都實現民主,不能重蹈極權統治的覆轍。雖然社會主義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資本主義無法解決自身製造的問題。因此,社會主義仍將繼續發揮影響力。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對社會主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原來社會主義最初是為了對抗資本主義的弊病,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只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些國家走上了極權專制的歧途,背離了社會主義的初衷。我認為,社會主義的理念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如何以民主、開放的方式來實踐。如果能在自由民主的框架下,適度引入社會主義的元素,應該有助於緩和貧富懸殊、促進社會正義。

特別推薦《社會主義》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對社會主義抱持負面印象的人,相信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成見。此外,我也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希望為建構更美好社會貢獻一份心力的讀者。這本書提供了理解社會主義的基礎知識,有助於我們從歷史中學習,尋找出路。

Ed的話: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平等正義,與企業經營講求的效率創新,乍看之下似乎是對立的。然而,我認為兩者其實可以相輔相成。企業若能善盡社會責任,致力縮小貧富差距,提供員工合理的待遇和發展機會,反而更能凝聚向心力,激發創新活力。這不僅有利於企業永續經營,也能為社會創造共享價值。企業經營者若能以開放的心胸,汲取社會主義的精華,或許能開創嶄新的局面。社會主義的遠景,終究有賴我們共同努力實現。

《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Solve For Happy

一句話總結:

《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揭示了前 Google 工程師的幸福方程式,不僅說明了幸福是我們的預設狀態,還教導我們如何克服阻礙我們保持幸福的障礙。

作者介紹:

莫‧加多 (Mo Gawdat) 曾是 Google [X] 的首席商務長。不幸的是,他的 21 歲兒子 Ali 在度假時突然在一次常規醫療程序中去世。從那時起,儘管莫有一百萬個理由感到悲傷,但他選擇了幸福。多年來,他和 Ali 一直在研究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大於或等於生活中的事件減去你對生活應該如何的期望。」在兒子去世後不久,莫開始動筆寫作,《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就此誕生。

重點啟發:

內心的聲音不是真正的你

我們每個人的腦中都有一個 24/7 不間斷運作的內在獨白。這個聲音並不是在與「我們」對話,而是我們大腦試圖理解外部世界並提出建議的方式。我們可以質疑這些想法,說:「不」、做不同的事情。除去身外之物,真正的你是那個觀察世界的無形存在,沒有人能奪走它。

大腦的自動過濾器讓你無法觀察到周圍的一切

人類建立在捷思(heuristics)之上,這些自動行為的小規則曾經確保我們的生存,但在現代世界中,它們阻礙了我們獲得幸福,這些「盲點」會選擇性地將感官信息傳遞給大腦進行處理。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關閉這些過濾器,但如果能保持對它們存在的認識,就能更加專注地觀察世界,汲取每個細節,從生活中獲得更多。

活在當下總能讓你更快樂

哈佛和柏克萊的研究表明,我們越專注於當下,就越快樂。無論生活中發生的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事情,只要我們保持正念,停留在此時此刻,就往往會感到滿足。然而我們卻時常花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心不在焉、擔心未來和思考過去,如果我們能關掉這些投影,專注於現在,就會感到更加平靜,焦慮也會更少。

個人評價:

《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啟示,但它是一本關於幸福的紮實彙編。鑑於作者背後的使命,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支持的事業。透過傳播這本書的理念,願我們都能解開自己的幸福方程式。無論生活是好是壞,保持覺知,順其自然,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特別推薦《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像是那些太過追求成功的年輕人、透過現代科技成為多工處理者的 成就卓越的專業人士,以及失去孩子的父母。這本書的智慧能幫助他們重新審視生活,找到幸福的真諦。

Ed的話:

《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一書中的概念與「策略制定」有著密切的關聯。作者提出的幸福方程式本身就是一個策略框架,幫助我們審視生活中的期望和現實,找出獲得幸福的關鍵。此外,作者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這與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執行不謀而合。唯有全身心投入當前的任務,專注於每個細節,才能真正實現既定的目標。總的來說,這本書啟發我們從更高的層面審視自己的人生策略,並時刻保持覺知,方能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不失初心,享受當下的幸福。

《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一句話總結:

《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是一本完整的指南,探討人際關係的神經科學,它闡述了社交互動如何塑造我們,以及我們如何善用這些影響來造福自己。

作者介紹:

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是一位知名作家,他的著作廣為人知。在1995年的暢銷書《EQ》中,他已經提出智商並非決定我們幸福快樂或成功的最可靠因素。在《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一書中,他更進一步指出,僅僅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生活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培養與他人的聯繫。簡而言之,社會智能就是準確「解讀」周圍人以及社交環境的能力,並據此採取適當行動。高曼指出,我們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方式不僅對外在成就有深遠影響,也能改善身心健康。

重點啟發:

文化背景與成長軌跡影響社交技能

我們對他人的關注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成長文化和童年經歷的影響,不同文化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度有所不同。適度的童年壓力反而能提升日後的社交技能,因為輕微的壓力體驗能增強探索新環境的勇氣,進而更加開放地對待他人及其觀點。

運用社會智能需要消耗能量

善用社會智能雖然很有幫助,但同時也令人感到疲憊,長期照顧他人會消耗照顧者的身心資源。研究顯示,持續照顧阿茲海默症伴侶的女性,其心理健康和免疫系統都會受到影響。高曼建議:照顧者應該爭取更多社會聯繫,讓社區分擔照顧責任,化負擔為建立關係和連結的機會。

社交參與直接影響健康

人天生就需要聯繫、合作和與他人互動,保持積極的社交活動和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確保健康幸福生活的不二法門。研究表明:擁有強大社交網絡的人更長壽,從疾病中恢復得也更快。即使身體健康時,也應該投資經營人際網絡,滿足我們與生俱來的聯繫需求,享受更加平衡健康的生活。

個人評價:

《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是一本饒富趣味又發人深省的佳作。高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闡釋了人際關係背後錯綜複雜的神經科學原理。作為一個內向、不善社交的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培養社會智能不僅有助於事業成功,更是身心健康的關鍵。它啟發我以更加開放和富有同理心的態度對待他人,努力經營人際網絡,創造共贏局面。

特別推薦《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給以下讀者:

– 想要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職場新鮮人

– 渴望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新手爸媽

– 有志於深入了解人際互動機制的心理學工作者

Ed的話:

閱讀《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創建(Create)」理念。高曼指出:人際關係塑造著我們,而我們也在塑造人際關係。同理,企業與其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也是互為影響、相互成就的。一個有社會智能的企業,應該積極建立夥伴關係,開創共享價值,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為合作夥伴和社會創造福祉。正如個人應該投資社交網絡一樣,企業更應該著眼長遠,耕耘良好的利益相關方關係,打造繁榮共生的商業生態。

《當你被當眾羞辱》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一句話總結:

《當你被當眾羞辱》揭露了網路時代的公開羞辱是一把雙刃劍,它雖然可以阻止犯罪,卻也可能帶來暴力與傷害。

作者介紹:

強·朗森 (Jon Ronson) 是一位英國記者、紀錄片製作人和暢銷書作家。他以探究社會邊緣議題和揭露人性弱點而聞名。朗森曾獲得英國新聞獎和艾美獎提名,他的著作《盯著山羊的人》還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重點啟發:

網路時代的公開羞辱危機

現今許多人覺得自己正被驅逐出熟悉的公共空間,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自在地享受優質時光。網路公開羞辱成了他們試圖奪回一些掌控權的手段,儼然是一股集體力量的武器。從留言版到社群媒體,許多人藉由參與羞辱行動來發洩內心的無力感。網路時代的羞辱文化正在快速蔓延,卻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危機。

羞辱的兩面性

公開羞辱確實能有效遏阻犯罪,德州法官Ted Poe的經驗就是明證。在他的法庭上被判羞辱刑的犯人中,只有15%的人會繼續犯罪生涯,相較之下,有66%的人在服刑後又再次犯案。然而,精神病學專家James Gilligan提醒我們,暴力往往與羞辱直接相關。當一個人承受太多羞辱,最終可能會轉向暴力,藉由傷害他人來證明自己不再是弱勢的受害者。羞辱是一把雙面刃,在運用時必須謹慎權衡。

集體行為的潛在風險

即便是最冷靜理性的人,在群眾中也可能變得衝動失序。19世紀的法國醫生Gustave Le Bon用「感染」來比喻集體憤怒的社會機制,暗示騷亂是在個人不知不覺中隨著群體動力而起。當幾個人先起頭,更多人跟進,火星很快就能燎原。雖然我們參與集體行為往往出於道德信念,但潛藏的風險仍不容忽視。

個人評價:

《當你被當眾羞辱》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作者以一種詼諧卻令人不安的筆觸,揭露了網路時代的公開羞辱文化。身為一個作家,我格外害怕成為羞辱的目標。這本書讓我更加謹慎看待自己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也提醒我們集體行為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雖然公開羞辱確實能遏阻犯罪,但濫用可能適得其反。朗森的洞見發人深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特別推薦《當你被當眾羞辱》給誰:

我推薦這本書給像是喜歡在社群媒體上尋求關注的青少年、在世界各地與雕像拍不恰當照片的空服員、以及所有自認為可以在網路上為所欲為的人。

Ed的話:

《當你被當眾羞辱》與SCALE架構中的L-充分利用這一概念最為相關。作者揭示了網路時代的集體力量如何被用來羞辱他人,卻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危機。人們試圖利用羞辱來奪回一些對公共空間的掌控,卻可能引火上身。作為個人或企業,我們必須謹慎運用網路這把利器。透過建設性的方式來連結客戶、傳播理念,才能在新時代掌握先機、充分利用網路優勢。作者的洞見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你想談論種族》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 勇敢開啟種族對話

書本封面 book cover:《所以你想談論種族》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

一句話總結:

《所以你想談論種族》這本書透過解釋種族主義在我們今日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程度,提供有效討論這個議題的具體建議,讓你為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盡一份心力。

作家介紹:

Ijeoma Oluo | Writer, Speaker, Internet Yeller

伊耶奧瑪·奧盧奧(Ijeoma Oluo)是一位非裔美國作家、演說家和網路名人。出於對兒子和當時正在巡演的音樂家弟弟的擔憂,奧盧奧在之前專注於美食寫作的博客上開始分享她長期以來的擔憂。她希望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來與她在西雅圖的主要白人社區建立聯繫,並激發他們的行動。奧盧奧提到,雖然她對最初的反應感到失望,但許多之前不認識的黑人女性向她表達了感謝。奧盧奧的寫作知名度因此提升,出版商開始要求重印她博客上的作品,並最終委託她撰寫新文章。

她的作品專注於種族、性別、身份認同等議題,致力於推動社會正義,讓人類能夠在一個更加公平和平等的地球上成長。《所以你想談論種族》是她的第一本書,出版後獲得了廣泛好評,被譽為討論種族議題的重要和經典讀物。2020年5月喬治·弗洛伊德被謀殺後,該書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並重新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她的文本曾在美國的《華盛頓郵報》、《NBC新聞》、《TIME》、《The Stranger》和法國的《Elle雜誌》以及英國的《衛報》等媒體上發表。

重點啟發:

1. 直視種族主義的存在

奧盧奧在本書中表示,種族主義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社會和政府體系中。如果我們想要對抗種族主義,就必須學會看清這個事實。種族問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一個深層的社會結構上的難題。我們必須正視種族在決定一個人類成就的重要性,而不是視而不見。

2. 勇於展開對話

終結歧視的第一步,就是勇於開啟有關種族的對話,即便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在進行種族對話時,要先表明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尊重對方的感受,並虛心聆聽。即使對方表現出憤怒,也不要停止傾聽,因為他們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字和語言的運用也是關鍵所在。

3. 校園偏見導致監獄之路

學校中的種族偏見導致了大量少數族裔學生和小孩成為囚犯,形成了從學校到監獄的模式。有色人種學生和孩子們面臨著更多、更嚴厲的處罰,對師生信任的破壞和自尊的打擊,最終使他們更容易進入監獄。我們要積極與學校溝通,推動更公平的教育政策,幫助化解族裔間的教育鴻溝。

個人評價:

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種族主義問題的嚴重性和複雜性遠超乎我的想像。作者提出的新觀點和建議切中要害,讓人難以迴避。尤其是在當前動盪、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這本書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要以開放、謙卑、同理的心態去面對,用行動去推動改變。這是一趟充滿挑戰,但又不得不走的路。

《所以你想談論種族》這本書雖然不是繪本、小說、漫畫或立體書,但它像繪本一樣,以生動的語言和例子使閱讀更直觀;如小說般,以真實故事觸動人心;像漫畫一樣,通過簡潔有力的對話傳遞深刻思想;並如立體書,層層剖析種族問題的多維度,啟發讀者深入思考。

特別推薦《所以你想談論種族》給誰:

我想把這本暢銷書推薦給那些還沒有意識到自身種族偏見的人,那些認為種族歧視已經不是問題的人,以及所有相信「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人。這本書將幫助你突破固有思維,用全新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並賦予你為正義而戰的勇氣。部分讀者可能會感到不適,但這正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形式問題。我希望能在各地書店找到這本書,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種族議題在國家中的影響。

我也推薦這本書給教育工作者、學校管理者、父母和家庭成員,希望他們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示,透過這本書了解如何與孩子討論種族和偏見問題,推動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環境和家庭氛圍。

Ed的話:

從SCALE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與S(策略制定)和E(增強)最為相關。種族平權是一個需要長期戰略規劃和群策群力的目標。這本經典書為我們制定策略提供了方向和原則。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意識和能力,讓我們成為更堅定的平權鬥士。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還是個人成長中,這種使命感和戰略思維都是不可或缺的。讓我們攜手打造一個去除歧視、充滿愛與尊重的美好世界!

相關主題的英文書推薦:

1. 《白色脆弱》 White Fragility
作者:羅賓·迪安吉洛 Robin DiAngelo

此本書探討了為什麼白人對於種族問題的討論感到困難。迪安吉洛分析了白人脆弱性的原因,並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幫助讀者克服這些障礙,以便進行更有效的種族對話。這本書在出版後引起了廣泛討論,是了解種族議題的基礎讀物。

2. 《在世界與我之間》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作者:Ta-Nehisi Coates

這本書是Coates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詳細描述了他作為一個非裔美國人在美國成長的經歷。這本書探討了種族、歷史和個人身份,並深刻揭示了種族主義對個人的深遠影響。是一本感人且發人深省的圖書。

3. 《如何養出反種族主義者》 How to Be an Antiracist
作者:伊布拉姆·肯迪 Ibram X. Kendi

肯迪在此本書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和對抗種族主義。作者強調,僅僅不成為種族主義者是不夠的,必須積極成為反種族主義者。他提出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反種族主義的理念。

結語:

《所以你想談論種族》這本書文內以其深刻的分析和實用的建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和對抗種族主義的有力工具。它不僅僅是一部圖書,更是一個行動指南,激勵我們勇敢面對現實,並積極推動改變。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力量,呼籲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改變的推動者,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會。

通過這本書籍,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種族問題的複雜性,並找到具體的方法來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無論你是讀者、老師、父親、母親,還是朋友、老闆,這本書都能為你提供寶貴的知識和啟發,幫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實現真正的平等和正義。讓我們一起讀這本書,從中汲取力量,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深度職場力》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一句話總結:

《深度職場力》這本書顛覆了「追隨你的熱情」的迷思,告訴你真正獲得理想工作的途徑,是透過精進現有的工作技能、累積稀有的專業,並掌控自己的時間。

作者介紹: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是一位電腦科學教授,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聚焦於如何在這個容易分心的數位時代,培養專注力與生產力。《深度職場力》是他在2012年出版的著作,書中他分享了自己對工作與熱情的全新見解,幫助自己解決了職涯困境。

重點啟發:

專精現有工作,熱情自然到來

很多人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就能在工作上如魚得水。但事實上,你對工作的熱愛程度,其實取決於你的專業程度和經驗。卡爾認為: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起初都可能不太順遂,但只要努力工作、不斷練習、持續學習新技能,最終你都能學會熱愛自己的工作。

精益求精,成為手藝人

想要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關鍵不是問自己想要什麼,而是思考「我能為工作帶來什麼價值?」。當你專注於提升工作品質和精進自己的手藝時,你就沒空去煩惱什麼是真正的天職了。透過刻意練習,挑戰那些剛好超出你能力範圍的難題,你就能在工作中保持心流,並持續獲得成就感,最終成為真正的內行人。

為了自主權說「不」

當你的能力不斷提升,工作中獲得更多自主權時,你的內在動機也會大幅提高,但當你嘗到掌控感的甜頭時,總會有人試圖從你手中奪走。他們可能用升遷或加薪等利誘,讓你放棄得來不易的自主權。這時你要懂得說「不」,別為了金錢而犧牲自己的主導權,這反而更能贏得同事和上司的尊重。

個人評價

讀完《深度職場力》這本書後,我深深認同「工匠思維」的概念。與其漫無目的地尋覓熱情,不如腳踏實地鍛鍊手藝,讓熱情自然而然找上門來。這本書不僅紓解了我對職涯選擇的焦慮,更激勵我馬上行動起來,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卡爾的觀點雖然有些違反直覺,卻道出了職涯成功的真諦。

特別推薦《深度職場力》給誰:

給剛畢業,面臨職涯抉擇的年輕人、加薪後反而感到更不滿足的中年人和尚未開始投入「創造」的所有人。

Ed的話:

從《深度職場力》這本書中,我看到了「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思維。卡爾主張要先專注眼前的工作,累積稀有技能,建立個人品牌,這就是一種長期的職涯規劃策略。透過不斷精進手藝,我們終能在既有的事業版圖中,開創出嶄新的藍海市場。這樣的策略思維,不僅適用於個人成長,更能運用在企業經營之中。

《Smarter》

一句話總結:

《Smarter》這本書記錄了一位「學習遲緩」的學生如何透過各種測試、課程和練習,將自己的智力提高了16%,並解釋了如何以科學證明的方式來提升你的智力。

作者介紹:

丹·赫爾利 (Dan Hurley) 小時候被認為是一個學習遲緩的孩子,因為他在8歲時仍然不會閱讀。但到了11歲,他已經是一名優等生,後來更成為《紐約時報》的成功記者和作家。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轉變(以及在提高智力方面的可能性),他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評估這個領域的研究。他甚至自願成為最新方法的實驗品。

重點啟發:

智力可以分為「流動性」和「結晶性」兩種,而且兩者都可以提升

智力可以分為流動性智力和結晶性智力。流動性智力是你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當你遇到一個從未見過的新問題時,試圖通過發現模式、思考原則並建立自己的推理來克服它,這就是流動性智力在起作用。結晶性智力則是你隨著時間積累的知識基礎,包括事實、執行某些任務或動作的記憶(如騎自行車)以及閱讀能力,這種知識會不斷增長。

你可以透過電腦遊戲來提升工作記憶

2008年,Susanne Jaeggi進行了一項包括N-back類型電腦遊戲的研究。這些遊戲通常會一個接一個地向你展示不同的元素,然後詢問你一些問題,你必須記住在「N個位置前」看到的元素。經過四週的遊戲訓練,研究參與者在流動性智力任務上表現出40%的提升,這是第一次在科學背景下證明流動性智力實際上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

將新知識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任務稱為「遠距離遷移」

訓練工作記憶的研究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大多數訓練工作記憶的結果只能在少數情況下轉移到其他不相關的任務,而且很快就會消失。將學習從一種環境轉移到另一種沒有直接關聯的環境,就是所謂的「遠距離遷移」,這是非常理想的,因為它可以讓你的學習更有效率。科學界仍需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隨著軍方投入數百萬美元進行這類研究,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更好的遊戲和心智訓練方式。

個人評價:

我原本以為《我的100天大腦升級計畫》會是一堆個人生產力的技巧和故事,如果很好的話,可能會類似《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但實際上,這本書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現狀並解釋學習研究的歷史。我很喜歡作者丹·赫爾利的奉獻精神,他不怕自己吃虧,只為了推動這個科學領域的發展。這種精神貫穿全書,讓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特別推薦《Smarter》給誰:

推薦給像:17歲的電玩宅男、39歲覺得自己全盛時期可能已過的數學家,以及任何想要了解學習科學最新進展的人。

Ed的話:

《Smarter》一書強調透過科學方法來增強個人的智力,這與企業經營中的E-增強(Enhance)概念不謀而合。企業若能持續提升員工的知識和技能,必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個人層面來說,終身學習、不斷自我增強,更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保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更啟發我們以開放和求知的心態看待自我成長。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持續增強,活到老、學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