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區塊鏈革命》Blockchain Revolution

一句話總結:

《區塊鏈革命》揭示了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如何透過改善我們存儲金錢和做生意的方式,使其更加公平、透明、平等,並免於腐敗,進而改變我們的金融世界。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是唐·泰普斯科特和亞歷克斯·泰普斯科特父子檔。唐·泰普斯科特是知名作家、講師和顧問,他的作品聚焦在科技革新如何影響商業和社會。他的兒子亞歷克斯·泰普斯科特是區塊鏈研究院的聯合創辦人,致力於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重點啟發:

1.牢不可破的信任堡壘

在區塊鏈上,每筆交易都被記錄在一個「區塊」中,而每個新區塊都與前一個區塊相連,形成一條鎖鏈。這種結構讓區塊鏈幾乎不可能被竄改,因為所有資料必須完美契合。就像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牆,守護著我們的信任。

2.顛覆傳統金融的革命之火

與目前緩慢、昂貴且不平等的銀行系統相比,區塊鏈讓一切變得更快、更便宜、更平等。比特幣交易只需10分鐘,就能直接從一個帳戶轉到另一個帳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區塊鏈還能幫助22億沒有銀行帳戶的窮人,讓金錢流通更暢通無阻。

3.透明與隱私的完美平衡

區塊鏈還能讓使用者自由選擇透明或隱私的程度。政府組織可以選擇公開交易,接受大眾監督;個人則能透過智慧合約,決定哪些數據要分享、哪些要保密,兼顧便利與安全。這就像是一把靈活的鑰匙,讓我們掌握自己的數位身分。

個人評價:

《區塊鏈革命》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它展示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巨大潛力。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了區塊鏈的運作原理,並提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論點,說明區塊鏈如何能夠改善我們的金融系統。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區塊鏈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發了我對未來金融世界的無限想像。我相信,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為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金融體系。

特別推薦《區塊鏈革命》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對新興技術感興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對金融科技和數字貨幣好奇的讀者。如果你是一個對傳統銀行系統感到不滿的人,或者是一個想要了解未來金融趨勢的人,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此外,對於那些關注隱私和數據安全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無論你是區塊鏈技術的愛好者,還是對未來金融世界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區塊鏈革命》都將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Ed有話説:

區塊鏈革命與企業經營中的「自動化」(Automate)概念不謀而合。區塊鏈透過智慧合約,將交易流程自動化,大幅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這對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多。 想像一下,如果供應鏈管理、金流控管等繁瑣流程都能交給區塊鏈處理,企業就能把更多心力放在核心業務上,加速成長與創新。區塊鏈革命的浪潮已經來臨,企業必須趁早擁抱這項顛覆性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開創嶄新局面。

《閃電式擴張》Blitzscaling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主要在闡述一些現今最具價值公司所採用的策略,讓他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龐大的市場份額、瘋狂的快速成長、可觀的利潤,並一躍成為業界巨擘。

作者介紹:

《閃電式擴張》作者Reid Hoffman是聯合創辦LinkedIn的億萬富翁、天使投資人,同時也曾擔任PayPal的營運長。Reid參與過許多商業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和成功案例,現在他想要分享自己所學到的一切,關於如何擴大公司規模並且快速達成目標。

重點啟發:

1.什麼是「閃電式擴張」?

「閃電式擴張」指的不僅僅是快速成長而已,更關鍵的是在快速成長的同時,還能維持公司營運的永續性。就像德文中的「Blitz」是「閃電」的意思,暗示了公司擴張的速度之快;而「Scaling」則包含了兩個面向:一是在擴張過程中保持公司各部門的合理比例,二是達到大規模的營運,服務數以千計的客戶或數以百萬計的用戶。

2.想要「閃電式擴張」,就得擁有這四個成長要素!

根據Reid的看法,現在有四個成長要素,如果能巧妙結合,就可以實現「閃電式擴張」。每家公司這四個要素的組合比例不盡相同,但如果想要成功,就應該努力將這四個要素發揮到極致。這四個要素分別是:

1. 網路效應:最好的網路會隨著每位新成員的加入,而對所有參與者變得更有用處。就像傳真機,只有當你想要傳真的對象也有傳真機時,傳真機才是有用的。

2. 市場規模:新創公司需要選定並主導某個利基市場,才能跨越鴻溝、進入主流消費者市場。但如果你的目標市場總額不夠大,例如不在網路上,很快就會碰到成長的限制。

3. 通路:你為產品選擇的傳播通路,必須符合擴張的速度。你可以選擇現有的通路網絡,就像Amazon選擇美國郵政一樣;或是仰賴口碑相傳的有機式病毒傳播;或是像PayPal那樣用10美元的註冊獎金,來激勵用戶口耳相傳。

4. 高毛利:每售出一件商品能賺多少錢,當然是愈多愈好。銷售是擴張過程中最難的部分之一,所以每筆交易完成後能剩下愈多錢,就能再投資愈多資金。

3.阻礙「閃電式擴張」的兩大成長限制因素

正如有利於「閃電式擴張」的因素,也有可能阻礙潛在成長、讓你寸步難行的限制因素。Reid認為,最大的兩個限制因素是「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以及「營運的可擴展性」。

由於很難完全猜中用戶到底想要什麼,產品上市後很可能需要調整。許多知名新創公司在最終找到制勝的產品之前,都已經轉向好幾次了。 PayPal 改變了四次核心策略、Instagram 從本地社交 App 轉型為純圖片分享、Medium 則從廣告收入轉為內容訂閱收費。這些轉變並非壞事,而是必要之舉,但創辦人必須願意去做。

第二個因素「營運的可擴展性」,主要取決於提供更多人使用產品時,需要多少基礎設施、員工和資源。對科技公司而言,這通常不像實體商品製造商面臨的問題那麼嚴重。如果找不到足夠的供應商、工人或原料,很快就會讓企業陷入困境。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閃電式擴張》對創業的觀點很新穎,而且不同於一般多半浮誇、不切實際的創業建議,反倒給人專業、中肯的感覺。Reid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從中學習。如果你也很著迷近年來那些商業奇蹟的成功案例,我強烈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特別推薦《閃電式擴張》給誰:

– 整天都在空想自己創業的藍圖的大一新鮮人

– 覺得是時候開始創業的中年人

– 任何熱愛研究新創公司的人

Ed有話説:

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閃電式擴張」確實是許多新創公司致勝的關鍵。這種策略不僅講求速度,更重視永續經營,就像德文「Blitz」一字所暗示的,擴張之迅速有如閃電,但又如同「Scaling」一詞所指的,擴張過程中仍需維持各部門的均衡發展,以達到最大規模的營運。

我認為這種擴張策略可以對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帶來許多啟發。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創建」(Create)這個概念。創業維艱,產品很可能需要一再調整才能契合市場需求。許多知名公司的成功,都是在多次的轉向中,才找到最終制勝的利基市場和產品定位。這告訴我們創業家在追求「閃電式擴張」的同時,務必保持靈活應變的心態,並勇於「創建」新的嘗試。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而出,達到「閃電式擴張」的目標。

《決斷2秒間》Blink

一句話總結:

《決斷2秒間》這本書顛覆你我對直覺的認知,讓我們重新正視內心的聲音,明白何時應該相信直覺,何時又該三思而後行。

作者介紹:

Malcolm Gladwell 是一位才思敏捷、觸類旁通的作家,他的好奇心似乎無遠弗屆,從成功學、人性直覺到宏觀經濟趨勢,他總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翻轉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Gladwell 曾任《紐約客》雜誌撰稿人多年,著有《引爆趨勢》、《異類》等暢銷書,每每都能激盪讀者的思考。

重點啟發:

1.直覺是最快的資訊篩選器

我們的潛意識就像是全世界最快速的資訊過濾系統,它能夠在瞬間篩選出最關鍵的因素,做出判斷,為我們呈現解決方案。就像選擇租屋時,通常只要知道地點、價格和看幾張照片,就足以做出決定。反而如果鑽牛角尖,分析每個細節,反而會讓重要的資訊被淹沒,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2.壓力會干擾直覺判斷

然而,我們的潛意識偶爾也會誤判。特別是在高度緊張的環境下,我們解讀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會大幅下降。比方說,當老闆火冒三丈地對你咆哮時,你可能會誤以為他要動手,進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同理,警察有時會誤擊手無寸鐵的民眾,只因對方手上拿著一個黑色皮夾。壓力會讓我們暫時喪失解讀非語言線索的能力,產生一種狹隘的視野,只專注在最具威脅性的訊息上。因此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設法儘快緩解壓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避免做出錯誤判斷。

3. 以「屏障」阻隔無關訊息

除了壓力大的情境,有時候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會誤導我們的直覺判斷,即便我們明知那是錯的。比如在唱片業,歌手的外表往往被過度渲染,讓我們誤以為好歌手都該有亮麗的外表。但對唱片公司的星探來說,歌聲才是最重要的。此時就該製造「屏障」,阻隔無關的訊息(如外表),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像選秀節目《The Voice》讓評審背對舞台,只聽歌聲而看不到表演者的長相,如果喜歡聽到的聲音,才按下按鈕轉身,表示想要那位歌手加入自己的團隊。星探若是只根據錄音樣本挖掘人才,肯定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個人評價 :

這本書再次展現了 Malcolm Gladwell 顛覆傳統思維的功力。書中舉了大量的例子,有力地論證了為何我們該多聽從內心的聲音。雖然直覺有時會誤導我們,但透過適當的「屏障」設計,排除干擾,我們更能善用直覺的力量。這本書不僅翻轉了我對直覺的認知,更啟發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善用直覺,作為輔助判斷的利器。

特別推薦《決斷2秒間》給誰:

我特別推薦《決斷2秒間》給那些總是優柔寡斷、凡事都要反覆分析的人。這本書能幫助你學會適時聽從內心,避免錯失先機。我也推薦給從事人才挖掘的讀者,書中提到的「屏障」設計很值得作為借鏡。當然,任何好奇自己潛意識運作方式的讀者,都值得一讀。

Ed有話説:

我從這本書中學到善用直覺的重要性,如何在瞬間掌握關鍵,做出正確判斷。這樣的能力在企業經營上也能派上用場。舉例來說,高階主管在制定決策時(Strategize),必須能在有限的時間和資訊下,迅速找出最關鍵的因素,擬定符合公司利益的策略。此外,書中提到以「屏障」阻隔無關訊息的觀念,在企業自動化流程設計上(Automate)也能加以運用。設法篩除干擾因子,讓系統專注在最重要的資訊上,如此才能充分利用自動化的優勢(Leverage)。

總的來說,《決斷2秒間》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對直覺的想法。適時運用直覺,再輔以理性分析,定能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好的成果。

《失敗的力量》Black Box Thinking

一句話總結:

《失敗的力量》這本書顛覆你對失敗的看法,讓你了解擁抱失敗才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作者介紹:

作者馬修·賽義德(Matthew Syed)是英國著名的乒乓球選手、廣播主持人和暢銷書作家。他曾出版《彈跳》(Bounce)一書,深入探討刻意練習的力量。這次,他再接再厲,從全新的角度切入,剖析失敗在我們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重點啟發:

1.失敗比你想像的更難承認

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懊惱,但真正讓我們痛苦萬分的,其實是向他人坦白承認錯誤。就像檢察官明知判了無辜的人入獄,卻遲遲不肯認錯,寧可讓冤案延宕多年。為什麼?因為他們害怕失去飯碗和自信。然而,唯有勇於認錯,才能及時止損,避免釀成大錯。

2.把想法當作假說,尋找反證

我們往往會簡化問題,把想當然爾的結論當作真理。但是,就像古人以為放血可以治百病,最後反而害死了病人。所以,我們要把每個想法都視為有待驗證的「假說」,主動尋找反例,就像發明新水龍頭要做原型測試一樣。唯有不斷修正假說,我們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相。

3.化悲觀為樂觀,擁抱失敗

要成功駕馭失敗,從根本上培養積極正面的心態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考試前故意去狂歡,把失敗歸咎於玩樂,這是逃避責任的表現。我們要以成長型思維看待失敗,把它當作學習的機會,主動為自己的失誤負責,才能不斷精進。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道破了刻意練習背後的關鍵──正向面對失敗的態度。書中舉了許多醫療、司法、科技、運動等領域的案例,闡述失敗如何造就偉大的突破。我尤其欣賞作者將複雜的道理化繁為簡,用深入淺出的筆觸娓娓道來,讀來令人醍醐灌頂。

特別推薦《失敗的力量》給誰:

我特別推薦《失敗的力量》給那些總是逃避錯誤、不敢承認失敗的人。或許你是害怕壞成績被媽媽罵的青少女、急於掩蓋候選人醜聞的競選經理,或是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堅信的觀點其實是錯的。這本書將顛覆你的觀念,讓你重新審視失敗在人生中的意義。

Ed有話説:

想要在事業有所成就,學會接納失敗、從錯誤中學習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企業要創新(Create),就要冒險嘗試各種可能,即便一開始會遇到挫折,但唯有堅持下去,才能自動化(Automate)流程,充分利用(Leverage)資源,進而增強(Enhance)競爭力。個人成長也是如此,勇於接受失敗的洗禮,才能淬鍊出更強大的自己。這本書幫助你建立正確的失敗觀,跳脫僵化的思維,以嶄新的視角看待人生,將挫折化為助力,一步步開創璀璨的未來。

《Bittersweet》

一句話總結:

《Bittersweet》這本書深入探討悲傷、思念和哀愁等情緒的來源和目的,並幫助我們面對失落、死亡和自己的生命有限。

作者介紹:

蘇珊.坎恩(Susan Cain)是暢銷書《Quiet》的作者,該書為內向者發聲,成為巨大的暢銷書。在《Bittersweet》這本書中,她花了五年時間研究悲傷、哀愁和思念等負面情緒。坎恩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見解,探索人類情感的複雜世界。

重點啟發:

1.甜蜜與苦澀交織的人生

好的感受總是伴隨著壞的感受,如果我們拒絕其中一種,就等於拒絕了兩者。喜悅與痛苦、愛與失去、靈感與絕望,這些情感總是相伴相生。我們無法只選擇其中一面,而壓抑另一面。情感就像一個天平,如果我們試圖避開其中一端,最終只會導致情感的全面壓抑。

2.西方社會過度追求積極正面

美國人似乎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常微笑,但他們也在為快樂而掙扎。根據研究,30%的美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會遭受焦慮,每5個人中就有1個會患上嚴重抑鬱症。坎恩認為,這種微笑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加爾文教派移民。他們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預先註定的,包括最終是去天堂還是地獄。在如此少的實際控制下,人們被鼓勵「表現得像個贏家」,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今天。在西方,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在生活、事業、感情中「贏」,甚至可以戰勝疾病和死亡本身。但現實是,就像不是每個加爾文教徒都上天堂一樣,我們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贏,尤其不可能一直贏。輸了也沒關係,你可以有糟糕的一天,生活還是會繼續。

3.死亡意識讓人更快樂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終有一死,這實際上會讓我們更快樂。據勞拉.卡斯坦森博士研究,老年人對無常的敏銳觸覺讓他們更快樂,更容易原諒。他們不輕易生氣,更懂得感恩。為什麼?因為他們經歷過許多失去,知道終點即將來臨,所以他們更珍惜所有美好的時刻。大多數人不想變老,但我們所害怕的死亡逼近,恰恰是讓我們在變老的過程中變得更快樂的原因。即使在年輕時,我們也可以練習老年人自然養成的一些習慣。不要排斥死亡,當悲傷來臨時不要試圖封閉它。經常反思生命的有限,你會更懂得珍惜生命。面對所愛之人的離去,你就永遠不會真正失去他們。

個人評價:

《Bittersweet》是一本內容豐富卻略顯雜亂的書,涉及的主題範圍很廣,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太緊密。但作者所探討的每一個話題都值得深思。坎恩以其獨特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我們通常視為負面的情緒,以及它們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擁抱生命的甜蜜與苦澀,接納光明與黑暗,才是真正品味人生的不二法門。

特別推薦《Bittersweet》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在年少時失去父親的十四歲高中生、覺得自己在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下如同處在高壓鍋中的三十五歲年輕職場人士,以及任何一個莫名其妙地偏愛悲傷歌曲勝過歡快歌曲的人。

Ed有話説:

《Bittersweet》這本書讓我聯想到「自動化」(Automate)的概念。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按照某種既定模式去感受和應對生活,尤其是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但如果我們能突破慣性思維,學會擁抱生命的酸甜苦辣,那麼我們就能更從容、更有意識地駕馭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個精密的自動化系統,在經過精心設計和優化後,能夠高效、靈活、穩定地運行。我們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模式,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成為我們的助力,而不是阻力。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活出更豐盈、更有意義的生命。

《Bit Literacy》

一句話總結:

作者Mark Hurst提出了一套簡單易行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汪洋大海般的數位資訊中找到方向,不被淹沒。

作者介紹:

Mark Hurst是一位網路設計專家,他創立了Creative Good公司,專門為各大企業提供使用者體驗設計的諮詢服務。他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Bit Literacy》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重點啟發:

1.將每封電子郵件歸檔到正確的位置

我們常常把收件匣當成永久儲存的地方,但其實它應該只是個中轉站。我們應該每天至少清理一次收件匣,根據郵件內容決定它們該去哪裡:待辦事項加入行事曆、聯絡人存入通訊錄、需要閱讀的存到稍後讀⋯⋯如此一來,收件匣就能維持乾淨整潔,大大減輕心理負擔。

2.思考「為什麼」要閱讀這則訊息

在汪洋大海的訊息中,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哪些是真正需要的。作者建議我們要問自己:「這則訊息值得我花時間嗎?」「看完這則訊息後我要怎麼運用?」有了明確目的,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閱讀,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3.幫助他人一起對抗資訊超載

面對資訊超載,我們除了要管理好自己,還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在傳遞訊息時,要把重點放在最前面,並儘可能提供背景資訊,讓對方一目了然。譬如把「Chicago fair那些事兒」改成「芝加哥博覽會:議程表、時間表、注意事項」,省去對方猜測的時間。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刻體會到,身處數位時代,學會管理資訊的技能已經不可或缺。我們不能被動地讓各種訊息主宰自己,而是要主動出擊,決定要吸收什麼、捨棄什麼。唯有如此,才能在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不迷失方向。

特別推薦《Bit Literacy》給誰:

特別推薦《Bit Literacy》給那些總是被手機綁架的年輕人、那些乾脆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中年人、以及那些收件匣塞了五十多封未讀郵件的所有人。這本書絕對能幫你找到掌控數位生活的訣竅!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用SCALE的概念總結一下讀這本書的心得。面對海量的資訊,我們要採取正確的「策略」(Strategy),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同時要學會「創造」(Create)有意義的訊息,為他人的生活帶來啟發。透過工具「自動化」(Automate)重複性的工作,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善用雲端等科技「充分利用」(Leverage)有限的資源。不斷「增強」(Enhance)資訊判讀和溝通表達的能力。唯有掌握這五大要領,才能真正成為數位時代的強者!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下去就對了》Bird by Bird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深地啟發了我對寫作的熱情和追求。《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下去就對了》彷彿是作者送給所有夢想成為作家的人一份最真摯、最實用的禮物,引領我們踏上創作之路。

作者介紹:

作者安·拉莫特是一位知名的小說家和散文作家,她的作品《藍色鞋子》曾榮獲全美圖書獎。在《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下去就對了》這本書中,她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和心得,用幽默風趣又真誠感人的筆觸,為我們指引了通往卓越寫作的道路。

重點啟發:

1. 堅定寫作信念,無畏他人眼光

許多初出茅廬的寫作者常常為自己的文筆感到自卑,害怕受到外界的批評。但安·拉莫特鼓勵我們要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充滿信心,勇敢地表達內心的聲音。就像小鳥學飛一樣,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我們終將翱翔天際。

2.養成每日寫作習慣,堅持不懈

偉大的作家從來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安·拉莫特建議我們要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固定時間和地點,持之以恆地創作。就算有時靈感枯竭,也要堅持下去,日復一日地鍛鍊寫作的肌肉。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創造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

3.與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成長

許多作家容易陷入孤芳自賞的困境,但安·拉莫特提醒我們要主動與他人交流,尤其是與其他作家的切磋琢磨。透過彼此分享作品,給予真誠的建議和鼓勵,我們可以在交流中得到成長的養分。找到志同道合的寫作夥伴,攜手並進,成功之路就在不遠處。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評價極高。安·拉莫特用親切而幽默的語言,道出了寫作路上的酸甜苦辣,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和啟發。她沒有給我們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切實可行的寫作指南,讓我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不再徬徨。

特別推薦《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下去就對了》給誰:

我特別推薦《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下去就對了》給所有渴望成為作家的人。無論你是初出茅廬的新手,還是已經小有成就的寫作者,這本書都能為你的創作之路帶來新的火花和動力。讓我們一起響應安·拉莫特的號召,拿起筆,寫下內心的聲音,一步一腳印地走向夢想的彼岸。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說這本書所傳達的寫作智慧,不僅適用於文學創作,更能應用於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之中。正如同E – 增強(Enhance)的概念,我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砥礪前行。寫作之於企業,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理念和價值;而寫作之於個人,則是一個不斷自我突破、超越自我的過程。讓我們以安·拉莫特的智慧為鑑,在寫作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和風格,創造出精彩而燦爛的人生篇章。

《鯨吞億萬》Billion Dollar Whale

一句話總結:

《鯨吞億萬》以精彩絕倫的筆觸,揭開了馬來西亞商人劉特佐(Jho Low)犯下世紀大騙局的驚人內幕,讓人不禁為之嘆服!

作者介紹:

《鯨吞億萬》由兩位知名記者 Tom Wright 和 Bradley Hope 聯手撰寫。Tom Wright 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曾獲得普立茲獎提名;Bradley Hope 則是《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記者,擅長報導金融犯罪。兩人歷時多年調查,搜集大量資料,最終揭開了這起震驚全球的龐氏騙局。

重點啟發:

1. 騙術的啟蒙:

劉特佐從小就展現出高超的欺騙技巧,只為了在富豪圈子裡獲得認同。這啟發我們,切勿為了虛榮而不擇手段。

2. 權力的魅惑:

劉特佐利用人脈關係,進入馬來西亞主權基金的核心,掌控了鉅額資金。權力的魅力讓人迷失自我,必須時時警惕。

3. 正義的曙光:

儘管劉特佐得逞多年,最終還是在吹哨者的勇敢舉報下被繩之以法。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邪不勝正!

個人評價:

我認為《鯨吞億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傑作。作者以扣人心弦的筆法,將複雜的金融詐騙案件娓娓道來,讓讀者彷彿親歷其境。書中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令人感到警醒和反思。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特別推薦《鯨吞億萬》給誰:

1. 對金融犯罪和偵探故事感興趣的人。

2. 想要了解人性弱點,提高警覺的人。

3. 希望從反面案例中汲取教訓,成為誠實守信之人。

Ed有話說:

《鯨吞億萬》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E – 增強(Enhance)」策略。一個健康的企業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和風險防範體系,提高透明度,接受內外部監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權力失控,防止腐敗滋生。

此外,個人成長也要注重誠信品德的「增強」。這本書警示我們,一個人若是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最終必將身敗名裂。反之,若能腳踏實地,堅持原則,雖然過程艱辛,最終定能無愧於心,贏得尊重。

總之,《鯨吞億萬》是一部寓教於樂的佳作,值得每個人細細品讀、反覆思索,從中汲取智慧,增強自我。

《Big Potential》

一句話總結:

作者 Shawn Achor 在這本書中指出,要在生活各方面取得成功並蓬勃發展,真正的秘訣就是與他人建立緊密的聯繫,並以一種能夠激勵他們的方式對待他們。

作者介紹:

Shawn Achor 是一位知名的正向心理學家,他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多年,並且是《紐約時報》暢銷書《The Happiness Advantage》的作者。在那本書中,他顛覆了「成功帶來快樂」的傳統觀念,指出其實是「快樂導致成功」。而在《Big Potential》這本書中,他進一步探索了如何找到這種快樂,並發現社交聯繫是快樂和成功的最大指標。

重點啟發:

1.選擇最好的人作為你的夥伴:

作者以康乃狄克大學女子籃球隊總教練 Geno Auriemma 為例,說明選擇積極正面的夥伴是多麼重要。Auriemma 在評估球員時,關注的重點是她們對團隊的貢獻,而非個人成就。事實證明,這種方法非常奏效,球隊已經連續兩年保持不敗。一項研究也發現,在籃球比賽中,助攻次數是決定球隊獲勝機會的最高指標。換句話說,把成功和獲勝視為團隊努力的結果,比試圖成為明星球員更有成效。

2.幫助你的團隊成長,讓他們有機會領導

Kaiser Permanente 醫療集團的「我救了一條生命」計畫,通過授權接待員和其他員工參與救生過程,已經挽救了近 500 條生命。組織的領導者通過允許「非醫療人員」參與醫療過程,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例如,如果有人打電話預約,員工可以查看他們是否逾期進行任何預防性篩查。代表會詢問患者是否想安排這些程序的預約。在一個案例中,有 40% 被診斷出癌症的人是通過這些電話預約篩查的!

3. 讚美團隊,強化成功的系統

當我們達成目標時,下一步就是透過正確的方式讚美,來增強我們的優勢。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將讚美從自己身上轉移。但是,當我們反而將讚美反映到團隊時,我們就能提升整體的潛力。有一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女性,發現自己在競爭一個合夥人的職位。她知道,向現有合夥人推銷自己的能力將是決定性因素。但當她在一次面試中吹噓自己時,她感到不太對勁。在下一次面試中,在得到最近一次成就的讚美後,她決定嘗試一些新的做法。她沒有繼續吹捧自己,而是出乎意料地讚揚了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團隊,包括她的競爭對手。幾週後,她因為將讚美反映到其他人身上而獲得了這個職位。

4.捍衛你的系統,透過「良性循環」維持下去

在發展大潛力時,忽視負面影響是很天真的。一個強有力的方法是通過心理合氣道,將攻擊重新導向敵人,而不僅僅是防禦。當你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時,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在乎。壓力的感覺告訴你,你確實在乎,通過審視這一方面,可以將其轉化為動力。

發展大潛力的最後一步是維持成長。我們都知道牛頓定律:「運動中的物體會一直保持運動狀態」。但我們大多數人忘記了後半部分:「除非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

如果我們與一個能夠認同我們新願景的同事分享我們在會議上學到的東西,那麼向前推進的潛力就會持續下去。

個人評價:

我非常喜歡《Big Potential》這本書。作者納入了許多研究,為改變我們看待潛力的方式提供了動力。我相信,任何閱讀這本書並按照它所說的去做的人,都會看到他們的健康、財富和幸福感突飛猛進。

特別推薦《Big Potential》給誰:

特別推薦《Big Potential》給那些認為住單人房比合住更好的大學生、希望提高公司業績的項目經理,以及任何想要尋找幸福和成功秘訣的人。

Ed有話説: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策略制定(Strategize)。就像作者所說,我們要選擇積極正面的夥伴,共同實現目標。在企業中,這意味著要圍繞共同的願景,建立一個充滿熱情和創造力的團隊。領導者要授權員工,讓他們有機會施展才華,為公司的成功做出貢獻。當團隊達成目標時,領導者要讚美團隊的努力,而不是個人的功勞。透過這種方式,企業可以激發每個人的潛力,實現持續的成長和創新。

《Big Magic》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給了我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創意興趣,教會我如何面對恐懼、捕捉靈感並付諸行動,讓創作變得輕鬆自在。

作者介紹: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是2006年出版的國際暢銷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本書在2010年被改編成由茱莉亞‧羅伯茲主演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是吉兒伯特在離婚後環遊世界一年的回憶錄,她在義大利專注於美食、在印度尋找心靈寄託,最終在峇里島再次墜入愛河。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近200週之久。而《Big Magic》則是一本非小說類作品,描述了她的創作過程。這本書教導你如何不畏懼創作、靈感的運作方式、創意的來源,以及如何確保你的創意源源不絕。

重點啟發:

1. 讓恐懼與熱情共存

現今有許多言論認為你「必須克服恐懼」,彷彿只要做了某些事情,恐懼就會奇蹟般地永遠消失。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藝術家,只要他們真正在乎自己的作品,就永遠都要面對恐懼,史蒂芬‧普雷斯菲爾德已經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也有同感。她說與其克服恐懼,不如學會與恐懼共處。讓你的好奇心掌舵,把恐懼放在後座。歡迎恐懼一起加入旅程並提供意見,但你不會因為恐懼而繞道,也不會讓恐懼奪取方向盤。恐懼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你什麼是重要的,僅此而已。

所以,學會讓恐懼與熱情共存,這會幫助你繼續前進,寫下下一頁、在畫布上再畫一筆,或錄製下一支卡拉OK影片,無論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怎麼想。

2. 給自己創作的許可,即使你是從零開始

「我要開始寫一個每日部落格」,這個念頭在你腦海中聽起來很棒,大約維持了12秒鐘。然後恐懼和懷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你一週後就會沒東西可寫了。」「你沒有每天發文的紀律。」「你會產出一堆垃圾。」

啊,自我對話,沒有它我們該怎麼辦呢?在開始經營這個網站之前,我腦中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小對話。但我還是給了自己許可,無論如何都要去做。當然,這裡最初的一些摘要與後來的新摘要相比,品質還有些差距。但接受自己一開始產出的作品可能不夠好,正是我在真正達到現在的水準之前必須做的。你有權利去創作,無論你從哪裡開始,無論你是否一直都有天分,或是從零開始。大聲告訴自己這一點。

「我是一個作家。」

「我是一個畫家。」

「我是一個歌手。」

向自己和世界宣告,無論遭到拒絕或是他人的反應如何,你都在這裡追尋自己的熱情。做真實的自己遠比追求獨創性來得重要,而且後者總是會跟隨前者而來,所以剛開始時不要太擔心,勇敢踏出第一步吧。

3. 保住你的正職,讓它成為創意戀情的燃料

我們都認識高中時代的那個嬉皮男孩或女孩,整天都在寫歌彈吉他,現在每兩週在當地酒吧演出,但從未找過正經工作。

這就是「藝術家生活」的老套印象,最好別去嚮往它。因為當你必須靠藝術謀生時,創意常常會被壓力扼殺。

想像一下,如果你每天都必須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地方,為了一群不在乎的人而唱歌。回到你那間小得像掃帚間的公寓後,你還會有精力繼續創作嗎?恐怕不會。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建議一個常被批評、但壓力極小的方法:保住你的正職,讓它成為你創意外遇的燃料。

擁有一份能付帳單的正職,且不一定要與你的藝術相關,這會給你一個安全無虞的自由去盡情創作,無需愧疚。

舉例來說,想像你與寫作有一段婚外情。每天下班後,你可以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盡情揮灑文思,無需為帳單或下一個客戶的來源而擔憂。

沒有人能保證你一定會成功,強迫自己快速創作出能讓你聲名大噪、賺進大把鈔票的作品,只會抽乾創作的樂趣。你怎麼可能在那種情況下創作出最好的作品呢?

個人評價:

當這本書的摘要最近被添加到Blinkist的書庫時,我就偶然發現了它。當一位教練客戶再次向我推薦這本書時,我想我應該試試看。多麼美妙的創意觀點啊!吉兒伯特的想法大多是常識,但她表達的方式卻讓這些觀點在你耳邊迴盪數週甚至數月之久。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沒關係,我當初也是從小處著手」的氛圍,我認為這正是許多藝術家在鼓起勇氣開始創作之前需要聽到的。這就是為什麼《Big Magic》非常完美地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特別推薦《Big Magic》給誰:

-覺得現在應該要把一切都搞定了,卻因為尚未做到而感到恐懼的女性;暗自熱愛寫作,卻從未給自己許可去嘗試的爸爸;以及任何曾嘗試把藝術變成金錢卻失敗的人。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能與L,也就是「充分利用(Leverage)」的概念產生連結。吉兒伯特建議藝術家們保住正職,讓它成為創意的燃料,讓你能無後顧之憂地追求創作,我認為這與企業充分利用既有資源的概念不謀而合。

企業在追求創新時,也應該善用手邊現有的資源,在穩定中尋求突破,而非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冒險。藝術創作亦然,在穩定的正職之餘追求創意,比起孤注一擲、把生計完全壓在藝術上來得穩妥。這樣的作法雖然看似保守,卻能讓你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