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如何成為正確的人》How To Be Right…In A World Gone Wrong

如何成爲正確的人-book-summary-use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現今社會中,大眾媒體和假新聞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力。

作者介紹:

James O'Brien: 'A former EDL member said my show saved his life' | Radio |  The Guardian

作者 James O’Brien 是一位知名的英國廣播主持人,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犀利的言辭,揭露了媒體操縱輿論的種種手段。透過他在職涯中的親身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如何利用偏頗的報導,煽動群眾情緒,進而影響重大政治事件的走向,例如英國脫歐公投等。這本書的內容不僅適用於英國,對於臺灣的讀者來説,也能帶來許多啟發。

本書帶給我的三個重要啟發:

1. 媒體的偏頗操縱民意

在脫歐公投期間,媒體大多偏袒某一方,導致許多原本沒有強烈立場的民眾,開始受到輿論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當公投領袖被質疑時,他們往往無法當場提出有力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媒體對穆斯林移民的負面報導,也讓整個族群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間接導致更多人支持脫歐。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可能上演,影響人們的生活和人生。

媒體的偏頗報導不僅影響了英國脫歐公投,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常見類似的情況。例如,在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部分媒體對候選人的報導存在明顯偏頗,導致選民對候選人的印象和判斷受到影響。在香港反修例運動中,一些媒體對示威者的報導也存在偏頗,引發社會對立和衝突。

媒體偏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媒體所有權集中、商業利益、政治立場等。一些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和收視率,不惜使用煽動性的標題和內容,忽略了客觀、平衡報導的原則。長期接受偏頗報導的受眾,可能逐漸形成片面、極端的觀點,進而影響他們的投票行為和社會參與。

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學會識別媒體偏頗,不被片面報導所誤導。我們可以多方瞭解信息,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形成自己的判斷。同時,我們也要支持和鼓勵那些秉持客觀、公正原則的優質媒體,讓他們的聲音能夠傳播得更廣。只有媒體環境變得更加健康,我們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推動社會進步。

2. 言論自由容易產生誤解

為了節省開銷,伯明罕市的都市規劃師決定在「Winterval」期間不更換燈飾。但在講求政治正確的年代,人們開始用這個詞來取代「聖誕節」,並且對不這麼做的人感到不滿。問題是,幾乎所有事情都可能冒犯到某些人,而我們也越來越難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冒犯。這對人際關係和社會和諧都是一大挑戰。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但過度追求“政確”,反而可能限制了言論自由。一些人出於善意,希望避免冒犯他人,但卻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對不同觀點和表達方式過於敏感。例如,在大學校園中,一些學生團體會抗議某些演講嘉賓的觀點,要求取消他們的演講,這種做法實際上阻礙了多元觀點的交流。

另一方面,言論自由也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冒犯他人。惡意的人身攻擊、仇恨言論等,都不應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了發聲的平台,但同時也要承擔言論的責任。我們要學會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尊重他人,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如何在言論自由和避免冒犯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培養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時,我們也要鼓勵理性、建設性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和指責。只有在相互尊重、包容的氛圍中,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言論自由的價值,推動社會進步。

3. 假新聞的氾濫亟需因應之道

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越來越多人能夠在各種議題上發表意見,無論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這導致錯誤資訊和假新聞大量傳播,人們對傳統媒體的不信任感也與日俱增。有心人士利用這些假新聞操弄輿論,從政治運動到毫無意義的活動,再到選舉舞弊等,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是全球各國都面臨的共同敵人。

假新聞的危害不容小覷。它們不僅誤導公眾,影響人們對事實的判斷,還可能煽動社會對立、加劇衝突。例如,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大量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其中不乏陰謀論和極端言論,深化了選民的分歧。在新冠疫情期間,有關病毒起源、疫苗安全性等方面的假新聞也廣泛流傳,也同樣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

假新聞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除了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外,人們的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於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而忽視或排斥不同觀點,這種「確認偏誤」使得假新聞能夠在同溫層中不斷傳播、強化。同時,一些假新聞利用人們的情緒,如恐懼、憤怒等,來吸引眼球,獲得更多傳播。

因應假新聞氾濫,需要多方合力、標本兼治。首先,科技公司應承擔更多責任,完善內容審核機制,遏制假新聞的傳播。政府也應加強監管,打擊假新聞的制造和傳播者。媒體應恪守職業操守,堅持事實核查和客觀報導。公眾也需要提高媒體素養,學會辨別假新聞,不輕易相信和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

教育也是應對假新聞的重要手段。學校應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辨別能力。圖書館、社區中心等機構也可以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公眾的媒體素養。只有公眾具備一定的抵禦能力,假新聞才難以得逞。

總之,假新聞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對社會穩定和民主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我們必須高度警惕,采取綜合措施,遏制假新聞的傳播,捍衛真相和事實。這需要政府、媒體、科技公司和公眾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每個人成為假新聞的「免疫者」,用智慧和勇氣去對抗謊言和操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一個真相至上、理性互信的輿論環境。

個人評價: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假新聞的誤導。這不僅關乎我們的身心健康和焦慮程度,更攸關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選擇可靠的資訊來源,並且時時以事實為依歸,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本書的主題對於大學生、女孩、旅人等各種讀者而言,都能帶來啟發。

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類人:

1. 需要瞭解媒體對社會輿論影響力的政治活動家

對於政治活動家而言,深入理解媒體如何影響社會輿論至關重要。這本書揭示了媒體偏頗報導、假新聞傳播等問題,以及它們對民主政治的潛在危害。通過閱讀本書,政治活動家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媒體在塑造公眾觀點、引導政治走向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書還展示了一些政客如何利用媒體偏頗和假新聞,操縱選民情緒,謀取政治利益。這對政治活動家是一個警示,提醒他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被媒體操弄。同時,本書也啟發政治活動家要善用媒體力量,通過客觀、公正的信息傳播,引導公眾作出理性判斷,推動積極的社會變革。

2. 必須學會如何應對假新聞和政治浪潮的外交官

在當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外交官面臨著假新聞和政治浪潮的雙重挑戰。一方面,假新聞可能誤導公眾對其他國家的認知,加劇國際矛盾和衝突。另一方面,政治浪潮如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也對傳統外交模式提出了挑戰。通過閱讀本書,外交官可以深入理解假新聞和政治浪潮的成因、表現和影響,從而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本書揭示的媒體偏頗問題,提醒外交官要全面、客觀地分析國際事務,不被片面報導所誤導。同時,本書也啟發外交官要重視公共外交,通過與媒體、民間團體等的溝通合作,傳播真實、正面的國家形象,化解誤解和偏見。

3. 喜歡閱讀有關政治和世界大事深度好文的讀者

對於熱愛閱讀政治和國際事務深度好文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智慧禮物。作者以犀利的筆觸,深入剖析了媒體、政治、社會的複雜互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世界大事。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媒體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看清媒體偏頗、假新聞背後的利益博弈和權力鬥爭。這種認知可以幫助讀者在閱讀其他政治新聞和評論時,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維,不輕易被片面報導所誤導。同時,本書也啟發讀者要主動尋求多元信息,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主動求知、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於任何關心政治和世界大事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品質。

Ed的話: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啟發我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方面的一些想法。在 SCALE 模型中,「創建」(Create)與本書的主旨最為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資訊的製造者和傳播者,都有責任創造真實、客觀、有建設性的內容。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共同建立一個免於假新聞荼毒的健康社會。這需要我們持續提升媒體識讀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種資訊,並勇於發聲、澄清事實。讓我們攜手成為「對的人」,為營造一個真相與正義的世界而努力!這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重要任務和神聖使命。

你可以在讀墨電子書或其他電子書平台的官網上找到這本書!

相關主題書籍推薦:

1. 《A Field Guide to Lies》

作者介绍:

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不單是《如何成爲正確的人》的作者,更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1種語言,他的個人著作包括《迷戀音樂的腦》《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他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家和教師,曾在凱基證券密涅瓦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和麥吉爾大學任職,研究領域涵蓋心理學、音樂學、行為神經科學、電腦科學和教育學。

内容簡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僅深陷海量資訊之中,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決定,過於倉促的生活令人自顧不暇,難怪遺失車鑰匙或眼鏡的事件不斷發生。其實,光是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就夠讓人筋疲力竭了。

但這世界就是有人不會被資訊洪流淹沒,還一副遊刃有餘的樣子,本書便是要告訴大家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列維廷除以最新的腦部科學實例佐證,還提出重獲整合能力的方式,讓我們能兼顧家、工作與時間,不會顧此失彼、焦頭爛額。

2.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See 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作者介紹:

曼佛雷德.泰森(Manfred Theisen)是一個政治學家、自由撰稿人。他曾為德國聯邦內政部前往蘇聯進行兩年研究,以及在近東與非洲從事研究工作,並於當地為德國外交部及歌德學院服務。

内容簡介:

本書介紹德國中小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應對過濾氣泡、假新聞等議題。

在數位時代,資訊已成為現代人美好生活的第四要素,與陽光、空氣、水並列。要成為傳播的主人,扮演好傳播主人的角色,就必須具備現代公民的媒體素養。

書中提供了相關心理諮詢管道和資訊素養資源,幫助讀者抑制新科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發揮其正面潛能。

3. 《網紅假新聞僞科學: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

作者介紹:

張耀仁,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任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其學術研究曾獲國立台灣文學館2015年年度傑出博士論文獎,文學創作亦獲林榮三文學獎等八十餘種殊榮,學術與文學成就斐然。

内容簡介:

媒體素養難以一言以蔽之,但總體而言可歸納為「思辨媒體,實踐媒體,創造媒體」。在當今時代,僅討論媒體素養已不足夠,更應著眼於培養思辨力、敘事力和創造力。

本書特別將「科學傳播」納入媒體素養的範疇。科學傳播與媒體素養息息相關,透過反思科學知識,可以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媒體所傳遞的訊息。作者希望藉此引導讀者重新審視科學傳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提升整體的媒體素養。

培養現代公民所需的媒體素養,不僅需要學會思辨、實踐和創造媒體,還要具備科學傳播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數位時代成為真正的傳播主人,擁有美好的公共生活。

以上推薦的幾本書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假新聞問題,提高資訊素養,成為一個睿智的資訊接受者和傳播者。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