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What To Eat When》這本書教導我們食物如何在體內運作,以及如何以更符合我們生理需求的方式進食,讓我們更健康、更強壯。
作者介紹:
作者邁克爾·羅伊森(Michael F. Roizen)醫生和邁克爾·克魯潘(Michael Crupain)醫生都對食物充滿熱情,數十年來致力研究如何利用食物增進人們的健康。羅伊森醫生是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首席健康官,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克魯潘醫生則是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專家。
重點啟發:
1. 巧妙攝取三大營養素,輕鬆擁抱健康人生
想要健康,光看食物的卡路里是不夠的,還要了解食物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是我們的能量來源。蛋白質除了提供熱量,還含有構成身體組織的胺基酸。脂肪熱量雖高,但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反而有益健康。只要均衡攝取三大營養素,就能為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2. 聰明飲食,跟著生理時鐘走
「時間營養學」強調進食時間和生理節奏同步的重要性。由於人類的生理演化尚未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即使現代人習慣晚上吃東西,但在日光下、12小時內攝取大部分的食物,仍然最有利健康。此外,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隨一天時間遞減,所以愈晚吃糖,對身體的負擔愈大,更容易發胖。
3. 營養均衡的晚餐,美味健康兼得
想要兼顧美味與健康,晚餐是關鍵。只要晚餐吃得清淡,避免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多吃蔬菜和優質蛋白,再搭配適量不飽和脂肪,不僅口感豐富,還能幫助控制體重。如果怕隔天早上會餓,不妨把晚餐分成幾份,留一些當隔天的早餐,讓營養可以均勻分配到一天當中。
個人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提出「吃什麼」和「什麼時候吃」同等重要的觀念。書中不只介紹食物營養成分的功能,更結合生理節奏提出一些飲食建議,讓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此外,書中也分享了不少實用的飲食技巧,例如把晚餐分成幾份當早餐吃,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試。
特別推薦《What To Eat When》給誰:
無論你是想要保持體力活力的年輕人、開始感受疲勞的中年人、還是想要維持身材的熟齡族,這本書都非常適合。只要你想透過飲食改善健康,這本書絕對能提供你最實用的知識和建議。
Ed的話:
從「時間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調整飲食時間其實就是一種「策略」(Strategy)。透過觀察自己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找出最佳的進食時機,為一天的活力打下基礎,就是在為健康下一盤很棒的棋。此外,晚餐吃得清淡,把食材留一部分當早餐吃的方法,則是善加「利用」(Leverage)現有的食材,讓營養可以更平均地分布到一天當中,省去另外準備早餐的時間。這些飲食策略背後的思維,其實和企業經營中講求的效率與資源整合如出一轍,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