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一句話總結:

《Quiet》這本書揭示了20世紀以來,外向性格逐漸成為成功的理想典範,同時為內向者的潛在力量平反,並提出兩種性格力量合作的新方式。

作者介紹:

蘇珊·坎恩(Susan Cain)是一位著名的TED演講者,她關於內向者力量的演講已經有超過1000萬次的觀看次數。她花了七年時間研究,在2012年出版了《Quiet》這本書。身為哈佛法學院畢業生和華爾街律師的蘇珊,透過這本書了解到自己在職場上的掙扎來源,以及為何無法在這些環境中茁壯成長。

重點啟發:

內向還是外向,決定你是否喜歡閒聊

你喜歡在咖啡時間聽Sally分享她最近坎昆之旅的瑣碎細節嗎?還是寧願花兩個小時討論斯多葛哲學?前者傾向外向性格,後者則是內向特質。這是因為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內向者對環境刺激的接收和思考較為敏感縝密,像是能在博物館一幅畫前駐足沉思十分鐘,不斷觀察和尋找新的細節,這對外向者而言簡直是場惡夢。同理,內向者不喜歡閒聊,而熱衷於深度討論人生、價值觀、道德倫理等議題,在其中得到心智上的激盪。

西方社會將外向視為成功典範

在西方文化中,能言善道常被誤認為能力出眾。僅僅是個富魅力的演說家、吸引眾人目光的人物,並不代表其是位好領導者。外向者的社交力使人覺得他們更有趣、更願意合作,反觀默默坐在角落專心聆聽的內向者,鮮少有人主動搭話,還可能被視為怪咖。即使頂尖學府如哈佛,也試圖透過小組作業、研討會、簡報、課後社交等方式,將學生塑造成外向者。反觀日本,學生們安靜地自習、認真做筆記,未經許可發言還被視為無禮。文化差異使然,但西方社會的外向性格理想佔了上風。

企業應調整工作環境,讓內向者盡情發揮

受外向性格的成功典範影響,多數企業環境是為外向者量身打造的:開放式辦公室、會議、團體腦力激盪、投影片簡報、工作坊、員工餐廳用餐等。對內向者而言,這意味著持續被打斷、資訊超載和壓力,在此環境下難以全力以赴。然而,並非所有偉大成就都出自外向者或團隊之手。維基百科是大規模協作的結晶,卻多是貢獻者獨自在家電腦前完成。愛因斯坦獨力構思相對論,《哈利波特》也是其作者孤身創作。若團隊中有位出色的內向型思考者,別將他們強塞進不合身的框架,給他們獨處的空間綻放光芒。只要保持開放的心胸,他們準備好時自然會與你分享心得。企業應審慎考量,在團體活動和會議之外,提供內向者更多獨處和適時參與的選擇。

個人評價:

我在2014年聖誕節收到《Quiet》這本書,雖然尚未完整讀完,但我認同大眾和媒體的共識:這本書讓內向者感到被聆聽和理解。幸運的是,我目前不必時時對抗外向性格主導的制度,但我愈發明白,聲音最大的人未必是最聰明的。網際網路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尤其對內向者而言,我們得以從自家客廳就影響世界。感謝蘇珊!

特別推薦《Quiet》這本書給誰:

像是13歲只想待在房間看書、玩樂或學習編程的孩子;43歲在開放式辦公環境中備感不堪重負的上班族以及與內向者共事或約會的任何人。

Ed的話:

從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角度來看,《Quiet》提供了不同於主流的觀點和視角。在現今外向性格主導的社會,企業若能正視並善用內向者的特質和潛力,將能創造更多元、更具韌性的組織文化,提升整體績效。領導者應審慎評估內向者的獨特需求,在辦公室規劃、會議安排、績效評估等方面,提供更彈性、更包容的選項。唯有內外向性格和諧共處、互補長短,企業才能真正實現「1+1大於2」的綜效。對個人而言,認識自我性格傾向,學會在適當時機展現內向特質的優勢,同時適度培養外向技能以應對社交場合,將有助於在職涯和人際關係中取得平衡、創造雙贏。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