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給了我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創意興趣,教會我如何面對恐懼、捕捉靈感並付諸行動,讓創作變得輕鬆自在。
作者介紹: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是2006年出版的國際暢銷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本書在2010年被改編成由茱莉亞‧羅伯茲主演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是吉兒伯特在離婚後環遊世界一年的回憶錄,她在義大利專注於美食、在印度尋找心靈寄託,最終在峇里島再次墜入愛河。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近200週之久。而《Big Magic》則是一本非小說類作品,描述了她的創作過程。這本書教導你如何不畏懼創作、靈感的運作方式、創意的來源,以及如何確保你的創意源源不絕。
重點啟發:
1. 讓恐懼與熱情共存
現今有許多言論認為你「必須克服恐懼」,彷彿只要做了某些事情,恐懼就會奇蹟般地永遠消失。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藝術家,只要他們真正在乎自己的作品,就永遠都要面對恐懼,史蒂芬‧普雷斯菲爾德已經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也有同感。她說與其克服恐懼,不如學會與恐懼共處。讓你的好奇心掌舵,把恐懼放在後座。歡迎恐懼一起加入旅程並提供意見,但你不會因為恐懼而繞道,也不會讓恐懼奪取方向盤。恐懼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你什麼是重要的,僅此而已。
所以,學會讓恐懼與熱情共存,這會幫助你繼續前進,寫下下一頁、在畫布上再畫一筆,或錄製下一支卡拉OK影片,無論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怎麼想。
2. 給自己創作的許可,即使你是從零開始
「我要開始寫一個每日部落格」,這個念頭在你腦海中聽起來很棒,大約維持了12秒鐘。然後恐懼和懷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你一週後就會沒東西可寫了。」「你沒有每天發文的紀律。」「你會產出一堆垃圾。」
啊,自我對話,沒有它我們該怎麼辦呢?在開始經營這個網站之前,我腦中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小對話。但我還是給了自己許可,無論如何都要去做。當然,這裡最初的一些摘要與後來的新摘要相比,品質還有些差距。但接受自己一開始產出的作品可能不夠好,正是我在真正達到現在的水準之前必須做的。你有權利去創作,無論你從哪裡開始,無論你是否一直都有天分,或是從零開始。大聲告訴自己這一點。
「我是一個作家。」
「我是一個畫家。」
「我是一個歌手。」
向自己和世界宣告,無論遭到拒絕或是他人的反應如何,你都在這裡追尋自己的熱情。做真實的自己遠比追求獨創性來得重要,而且後者總是會跟隨前者而來,所以剛開始時不要太擔心,勇敢踏出第一步吧。
3. 保住你的正職,讓它成為創意戀情的燃料
我們都認識高中時代的那個嬉皮男孩或女孩,整天都在寫歌彈吉他,現在每兩週在當地酒吧演出,但從未找過正經工作。
這就是「藝術家生活」的老套印象,最好別去嚮往它。因為當你必須靠藝術謀生時,創意常常會被壓力扼殺。
想像一下,如果你每天都必須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地方,為了一群不在乎的人而唱歌。回到你那間小得像掃帚間的公寓後,你還會有精力繼續創作嗎?恐怕不會。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建議一個常被批評、但壓力極小的方法:保住你的正職,讓它成為你創意外遇的燃料。
擁有一份能付帳單的正職,且不一定要與你的藝術相關,這會給你一個安全無虞的自由去盡情創作,無需愧疚。
舉例來說,想像你與寫作有一段婚外情。每天下班後,你可以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盡情揮灑文思,無需為帳單或下一個客戶的來源而擔憂。
沒有人能保證你一定會成功,強迫自己快速創作出能讓你聲名大噪、賺進大把鈔票的作品,只會抽乾創作的樂趣。你怎麼可能在那種情況下創作出最好的作品呢?
個人評價:
當這本書的摘要最近被添加到Blinkist的書庫時,我就偶然發現了它。當一位教練客戶再次向我推薦這本書時,我想我應該試試看。多麼美妙的創意觀點啊!吉兒伯特的想法大多是常識,但她表達的方式卻讓這些觀點在你耳邊迴盪數週甚至數月之久。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沒關係,我當初也是從小處著手」的氛圍,我認為這正是許多藝術家在鼓起勇氣開始創作之前需要聽到的。這就是為什麼《Big Magic》非常完美地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特別推薦《Big Magic》給誰:
-覺得現在應該要把一切都搞定了,卻因為尚未做到而感到恐懼的女性;暗自熱愛寫作,卻從未給自己許可去嘗試的爸爸;以及任何曾嘗試把藝術變成金錢卻失敗的人。
Ed有話説:
從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能與L,也就是「充分利用(Leverage)」的概念產生連結。吉兒伯特建議藝術家們保住正職,讓它成為創意的燃料,讓你能無後顧之憂地追求創作,我認為這與企業充分利用既有資源的概念不謀而合。
企業在追求創新時,也應該善用手邊現有的資源,在穩定中尋求突破,而非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冒險。藝術創作亦然,在穩定的正職之餘追求創意,比起孤注一擲、把生計完全壓在藝術上來得穩妥。這樣的作法雖然看似保守,卻能讓你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