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金錢心理學》Mind Over Money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個人理財的心理學,解釋了我們對金錢的信念是如何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大腦成為我們理財的好朋友,而不是敵人。

作者介紹:

作者克勞迪亞・漢蒙德(Claudia Hammond)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和科學作家,她的著作常見於《衛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金錢心理學》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榮獲多項大獎,被譽為是理解金錢心理學的終極指南。

本書帶給我三個重要的啟發:

1. 錢不是萬能的動力

很多人認為,用錢就可以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但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例如,莓果採摘工的工作動力,在按籃量計酬時反而大幅提升生產力。對於需要特定技能的醫生、銀行家等,加薪反而會降低他們的生產力,因為他們傾向於因內在動機而工作。意外的獎金倒是可以提高工作動力,但別讓它成為常態,否則效果會逐漸消失。

2. 孩子的金錢觀從小就開始形成

很多人以為孩子要10歲以後才能理解賺錢的重要性,但研究顯示,6歲的孩子就已經知道錢的重要了!一項針對芬蘭幼稚園的研究發現,在長達6週的觀察中,孩子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錢的話題,比如門票價格、賣周邊賺外快等。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孩子們認為住在破舊房子裡的人懶惰、刻薄。由此可見,我們要正視孩子的金錢教育,以身作則、坦誠溝通很重要。

3. 意外之財未必是好事

很多人夢想中樂透,但事實上,意外致富往往是一種詛咒。一位中了1600萬美元樂透的得主在短短5年內就破產、入獄、經歷了6次婚姻。問題出在「享樂適應」,當初令人興奮的事物逐漸變得司空見慣,你需要不斷尋求更大的刺激來獲得滿足感。穩定的財務狀況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但一旦達到足夠的水平,更多的錢並不會讓你更快樂、更健康。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揭示了金錢與心理的微妙關係,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和理財觀念。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理性的金錢行為,但關鍵是要意識到問題所在,並採取行動來改變。這需要時間和毅力,但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方向。

特別推薦《金錢心理學》給誰:

我特別推薦《金錢心理學》給那些想要擺脫金錢困擾、實現財務自由的人。無論你是勉強餬口的年輕夫妻,還是一心想中樂透的少年,這本書都能幫你看清金錢背後的心理因素,學會如何讓金錢為你所用。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用 SCALE 法則來延伸一下這本書的啟示。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中,我們常常需要制定策略(Strategize)、創新(Create)、自動化(Automate)、充分利用資源(Leverage)、不斷精進(Enhance)。其中,策略制定尤為關鍵。正如理財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合適的策略,企業和個人也需要根據內外部環境審慎地規劃目標和路徑。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許多影響決策的潛在因素,提醒我們在制定策略時,要警惕各種認知偏誤和情緒陷阱,以理性和全局的眼光來權衡利弊,做出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