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透過科學方法,讓你透過簡短的測驗來找出自己的「快樂設定值」,並提供各種工具和策略,幫助你掌控那些完全在你掌握之中的快樂。
作者介紹:
作者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是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幸福感和正向心理學。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心理科學》等重要期刊上,備受學術界關注。《這一生的幸福計劃》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將她多年的研究心得化為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提升幸福感。
重點啟發:
基因影響快樂,但思維才是關鍵
我們的基因決定了我們天生的樂觀或悲觀傾向,以及外向或內向的性格。這些特質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改變。不過,儘管基因在我們的自然多巴胺水平中扮演重要角色,真正讓我們感到快樂或悲傷的,其實是我們的思維。如果你總是消極思考,身體就會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導致焦慮不安,快樂感也會被抑制。好消息是,一旦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你就能學會如何克服那些負面經驗,創造讓自己更快樂的新想法!
感恩練習確實能帶來快樂,而且有科學根據
研究顯示,當我們心存感激時,會因為想到自己擁有許多值得感恩的事物而更加快樂。但是感恩和不知所措之間只有一線之隔。我們人類很容易只想著自己沒有的東西,而忽略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其實有很多)。因此,研究人員建議要定期練習感恩,但要適可而止。研究發現,每週寫一次感恩日記的實驗組,是所有參與者中最快樂的。為什麼?因為其他人被要求練習得太頻繁或根本沒做。所以做太多只會讓快樂感消失。堅持做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事,但不要做過頭。要持之以恆地練習,否則永遠都要從零開始。你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繼續做自己熱愛的事,但不要做到讓自己感到無聊的地步。另外,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練習感恩,因為這真的能大幅提升幸福感!
變得更快樂有一套科學方法,包括一系列要採取的行動
許多人認為快樂是一種可以透過正面思考達到的心態,但研究顯示,事情沒那麼簡單。快樂是環境、經驗,甚至是基因的綜合結果,這意味著你可以做很多事來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要變得更快樂有許多方法,以下是一些最有效的方式:運動-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在緩解憂鬱症狀方面和抗憂鬱藥一樣有效。冥想-研究顯示,冥想可以增加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與正面思想、感受和情緒有關。它還能減少右杏仁核的活動,那裡與負面想法和情緒有關。參與宗教或靈性修行-研究顯示,信仰宗教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比無信仰的人更好,總體上也比無信仰的人更快樂。改善人際關係-友誼能讓你感到更被他人接納,在事情不順利時提供支持,進而提升你的幸福感。下次你感到沮喪時,不妨試試這些策略,看看能不能扭轉局面!
個人評價:
我認為《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以科學角度探討如何變得更快樂,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作者的主要論點是,快樂的關鍵在於了解我們如何主動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而不是被動等待好事發生。索妮亞在書中提出了一套循序漸進的方法來提升幸福感,包括感恩日記、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小樂趣、培養樂觀態度等技巧。這本書對幸福研究做了絕佳的概述,並說明這些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在生活中。我非常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特別推薦《這一生的幸福計劃》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的讀書摘要給三種人。第一種是感到倦怠,想要重拾生活樂趣的人、第二種是正經歷人生低潮,想要再次找到人生亮光的人、第三種是經過多年的人生奮鬥後,不知道如何放鬆和感到快樂的退休人士。
Ed的話: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提供的觀點可以和S.C.A.L.E.中的「A-自動化」和「E-增強」做連結。追求幸福感其實是一個不斷優化、自我提升的過程。當我們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例如定期練習感恩、冥想等,養成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習慣時,就等於在為自己建立一套「自動化」的快樂系統。而當我們持之以恆地實踐這些方法,並看到自己的幸福感逐漸提升時,就會進一步「增強」我們對於幸福的追求。就像是良性的正向循環,帶領我們不斷朝著更快樂的人生邁進。或許,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設定值」無法改變,但只要願意採取行動,我們仍然有很大的空間能夠把幸福感「升級」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