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逆時針》Counterclockwise

一句話總結:

《逆時針》這本書以全新的視角,批判性地檢視了我們現有的健康觀念,並指出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能夠大幅改善我們的健康。

作者介紹:

《逆時針》的作者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學者。身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她以獨特的研究角度聞名學術界。蘭格教授的研究聚焦在「可能性心理學」,探索在健康領域裡什麼是「可能的」,而非什麼是「普遍真理」。她認為,後者對人類而言根本是遙不可及的。

重點啟發:

1. 別全盤相信醫生的診斷

我們不該完全信賴醫生對我們健康狀況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畢竟,身體是我們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醫生的診斷建立在統計學上,無法涵蓋每個人獨特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主動詢問、提供醫生可能沒要求的相關資訊,必要時尋求第二意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最合適自己的醫療照護。

2. 我們如何描述自己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語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實,包括我們的健康。以癌症和感冒為例,醫學界常說癌症「緩解」,彷彿在等待它捲土重來;但感冒就被視為「痊癒」,再次得到感冒就是新的疾病。蘭格教授的研究發現,癌症倖存者是否認為自己「痊癒」或「緩解」,和他們的整體健康有顯著的關聯。除了口語,我們周遭的象徵符號也很重要。例如醫生在病人面前穿制服,可能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這會讓醫病雙方不經思考地依照劇本行事。

3. 用心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能省去諸多麻煩

蘭格教授曾說:「幾乎所有的世界弊病都可歸咎於不經思考。」《逆時針》傳達的訊息是,透過更加用心觀察,我們永遠都能改善自己的健康。這裡的「用心」,核心是去留意健康狀態的變化。我們的身體狀況是個複雜的連續體,由許多互相依存、隨時間變化的因素所構成。憂鬱症患者可以留意到自己並非總是同樣地感到憂鬱,甚至有開心的時候。糖尿病患者若能察覺自己精神狀態的細微變化,就可以判斷血糖是升高還是降低了。只要我們對自身的即時體驗更加敏銳,就能獲得大量關於自己健康的新資訊。

個人評價:

《逆時針》讓我感到震驚又充滿力量。震驚的是,書中提到許多我們尚未察覺卻深深影響自己健康的因素,有些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同時我也感到充滿力量,因為我發現自己對於自身健康的掌控力,遠比想像中要大得多。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事物,讓它們都變成了可能。

特別推薦《逆時針》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罹患慢性病、正在尋找治療方案的人;給已經開始感受到老化徵兆、想要因應的長者;以及任何想要更能掌控自己健康的人。

Ed有話説:

《逆時針》這本書所提倡的「用心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其實就是一種「增強(Enhance)」的概念。透過提高對身心變化的敏銳度,我們得以在狀況惡化前及早察覺,從而採取行動。這種不斷自我覺察、主動改善的心態,用在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上也能帶來良好的效果。與其被動地等待問題變嚴重,不如培養隨時調整的敏捷性。這樣的觀點雖然簡單,卻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