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群眾的智慧》這本書深入研究了為什麼團體能做出比個人更明智的決策,探討了是什麼讓群體變得智慧,同時也指出了群體決策可能面臨的危險,並提供了一些建議,教我們如何鼓勵自己所屬的群體更好地協作。
作者介紹:
作者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是《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這本書出版於2004年。雖然書中沒有太多網路時代的例子,但作者用大量發生在網路出現之前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了一個其實由來已久的有趣概念。
重點啟發:
1. 龐大群眾的決策力,勝過任何個體
在1906年的一個畜牧展覽會上,超過800人參加了一個猜牛重量的比賽。沒有任何一個人猜中了牛的真實重量,但當統計了所有參賽者的平均猜測值後,驚人的發現竟然只差了1磅!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今日,維基百科就是一個現代版的例證。雖然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提供蓋爾特先生的維基百科詞條中的所有資訊,但維基百科開放的貢獻者模式匯聚了群體的力量,共同創造了一份關於這個人的詳實報導。
2. 從眾心理可能削弱群體決策的力量
儘管群體龐大且多元,有時候還是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眾心理就是其中一個原因。作為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天生覺得跟隨大眾的看法會更安全,這樣可以讓我們躲在人群中,避免顯得愚蠢或被排擠。社會認同和社會地位這兩個因素會加強我們的從眾傾向。雖然群體整體上更聰明,但我們仍然應該保持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只有這樣,群體才能做出最佳決策。
3. 像行人一樣思考
為什麼團隊協作有效?因為只要每個人都為他人著想,群體就能自動協調。就像我們在街上行走時,會自然而然地根據人群調整自己的步伐,預測他人的走向,靈活地閃避,很少會撞到別人。一個很棒的人生類比是:留意他人的目標所在,能讓自己更快達成目標。所以,不妨多站在行人的角度去思考,最後每個人都會受益!
個人評價:
我很喜歡書中開頭的那個例子,沒想到「群體智慧」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書中舉的那些非網路時代的例子非常有趣,啟發我自己去想一些現代社會的案例。我認為這本書應該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和見解,值得細細品味。我非常推薦創業者閱讀這本書,相信能獲得許多啟發。
特別推薦《群眾的智慧》給誰:
好奇數學和科學的青少年、剛創業的小企業主、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總是不留神的人。
Ed的話: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企業經營中的「充分利用」(Leverage)概念。企業要善用群體的智慧,匯聚員工、客戶、合作夥伴等群體的力量,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領導者要懂得引導討論,避免從眾心理主導決策。每個人都要獨立思考,積極貢獻自己的觀點,共同推動企業做出最有利的選擇。群體智慧的力量不容小覷,讓我們一起來挖掘它的潛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