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一句話總結:

《美麗新世界》勾勒出一個以資本主義和科學效率打造的完美未來社會,每個人看似都很快樂、順從、知足,但這只是表象。

作者介紹:

阿道斯・赫胥黎在 1932 年出版的反烏托邦經典《美麗新世界》。身為一位著名的英國作家和哲學家,赫胥黎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令人不寒而慄卻又發人深省的未來世界。

重點啟發:

1.沒有奮鬥就沒有意義

在《美麗新世界》中,一切都是那麼完美而簡單。人們被設計成不同等級,從聰明的 Alphas 到「半痴呆」的 Epsilons,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被睡眠制約,愛好簡單的歡愉,如服用「娛樂藥」和縱情聲色。結果,所有人都變得隨和、順從,沉浸在藥物和性愛的快感中。然而,當一切唾手可得,生命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和意義。就像書中兩位主角 Bernard 和 Helmholtz 所體認到的,人類需要追尋更高尚、更有創意的生活,而不是停滯在虛幻的滿足感中。

2.渴望融入卻註定不同

Bernard 和 Helmholtz 的共通點是他們都無法完全融入這個同質性極高的社會。Bernard 因為身材矮小而常被嘲笑,Helmholtz 則因為太聰明而覺得自己的寫作工作索然無味。他們試圖透過服藥或參加集體性愛來獲得認同,卻徒勞無功。即使在最同質的團體中,人與人之間仍有差異。書中幾乎每個主要角色都以某種方式與眾不同,而這正是他們最大的痛苦來源。其實我們無須勉強自己去迎合他人,因為人的獨特性正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3.真正的快樂需要承受痛苦

Bernard 帶著印地安保留區出生的「野蠻人」John 回到倫敦,起初 John 對這美麗新世界充滿好奇和憧憬,但很快就陷入失望和憤怒。他渴望像莎士比亞筆下的英雄般經歷真實的情感和掙扎,而不是做個麻木的快樂機器。即使是世界總監 Mustapha Mond 也坦言,政府選擇犧牲藝術、科學和宗教,換取表面的穩定與快樂。Helmholtz 甘願被放逐到福克蘭群島,因為他相信惡劣的天氣更能激發他的寫作靈感。而 John 最後選擇在孤燈塔過著簡樸而痛苦的生活,也勝過虛假的歡愉。由此可見,真正的快樂往往是奮鬥的副產品或犧牲的獎賞,而非隨手可得的廉價商品。

個人評價:

《美麗新世界》雖然情節不如《一九八四》那麼緊湊,人物塑造也不夠鮮明,但它提出的議題更加錯綜複雜,值得我們深思。作者藉由干預生物、麻痺人性、奴化思想等手段,闡述了一個看似完美卻又令人不安的反烏托邦社會。如果你偶爾會質疑我們這個光鮮亮麗、充滿 IG 網美的世界,不妨一讀這本發人深省的經典名著。

特別推薦《美麗新世界》給誰:

我特別推薦《美麗新世界》給那些過度依賴手機、多年來安於現狀的上班族、以及對消費主義文化感到不以為然的人。這本書能帶給你全新的視角,反思我們生活的真諦何在。

Ed有話説:

我想用「SCALE」的概念做個總結。《美麗新世界》中的人物雖然生活在一個看似完美的社會,卻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創新的能力(Strategize & Create)。他們的情感和慾望被化約成程式化的娛樂和消費(Automate),而真正能提升生命意義的事物,如藝術、科學和宗教,卻被犧牲掉了(Leverage)。或許,我們應該學會在「美麗新世界」式的誘惑前保持警覺,不讓自己被简单的歡愉所奴役,而是努力創造一個能激發人性光輝的美好世界(Enhance)。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