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質疑在工作自動化趨勢增加、人類壽命延長、以及高等學位貶值的大環境下,全球目前的教育體系能否跟上腳步,本書聚焦在未來的工作型態,以及我們適應這些變化的迫切性。
作者介紹:
Michelle R. Weise是教育領域的專家,著有多本關於教育創新和未來工作趨勢的著作。她曾在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創新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專注研究高等教育的破壞性創新。Weise也曾在南新罕布夏大學和喬治梅森大學任教。她的研究涉及教育科技、成人學習、以及未來工作技能需求等領域。
重點啟發:
1. 擁抱變革,與時俱進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許多人在職涯中途會萌生轉換跑道的念頭。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奢侈,可以說走就走,開啟嶄新的事業。再者,年過半百的員工也無法立即退休,因為退休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已入不敷出。他們需要接受與自身技能和市場需求相符的培訓,以跟上職場變革的腳步。企業應將教育資源有限的員工納入培訓,投資研發和量身打造的培訓項目,長遠而言,這能節省開支,打造更高效、融合度更高的勞動力。AI驅動的軟體將主導未來,讓個人得以追求自己的興趣,並據此發展技能。員工和雇主都應關注市場對常見技能的供需情況,以及培養這些技能所面臨的挑戰。
2. 擁抱自動化,與機器共舞
自動化浪潮勢不可擋。從事重複性工作或易被機器取代的員工,應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他們大可採取行動,在這波變革中佔有一席之地,而非被拋在後頭。首要之務是接納這些變化,而非抗拒。大家應擁抱這股革新力量,並了解自己的選項。舉例而言,若自駕車取代了工廠機械師,仍需由具備相關技能的人力來監控。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在職培訓,參與專門設計的技能培養課程。其他培訓成人的方式包括「on-ramps」,這類短期課程傳授成人各式技能,讓他們投入在地就業市場。成人可從這些短期學習項目中獲益,習得晉升或轉職所需的技能。
3. 技能為本,對症下藥
如今的求職媒合流程並不完善。企業往往追求大量應徵人選,而非品質,再快速篩選,兩造甚少會面或深入交流,導致市場上嚴重缺乏熟練勞動力。另一常見問題是,企業對職缺的期望與實際情況脫節。企業招募初階人才,卻要求豐富的實戰經驗,讓應徵者摸不著頭緒,雙方都感到挫折。問題的根源在於「文憑通膨」現象。企業視高學歷為必要條件而非加分項,應徵者只好在履歷表上堆砌更多資歷以突圍而出。市場應改以「大學學習評估」為依歸,這是一種90分鐘的實作測驗。透過模擬真實情境,應徵者可藉由實作展現真才實學。相較於學經歷,這類評估更能凸顯應徵者的實力,幫助媒合雙方。此外,應徵者和企業都應擁抱新型態的技能型履歷表,根據特定情境衍生所需技能,判斷應徵者是否符合職務標準。
個人評價:
這本書深入剖析了教育體系與職場需求脫節的問題,並就人類壽命延長、自動化興起等趨勢,提出教育和培訓的解方。我特別認同作者所提的「在職培訓」和「短期技能課程」等方案,這些做法著眼於實務技能的培養,而非漫無目標地追逐文憑。透過情境模擬和實作評量,企業能更精準地找到真正符合所需的人才。展望未來,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回應職場的實際需求,政府、企業和勞工也都應擁抱變革,攜手打造更靈活、更適切的人才培育管道,讓教育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職涯發展的強大助力。
特別推薦《終身學習》給誰:
我特別推薦本書給關注未來工作趨勢的讀者,例如教授、創業家、有意跟上就業市場脈動的大學畢業生,或是有心營造符合時勢的企業環境的企業領導者。
Ed的話:
從《終身學習》一書中,我看到了SCALE的理念。書中特別強調要因應自動化浪潮,擁抱變革,這正是策略制定(Strategize)的精隨。企業若能審時度勢,為員工量身打造培訓項目,便能創造(Create)靈活的人力資源。推動在職培訓,善用短期技能課程,更能自動化(Automate)人才的養成。而情境模擬和實作評量等創新的選才機制,則可望充分利用(Leverage)人力資本。展望未來,在人類壽命延長的趨勢下,教育與職涯發展的連結將更形緊密,透過擘劃完善的培訓藍圖,企業和個人都能持續增強(Enhance)競爭力。面對這場教育革命,你我都應從被動的局外人,蛻變為積極的參與者,攜手開創人才培育的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