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一句話總結: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這本書探討了關於神經可塑性的開創性研究,並分享了一些人們運用大腦適應和自我療癒的精彩故事,治癒了一些過去被認為無法治癒的疾病。

作者介紹:

作者諾曼・多伊奇(Norman Doidge)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他的作品發表在許多期刊和雜誌上。在《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這本書中,他著手研究神經可塑性,包括來自頂尖科學家的研究以及改變人們生活的故事。他打破了許多關於大腦疾病無法治癒的觀念,展示了人類驚人的適應力。

重點啟發:

大腦的神奇魔力:揭開神秘面紗

我們的大腦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天賦,可以根據需要改變自己,透過「揭開面紗」等過程進行自我調整。就像書中提到的謝麗爾・席爾茨(Cheryl Schiltz)的故事,她因為大腦中負責平衡的部分受損,多年來飽受平衡問題的困擾。然而,神經可塑性先驅保羅・巴赫里塔(Paul Bach-y-Rita)發明了一種加速度計裝置,透過舌頭上的電極向席爾茨大腦中負責平衡的區域發送信號,刺激該區域。經過持續使用該裝置,它「揭開了面紗」,開啟了一條新的平衡通路,席爾茨奇蹟般地恢復了平衡能力。

想像力的力量:改變從心開始

僅僅是想像我們想要的事物,就可以在大腦和身體中產生物理變化,幻肢疼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失去肢體的人會感覺到似乎來自已不存在的肢體的疼痛,這曾被認為是心理問題,但現在已知是神經系統問題。

神經可塑性研究員拉馬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創造了一個鏡像盒,向大腦顯示健康肢體的鏡像,讓大腦以為失去的肢體正在移動和響應輸入,從而消除幻肢疼痛。這個方法在一位摩托車事故失去手臂的患者身上奏效了。

此外,想像力還可以增強肌肉力量。一項研究讓一組人做手指收縮運動,而另一組人只是想像做這個動作。結果發現,僅僅是在心裡練習,就能在運動系統中產生與實際練習相同的物理變化。光是想像做某事,就能讓肌肉力量增加22%,而無需付諸實際行動。由此可見,想像力的力量不容小覷。

愛欲可塑:慾望隨經驗而變

我們的性慾和性取向也是可塑的,會隨著經驗而改變。控制性等本能行為的下丘腦是可塑的,這意味著我們的性傾向可以改變。

關鍵期學到的性和浪漫傾向會形成連結,並在我們的一生中持續影響著我們,但我們可以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學習和改變性偏好。觀看色情內容的人有時會揭示童年時期潛在的性偏好,隨著這種內在慾望的滿足而得到加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可能導致新的模式,甚至是新的性取向。

個人評價:

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意識到我們的大腦是多麼不可思議。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們這些非神經科學家講解神經可塑性的奧妙。《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這本書鼓舞人心,讓你意識到即使在成年後,你也可以改變和改善自己的大腦。書中的案例生動而鼓舞人心,展現了人類驚人的適應力和復原力。我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對大腦的潛力有了全新的認識。

特別推薦《改變是大腦的天性》給誰:

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對心理學著迷、正在考慮學習神經科學的年輕人,給想幫助中風後遺症困擾母親的中年人以及任何擁有一個大腦的人!這本書適合所有對大腦感興趣的讀者。

Ed的話: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神經可塑性的概念與E-增強(Enhance)這一策略不謀而合。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就要善於利用員工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了解神經可塑性,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提升員工的能力,幫助他們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開拓新的思路。同時,企業也要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環境,讓員工敢於嘗試新事物,挖掘自己的潛力。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的大腦是可塑的,只要給予適當的刺激和鍛鍊,就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果。這對於個人成長和企業發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啟示。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