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幸福的科學》Happiness

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以一種全方位的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幸福的本質。作者用一句話就總結了全書的主旨:國家只要做一些改變,就能輕易提升國民的幸福感。

作者介紹:

理查‧萊亞德(Richard Layard)是一位從 1970 年代開始研究幸福的學者。他在 2005 年出版了這本《幸福的科學》,書中不僅探討了如何找到幸福,更從許多不同面向解釋了幸福的來源和影響因素。作者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觀點獨到且發人深省。

重點啟發:

1. 幸福是人類大腦演化的產物

我們做每一個決定,歸根究底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幸福。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其實是人類大腦經過千萬年演化的結果。透過即時的腦波掃描,研究人員發現,當我們感到幸福時,大腦左前額葉皮質會被點亮。這個區域是大腦中較新發展出來的部位,也是新皮質所在之處。幸福感其實是一種適應性的特質,部分受基因影響,同時也是生存的驅動力。想到我們所有的決定,背後都是大腦古老的生存機制在運作,你不覺得有點驚悚嗎?

2. 金錢是買不到幸福的

這個觀念也許已經不新鮮了,但書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事實。首先,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幸福感會被壓榨。當然,獲得足夠的金錢來確保基本生存,會讓人更幸福。但當收入超過基本生存所需後,更多的金錢對幸福感的提升效用有限。事實上,過度追求金錢反而可能有害。你對銀行存款的滿意程度,往往取決於你的鄰居有多少錢。如果身邊的人收入都比你高,你只會因不斷地比較而感到痛苦。每一塊多賺的錢都會像一劑多巴胺,讓你上癮於追逐金錢。所以,我們應該及早退出這場老鼠賽跑,專注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家人、健康、有意義的工作和親密友誼。

3. 累進稅制可提升幸福感

延續第二點,西方國家若想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累進稅率。累進稅制會讓高收入者繳交比他人更多的稅,藉此重新分配財富。這樣做之所以能提升整體幸福感,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窮人多一元錢帶來的效用,遠大於富人少一元錢的損失;其次,縮小貧富差距有助於減少社會比較。雖然一開始聽來有點違反直覺,但仔細一想就能理解箇中道理。可惜的是,目前只有不丹這個喜馬拉雅山上的小國,以國民幸福總值(GNH)取代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國家發展的主要指標。不過,許多國家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例如彈性工時、育兒支持、遠距工作減少通勤等措施,都有助於提升國民幸福感。

個人評價: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重新審視自己對幸福的定義。我們往往忽略了幸福的本質,而盲目追逐名利。但事實上,親密關係、身心健康、有意義的工作,才是幸福的泉源。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培養這些面向,而不是讓自己深陷在無止盡的比較和慾望中。這本書雖然不是最新的著作,但提出的觀點至今仍然發人深省,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特別推薦《幸福的科學》給誰:

我特別推薦《幸福的科學》給以下幾種人:

– 剛取得碩士學位,急於進入銀行工作的年輕人

– 年收入6位數、卻只是因為鄰居新建了游泳池而感到沮喪的父親

– 或者全世界所有的政治人物

Ed有話説:

幸福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同時也與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企業若能善用「SCALE」法則當中的「增強」(Enhance)策略,設法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就能創造雙贏。例如,給予員工彈性的工作時間和適度的自主權,鼓勵他們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成就感,並營造互信互助的團隊氣氛。快樂的員工會更有生產力,對企業的發展也會產生正向的影響。

另一方面,對個人而言,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們必須突破社會框架和自我設限,找到內心真正的渴望。正如書中所言,有時候我們「想要」的,並不一定就是我們「需要」的。當你學會區辨這兩者的差異,並專注在生命中最重要的面向時,你就越來越接近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