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寬容, 讓自己更好》Self-Compassion

一句話總結:

《寬容, 讓自己更好》這本書教導你善待自己的藝術,找出是什麼導致你總是苛責自己、這如何負面地影響你的人生,以及你可以用更健康、更富同情心的方式與自己相處。

作者介紹:

克莉絲汀.聶夫博士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教育心理學副教授,她的研究聚焦在自我慈悲、自尊、以及正念。聶夫博士是「自我慈悲中心」的創辦人,致力於將自我慈悲的概念推廣到世界各地。她的暢銷書《寬容, 讓自己更好》被翻譯成近40種語言,廣受讀者歡迎。

重點啟發:

童年陰影,自我批評的根源

你對自己太嚴格了嗎?這很可能源自於童年的創傷經驗。研究顯示,若父母在孩提時期對你特別挑剔,你長大後也容易對自己百般挑剔。試想:一個依賴父母指引的孩子,若時常面對父母的責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不健康的自我認知 – 我不值得被愛,除非我表現完美。於是,在父母開口責備之前,孩子就會先自我批評。漸漸地,即使犯了一點小錯,也會習慣性地嚴厲對待自己。

換位思考,啟動自我慈悲之心

若要學會自我慈悲,不妨先想像:假如你最好的朋友在寒冬中不小心滑倒,你會如何回應?我們往往對朋友的遭遇感同身受,主動表達關心、伸出援手。但面對自己的困境時,我們卻常常反應冷淡,甚至惱羞成怒、自我指責。其實,我們大可以像善待朋友一樣善待自己,這就是自我慈悲。與其急於分析犯錯的原因,不如誠實面對內心的感受,像安慰喪親的朋友那樣安慰自己,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擁抱。

心靈距離,自我慈悲的關鍵

自我慈悲說來容易,實踐起來卻有些彆扭。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同時扮演施與和接受慈悲的角色。若要精通自我慈悲,關鍵是在自己與痛苦之間拉開一段心靈距離。就像你不會親身感受摔倒朋友的疼痛,卻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你要學會同理自己的苦痛,但不要被苦痛定義。正念冥想就是在練習這種心靈距離:讓情緒自然流動,像旁觀者般靜觀其變,體驗挫折和失望,卻不被它們吞噬。

個人評價:

我認為《寬容, 讓自己更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這個大家都把自己逼到極限、精神疾病盛行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學習自我慈悲。聶夫博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了自我慈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套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走出自我批評的陰霾,與自己和解,活得更自在、更快樂。這本書帶給我很多啟發,我誠摯推薦給每一個渴望內心平靜的人。

特別推薦《寬容, 讓自己更好》給誰: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三類人。第一類是曾遭受創傷,至今仍在復原路上的人;第二類是凡事力求完美,卻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第三類是所有渴望與自己和平共處、熱愛生命的人。如果你屬於以上任何一類,這本書都值得你閱讀。

Ed的話:

自我慈悲的概念與「自我提升」的SCALE法則不謀而合。當我們學會自我慈悲,就能更有策略地實現人生目標(Strategize),因為我們不再被自我懷疑束縛,能更勇敢地追求夢想。自我慈悲讓我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在創新的路上無後顧之憂(Create)。當我們善待自己時,就有更多能量投入在優化工作流程(Automate)、充分運用資源(Leverage)、精進自我(Enhance)。總而言之,自我慈悲是通往自我成長和企業成功的必經之路。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內心的慈悲,活出最好的自己!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