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樂觀和希望,相信人類即將迎來一個比想像中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彼得·戴曼迪斯是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和未來學家,他創立了多家知名公司,包括國際太空大學、奇點大學等。而史蒂芬·科特勒則是一位著名的科技作家,曾獲得普立茲獎提名。兩位作者的強強聯手,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令人振奮的未來藍圖。
重點啟發:
1.別讓新聞和原始腦袋綁架你的思維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做「杏仁核」的區域,專門負責偵測威脅和危險。在遠古時代,它幫助我們躲避猛獸的追捕,是生存的利器。但在現代社會,杏仁核常常「過度反應」,讓我們對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感到恐慌和焦慮。再加上媒體總愛渲染負面新聞,難怪很多人覺得世界每況愈下。但只要冷靜觀察一下客觀數據,就會發現人類的生活品質其實正在不斷提升,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安全、健康、富足。
2.人類的重大挑戰將會同步解決
目前人類面臨著能源短缺、氣候變遷、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一系列棘手問題。但令人振奮的是,隨著科技的突破,這些問題將會相互影響、同步得到解決。比方說,如果我們能利用鹽水培養藻類,製造高密度能源,不僅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還能減少因開墾農地造成的環境負擔。類似地,消滅瘧疾不僅能改善非洲人民的健康,還能提振經濟、降低出生率。可見,人類的重大挑戰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項進展都會帶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3.要學會在「合適大小的盒子」裡思考
很多人鼓吹「跳出框框思考」,但有時候,我們反而應該主動給自己設限,在「合適大小的盒子」裡尋找突破。麻省理工學院曾經舉辦一個創新比賽,要求 5 個人在 5 天內,用 5000 美元或更少的預算進行一項商業實驗。正是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參賽者反而更有動力去突破現有的思維定式。因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源自於某些尚待突破的瓶頸(比如電池的儲能極限),只有學會在限制中找出路,才能激發真正的創新。
個人評價:
讀完《富足》這本書,我由衷感到欣喜和感恩。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我迫不及待想要親身參與到書中提到的那些創新領域,比如 3D 列印、機器人技術等。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幫我澄清了不少誤解,讓我意識到人類正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時代。
特別介紹《富足》這本書給誰:
我特別想把《富足》推薦給那些對未來感到悲觀的人。無論你是因為看多了負面新聞而灰心喪氣,還是覺得全球化帶來的弊端遠大於利,這本書都能幫你重拾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們秉持「富足」的心態,積極擁抱科技創新,就一定能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啟發我對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的一些思考。在 SCALE 模型中,我認為《富足》最能與「E – 增強(Enhance)」這一環節產生共鳴。一方面,技術的突破和創新,能夠極大地提升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另一方面,擁有富足心態的個人,也更有可能在事業和人生的道路上突破桎梏、實現自我增強。總之,《富足》這本書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更激勵我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擁抱未來、創造價值。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心存「富足」,人類就一定能攜手共創一個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