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
這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時間管理,運用古代哲學家、研究人員和心靈導師的智慧,幫助我們擺脫現代社會不斷追求自我優化和高績效的觀念,轉而追求更持久的時間觀。
作者介紹:
關於作者奧利佛·伯克曼,他是一位著名的英國記者和作家,曾任《衛報》專欄作家多年,著有多本暢銷書。他以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和獨到的見解而聞名,這本新作《人生4000個禮拜》再次展現了他的非凡才華。
重點啟發:
1. 停止過度規劃,享受生活
我們都知道,中世紀的人們並不像現代人那樣看待時間。他們更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掙扎,而不是像我們一樣試圖提前安排每一天,不斷優化工作流程以節省更多時間。作者指出,過度規劃和追求效率,反而讓我們忘記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享受當下。因此,我們應該停止過度規劃生活中的一切,留出空白的時間和空間,讓思緒自由馳騷,簡單地享受生活本身。
2. 適度拖延是人之常情
作者打破了一個常見的迷思:每個人都會拖延。是的,即使是最成功的線上大師、勵志演說家和頂尖表現者也會如此。為什麼?因為這是人類的本能。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以最佳狀態運作,如果強求自己這麼做,最終只會導致精疲力竭。因此,當大腦感到疲憊時,適度拖延是可以接受的。完成一項任務後,給大腦一個放空和休息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加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但是,拖延的時間長短很關鍵,所以要確保及時回到手頭的任務上。
3. 培養愜意的業餘愛好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排定任務的優先順序,把它們分成小塊,就能更快完成,從而騰出一些閒暇時間。但作為現代社會中高效能的成年人,我們往往會在日程變得寬鬆時立刻投入新的項目。然而,作者建議我們放慢腳步,花點時間休息和重置。幾十年前開始的休閒時間減少,導致壓力、沮喪和焦慮在代代相傳。作為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是時候改變這種狀況了。首要之務是找到一個帶來樂趣的愛好。儘管從事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活動可能會讓你感到排斥,但那只是你追求成就的大腦產生的反應。因此,你必須學會在某件事情上當個平凡人,培養一個愛好,或者發掘一個熱情所在。
個人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深感現代人對時間的態度亟需改變。我們不應該把時間當作一種稀缺資源,時時刻刻都在追求最高效地利用它,而是應該學會享受當下,適度拖延,培養愜意的業餘愛好。正如作者所言,「生命苦短,及時行樂」,我們應該以更從容、更豁達的心態看待時間和生活。
特別推薦《人生4000個禮拜》給誰:
我想要推薦《人生4000個禮拜》給那些想擺脫時間管理壓力、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年輕人。無論你是想擺脫過度管理時間導致倦怠的上班族,還是因為在辦公室花太多時間而過著貧乏婚姻生活的已婚人士,亦或是想在工作和閒暇時間之間找到更好平衡的創業者,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啟發。
Ed有話説:
最後,我想以SCALE法則中的L-充分利用(Leverage)來總結這本書的精髓。作者提醒我們,與其費盡心思去「管理」時間,不如學會更好地「利用」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意味著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適度拖延,享受當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效率和成就。只有真正學會利用時間,我們才能過上更加愜意、更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