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圖書館

五分鐘圖書館

別錯過!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不帶情緒的管教》No-Drama Discipline

一句話總結:

《不帶情緒的管教》這本書以嶄新的視角,從孩子大腦發展的神經科學角度,探討如何在管教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愛,同時達到最佳的教養效果。

作者介紹:

大衛·西格爾(David J. Siegel)是一位精神科醫師,蒂娜·布萊森(Tina Bryson)則是一位社工師及兒童心理治療專家。他們兩人聯手撰寫了這本育兒指南,希望透過了解孩子發展中的大腦運作方式,來幫助父母更有效地教養孩子。雖然書名中有「管教」一詞,但作者強調這不應該等同於懲罰。當我們將痛苦轉化為教育時刻,就能在培育孩子的同時,也增進親子關係。

重點啟發:

1. 區分管教與懲罰的差異

與其依賴於體罰或是把孩子關禁閉等懲罰方式,不如採取主動、積極的管教態度。懲罰只會引發孩子的怨恨和恐懼,對親子雙方都沒有好處。相反地,我們應該學習運用「連結與引導」這個神奇的育兒工具。首先,花時間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接著,引導他們調整行為。這樣的正向管教方式,遠比懲罰來得有效。

2. 了解孩子大腦的運作方式

還記得上次你因為睡眠不足而為了小事大發脾氣的情形嗎?控制情緒的大腦區域因睡眠不足而受到影響,而這個區域在孩子的大腦中仍在發展當中。每個人都有所謂的「下層大腦」,負責控制消化、呼吸等基本功能;而「上層大腦」則掌管同理心和情感。孩子的上層大腦尚未完全發展成熟,但由於大腦可塑性──經驗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能夠幫助孩子更頻繁地運用上層大腦。既然心智是可以進化的,教導孩子永遠都會比懲罰更有成效。

3. 用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如果你想有效地管教孩子,就需要一段充滿愛的親子關係。培養這份愛的關鍵,在於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讓他們處於願意接受教導的心理狀態。當你三歲的孩子在超市收銀台看到糖果,而你說「今天不行」時,他在地上大哭大鬧。這時周圍的人都在看,你不知道是否該給他糖果讓他安靜,還是堅持立場以教導他一課。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首先,無論孩子的感受多麼幼稚,都不要忽視他們的感受。缺乏同理心只會讓孩子覺得被誤解,情況變得更糟。安慰孩子、認同他們的感受,反而能鼓勵他們與你合作,啟動上層大腦的運作。

個人評價: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深具啟發性的觀點,徹底顛覆了我對管教的想像。原來,與其一味地責罵或處罰,不如先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了解他們的感受。同理心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運用正向引導的方式,並讓孩子一起參與對話,比單方面說教或威脅更能達到教養的目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育兒寶典,值得每位家長細細品味、反覆閱讀。

特別推薦《不帶情緒的管教》給誰:

我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感到困惑和挫折的父母。當孩子不聽話、無法專心時,你是否曾經毫無頭緒?當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你是否感到尷尬和無助?如果你渴望找到一個有效又充滿愛的管教方式,這本書絕對能帶給你許多啟發。此外,我也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透過了解孩子大腦的發展,你將對人類行為有更深刻的洞見。

Ed的話:

在企業經營和個人成長方面,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SCALE中的E,也就是Enhance(增強)。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改變大腦,幫助孩子更頻繁地運用上層大腦的功能。同樣地,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透過經驗的累積和學習,強化自己的能力。當你遇到瓶頸或困難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這或許正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讓我們透過實際演練來增強能力。就像孩子的心智一樣,只要持續接受刺激和訓練,我們的潛力是無窮的。讓我們一起擁抱成長,活化自己的上層大腦!

別錯過!
每個專屬於你的成長機會!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嗎?
訂閱Eddie Ow電子報,
每週獲取專門為你挑選的職業提升技巧和個人成長分享。

×